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33真心正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時間:民國八十五年七月三十日(農曆六月十五日)
地點:光量學佛院

raw-image

今天要講的題目是「真心正信。」正信者,謂正直之信念,是相對於邪信而言。真心者,即指虔信佛所說正法之心。此信,不因遭逢諸異道而稍生疑念,這是我們學佛最重要的條件。

如《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成唯識論》卷六亦說:「云何為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以心淨為性,故又說「此性澄清,能淨心等。以心勝故,立心淨名。如水清珠,能清濁水。」由是可知萬善法生,信為前導。(

所以,佛經首立:「如是我聞。」這是六種成就當中的「信成就」,以裨末法眾生信故,所以生信初門立信,以教生信故。教門多種,以信為基。

如人天因果,有大福祿者,以十善為妙因,人天為樂果;二乘根性,以信生滅因緣為正因,知「苦、集、滅、道」四諦而證聖果;又樂佛果者,歷三大阿僧祇劫勤修六度萬行,悲智雙運為因,以趣證菩提涅槃為妙樂佛果。

raw-image

我們要出三界、了生死,一定要深信因果。假若對因果不清楚,就無法發起深信切願的心,也發不起勇猛心來精勤修學,凡事就會得少為足,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皆是對的。

譬如說自己做一件事,在外人看來其實不夠圓滿,但卻執著於自己做的才是圓滿的,不能虛心納受別人的提攜勸諫,這都是要背負因果的。一旦背負因果,就還是要落入輪迴的。因此我們學佛一定要深信因果,徹底了解因果,明白「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才能消除過去,我們因為無明所串習累積的習氣。

我們的心要如水,若不靜止,就無法澄清;水在流動時混含泥沙,所以污濁不清;必須等水靜止、泥沙沉澱時,上面的淨水方能清澈,才能供人歡喜取用,供人飲用止渴,並可供人洗除汙穢,潔淨衣物。

我們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自性清淨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自性,它是自然存在的,並不是由什麼人把它創造出來的。我們只要靜心,拋棄一切東西,處於強烈的覺知狀態下,那本具的自性清淨心就會顯露出來。

而淨心修行,就猶如淨水,我相信每一個人對清淨的水,都會生起歡喜心的。相反的,如果這水是骯髒的,譬如水溝的水很髒,就沒有人會去使用它。我們的心也是一樣,如果每天不斷地,一再地動來動去,攀東緣西的,這對我們修行人來說,不但是一點利益都沒有,反而讓修行變得障礙重重。

因為人身難得,生命有限,不能淨心如淨水,那想要解脫生死、成就佛道是很難的,不只阻礙了自己的道業,還會影響到他人的修行。因為攀緣造「業」,就不能夠好好地修行受持,也無法消除業障的。

譬如最簡單的一支蠟燭,它都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給別人光明,令別人得到利益的。而我們人呢?都是好攀緣、多管事、多造業,所以不能利益自己,也無法利益他人。蠟燭,雖然燃燒自己,看似自己吃虧,但是它照亮別人,布施給人光明,而且即使是燃燒到了最後,它自己也是清清淨淨的,一點罣礙都沒有。

raw-image

所以,我們人一定要相信自己,要反省自己每天的行持,是不是有利益自己,或是每天都是在妄想中混過呢?我們大家都說要修行,要求解脫,但在二六時中,待人接物,不知觀照自己,常起心動念,攀緣外面的塵境,自己不能覺知,每天只是浪費生命,虛度光陰,這是非常愚癡的。

古德云:「要修世間法,也需要修十善法。」然修十善,只是得人天福報而已,也沒辦法真正獲得佛法的解脫,因為真正要解脫,首先必須要從「苦」來修。(

如民國初年八指頭陀敬安大師,有一次在大庭廣眾中,一手提住太虛大師胸口的衣服,拖入禪房訓示:「要吃得了苦,受得了苦,挨得了苦。」之後才有今日的太虛大師。

raw-image

又古人云:「吃苦了苦,享福損福。」所以必須要懂得吃苦、行苦,才能夠究竟得到佛法的安樂。佛陀當初在鹿野苑初轉法輪,為五比丘說四聖諦—苦、集、滅、道。為什麼要先講「苦諦」呢?因為我們在這世間六道輪迴中,尤其在人世間,人多行「貪」故,才會感受到苦報。(

在感受苦報當中,要知這「苦」的原因,是由迷惑造業才受苦的;「集諦」,就是指迷惑煩惱,由煩惱越集越多,就越來越苦。

譬如說你現在獲得人身,若不懂得珍惜,進德修業,勤行六度,持戒念佛,以求解脫,將來不慎墮入畜生道中,或三途餘道,其苦更不堪設想。畜生道輪轉完了,又不幸墮入地獄道中,則苦上加苦了。所以我們修學佛法,一定要深信、明白「因果」兩個字,這是非常重要的。

raw-image

我們學佛,就是為了要成佛。但要成佛談何容易?我們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講得很清楚,他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斷了見思、塵沙、無明三惑之後,才證得聖果。我們現在有大福報,能遇到最簡易、最捷徑、最圓頓的淨土法門,能專心念佛,又能護持常住,造就勝緣,這是成就往生極樂淨土的增上緣,是非常難得的。

譬如說,護持常住,愛護常住物。凡一切三寶物品,點滴清楚,不混擾、不濫用,我相信修行就不必背負太多因果,對了生死、生極樂,必定指日可待。

有些人說「我只要念佛就好了」。對常住一點都不發心,也不願護持。如果你是這樣修行的話,那就不是一位發大乘心的行者。大乘心,是要發菩提心的。你若真正要修行,真想了生死,更要深信切願,發菩提心,以大乘佛法圓修的精神,持名念佛,如淨土法門的基本三種福業,也是要具大乘心,讀誦大乘經典,廣修六度。

六度第一就是布施度,先有布施的心,才有辦法行施捨。其次,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布施為六度之首。修行如果越修越侷限於自己求好,自己求解脫的自私心,這根本連小乘聖果都修不成,哪裡還能證取大乘佛法,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呢?(

raw-image

你們現在對因果清楚了嗎?以後每天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舉手投足,起心動念之際,對因果都要明白清楚,否則修行說要了生死,連因果都不明白,生死要怎麼了呢?大家好好努力吧!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鋼骨佛心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5/31
時間:民國九十一年七月九日(農曆五月二十九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理光法師,各位法師!今天我們來研究佛法三綱: 一、是信願。信願是目標。 二、是慈悲。慈悲是動機。 三、是智慧。智慧是方法。 這是佛法的三綱,那要看我們自己來到道場求剃度,是基於那一種目標? 學員問: 院長開示: 院長開示: 學員問:
Thumbnail
2022/05/31
時間:民國九十一年七月九日(農曆五月二十九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理光法師,各位法師!今天我們來研究佛法三綱: 一、是信願。信願是目標。 二、是慈悲。慈悲是動機。 三、是智慧。智慧是方法。 這是佛法的三綱,那要看我們自己來到道場求剃度,是基於那一種目標? 學員問: 院長開示: 院長開示: 學員問:
Thumbnail
2022/05/18
時間:民國八十七年元月十四日(農曆十二月十六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各位法師!阿彌陀佛! 今天與大家共同研究「七不退法」: 第一項是大家應當經常集會,討論教法之正義。 第二項是上下和睦相處,互尊互敬。 第三項是尊崇佛之教誡,不可妄加更改,妄是妄語的妄。 第五項守護自心,以孝敬為首。 學員答:
Thumbnail
2022/05/18
時間:民國八十七年元月十四日(農曆十二月十六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各位法師!阿彌陀佛! 今天與大家共同研究「七不退法」: 第一項是大家應當經常集會,討論教法之正義。 第二項是上下和睦相處,互尊互敬。 第三項是尊崇佛之教誡,不可妄加更改,妄是妄語的妄。 第五項守護自心,以孝敬為首。 學員答:
Thumbnail
2022/05/16
時間: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一日(農曆十一月初一) 地點:淨律寺客堂 普賢十大願: 一者、 第二是、「稱讚如來」 第三是、「廣修供養」 教務主任: 院長!魚放入台灣海峽,會再被人抓走! 院長開示: 第四、「懺悔業障」 教務主任: 院長!心若不轉,怎麼會有力?大部份都被業報纏身。 院長開示:
Thumbnail
2022/05/16
時間: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一日(農曆十一月初一) 地點:淨律寺客堂 普賢十大願: 一者、 第二是、「稱讚如來」 第三是、「廣修供養」 教務主任: 院長!魚放入台灣海峽,會再被人抓走! 院長開示: 第四、「懺悔業障」 教務主任: 院長!心若不轉,怎麼會有力?大部份都被業報纏身。 院長開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如果卡到陰或是遇到陰邪之事,第一個念頭就是去廟裡收驚求化解。所以在我們的潛意識中,菩薩與神明就是正義的化身,祂們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有起死回生的功力,每一尊都是自帶光芒,走到哪裡光源就在哪裡。
Thumbnail
如果卡到陰或是遇到陰邪之事,第一個念頭就是去廟裡收驚求化解。所以在我們的潛意識中,菩薩與神明就是正義的化身,祂們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有起死回生的功力,每一尊都是自帶光芒,走到哪裡光源就在哪裡。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wjgPbqyYMQDnDTpAfhKig5QhHX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wjgPbqyYMQDnDTpAfhKig5QhHX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 ◆ ◇◇ ◆ ◇◇ ◆◇◇ (修行篇) 1.若遇逆境的人事物,係自己在消業,故要有歡喜心,而不是一直逃避對自己不好的人事物。 2.修行,不是只在深山中修就好,而是能在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 ◆ ◇◇ ◆ ◇◇ ◆◇◇ (修行篇) 1.若遇逆境的人事物,係自己在消業,故要有歡喜心,而不是一直逃避對自己不好的人事物。 2.修行,不是只在深山中修就好,而是能在
Thumbnail
話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釋論云:說具三法堪為聞器,若具其三則,於法師所有眾德,見為功德不見過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遍淨,然由聞法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於說法者過,反執為德,是故縱然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識,然於師亦難了知。 以上這一段廣論裡的描述耐人尋味。 在勵志型
Thumbnail
話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釋論云:說具三法堪為聞器,若具其三則,於法師所有眾德,見為功德不見過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遍淨,然由聞法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於說法者過,反執為德,是故縱然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識,然於師亦難了知。 以上這一段廣論裡的描述耐人尋味。 在勵志型
Thumbnail
有句話是這麽說的: 「發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滅別人的燈。」 是一種同理,一種將心比心, 也是一種半積極半消極的說法。 除了積極地努力讓自己發光外, 也請不要吹滅別人的燈。 因為你不知道別人的燈何時會被點亮, 每一個被點亮的時刻, 都走在自己發亮的時機與時區。 我覺得更積極地的說法與做法是, 「除了
Thumbnail
有句話是這麽說的: 「發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滅別人的燈。」 是一種同理,一種將心比心, 也是一種半積極半消極的說法。 除了積極地努力讓自己發光外, 也請不要吹滅別人的燈。 因為你不知道別人的燈何時會被點亮, 每一個被點亮的時刻, 都走在自己發亮的時機與時區。 我覺得更積極地的說法與做法是, 「除了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轉貼師兄的分享:「修偏係個人意願,怪要怪自己,這菩薩已開示多次。持續反省別人,魔性永遠消不完,更淪為外道用來干擾佛教的入口。要著重自己,不要每天想別人,要誠實面對自己,不是自己錯了都當沒事。」 分享二 (分享完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轉貼師兄的分享:「修偏係個人意願,怪要怪自己,這菩薩已開示多次。持續反省別人,魔性永遠消不完,更淪為外道用來干擾佛教的入口。要著重自己,不要每天想別人,要誠實面對自己,不是自己錯了都當沒事。」 分享二 (分享完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Thumbnail
例如我們一天到晚在這裡走來走去,有一天牆壁上一個電燈壞了,你馬上清楚要替換燈泡的位置,立刻再拿一個去換,那這個東西(電燈)放在哪個地方,你並沒有刻意去記憶它,但要使用就有,這是「妙有」。 相反的,假若你天天去記憶那個東西(電燈),這反而是執著的,是沒有「空」。
Thumbnail
例如我們一天到晚在這裡走來走去,有一天牆壁上一個電燈壞了,你馬上清楚要替換燈泡的位置,立刻再拿一個去換,那這個東西(電燈)放在哪個地方,你並沒有刻意去記憶它,但要使用就有,這是「妙有」。 相反的,假若你天天去記憶那個東西(電燈),這反而是執著的,是沒有「空」。
Thumbnail
譬如最簡單的一支蠟燭,它都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給別人光明,令別人得到利益的。而我們人呢?都是好攀緣、多管事、多造業,所以不能利益己,也無法利益他人。蠟燭,雖然燃燒自己,看似自已吃虧,但是它照亮別人,布施給人光明,而且即使是燃燒到了最後,它自己也是清清凈淨的,一點罣礙都沒有。
Thumbnail
譬如最簡單的一支蠟燭,它都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給別人光明,令別人得到利益的。而我們人呢?都是好攀緣、多管事、多造業,所以不能利益己,也無法利益他人。蠟燭,雖然燃燒自己,看似自已吃虧,但是它照亮別人,布施給人光明,而且即使是燃燒到了最後,它自己也是清清凈淨的,一點罣礙都沒有。
Thumbnail
以下兩篇文章為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Thumbnail
以下兩篇文章為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本世的善惡緣,除了過去世的造作外,這世的心性好壞和是否用心修行,更是重要的。」   「修行要修清淨心、不動心,每個念頭都要作光明想;心思要清淨,若是雜思多,起惡念,就會跟外道相應。」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本世的善惡緣,除了過去世的造作外,這世的心性好壞和是否用心修行,更是重要的。」   「修行要修清淨心、不動心,每個念頭都要作光明想;心思要清淨,若是雜思多,起惡念,就會跟外道相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