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倖存者:《滅頂與生還》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詞彙: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背後會填補上怎麼樣的註釋字句,或者那鮮明到不用文字強加著墨,你在腦海中自然就會迸出一幅關於倖存者的圖像。可能衣衫襤褸、虛弱無力,眼神是對於極權納粹的畏懼與仇視,身體上種種疤痕都是人性遺跡、然後輕易被歷史、道德與正義種種大概念淹沒。細想之下,你會明瞭這些形象都脫胎自影視戲劇、展覽講座,或者來自誰的話語形容之中,因為集中營前所未見的歷史創傷太難以接受、太過於誇張與疼痛、也因此它最好被拿來證成人類的恆久特質,是腐敗、是貪婪、是容易趨勢附利的證據;而壯觀宏大敘事的另一面是煽情、誇張,容易被取材挪用到各種載體,追求知識或娛樂都讓倖存者的面貌更加模糊──所以,到底什麼是倖存者?這是普利摩‧李維(Primo Levi)在《滅頂與生還》(I sommersi e i salvati)當中首先要釐清的問題。
《滅頂與生還》/普利摩‧李維(Primo Levi)著/時報文化/倪安宇譯
  自從1945年從奧許維茲─莫諾維茨集中營裡生還之後,李維花費整個餘生去思索這次經驗的意義,為什麼是我?為什麼這個世界會發生這樣的事?其中也包括了自身倖存者的身份,我應該怎麼定義這個標籤?更重要的是,整個世界是以什麼方式理解或要求倖存者?從《如果這是一個人》(Se questo è un uomo)回憶錄般的書寫過往到《休戰》(La Tregua)的脫營後返家過程,他的思考同步於時光緩緩前行,逝世前夕所出版的《滅頂與生還》與其視為總結,更接近於心靈地標,矗立於此,告訴世界我已扛負整座集中營前行到這裡了,而前方仍有路。
  《滅頂與生還》採用主題式的書寫形式,各篇聚焦於關乎集中營的記憶、灰色地帶、溝通等概念,剖析了集中營那些對人殘忍、壓榨以及痛苦經驗對人所造成的身心形變,這包括整個集中營世界中的上下游、特遣隊、護衛隊和身邊的人,更包括書寫者自身。「人的記憶很奇妙,但作為工具並不可靠」,不僅僅是納粹加害者會透過自我欺瞞、變造事實,模糊說謊和真實的心理意義來躲避譴責,受害者亦會以避談創傷、刻意遺忘來逃離那曾經的修羅場。然對應到書寫者李維自身儼然有些矛盾,一如托多洛夫( Tzvetan Todorov,法籍保加利亞裔歷史學家)於序中所言「我們每個人都有為自身利益利用記憶的傾向」:李維的書寫脫胎自實際刻血肉上的經驗,經驗積澱為記憶,我們如何能保證書寫來自於記憶的單向徑路,而非坐實倖存者的記憶對於筆尖指手畫腳?
  換言之,無論是有意或無意,每個人或許都加工過自我記憶,特別是建立於集中營的粗礪經驗,他深知相關記憶有可能在時光之中逐漸湮滅、被過多重述作品混淆錯置,就算是每日回想默記也有可能僵化麻痺,因此其書寫更顯得節制與自省,不濫用倖存者的身分踩在道德高點大聲疾呼正義、要求懲惡,也對抗著那些應該要逃離、應該要反抗的天真刻板印象:我僅僅是個歷史見證者,不會更多,也沒有更少。
  個體被命運拋進集中營,面臨到和外界社會全然不同的運行模式,權力以更加粗暴、無理的方式展現,與人類習慣簡化彼此陣營的敘事不同,那是無法單純分出好壞優劣的〈灰色地帶〉,人們初入集中營時會遭受毆打、羞辱,那些暴力來自於同屬囚犯的管理者,他們擁有多一點點食物或空間的微小特權,然而就是這些微乎其微的特權使讓他們無法放手,讓他們得以離溺斃遠一點。特權是人類始終無法擺脫的傳統,我們始終有「某種程度的控制欲望」,盤根錯節的權力關係構成了集中營主體,無法輕易論斷對錯,而這也是李維想闡述的重點之一,在多次被想像與呈現的集中營裡,人的心理狀態、運行結構和更進一步的責任歸屬從來不是精確分割的黑與白。
 「……『我們』失去了界限,競爭者不再是對立的兩方,也不再有明確的單一邊界,取而代之的是模糊不清的諸多邊界,甚或是每一個個體與個體之間不計其數的邊界。」
  集中營中的個體如單子般存活,溝通因語言上的差異而失靈,無法理解施暴者所下達的指令而遭受更多折磨,失語更帶來思想上的衰弱無依;承受以暴力為唯一目的的無用暴力,人被羞辱、退化到成為牲畜,而牲畜無法擁有一次尊嚴的死亡。〈溝通〉與〈無用的暴力〉兩章中,李維詳實描述了集中營的外部困境,而我們應該要如何理解如今看來非常規、甚至用戲劇性來形容的那些苦難?獵奇式的觀光不可行,人們常用的憐憫同理卻也未必適用,因為對李維而言,集中營內外完完全全是相異的世界,那些外界心理學家建構或臨摹的心理圖樣,沒辦法完整解釋他們經歷特殊傷痕後、內心裡的焦慮和愧疚感。
  〈羞愧〉一章中精細解釋了那些倖存者們複雜的心靈迷宮,為什麼確認脫逃的那一刻心裡全然沒有喜悅,僅有愈加深層的憂慮?為什麼在營中不選擇自殺,反而是出營之後才選擇自我了斷?為什麼明明是何其無辜的受害者,卻仍會感到某種羞愧感?這一切來自於上述所言內與外的道德落差、人與牲畜的差異和時刻存在的自我指控。為什麼是我的永恆疑問不僅只套用在「為什麼是我遭逢厄運」,也可以改寫成「為什麼是我獲救」,兩者同樣難受。
  「我們每個人(我說的是廣義的『我們』,即全人類),都有可能取代別人,竊取他人的人生。那是一個假設,但是讓人備受煎熬……」
  某種程度上,存活者或多或少都因著集中營中其他屍體的庇蔭過活,而那也像是覆蓋在彼此身上、揮之不去的陰影。印象最深刻的羞愧,來自於無神論者李維坦承的一次禱告。當他拿著資料卡走過委員會面前,等待被判定送去毒氣室或者留下來繼續勞動,那時候他感到「需要尋求協助和庇護」,但他隨即察覺這樣的舉動是褻瀆而低劣,「那是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所能做到的最大程度的不敬」。無可諱言,擁有信仰的人似乎比較能抵抗磨難,當詮釋世界的權柄並不握在自己手中,人便不必為了找到那些為什麼而屢次修改生命的模樣,可以挪用現有答案去回答曾發生的痛,但這並不是李維想要的──進集中營之前,他不相信神;集中營之後,他更不相信神,此中的「更」耐人尋味,從此角度觀之,雖然他說同為倖存者的友人讓‧埃默里是和全世界打架的鬥士,但李維自身也非寬恕者,他也做出了對抗,希望人能解釋神無法解釋的惡。
  當《如果這是一個人》被翻譯成德文時,李維意識到這正是自己記錄集中營經驗的核心目的之一,他渴望理解那時候實際進入集中營、或以不看、不聽、不說方式成為加害者共犯的德國人在想什麼?他們看見的、所理解的會是怎麼樣的歷史?值得注意的是他對於德國納粹的審判訴求,比起那些顯而易見的頭號領袖,李維更在乎那些迫於生存進入灰色地帶的囚犯兼管理者,以及在整個屠殺過程中始終緘默的德國群眾。淪於形式的紐倫堡審判之後,他不要求欲將所有罪犯都償命的偏激正義,也非鄉愿認為所有人都有不得已的苦衷,李維所堅持的是,加害者與受害者始終不同,拒絕以「美學的裝腔作勢」去模糊兩者的邊界,而正義是細膩區分、計量這之中每個人所做過的惡到底有多少,僅此而已。數封來自德國讀者的回應促進了這個過程,在李維看來,有些人仍然為自己的投機辯護,宣稱被希特勒的華麗詞藻給騙了;但也有人對於自己國家造成這樣的災難感到慚愧,試圖彌補傷痕,
  無論何種應答,這都是理解的第一步。
  集中營作為人類標誌性的重要事件,已在各式媒介中重複闡述過千萬次,卻沒有哪一次完美重現當中所有個體的實際感受,自然不可能,也沒必要,李維所做,僅是修補那些縫隙中或溢出或匱乏的經驗,然後再次提醒各個時空狀態下的讀者,歷史不僅是完美複製的袖珍模型,亦非各種宏觀抽象概念的鬥競場,人無法從單一視角鳥瞰全局,必須一步步虛心自省地靠近,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認識。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5會員
59內容數
關於文學、歷史、哲學、社科的種種思考,試圖從堆疊的文字中找到需要被思考的問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給個問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憂國〉蘊藏著當時代日本文化的時代基底,普遍認為不可能並存的私慾與大義,在中尉生命最後的動作中融合。三島由紀夫曾認為〈憂國〉是他人生中渴望達到的至福,「然而,可悲的是,這種幸福極致,或許終究只能在紙上實現」,對照他最後的抉擇,那樣的死的確非常甜美。
  包裝成所謂電玩小說,應該是行銷抓準的關鍵字,綜觀全篇除了〈雲蹤〉一篇以電玩為主幹敘述,其餘作品更多像是某種後現代的拼貼,將各類型元素鑲嵌進敘述之中,各色名詞駁雜,像是關乎公路電影的討論、魔獸世界中德魯伊的會心幽默、日本代謝派的建築模型,電玩自然也是當中戲弄的一種擺飾。
艾老用了一個概念來形容我們,無關優劣好壞的價值判斷,無有蓬勃或衰敗的分野,卻也無從用任何附加標準計量或框架。
  托翁沒辦法書寫一個直陳自我信仰破口的非信徒,意謂著許多人也同樣無法難以正視宗教或意識形態對自我的壟斷,他筆下的懷疑是安全的、是應對過的攻訐,因而也就如此,他已經走到了他所認定的遠方。
  文學在崩壞世代的存在意義是什麼?大概是個問出口就已猜想到答案的問題,回答若非過分羞赧自卑,便是有之乎也者的華麗膨脹感。
「唯有把各個學科的故事整合成一個質感細膩的敘事,才能薈萃出精妙的認識」
 〈憂國〉蘊藏著當時代日本文化的時代基底,普遍認為不可能並存的私慾與大義,在中尉生命最後的動作中融合。三島由紀夫曾認為〈憂國〉是他人生中渴望達到的至福,「然而,可悲的是,這種幸福極致,或許終究只能在紙上實現」,對照他最後的抉擇,那樣的死的確非常甜美。
  包裝成所謂電玩小說,應該是行銷抓準的關鍵字,綜觀全篇除了〈雲蹤〉一篇以電玩為主幹敘述,其餘作品更多像是某種後現代的拼貼,將各類型元素鑲嵌進敘述之中,各色名詞駁雜,像是關乎公路電影的討論、魔獸世界中德魯伊的會心幽默、日本代謝派的建築模型,電玩自然也是當中戲弄的一種擺飾。
艾老用了一個概念來形容我們,無關優劣好壞的價值判斷,無有蓬勃或衰敗的分野,卻也無從用任何附加標準計量或框架。
  托翁沒辦法書寫一個直陳自我信仰破口的非信徒,意謂著許多人也同樣無法難以正視宗教或意識形態對自我的壟斷,他筆下的懷疑是安全的、是應對過的攻訐,因而也就如此,他已經走到了他所認定的遠方。
  文學在崩壞世代的存在意義是什麼?大概是個問出口就已猜想到答案的問題,回答若非過分羞赧自卑,便是有之乎也者的華麗膨脹感。
「唯有把各個學科的故事整合成一個質感細膩的敘事,才能薈萃出精妙的認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來自 Charles Dickens《雙城記》,是黑暗也是光明,有絕望也有希望,而後面最為關鍵的:「我們的前途擁有一切,我們的前途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也走向地獄」,誠如英文片名 Who Killed the Good Man?其實那是每一代的年輕人的寫照。
Thumbnail
林俊杰全新第14张专辑《幸存者 ‧ 如你》巧妙地分成了上下两部。上半部《幸存者》更是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命题 — 如果他与每一个你彼此交换余生从此进入不同的平行时空,你们会各自拥有怎样的结局?
Thumbnail
一樁雪崩意外,兩個倖存者,卻出現彼此對立的言論。在形同開放式密閉空間的海拔6千公尺高山區,登山隊的罹難,究竟是單純的意外?還是精密謀畫過的謀殺?歷經劫難後的生還者,又背負著怎麼樣的命運?
Thumbnail
或許,我們對「成大事必須有人犧牲」這句說話已是耳熟能詳。事隔約70年後,長沙里登陸戰被搬上大銀幕,昔日奮勇告戰的學生士兵在盛大的電影製作下被封為地位崇高的前線勇武義士。不過,他們到底是民族英雄還是condom,其實可以只是建基於同一往事的不同詮釋而已。
Thumbnail
徐思寧&陳潔皓 周日(20200531)去聽了一場講座「《蝴蝶朵朵》陪我走過的路-性侵倖存者的生命故事」,由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Caterpillar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Foundation所舉辦的,演講者是《蝴蝶朵朵》的繪者陳潔皓和徐思寧。《蝴蝶朵朵》是描述一位天真
Thumbnail
莊生曉「夢」迷蝴蝶,浮生遺「罪」恨難解,亦真亦幻交相疊,冤冤相報何時滅? 花了兩個多星期,看完了《十七歲的天空》陳映蓉執導改編,Netflix和IFA Medi...
Thumbnail
「凋落和挽歌、靈魂和肉體。結合和離散⋯⋯」在全世界僅剩下一本的《風車》第三期中,寫了哪些文字?藏了什麼故事?而它又為何如此珍貴?為了避免寫出的作品因政治等因素牽扯到親人,所以許多詩集作品都被銷毀,而這一篇文章,就將由觀察員陳允元,帶大家一同來認識20世紀末遺留下來的《風車》孤本。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來自 Charles Dickens《雙城記》,是黑暗也是光明,有絕望也有希望,而後面最為關鍵的:「我們的前途擁有一切,我們的前途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也走向地獄」,誠如英文片名 Who Killed the Good Man?其實那是每一代的年輕人的寫照。
Thumbnail
林俊杰全新第14张专辑《幸存者 ‧ 如你》巧妙地分成了上下两部。上半部《幸存者》更是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命题 — 如果他与每一个你彼此交换余生从此进入不同的平行时空,你们会各自拥有怎样的结局?
Thumbnail
一樁雪崩意外,兩個倖存者,卻出現彼此對立的言論。在形同開放式密閉空間的海拔6千公尺高山區,登山隊的罹難,究竟是單純的意外?還是精密謀畫過的謀殺?歷經劫難後的生還者,又背負著怎麼樣的命運?
Thumbnail
或許,我們對「成大事必須有人犧牲」這句說話已是耳熟能詳。事隔約70年後,長沙里登陸戰被搬上大銀幕,昔日奮勇告戰的學生士兵在盛大的電影製作下被封為地位崇高的前線勇武義士。不過,他們到底是民族英雄還是condom,其實可以只是建基於同一往事的不同詮釋而已。
Thumbnail
徐思寧&陳潔皓 周日(20200531)去聽了一場講座「《蝴蝶朵朵》陪我走過的路-性侵倖存者的生命故事」,由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Caterpillar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Foundation所舉辦的,演講者是《蝴蝶朵朵》的繪者陳潔皓和徐思寧。《蝴蝶朵朵》是描述一位天真
Thumbnail
莊生曉「夢」迷蝴蝶,浮生遺「罪」恨難解,亦真亦幻交相疊,冤冤相報何時滅? 花了兩個多星期,看完了《十七歲的天空》陳映蓉執導改編,Netflix和IFA Medi...
Thumbnail
「凋落和挽歌、靈魂和肉體。結合和離散⋯⋯」在全世界僅剩下一本的《風車》第三期中,寫了哪些文字?藏了什麼故事?而它又為何如此珍貴?為了避免寫出的作品因政治等因素牽扯到親人,所以許多詩集作品都被銷毀,而這一篇文章,就將由觀察員陳允元,帶大家一同來認識20世紀末遺留下來的《風車》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