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一個就會帶走三個」淺談鄉野奇譚的發生

2021/08/18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人文學科之所以有趣,我想是因為提供了一些方法讓我們找到原來那些看似沒意義的謠傳,背後是什麼樣的群眾心理、溝通機制加上環境因素等等交織而成的結果。此篇根據我幼時聽過的一則鄉野奇譚發想而成,原發表於某一社群平台。此處將原文改寫來談論一則鄉野傳說:死一個就會帶走三個

奇譚

在一個到處是稻田與菜園的郊區,整個村庄的人以耕種或是做工維生。在這裡,公共設施多半是擺飾,居民們不需要公園,因為出了家門就是一大片綠地,往來走動都很熱絡。也因為如此,居民的公共活動據點限定在廟口、小學跟里民活動中心。不管是圖書館、醫院、美術館,都在市中心。而年紀較大的孩子,要上學也必須搭一天只有六班的公車去市中心上學。
在這裡的日子很平靜,從事農耕的居民大多是透早耕種澆水,日頭出來後休息,傍晚再整理作物一次,晚上早早便可休息。農忙時節會需要大量人手,但是農閒時節便可出外做工賺取外快補貼家用。在這裡,老年人雖然不會外出做工但是會維持農作,這是一種已經習慣的生活型態。對這些老人來說,在中午休息時或是傍晚吃完晚餐後,三兩成群聚在一起聊天下棋是最愜意的時光(當然八卦也從這邊開始流傳)。
有一天,這群老人中的其中一個亡故。不久之後,他的朋友之一也跟著身亡。接二連三地,老人們死亡。一時之間,鄰里白幡飄揚,處處哀聲。此時流言就起來了:那是因為不甘寂寞啦,怕一個人在下面沒有聊,所以上來把朋友帶走。並且有小孩繪聲繪影說,在半夜看到有人影在屋外,隔天阿公就走了。
對於這個流言,大人們多半嗤之以鼻,而小孩子則沸沸湯湯討論著。原本應該是會逐漸淡去的流言。忽然有一天,有個大人不耐煩地對小孩說:「你再不乖乖睡覺,阿公會來抓走你啦!」被嚇到的小孩又想起此事,當晚雖然乖乖睡覺了,但是頻頻惡夢,夢中瑟瑟發抖且哭喊,食慾不振。爸媽不得已帶去廟裡收驚,小孩才好起來。
於是「死一個就會帶走三個」的鄉野奇譚死灰復燃,成功嚇到了小孩也引出了剩下的老人不安。人心惶惶下,地方開始籌備法事,直到送煞完,地方上才平靜下來。

阿萬的調查

過兩年,一個外地人阿萬走進了這個村莊,在小孩耳語間聽到了「死一個就會帶走三個」的鄉野奇譚。他出生成長的地方沒有這個傳聞,他也不知道還有哪個地方有「死一個就會帶走三個的傳聞」。他認為這個傳聞是這個村子獨有的,開始好奇這個傳聞一開始是怎麼產生的。他便開始找資料、也找人探訪這個傳聞的源頭。
阿萬找了這則怪談發生期間的死亡名單,一一記錄他們的死因、死亡時間、彼此的關聯。阿萬歸納出幾點:
  • 最開始死掉的那個人是生病死掉的。
  • 一個人生病死掉,然後跟他很熟的朋友也跟著死掉。家人反而不一定會跟著死掉。死掉的人大部分也是生病死掉的。
  • 有人是意外死掉的,但是意外死掉的比生病死掉的人少很多。
然後阿萬產生了一個疑問:那些生病死掉的人,是生同樣的病嗎?但是因為並不是每個人死掉都會解剖,所以阿萬只能夠從大家的敘述中粗略分出病死跟意外死。阿萬想了想,問了一下那些死掉的人生前最後一段生活怎麼過的,得到了一些描述。阿萬有了以上的資訊後開始調查這村子的生活環境。例如說,大家最容易聚集的地方在哪裡、村子裡有多少人、大家的生活作息怎麼樣等等的訊息。阿萬發現,一整個村莊沒有一間診所。村民只能到村莊外面看醫生。因為醫院很遠,他們也不喜歡看醫生,只有大病才會離開村子去看醫生。
阿萬接著向村民提出問題:「在這之前,也有死一個帶走三個嗎?」
村民認真回想後,回覆:「沒有餒,沒有一次死這麼多。」
阿萬:「這麼多 是幾個?比以前多很多嗎?」
村民:「以前喔,死的都是兩三個。人老了嘛,老婆走幾年後老公跟著走,就沒有一次死很多的。」
阿萬:「死很多是多少人?」
村民:「很多餒,庄頭的老人都死翹翹了餒。」
阿萬:「只有死掉老人嗎?」
村民:「死的都老人啦,年輕的很少。」
阿萬:「那小孩呢?」
村民:「小孩還好餒,大人都有看著,沒有被帶走。啊真的被帶走喔,他爸爸媽媽會哭死喔。」
阿萬也問了做法事的時間點,以及那前後村莊裡生活有沒有什麼變化。他得到的答案是「大神很厲害,做完法事以後村子裡乾淨很多,也不用擔心晚上會有黑狗叫了」。
既然很多人是生病死的,那麼阿萬也去問了醫生。但是醫生能告訴他的不多,因為不是每一個病患都有來求診。醫生跟據阿萬整理的線索,告訴他說:「第一是老人跟小孩的抵抗力比較弱,但是老人會有問題的疾病小孩不一定也有問題。第二是死亡會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第三是有些疾病會誘發其他疾病。再來是那些人的關係很親近,那就要研究看看是不是接觸傳染的病。」
阿萬開始找疾病跟死亡的資料,想調查看看是不是有疾病在老人之間流傳。一方面也不斷去詢問死者親屬,死者在死亡前是否出現病徵。阿萬在資料中看見一件事,傳染疾病容易發生在高規模群聚的地方。阿萬開始思考,這個村子跟城市比起來,人非常少,空間開闊,人跟人之間可以保持距離。那還會是傳染疾病嗎?阿萬在去找了醫生,醫生告訴他:「雖然鄉下空間很大人很少,但是要看看是不是那些生病的人之間有密切接觸。」阿萬便開始由第一個死者畫關係線到其他死者身上。
第一個死者的死因是病死,而他生活中密集接觸的人是鄰居跟家人。他的朋友跟鄰居高度重疊,意即他的生活圈會接觸到的人幾乎可以說是固定的一群人。而這群人裡面,跟著死掉的是年齡差不多的死者鄰居。死者太太雖然也有生病,但是他活下來了。阿萬也調查到,老人的身體雖然看起來都很健康,但是難免有一些慢性病。跟醫生討論以後,他開始朝併發症的方向調查。
阿萬提出一個假設:第一個死掉的人,他很可能接觸了污染源所以得到傳染病。疾病有潛伏期,所以他看起來沒事,也像日常一樣下田跟鄰居家人相處。但是病發以後,他的身體機能迅速降低,很快就死了。接觸過他的人,有家人跟鄰居。這些人裡面,有些人是跟他一樣的死因,有些人則是因為本身的慢性病引起的併發症導致病情惡化死亡。每個人的免疫力不同,所以妻子雖然發病,但是活下來了。而因為這個村莊日常並非外地人頻繁進出的景點,所以當這一波死亡過了,那麼風波也就平息了。

奇譚出現的背景

阿萬根據現代醫學常識提出了一個假設來解釋奇譚。並且開始去找奇譚形成的背景因素。在他的調查中,除了村民本身所具備的醫學常識跟專業人士有落差外,他發現形成奇譚還有幾個因素互相影響。
鄉野奇譚是一個「事件(an event)」。並且是「與日常不同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人們會想要去解釋這個事件,而人們怎麼解釋這個事件,跟文化背景有關。人類本能懼怕死亡,由此產生的信仰與儀式。這些信仰與儀式,雖說是安置亡者,但是也是活人世界的價值觀投射。藉由檢視當地人對於死亡的理解以及儀式的作用,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在什麼樣的文化背景中會誕生這麼一則鄉野奇譚,以及它會流傳的原因。
上述中,雖然不知道流言是從哪裡開始的,但是透過繪聲繪影的描述,這個流言在小孩之間引起熱烈迴響。對於小孩來說,這一類的事件可能是人生中第一次遇到,並且沒有人對小孩提出說明,甚至大人可能也無法有一個合理的解釋。小孩嘗試用本身所有的知識去解釋這個事件,於是有了「因為不甘寂寞所以上來把朋友帶走」這個推論。通常人在描述這一類的事件時會記住重點(鬼魂、接連死亡的異常事件),而忽略細節及大的架構。於是一則去頭去尾、結合各種投射與生活經驗的鄉野奇談誕生了。
但是流言之所以變成奇譚且擴散出去,其中一部份原因是內容中具有跟當地信仰相關的社會文化。在這一則奇譚裡面,可以看得出來當地人相信人有魂魄,人死魂魄離開肉體成為無主物在飄盪(一般稱之孤魂野鬼)。若是沒辦法安置鬼魂,那麼有可能會對地方造成危害。即使死者是認識的人,甚至是親友,只要是未經妥善安置的鬼魂,也是會作祟的。鬼魂會抓人抵命也是傳統上對於未能被安置、有其苦情的角色以及應報式觀念的投射,用以告誡世人要守規則、存善念等等。上述中家長用已經傳開的奇譚來嚇小孩、告誡小孩要乖,亦可看出鬼魂會作祟、不乖會招致懲罰的應報式觀念。
人面對死亡有一套儀式,這一套儀式幫助生者重建社會關係。葬禮讓生者用非破壞性的方式向死者致意,把由於人的死亡而被擾亂的社會關係重新平衡起來,它可以維持社會的凝聚力並防止社會崩潰。當流言已經結合當地信仰及社會文化轉變為奇譚,那麼為了安撫人心,讓地方上回歸清淨,當地也會認為應該要用傳統的方式來化解。各亡者家屬舉辦葬禮,透過正確的祭拜儀式安置鬼魂。小孩被嚇到驚惶不安噩夢頻頻,亦可透過收驚儀式,讓他回歸正常狀態。整個村子則是透過做法事、送煞儀式,讓地方回歸清淨。而透過正式的祭拜儀式,不僅將亡者以及此異常事件納入當地的集體記憶,同時也是再一次述說當地信仰及社會文化,加強人際連結,讓這則奇譚以跟流言不同的方式被記住。

喜歡我的文章記得按讚訂閱跟分享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作為一位對人文學深感興趣的學生,我深知討論對概念釐清的重要。身為一個推動審議式民主的成員,也作為一位對教育深感興趣的助教。我嘗試將各種議題用淺顯的語言寫成一篇篇故事,我很希望大家不只是看文章,也透過討論來理解公民社會的運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