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你不覺得孩子今天電視看很多嗎?
夫:嗯...所以你想表達的是,不要讓孩子再繼續看電視嗎?
妻:這不是廢話嗎?
夫:那你會希望孩子接下來做什麼?
妻:可以去玩玩具啊!
這種對話在我們家裡很常見,但是常常我的內心OS都是「可以一開始直接把所有事情表達完畢,變成一句話孩子電視看很久了,可以換去玩玩具了嗎?」
《對話不難,難的是對話中有太多「假設」》
然而這樣的對話方式,就像是希望人人都有讀心術,可以理解所有的話中之話,也就是「假設對方可以理解我沒說出口的話」,但事實跟理想總是有差距,當對方無法理解那些沒說出口的話,反而會無法理解,「甚至責怪對方為什麼聽不懂我要表達的意思」
「我以為你知道啊!」「這不是很明顯嗎!?」「你怎麼都不懂我」「怎麼連這麼簡單的事也不知道」,如果這些也是常掛在嘴邊的話,那就要注意了。因為這就是正在期待對方擁有讀心術一樣,期待對方「會理解沒說出口的心裡話」
《白痴溝通法》
「白痴溝通法」:先把對方當作完全不懂,以最詳細的方式來陳述
我第一次知道這個方式,是從我的爸爸身上學到的。因為我的爸爸當時是一位工廠的廠長,每天需要交辦許多的事情,然而爸爸發現到許多交辦的事情,都很難如他預期的效果,員工總是會有些漏東漏西的情況。
於是他思考溝通過程中是否有可以改進之處,於是他後來採用把交辦的事情,講述道具細彌遺的情況(也就是把對方先當作完成不懂的人來說明),儘管一開始很費工,但是隨著雙邊的認知越來越接近的時候,就不會需要一直使用白痴溝通法,而是可以逐漸省略些雙邊已經有共同認知的事情。
所以重點在於「當雙邊還沒有共同認知以前,就要先假設對方還不知道」,順利溝通前要先確認雙方認知是否相同,如果有落差的情況下,就要先「調頻」(讓雙邊具有共通認知)。
當然認知有可能落差過大,更難建立順暢的溝通。比如說我們可能無法理解程式語言,如果要跟工程師聊程式設計,那麼近乎就是天方夜譚,這也是通常我不會跟程式設計師聊專業的原因,因為我真的完全不懂(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