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另外一個30日挑戰-Day1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日期:7/16
  • 閱讀時間:7:00 - 7:15
  • 寫作時間:7:15 - 7:43
  • 製圖時間:7:43 - 7:50
  • 閱讀書籍:謝謝你的指教

本篇談到的重點會在於「接收到回饋後的行動」,也就是收到回饋以後如何讓自己朝向實作的方向。
的確這也是收到回饋後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我們單純只是接受回饋,但是沒有做任何改變的話,對方給予的建議回饋似乎也是枉然。然而我們也都知道改變會是件難事,本篇將會給予五種方法,讓我們能從「知道轉化到做到」
聚焦在一件事
每一種改變都會需要我們消耗大量的精力、注意力與毅力來去實行,但是當我們向多頭馬車一樣,想完成每一種回饋建議,不免會因此失彼。因此學會「聚焦在一件事」在執行上就顯得更有力量,所以當對方給予回饋建議時,我們可以這麼回應「可以提出對你來說最重視的一點,讓我來做改變」。或是也可以詢問多位的意見,也許每個人會列出3-5點,找出最多人提出的那一點先開始做改編
做些小實驗
實驗意味著「做看看,但不是一個決定」。面對改變,我們都會難免有些抗拒,因為當我們已經習慣於做某件事,我們的腦袋會容易轉換到「自動模式」,也就是「我們不需要消耗太多腦力與精神來留意」,就像是在駕訓班開始學習開車以及長期開車五年的狀態下,所需要消耗的精神一定是不一樣的。改變習慣的行為對我們來說就是需要更大的動力去克服,因此往往容易「抗拒」
那就先抱持「實驗精神」先做看看,在「設計你的小習慣」這本書當中,提到可以先拆解行為,先從「能力所及」的範圍開始做起。比如說當有人回饋建議,在社交場合上可以多跟其他人熱絡,也許要能馬上談笑風生很困難,但是可以先從打招呼開始。
指導的教練
就跟我們想學習一種運動,我們可能會邀請一位教練對我們進行技術指導,當我們想做出改變的時候,也可以邀請一位信任的人作為教練。然而對於回饋建議的教練,並不一定是有特別擅長某方面得能力,而是在於能夠「從第三方角度」來看待回饋建議。
第三方角色容易看到我們所沒認知到的「盲點」,這也是為什麼常聽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原因。某個人給予我們回饋建議,也就是從第三方角色來看待,但某個人不一定是「教練」的角色。
因為教練的角色,是可以協助我們觀察到接受回饋建議後的「性情與傾向」「改進與成長」,透過第三方角色的觀察協助我們了解自己改變的進度。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日期:7/16 閱讀時間:6:55 - 7:15 寫作時間:7:15 - 7:50 閱讀書籍:謝謝你的指教 接受到對方的回饋建議後,下個階段則是「該如何回應對方」。整個對話過程會分為三個大的階段: 起頭:決定對話的走向,思考這場對話目的為何? 在收到對方的回饋建議後,首
「活在當下」這個詞,相信我們一定從很多地方都看過,然而又是為什麼不要回在過去或是未來呢?這就要先從一段影片開始看起 這段是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的致詞,其中最關於活在當下的在於第三個談到關於「死亡」的故事。 其中一段提到每天早上在盥洗的時候,賈伯斯會問自己一句話「如果今天是我人生的最後一
最近家裡發生些事情,讓我開始再度思考「人際關係」這個議題,我們一輩子跟人的連結度非常高,始終常遇到人際關係的問題,也許是男女之間、親子、同事等等,相信這應該也是很多人會思考的重大問題之一吧。 當我看著架上的書籍,有關於溝通、談判、心理學相關的書籍,但真正吸引我目光的卻是這本「哲學書」雖然還沒看完,但
日期:7/11 閱讀時間:7:00 - 7:17 寫作時間:7:17 - 8:05 製圖時間:8:05 - 8:10 閱讀書籍:謝謝你的指教 面對回饋建議同樣可以劃清界線 在前面幾篇文章當中,提到了什麼原因會讓我們拒絕接受別人的回饋建議(真相觸發、人際觸發、自我觸發),
《小孩才用情緒處理問題》 也許我們的身邊存在一種用「情緒處理問題」類型的人,這類型的特徵非常明顯,就是遇到問題,第一個反應就是「展現自己的各種情緒」,而身邊的人可能就會屈就於這類人散發出的情緒,或是就幫這類人解決問題,然而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這類人同樣不會有所長進,依然繼續用同一套方式「展現自己的
日期:7/11 閱讀時間:7:45 - 8:00 寫作時間:8:0 - 8:20 閱讀書籍:謝謝你的指教 改變對於回饋建議的防衛機制 前一篇我們提到別人的回饋建議,在我們的腦海裡面就會變成一部部的小劇場,也就是編織成一個個故事,來解讀對方的回饋建議,然而在述說這些故事的時候,我
日期:7/16 閱讀時間:6:55 - 7:15 寫作時間:7:15 - 7:50 閱讀書籍:謝謝你的指教 接受到對方的回饋建議後,下個階段則是「該如何回應對方」。整個對話過程會分為三個大的階段: 起頭:決定對話的走向,思考這場對話目的為何? 在收到對方的回饋建議後,首
「活在當下」這個詞,相信我們一定從很多地方都看過,然而又是為什麼不要回在過去或是未來呢?這就要先從一段影片開始看起 這段是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的致詞,其中最關於活在當下的在於第三個談到關於「死亡」的故事。 其中一段提到每天早上在盥洗的時候,賈伯斯會問自己一句話「如果今天是我人生的最後一
最近家裡發生些事情,讓我開始再度思考「人際關係」這個議題,我們一輩子跟人的連結度非常高,始終常遇到人際關係的問題,也許是男女之間、親子、同事等等,相信這應該也是很多人會思考的重大問題之一吧。 當我看著架上的書籍,有關於溝通、談判、心理學相關的書籍,但真正吸引我目光的卻是這本「哲學書」雖然還沒看完,但
日期:7/11 閱讀時間:7:00 - 7:17 寫作時間:7:17 - 8:05 製圖時間:8:05 - 8:10 閱讀書籍:謝謝你的指教 面對回饋建議同樣可以劃清界線 在前面幾篇文章當中,提到了什麼原因會讓我們拒絕接受別人的回饋建議(真相觸發、人際觸發、自我觸發),
《小孩才用情緒處理問題》 也許我們的身邊存在一種用「情緒處理問題」類型的人,這類型的特徵非常明顯,就是遇到問題,第一個反應就是「展現自己的各種情緒」,而身邊的人可能就會屈就於這類人散發出的情緒,或是就幫這類人解決問題,然而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這類人同樣不會有所長進,依然繼續用同一套方式「展現自己的
日期:7/11 閱讀時間:7:45 - 8:00 寫作時間:8:0 - 8:20 閱讀書籍:謝謝你的指教 改變對於回饋建議的防衛機制 前一篇我們提到別人的回饋建議,在我們的腦海裡面就會變成一部部的小劇場,也就是編織成一個個故事,來解讀對方的回饋建議,然而在述說這些故事的時候,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朋友問說「要怎麼自我覺察」、「如何更了解自己」等問題,這是個很棒的主題,因為認識自我是隨時進行的功課,不分歲數、無關處在哪個階段。 Heibon曾經分享過幾項自己努力執行的事情,例如將看過每本書摘錄自己的心得、隨身帶著一本小冊子,有靈感便自由書寫、100天練習,隱含想法可連結《原子習慣》核心概念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Thumbnail
在談工作上的成長時,我們多半會聚焦在各種能力的累積與提升,或是選擇賽道、產業跳轉的判斷,然而比較少談到的是工作習慣的養成。 由於近來在社群上,逐漸看到針對新鮮人工作習慣的建議。在此我想分享一個,不論是工作了多久,都相當適用的習慣養成,那就是:關於回饋,請主動出擊,也是所謂的主動尋求回饋。
1) 使用反思來推動行動: - 「思考,不是為了找到‘我是誰’,而是為了促進行動,並歸納反饋的經驗。」這句話摘錄自陳海賢老師的自我轉變50講課程,強調思考應該用來促進行動,並從中歸納出有價值的經驗。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我們可以定期進行自我反思,分析自己的行為和結果,從中找出哪些是有效的,哪些需要改
實踐的四個環節,分別是: 1 尋找探索的線索。 2 嘗試行動,獲得反饋。 3 反思反饋。 4 帶著反饋帶來的思考,開始新的嘗試,迭代行動。
事在人為,一個事情能推進多少,往往取決於在最一開始,這個事有誰參與。我想到每一篇研究論文,從寫出來,到提交,修改,最後出版,每一篇論文似乎都有自己的命運。這篇論文與誰合作,收到怎樣的修改意見,獲得怎樣的迴響,之後被引用的情形,其實也都操之不在我,而是論文本身,會自己進入這個世界浮沉。
Thumbnail
改變思維是改變命運的第一步。本文提供了三個關鍵問題的深入探討:如何知道改成怎樣的思維?怎麼改?代價是什麼?並給出豐富的個人經驗分享,適合對改變思維感興趣的讀者進行學習和探索。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行為改變的起點是什麼、如何釐清志向以及探索行為選項等步驟。跟作者BJ Fogg一起學習如何設計你的小習慣吧!
Thumbnail
在我們的生活旅程中,常常會遇到疑惑和挑戰。這時,不用害怕尋求他人的意見,因為在這個過程中,蘊藏著自我提升的無限可能。 「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一本活生生的書籍,每個人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智慧之源。」 當我們開放心胸,謙卑尋求他人的意見時,我們實際上是在擴展我們的視野。這是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經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朋友問說「要怎麼自我覺察」、「如何更了解自己」等問題,這是個很棒的主題,因為認識自我是隨時進行的功課,不分歲數、無關處在哪個階段。 Heibon曾經分享過幾項自己努力執行的事情,例如將看過每本書摘錄自己的心得、隨身帶著一本小冊子,有靈感便自由書寫、100天練習,隱含想法可連結《原子習慣》核心概念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Thumbnail
在談工作上的成長時,我們多半會聚焦在各種能力的累積與提升,或是選擇賽道、產業跳轉的判斷,然而比較少談到的是工作習慣的養成。 由於近來在社群上,逐漸看到針對新鮮人工作習慣的建議。在此我想分享一個,不論是工作了多久,都相當適用的習慣養成,那就是:關於回饋,請主動出擊,也是所謂的主動尋求回饋。
1) 使用反思來推動行動: - 「思考,不是為了找到‘我是誰’,而是為了促進行動,並歸納反饋的經驗。」這句話摘錄自陳海賢老師的自我轉變50講課程,強調思考應該用來促進行動,並從中歸納出有價值的經驗。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我們可以定期進行自我反思,分析自己的行為和結果,從中找出哪些是有效的,哪些需要改
實踐的四個環節,分別是: 1 尋找探索的線索。 2 嘗試行動,獲得反饋。 3 反思反饋。 4 帶著反饋帶來的思考,開始新的嘗試,迭代行動。
事在人為,一個事情能推進多少,往往取決於在最一開始,這個事有誰參與。我想到每一篇研究論文,從寫出來,到提交,修改,最後出版,每一篇論文似乎都有自己的命運。這篇論文與誰合作,收到怎樣的修改意見,獲得怎樣的迴響,之後被引用的情形,其實也都操之不在我,而是論文本身,會自己進入這個世界浮沉。
Thumbnail
改變思維是改變命運的第一步。本文提供了三個關鍵問題的深入探討:如何知道改成怎樣的思維?怎麼改?代價是什麼?並給出豐富的個人經驗分享,適合對改變思維感興趣的讀者進行學習和探索。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行為改變的起點是什麼、如何釐清志向以及探索行為選項等步驟。跟作者BJ Fogg一起學習如何設計你的小習慣吧!
Thumbnail
在我們的生活旅程中,常常會遇到疑惑和挑戰。這時,不用害怕尋求他人的意見,因為在這個過程中,蘊藏著自我提升的無限可能。 「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一本活生生的書籍,每個人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智慧之源。」 當我們開放心胸,謙卑尋求他人的意見時,我們實際上是在擴展我們的視野。這是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