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以觀照功夫燃燒妄想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時間:民國八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農曆四月十五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你們今天要請教哪一方面?可以按照戒臘高低來請問。自己想想看,是關於修行方面,還是關於常住方面的問題,我可以為你們解釋,提供給你們參考。
學員問:
院長!阿彌陀佛。弟子在修學過程中,內心一直有一個問題,就是行門功課念佛要定數的問題,既然念佛要定數,那一定要有時間計數,可是因為經典的研讀也很重要,所以我若有空就想要看書。但是若利用時間看書,就會沒有時間念佛;若多點時間念佛,就沒有時間看書,自己內心經常會感到矛盾。
院長開示:
你對念佛這個法門,你的看法如何?
學員答:
一切經典都是在對治我們的心,既然是治心,那念佛法門是最好的治心方法。可是我想要讀書,一方面還要準備考試,這樣就少了行門的計數念佛,所以心裡感到很矛盾。
院長開示:
你在課堂上聽課,對你念佛有什麼影響?
學員答
聽課,是幫助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若遇到一些因緣境界的時候,可以去思惟佛法,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並可以用佛法來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佛法就如同拐杖,可以幫助我們渡過危崖一樣。
院長開示:
你既然能這樣的運用佛法,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是充滿法喜的,心裡怎麼還會感到矛盾呢?
學員答:
就是聽課、看書那一段時間沒有在念佛,這樣讀書與念佛的心互為衝突,心的起伏很大,所以內心老是覺得矛盾。
院長開示:
既然你知道要把佛法運用在生活上,應該是要充滿法喜的;譬如說這個時間你在上課,心裡就沒有在念佛,雖然心裡沒有在念佛,但這段時間你的心完全專注在教理上,諦受法益,這時你的內心不會生起分別或妄想心。
因為這中間沒有妄想、分別,這樣在讀書或上課,其實也就如同在念佛啊!你若能將這個道理想通,這樣你的心就會比較寬闊,心寬闊就不會有罣礙了。
那我們來談計「數」的問題,假如你每天定一萬聲佛號,今天又要上課又要念一萬聲佛號,那我們就要設法精進,譬如說晚課做完,或早齋用完,或是環境保養的時間,你若負責香燈,在擦大殿的時候,就可以利用時間來計算,在三十分鐘內,我可以念多少聲佛號?就是利用這種時間來補充行門功課,這就是福慧雙修。
一方面我責任內的工作可以順利完成,另一方面我也同時在念阿彌陀佛,受持行門的功課,這樣念佛越念心越清淨,地板也越擦越亮啊!像這樣用功你的心哪裡會有阻礙?所以我們不要說手在工作,而心與口的念佛都停下來,只要設法精進,心裡念佛其實是不會影響工作的。
學員答
弟子的意思,是講晚自修時間,因為想看書,可是心裡又罣礙著念佛。
院長開示:
我們自己可以分配時間,譬如預定十點養息,那就先看晚課做到幾點;為了充分理解和複習上課的課程內容,預估大約要閱讀多久的時間,最後要留三十分鐘念佛,然後就休息。
你可以自己善於運用時間,不要把晚自修時間全部用在看書,可以自己分配一下看書的時間,剩下三十分鐘就轉為行門受持念佛,這樣看書與念佛都有做到,心裡就沒有罣礙,頭腦又清楚,這就是修持的方法。
你可以調整看看,不過主要是以精進念佛為主。這樣一方面讀書,一方面念佛最能符合「解行並重」。
我們修學佛法,不要偏廢「解門」,只重「行門」。你若偏重行門,就要有那個功夫,若只是表面上專念佛號,這也算是一種執著。假如有人叫你去作香燈,你說:我在念佛,還叫我作香燈,這樣我就沒有時間念佛了。或是說我在念佛,又派我去大寮:我在念佛,又派我做什麼事的,你只要起這一念心那都是「執著」。
要知道,我們念佛應該是要越念心越寬闊,「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成佛,對麼!佛是遍滿虛空的,所謂「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我們念佛就是要成佛,念這句佛號的當下,心是遍滿整個虛空界的,不是說我的心只是在念這句阿彌陀佛而已。
所以才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這在《阿彌陀經》裏已經講得很清楚,又說「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佛陀又說:「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就因為淨土,諸樂無苦,故名極樂。「諸樂」,就是指非常寬闊的緣,一切都圓滿具足的,都具有諸樂無有痛苦,所以才說是「諸樂」。
比如一個人很富有,一切都不用煩惱,整天都沒有事情做,你說這樣的人是否算是真的快樂?他完全都沒事情做,整天都悠哉悠哉的,想要用什麼就有什麼,想要到什麼地方,馬上有司機幫他開車,這樣是快樂嗎?又如世間人說:我現在賺很多錢很快樂。這種人是不是真正的快樂呢?我說這是「勞碌」而不是快樂。
所以,我們對世間的事情,要能清楚分辨才好。遇到不清楚的,該請教的,還是要請教,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能看清自己,要能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不要老是將佛法拿來對治別人,因為對治別人就是懈怠,就是退步。為什麼叫做「退步」?
就像我現在說:「這個執事,沒有人負責;那個執事,也沒有人負責,大家光是在嘴上講講,樣樣都講得很好,樣樣都很圓滿,卻沒有人真的把事情做好。」
當我們心裡生起這樣的心念時,念頭就會愈想愈糟糕,越沒有好的因緣,到最後看到未完成的事情,就想那是別人的事,我不想管了,就這樣這裡不管,那裡也不管。
如果轉個念頭,想說既然大家都生活在一起,他不管,那我來管好了。這樣比起來,你覺得怎樣是對?怎樣是不對呢?如果以事的道理來說,會是一個角度,但就理來說,又是另一個角度的看法。所以,講到最後是什麼?還是「執著」,就看你自在不自在。
比如大殿的地板,有一個月沒有人打掃,也沒有人去擦。假若沒有因緣,他不管也不做,那你也沒有辦法。這樣要怎麼辦?叫他離開嗎?還是讓他繼續這樣留下來?一切隨緣嗎?我們不叫他離開,隨緣就讓他這樣子下去,你說這樣對嗎?到底是怎樣才對呢?
總之,住在道場,你要是不懂得對治自己的心,看到境界就會起心動念,分別妄想執著一大堆,這就是你的懈怠,是你的退步。現在講這些事,我只是舉一個方便的比喻而已。你們誰還有問題?可以將你們最想知道的問題提出來討論。是持戒方面?或是結夏安居方面?
為什麼我們要結夏安居?
為什麼要精進?
為什麼佛陀在僧團裏要制羯磨法?
為什麼結夏期間有事外出要作七日法?
那在結夏這三個月當中,我們要怎麼樣來調整自己?
修持上要有善巧嗎?應該要怎麼操作?
明天是正式結夏的開始,要發表自己在結夏期間,有什麼計劃,要如何精進用功?
譬如你說:我在結夏這三個月期間一定不請假,我一定要怎麼樣呢?我一定每天拜佛,而且計劃每天要拜多少拜,念佛一天要念幾萬聲佛號,我一定要從哪一個法門深入等等。你們要有這樣的決心,好好的用功啊!
學員問:
請問院長,念佛要怎麼念才能念得入心?是從自性念出來的嗎?是否因為我念佛的數目沒有達到那個量,所以總覺得念的佛號沒有紮實感?恭請院長,慈悲開示。
院長開示:
你現在一天念多少佛號?
學員答:
我這幾天差不多念二千聲而已,但在這之前,下午比較空閒,可騰出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念佛,這樣念佛有達到一萬聲或兩萬聲。這樣持續下來,感覺念佛的力量有比較強,佛號念得也比較紮實,但總感覺只有嘴巴在念,內心還是很著急。像我這樣要如何下功夫?能在有限的時間裡,作比較有效果的功夫?阿彌陀佛!
院長開示:
這種是要自己對治自己,看自己能不能把力量使出來。若要達到使出全部力量的功夫,一開始還是要藉由數量來精進修持。我相信你們現在建築也差不多告一段落了,有關臨時性的工作就不必限制,譬如說準嶸公司的曾居士請「四大天王」來,臨時性有必要配合幫忙,那就要馬上集眾幫忙,像這種情形是不在限制範圍內的。
平常最好一星期出坡一天,這一天大家就全部「出坡」。「出坡」的工作,需要指定一個人來負責帶動,若有特別重要的事情需要配合,或是需要處理時,就要趁集眾的時候趕快完成,若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情,那我們的環境各區域要怎麼整理?雨季的時候要如何防備?若是平常執事,就在早上用完齋時,
各自負責完成,這樣就很單純了,你們剩餘的時間就可以好好用功。
學員問:
院長!我們在修學過程中,要如何將事與理做得圓融,尤其在工作的時候,不會障礙自己的修行,而且不會去執著?還有在應該隨緣的時候,要如何做到隨緣自在?若一切隨緣,如果有問題不講,那是不是仍要擔負因果?我們沒有那個智慧,那要怎麼辦?
院長開示:
那就要探討自己的智慧,對不對?你有智慧,就會有定力。如果事情是屬於我們的責任範圍內,該講的時候,就一定要講;若講完之後,對方不服從、不納受、不改過,那這個因果就不歸我們了。
比如我們擔任一個部門的工作,發現自己的能力並不適合領導,不能帶動大眾出坡工作,不能達成常住交辦的工作時,我們可以向常住表明說:我可以去其他部門發心,但要我領眾,我的能力尚且不足,目前還沒有辦法承擔。
我們可以事先表明,自己的能力無法承擔這個責任,千萬不要把責任接下來,才發現沒有具足的因緣來帶動。這是因為因緣沒有具足,並不是在執著什麼。說實在的,講到不執著,我們一切都隨順因緣,若我能承擔,我有能力可以領導,我能把這件事情做得圓滿,那就要儘量圓滿。
領導的事情,只要大方向不受影響,他人要合作不合作,我們都不要議論他什麼,自己能承擔的就承擔下來,能做的就要努力去做,不要想說我自己一個人要做那麼多事,太辛苦了。因為如果你有這種想法,那就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假若在工作的時候,沒有其他人來幫忙你,工作又沒有辦法獨自完成,那我們就要向常住執事人員報告,看執事人員或方丈和尚,要怎麼安排這一份工作,對不對?
就算常住沒有其他人了,我們還是要這樣做,我們要把事情真相反應給執事人員知道,這樣才是一個正確的處理順序。我們不可以說常住沒有其他人就不反應了,想說反正講與不講都是一樣,我們絕對不能這樣想。
我們對常住一定要盡心,常住要我們承擔任何執事責任,我們若無法承擔,事情就不能圓滿,就算沒有那個因緣,我們還是要盡力去承擔負責,除非常住執事人員說,你就一個人做多少算多少,那這樣我們就沒有那個責任了。
學員問:
我們在同一個道場,要如何使大眾都能同心一致,達成共識?
院長開示:
能夠用這種心去想是很好,但是仍要隨緣啦!這是沒有辦法的,佛在世時就沒有辦法了。即使是再來人,或是菩薩來應化的,也只能儘量度化有緣人。因為眾生的習氣很重,煩惱有八萬四千那麼多,所以我們只能盡一份力量,一切都是因緣,只能從因緣中來探討而已,不要把它想得那麼嚴重。
所以只要沒事就多念佛,講來講去,就是儘量不要找事來讓自己起煩惱。有事就儘量完成,事情完成後,就精進的修行、好好的充實。遇到有因緣的人,就儘量度他們來信佛、念佛、明白佛法道理,而不是只度他們來參加法會,或來做其它瑣碎麻煩的事情。
學員問:
院長!弟子感覺修學佛法,要觀照我們的起心動念,不要讓貪、瞋、癡、慢、疑生起,我覺得很不容易。那要怎麼觀照用功呢?
院長開示:
你要是能自觀自心,去除掉自己所有的習氣,那就差不多成佛了。所以如果犯錯了,我們就要趕快懺悔,要明白自己的錯誤、過失在哪裏?知道修正改過後,心才能夠清淨。我們會犯錯,是宿生習氣對境,產生的瞋恚心所導致,所以要趕快懺悔。
你說觀照這一念心的起心動念,那你的心動念的當下,就要趕快觀照啊!觀照那個讓你起心動念的是什麼?我們要用這種觀照的功夫,把這個念頭燃燒掉,燃燒掉你自己的妄想。
念佛,你若採用印光大師教導三三四的方法,右邊念三聲,左邊念三聲,這中間念四聲。這樣子用功念佛,還會有妄心跑出來嗎?你可以調調看啊!這方法可以試看看,或是用念珠、計數器都可以,我們就念十聲佛號撥一粒念珠,或按一次計數器,不要念一聲撥一粒,或念一聲按一次的方式念佛。
因為這樣比較容易落於流水帳的念佛。或有時念一聲佛號按兩下也有。用三三四的念佛方法,念佛的當下這一念,就是在憶念阿彌陀佛。
我現在念三聲、三聲、四聲,句句佛號都加入數字。真正念佛,就是為了要讓心達到清清淨淨。為什麼念佛號時,又要加數字呢?這就是在收攝我們這一念心,只要能收攝專注一心就可以了,並不是一定要執著於數字。所以,我們最初念佛時,要用方法調心,不一定要完全靠念珠計數這個方式。
因為靠計數這個方式容易放鬆。我們手拿念珠,口在念佛,心也是要精進。把念佛的數量定下去,一天三萬聲作為目標!三萬聲定下去後,那你就要努力拚了,這樣信徒來請教時,自己也自然會知道要控制時間。
比如居士來請教,我跟他們開示就坐大半天,這也都是我的習氣。若是自己的時間能夠節制,有時越沒有時間給他們,他們的信心反而越具足。何況我在這開示當中,也會養成一種習氣,信徒請問我就一直講,雖然是在為他們開示,我感覺講的內容也很圓融,他們聽了也真的很契機,但其實他們並不見得有真實的受益。
所以,有時就教他們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了,這樣或許他們還比較能得利。怎麼說比較能得利呢?因為他們會說,師父教我們要念佛,這樣大概比較有效,我們就認真念佛好了。這樣對他們反而得利。你若跟他們講這個,又講那個,最後將開示的內容總合起來,問他們說這樣懂了嗎?
他們都會說:我們懂了!
但等一下還是繼續這個怎麼樣?那個怎麼樣的?有時講太多,反而增加他們的雜亂心和分別心,這樣更不好。
學員問:
院長!弟子平常都念「阿彌陀佛」四字佛號,不曾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佛號,這樣可以嗎?
院長開示:
你就念六字聖號,因六字講的「橫超」,就如一支竹管子,有一隻蟲在竹管子裡面,牠想要爬出來,若要從豎的直接爬出來,必須要經過竹管子,要一節又一節的咬破才能出來,這樣非常辛苦,也很不容易。
若是「橫超」的話,這隻蟲從竹管子的側邊咬破一個洞,就可以出來了。所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這六字洪名可以橫超三界,不用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多麼殊勝啊!
學員問:
院長!眾生問題這麼多,我們自己要如何做?
院長開示:
我們就老實的護持常住,最主要是常住要有一個共修。講到共修,大眾都希望自己自修的時間能多一點,就如我當初開創淨律寺時,那時比丘有五十多位來結夏,他們有的建議早晚課的時間要短一點,自己自修的時間能長一點。總之,他們都是希望有多一點自己自修的時間。
唉!現在真的是末法時代,現在的人根性比較愛好自由,不太甘願接受各種規矩的約束,不甘願接受這種共同約束,彼此制衡的生活,每個人都很在乎,自己的意見是否能被採納?
例如佛門的事情,都是大家來發心的,有的人認為你既然要我來發心,那你若不信任我,那我就不做了。當然有的人的程度與你還是有差別的,你看這樣做是對的,但他卻覺得這樣做是不對的。當他的意見不能被採納時,他就不太願意來了。
今天我們學佛,大家都說要斷生死。就因為大家都要斷生死,佛法常說:「心內求佛,不是心外求佛。」心內求佛,就要看功夫;心外求佛,大家今天拉這個人來信佛,明天拉那個人來信佛、學佛,看似很慈悲,但若沒有負起教導的責任,這樣對嗎?這樣就是以為你在度眾生?
《華嚴經》說:「未成佛先結萬人緣」,但不要未成佛先結惡緣。我們學佛千萬不要與人結惡緣,可是你偏偏就會在無形之中,與人結下惡緣,你說你沒有顛倒。其實這樣就是顛倒,就是沒有那個心,沒有用真心的力量,這就是我們沒有功夫。
講到功夫,明明他不對,我若是執理不放,就變成我執。所以,我們要好好的去探討探討這個道理。假若你現在還不能好好修行,我看你們幾位真的斷食一個月試試看,看看大家還有力氣計較嗎?還計較什麼呢?
你們自己要好好去探討,不要說半個月來請開示,聽我講一講就算了事,你們聽我講了這麼多,自己還是不能安頓下來,這是為什麼呢?過去的人,是為了什麼?他們為了生活、為了生存,所以他們都那麼認真,那麼「任職」,即使刻薄的對待他,他就是能忍耐,因為他就是以生存為目標。
尤其在日據時代,社會經濟不好,人民普遍困苦,大家不容易找到工作,沒辦法討生活,連你要去做粗工,想要賺得一些生活費都很困難,你要求他早上四點就要來工作,或早上五點要來工作,他都會準時或提早到,來配合你的工程,所以在那個時候才會叫做粗工。總之,你要求他幾點來工作,他就幾點來報到。那時候的勞工,上班都沒有固定的時間,不像現在的人都按照時間上下班的。
例如上午八點上班,到下午五點一定要下班,中午十二點還要休息,到下午兩點才再開始工作,那時候的工人是沒有像現在這樣,有這麼好的福利,你們想想,為什麼那時候的人那麼呆?
並不是他們呆,而是環境所造成的,因那時候的人沒地方賺錢;賺不到錢,全家人就無法生活,所以他們在那種困難的環境中,滿心清淨,就只想要找一份工作謀生而已,所以他們不會去計較,也由不得他們選擇或計較的。
現在的人講一通電話,奇怪「碰」的一聲就掛斷了,習氣萬千、火冒三丈,搞得彼此溝通不良,沒有辦法只好走人了。大家要好好地探討,佛陀一生的奮鬥史,六年參訪,六年苦行,成佛以後再行化四十九年,說法三百餘會,曾為盲人穿針、為病人洗衣等種種示現,但佛陀並沒有說,你們要學我,依照我六年苦行就會有成就,因為佛陀不提倡苦行,不會要你苦到,一天只吃一粒麻、一粒麥的,這種苦行到最後是沒有意義的,所以佛陀主張中道,叫我們不能像他這樣修苦行。那要怎樣修中道?你們要好好的去探討!探討!阿彌陀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4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42人在一天當中什麼最重要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75祝福大家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79提高佛教常識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80學佛要知分明勿虛套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78修道人處下不處高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35修行像提煉石油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電商百問43】如何找到適合你的出租倉庫?參觀倉庫如果少看這6點,會讓你後悔萬分 電商百問第43集,告訴你如何找到適合你的倉庫出租,讓你日進斗金、賺錢如有神助。想要找一間適合你的倉庫會遇到的問題就是,倉庫百百間,不曉得選哪一間?這件事情真的有很多的眉角,很多倉庫的老闆都是老江湖,很懂怎麼去引導你看到他想要你看到的東西,而且我們大概就是簽約前會去倉庫看一下環境,接下來就是每半到一
Thumbnail
avatar
Cyberbiz電商研究所
2021-10-01
#43日本神社系列||嚴島神社(7)-邊走邊看篇之番外篇前幾篇我們一起走過了嚴島神社的幾個比較重點的停留點,尤其是在看完了能舞台之後,其實整個嚴島神社就算是逛完了。這一次NANA想跟大家聊的是神社內相對比較小的點,或是神社外還有一些地方,可以提供時間比較充裕的旅人做參考。如果你也有興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Thumbnail
avatar
NANA濕婦
2021-09-01
43。學習才說要放輕鬆上班,今天又很認真的埋頭苦幹。一開始先處理印表機的維修事務,翻找保固資料,添墨水什麼的。 告一段落後吃晚餐,邊吃就邊看最近在網路上學Google Analytics的課程資料。
avatar
安妮
2021-07-15
43.快穿回憶兩只雞蛋被咬碎,在胃內被胃酸磨爛消化。一對男女彼此瞪著對方。半小時後才被發現這兩名死者,一個叫譚堤貝一位不知名的漂亮性感少女,兩人面對面的雙手擱在桌面上,貌似相親似的臉上帶著微笑地暫時性心臟停止活動。 二十五分鐘前,當兩人的靈魂突然像被某些超自然力量抽離肉體瞬間…… 一座和尚寺的大門面對著一座尼姑庵
avatar
尚盧之劍
2021-04-06
# 43《快思慢想》:人類思考的慣性是什麼?帶你改變你的思考偏誤!# 43《快思慢想》:人類思考的慣性?你也有這樣子的思考偏誤嗎?在過往的經濟學理論中常假定消費者會做出最理性的選擇,然而現實中消費者有時還是會做出看似不理性的決定,你是否也曾經做過後悔的決定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只要你是人,你就會容易犯下的這些錯誤決定吧!
Thumbnail
avatar
DTBar 喝吧!
2021-02-26
43. 《還是專科生的我,遇見了這世上最獨一無二的職業》讀後感這本書聊的是自己成為 AV 女優的過程,看完後讓我更了解這個業界的運作方式,某方面來說比之前看過的那本「AV 女優的工作現場」更清楚,因為她的心得更有「親身經歷」的感覺。 好比說在拍劇情類的片子時,不能太多思考,因為劇情太超現實,像是學校突然就開始做了起來,如果腦袋出現這怎麼可能的想法……
Thumbnail
avatar
大類
2018-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