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在失去與改變中療癒與成長

2021/07/1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開門見山地說,我非常非常推薦這本書!
作者Lori Gottlieb本身是心理諮商師,在成為心理諮商師前,經歷豐富,曾在影劇圈從事電影和電視影集(急診室的春天以及六人行)的編劇製作。其中因為急診室春天,開啟了她轉向到醫學院求學,再改變職涯成為心理諮商師。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這本心理學書讀起來如此精彩深刻,每一個在診療間與病人的對話、心理諮商師間(Lori因為生活的變故,她自己也找了心理諮商治療)的交手以及對自我的探索,都如此立體鮮明。
請放心,雖然厚厚一本,讀起來卻很輕盈,會讓你止不住地往下翻閱,想知道Lori和他的病人的生命治療之旅最後走到哪裡。
Lori在書中提到,「改變和失去息息相關。」所以,我想從失去的角度來分享其中兩位人物的故事。

茱莉】 失去 v.s. 愛留下


年輕正盛,事業家庭都剛開始的茱莉,經過幾次癌症治療的起伏,從懷抱著希望到希望幻滅,最終只能接受自己即將逝去的生命,這中間的掙扎與心境轉折看得讓人心疼。
面對惡疾,她開始嘗試以前想做的事,例如應徵超市的收銀員,也戴起顏色誇張的假髮。因為「心願清單總得完成幾樣,不然會變成心酸清單。」
茱莉也不得不接受自己的生命狀態:「以前什麼小事都讓我不安,我把人生都用在提心吊膽。我才剛開始真正喜歡自己。我喜歡我自己。我會想念馬特、家人、朋友,但我也會想念自己。」
她嫉妒先生能活下去,嫉妒妹妹能懷孕,而這些嫉妒又反過來讓茱莉有罪悪感。最後她決定:「與其把時間花在嫉妒別人,不如用剩下的時間幫一下我愛的人,讓他們繼續向前。」
茱莉的故事告訴我,要及時愛自己,愛身邊的人。如果你即將不久於人世,你會怎麼面對?如何過每一天?
Photo by Joel Overbeck on Unsplash

約翰 失去 v.s. 直接對決


整天抱怨不停,覺得周邊都是白癡的編劇家約翰,每次進到診療間總是自顧自的說話,Lori只能在話語間抓到縫隙或小破綻漸進地突破他的心防。即使表面上的約翰討人厭,Lori仍舊不想放棄診斷背後的那個人,因為她知道內在的約翰正在呼救。
而當讀到約翰心中糾結多年的結的那一段時,我又哭了(哭很多次),原來是令人心疼的「失去」,而經歷過兩次的約翰,用疏離掩蓋痛苦,也迴避與妻子女兒們一起面對療傷。事件發生了,卻找不到答案,這讓他深感痛苦。
不能跟著妻子一起崩潰,「我有兩個女兒。我要為人父母,我要把她們照顧好。我絕對不允許自己崩潰,毀了她們的童年......。」但Lori說:「....當好爸爸的功課之一,也許包括容許自己流露各種情感,活出真實的自己,........你可以在大人面前流露這些情緒,這或許可以讓你跟孩子都過得更豐盛。也許,這也是一種盡好父母的責任,不拖累孩子的辦法。」
最後約翰坐在診療間椅子上留下忍了多年的淚,甚至淚如雨下,直說他不是來這裡崩潰的。「我要他放心,這不是崩潰,而是破繭。」Lori用這句話安撫了我跟著約翰哭泣激動的心,彷彿也為我過往要強不肯示弱的情緒找到出口。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這本書還有很多讓人感動的故事,讓我深受啟發的句子。
如果你剛好也喜歡這樣感性溫暖的書,去買來看看吧,絕對值得!

【分享幾句書中我喜愛的一些句子】

  1. 我寫下執著,寫下放手,寫下離開(心靈)牢房有多難,儘管自由不只就在眼前,甚至就在我們身上—在我們心裡。我寫下不論際遇如何,我們都能選擇怎麼活,不論發生什麼事,不論失去什麼,不管年紀多大—用麗塔(書裡其中一個故事)的話說—沒結束前都不算完。
  2. 刺激與回應之間有空間,空間裡是我們選擇回應方式的權力,回應方式裡有我們的成長和自由。
  3. 人都有痛的時候,可是你不一定得那麼苦。要多痛選不了,可是要多苦選得了。
  4. 麻木其實不是沒有感受,而是被太多感受吞沒的反應。
  5. 人只有沈默時能聽見內心的聲音。
  6. 愛與被愛不可能不冒失去的風險,而認清這點和為此恐懼是不一樣的。
  7. 「對,我喜歡你。」雖然我希望他是因為我聰明或有趣而喜歡我,但他想說的是他喜歡我的「內夏瑪」(nesham, 希伯來文的「精神」或「靈魂」),我一聽就懂。
博客來購書連結: https://reurl.cc/ogp9V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