[散文]疫之筆記、六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轉眼之間,每日確診人數破百的日子,也超過十四天好幾天了。

疫情經過了一年有餘的控制,在五月初悄悄升溫的時候先是進入了二級警戒,當時的島民,對於這一年來歌舞昇平的日子,鬆懈慣了,連什麼是二級警戒也不知道,而我也是。我看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資料,才發現四級就會停班停課,而其中一個重要的條件是,連續十四天每日確診人數超過一百人。我還記得我驚訝地與枕邊的他說:連續十四天超過百人確診的狀況好可怕,那是什麼末日景象?完全沒有辦法想像。

當時的確診人數也不過攀升到了二、三十人,政府總是有辦法迅速圍堵並且滅火的,這一年多來都是如此,誰不是這樣天真的想著。

一如往常地我們吃餐廳、混酒吧、頻繁的聚會、到人多擁擠的地方狂歡一整夜,不一定戴口罩。

而病毒變種了,全球的疫情進入新的高峰期,邊境防堵政策總不可能萬無一失,當公權力以舊有的圍堵模式面對更快的病毒傳播速度及更鬆散的群眾防疫意識,很快地,疫病的火苗竄燒起來。

從鼠年到牛年,古老的說法總愛說,鼠年一過疫情就要結束了。然而也不過是鼠年的那頭三、四個月,有人搶購酒精,有人屯積口罩,接下來的時間,每到假日每條高速公路總是滿滿車潮,各大旅遊景點訂房爆滿,知名百岳路線山莊候補人數天天從百位數起跳,然而對比國外,緊急事態宣言發佈了不知幾次的有之、醫療體系癱瘓的有之、因疫而亡的人數超過殯葬的也有之。而疫情的實況就是這樣,我們不過是從雲夢的歌聲裡,稍微睜了睜眼睛,便恐懼的幾乎失去理性,沒有人記得是誰長久地守護了一個美夢的安眠。

一座小小的島嶼,火點燃了就燒出更多的人性,也燒出更多意見上的歧異。人們開始說防堵不夠確實、說疫苗買得太少、說因病身亡的人民都是被罔顧的性命。然而有誰往外看,看到各大先進國家染疫人數許多都逼近總人口的1/10,死亡人口又是數以萬計。又有誰往後看,想起那些擔心沒人願意接種的第一批疫苗11萬劑。

也許我們在居家辦公的狹窄裡,又或者在兩點一線的辦公大樓與家庭的單調路線中,沒有學會真正的安靜。我們渴望出去玩,出去蹦迪跳舞體內消毒,渴望餐廳裡美好的食物煞羨社群軟體,渴望告訴所有人我站在哪個天涯海角,高談著我自由人生的生活哲理。

半個多月來,我每天出門上班,下班就直接回家裡。用意識實體化熱區首都的邊境,不遠走散心透氣,就連南部的家鄉也不敢回去。疫情之下,如我這般沒有治癒別人的能力,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減少散播的足跡。不再行程滿檔的五六月假期不愛看電視的我,這幾天也終於點了新技能追劇,螢幕一暗就自動進入下一集,在觸目可及的虛構廣大世界裡,至少我可以暫時忘記那些今年的所有行程被打亂的焦慮。大多數的時間我也看看書然後慢慢學習放下手機,最後發現就算社交溫度降到接近冰點,其實也沒什麼不行。

有時候我在想,假如有什麼是瞬間燦亮的極致,也許就有什麼是寧遠的反。

我們在無疫的平行時空裡,一次又一次地報復性出遊,在每個假日裡玩樂放肆,自然就會有一段時間得讓你拘束,然後學習寧靜。也許就連疫情爆炸性的到來與只能讓無法撲滅的疫之火苗繼續這樣不溫不火地延燒,好像也都是這個道理。

爆發的第一天就接近自主封城的我們,幻想著兩週後解封就會到來,然而時間進入第三週、第四週,我看著婆婆媽媽們繼續若無其事地逛市場時,我就突然明白了這次再也不會那麼幸運,與疫情共存,在長時間裡繼續將多餘的自己收斂,回到最簡單、最居家的模式生活,是課題也是生機。

所以我繼續和心愛的人與貓作伴,一方面追劇一方面讀點書,然後不忘寫寫字記下疫病底下的心情,也許很久以後仍然陰雨,而我們卻學會了不焦慮;也或許,日子很快便雨過天晴,那麼就當作我們上過了這堂課的隨堂筆記,好像也可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海的沙龍
8會員
21內容數
收錄散文
阿海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9/14
但到底心裡也幾乎都能踏實地明白,那個所謂的征服,多半是那個遇到困難就想放棄的自己,不是山的本身,更不可能是面對起來我輩渺如螻蟻的大自然。
Thumbnail
2023/09/14
但到底心裡也幾乎都能踏實地明白,那個所謂的征服,多半是那個遇到困難就想放棄的自己,不是山的本身,更不可能是面對起來我輩渺如螻蟻的大自然。
Thumbnail
2023/05/14
後來我才知道那長篇小說是石黑一雄、短篇小說是伊迪絲、是卡夫卡⋯
Thumbnail
2023/05/14
後來我才知道那長篇小說是石黑一雄、短篇小說是伊迪絲、是卡夫卡⋯
Thumbnail
2022/07/05
就像媽媽與媽媽的鬩牆,最後一個死去,一個失去,誰佔了誰佔便宜,到最後還不是徒留傷心。講真話在現實世界裡,誰會想要這種結局?還不因為是劇,才能追得過癮。
Thumbnail
2022/07/05
就像媽媽與媽媽的鬩牆,最後一個死去,一個失去,誰佔了誰佔便宜,到最後還不是徒留傷心。講真話在現實世界裡,誰會想要這種結局?還不因為是劇,才能追得過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疫情延燒兩年,從一開始的緊張惶恐,到後來逐漸適應,直到今年試著恢復過往的生活,並不斷告訴自己,疫苗打了,我的身體波棒,日子還是要過下去,就把新冠當流感吧!心中一放鬆,沒想到就真的確診了!
Thumbnail
疫情延燒兩年,從一開始的緊張惶恐,到後來逐漸適應,直到今年試著恢復過往的生活,並不斷告訴自己,疫苗打了,我的身體波棒,日子還是要過下去,就把新冠當流感吧!心中一放鬆,沒想到就真的確診了!
Thumbnail
三個春節,三個年頭,在疫情下度過,從東方到西方,無一例外。 我們經歷了三年這樣的狀況,先生也一度被拉去集中隔離,已經對現狀麻木,戴口罩出行,習以為常,沒想到,春節前疫情又一次襲來,而且包圍著我們居住地周邊,都是高風險區、中風險區...... "昨天不是做過了,為什麼還要做?"
Thumbnail
三個春節,三個年頭,在疫情下度過,從東方到西方,無一例外。 我們經歷了三年這樣的狀況,先生也一度被拉去集中隔離,已經對現狀麻木,戴口罩出行,習以為常,沒想到,春節前疫情又一次襲來,而且包圍著我們居住地周邊,都是高風險區、中風險區...... "昨天不是做過了,為什麼還要做?"
Thumbnail
這幾天,每到了下午兩點,大家又開始非常留意指揮官報數字。 今天本土來到了14例,境外51例,而死亡1例,比昨天的本土4例、前天的本土12例,算是節節高升。 如果這些數字是手上的股票價格,那該是多好。 每天2點的線上直播,大夥都聚精會神的守在直播前,只想知道每天的數字如何。 大家,都鬆懈了。
Thumbnail
這幾天,每到了下午兩點,大家又開始非常留意指揮官報數字。 今天本土來到了14例,境外51例,而死亡1例,比昨天的本土4例、前天的本土12例,算是節節高升。 如果這些數字是手上的股票價格,那該是多好。 每天2點的線上直播,大夥都聚精會神的守在直播前,只想知道每天的數字如何。 大家,都鬆懈了。
Thumbnail
台灣自從爆發了三級警戒的狀態,每天都有新的案例與新聞,包含陳時中的直播和各縣市的案例報導,「今天幾個確診?」變成大家交頭接耳的話題,「確診數字」變成一個等待解封的重要指標。
Thumbnail
台灣自從爆發了三級警戒的狀態,每天都有新的案例與新聞,包含陳時中的直播和各縣市的案例報導,「今天幾個確診?」變成大家交頭接耳的話題,「確診數字」變成一個等待解封的重要指標。
Thumbnail
#原文寫於2021的5/16 2020,人剛好在“超”重災區的紐約待著,那時一天可以幾千例,全國則是最高一天25萬例,至今都還是在一天7 萬例上下跑動的美國,未來案例成長曲線都會是指數型增長直到最高點之後才緩緩下降。他們撐過來了,我們也沒問題。‘
Thumbnail
#原文寫於2021的5/16 2020,人剛好在“超”重災區的紐約待著,那時一天可以幾千例,全國則是最高一天25萬例,至今都還是在一天7 萬例上下跑動的美國,未來案例成長曲線都會是指數型增長直到最高點之後才緩緩下降。他們撐過來了,我們也沒問題。‘
Thumbnail
轉眼之間,每日確診人數破百的日子,也超過十四天好幾天了。
Thumbnail
轉眼之間,每日確診人數破百的日子,也超過十四天好幾天了。
Thumbnail
事由 下午指揮中心記者會,指揮官陳時中照例公布今日本土案例,其中包含「校正回歸」確診時間的400例本土個案,瞬間引爆網路討論,認為指揮中心玩文字遊戲的有之、蓋牌有之、質疑何以通報延遲亦有之,至今未休。 關鍵 「病例數目的多寡並不是流行與否的指標。抗疫看的是趨勢,不只是數字。」 此刻全國宛如空城,
Thumbnail
事由 下午指揮中心記者會,指揮官陳時中照例公布今日本土案例,其中包含「校正回歸」確診時間的400例本土個案,瞬間引爆網路討論,認為指揮中心玩文字遊戲的有之、蓋牌有之、質疑何以通報延遲亦有之,至今未休。 關鍵 「病例數目的多寡並不是流行與否的指標。抗疫看的是趨勢,不只是數字。」 此刻全國宛如空城,
Thumbnail
#臺灣郎的疫情日記(2) 連續幾日的三位數確診人數,沒有明顯降溫的感覺,還是著實令人提心吊膽。 Line的訊息傳來大馬友人的訊息「我們單日6000多人確診,大馬失控了⋯⋯」,我也回覆台灣似乎也正在失控中⋯⋯ 友人回覆了我,你們台灣200多人確診,怎能說失控呢? 我說我們是疫情初級生……
Thumbnail
#臺灣郎的疫情日記(2) 連續幾日的三位數確診人數,沒有明顯降溫的感覺,還是著實令人提心吊膽。 Line的訊息傳來大馬友人的訊息「我們單日6000多人確診,大馬失控了⋯⋯」,我也回覆台灣似乎也正在失控中⋯⋯ 友人回覆了我,你們台灣200多人確診,怎能說失控呢? 我說我們是疫情初級生……
Thumbnail
如果現在才是抗疫真正的起點,身為住在所謂「國外」、被封城封到懷疑人生的我,一定要趕來寫一篇封城生活指南,希望能讓在台灣的大家心情好一點。
Thumbnail
如果現在才是抗疫真正的起點,身為住在所謂「國外」、被封城封到懷疑人生的我,一定要趕來寫一篇封城生活指南,希望能讓在台灣的大家心情好一點。
Thumbnail
我記性不好,為了替以後存寫作資料,也為了記得現在這個前所未有的時期,我覺得我應該要每天來記點日記。雖然現在開始的時間有點不上不下——從台灣出現第一個Covid-19病例以來已經過了三個多月,現在大家都已經習慣下午兩點衛福部陳時中部長會出來開會,到今天累積確診人數425人⋯⋯
Thumbnail
我記性不好,為了替以後存寫作資料,也為了記得現在這個前所未有的時期,我覺得我應該要每天來記點日記。雖然現在開始的時間有點不上不下——從台灣出現第一個Covid-19病例以來已經過了三個多月,現在大家都已經習慣下午兩點衛福部陳時中部長會出來開會,到今天累積確診人數425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