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集中營的極端人性,生命與苦難的意義──《向生命說Yes!》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我們已了解人類真正的本質。人類發明了奧許維茲毒氣室,同時也抬頭挺胸、口中念著主禱文或猶太祈禱文步入毒氣室。」[1]

這是歷經二戰集中營浩劫的維也納心理醫師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所寫下的一段話,可謂濃縮了《向生命說Yes!》(…trotzdem Ja zum Leben sagen: Ein Psychologe erlebt das Konzentrationslager)一書的精華[2]

raw-image

集中營的日常紀錄,黑暗與光明的極端

《向生命說Yes!》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記錄弗蘭克醫師長達三年囚禁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他寫下這本書,並非要詳實指出納粹的種種暴行,或是追究納粹的集體罪責。他反而以一個較「抽離」的角度,將集中營視為研究田野,想知道「究竟集中營的日常生活會給普通囚犯的心靈帶來何種影響?[3]

也正是這種「日常性」紀錄,才得以把裡頭的掙扎、苦難、情誼、邪念、善良等人類特質放大刻劃。雖許多段落令人鼻酸、毛骨悚然,但也不禁令人折服人類面對困境的堅忍情操。在極端的處境,人類的黑暗與光明也變得更加「極端」。這也是本書為何會成為20世紀的偉大著作,至今已暢銷數千萬本。

弗蘭克觀察到,要振作集中營囚犯的精神狀況,便必須不斷提醒他們生命的目標與意義。否則,他們很快就會自我放棄、失去內在支撐的力量。他以哲學家尼采的一句話來闡釋:「一個人若有活下去的理由,幾乎任何痛苦皆能接受。

raw-image

愛與成有意義,苦難本身也有意義

因此,為了克服精神上的折磨,他開始與不知是否還活著的妻子對話,這也是令我相當感動的一個段落。

「我終於明白,即使一個人在這世界上已經一無所有,只要在心中惦念著所愛之人,便能感受到無盡的幸福與喜悅──即便只是短短一瞬間。」[4]

此外,他也開始想像未來有一天獲釋後,能夠在華麗的演講廳內分享「集中營的心理學」,台下座無虛席。他用較高的視角來看他當下所受的折磨與苦痛,盼望有一天能「見證」這些痛苦。這些想法,都讓他得以保有內心的自由,以對抗腐敗人心的扭曲體制。

即使對某些人來說,體驗性(與愛人對話)與創造性(個人成就)的人生已經封閉,但「痛苦」本身也能夠轉化成生命的意義,端看他是否「勇敢堅強、尊嚴無私」。「他雖然遭受命運打擊而身陷苦難,但苦難中卻也隱藏著獨一無二創造成就的機會。[5]弗蘭克認為,這種「內在自由」任誰都無法剝奪。

「凡是親身體驗過集中營者,一定不會忘記穿梭在集合廣場與各營房間的人,他們不時給予安慰鼓勵,或把僅存的一口麵包施捨給別人!這種人即使寥寥可數,卻有力量證明,集中營囚犯所有身外之物都可以被剝奪,唯獨最後的人性自由,也就是無論如何都能對既有環境做自我調整的自由,是無法剝奪的,而且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剝奪![6]

對弗蘭克來說,面對極端的苦難,大多數人屈服於強權而墮落,被剝奪最後的自由;但仍有少數人選擇良善來抵抗,將苦難化作一種內在成就。每次的抉擇,都是在決定是否「配得上痛苦[7]

raw-image

意義治療法:人最原始的動力是「追尋意義」

也因著弗蘭克在集中營所沉澱的思想,讓他在日後創立「意義治療法」(logotherapy)。相較於強調過去童年經驗、慾望與心理自衛機轉的心理分析,意義治療法著重人「未來」要實現的意義,主張人最原始的動力是「追尋意義」,並在追尋意義的過程中「自我超越」。

意義治療法的基本原則是,人最在乎的不是追尋快樂,也不是逃避痛苦,而是追尋「快樂的意義」與「痛苦的意義」。

在本書的第二部分,他簡單描述意義治療法的核心精神,我認為有三個很值得分享的觀念。

我們不該問生命有什麼意義,而是回答生命對我們的期待

第一,精神健康需要某程度的壓力。弗蘭克認為,將「平衡」視為人類的首要需求,如滿足欲望、克制衝動、冷靜情緒,是對人非常大的誤解。相反地,人需要的不是無壓力,而是掙扎於追求的目標、等待意義對他的呼喚。他稱之為「心靈動力學」,一端為等待實現的意義,另一端為實現意義的人。

有壓力,才會有成長。當我們開始質疑自己生命的意義,或是存在的價值,其衍伸而來的內在衝突,非但不是疾病,反而是一種健康的現象,能提供我們邁向圓滿生命的動力。

那麼,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這就帶來第二點:「人不該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是要先認清,是生命對他有何期待。[8]

這看似是在玩文字遊戲,但仔細想想,還真有幾分道理。弗蘭克認為,生命的意義無法透過哲思或普遍的概念來解答,我們應學習成為「被追問的對象」,透過行動來「承擔責任」,承擔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天職、使命或挑戰

「人人都被生命質疑,唯有為自己的人生作答,才能回答生命的問題;負責任是他回應生命的唯一方式。」[9]

換言之,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具體任務等著他去挑戰,而在行動中,我們重新理解生命的意義為何,並自我超越。弗蘭克認為,

「強調一個人的生命意義,意味著奉獻自己,成就自我之外的人或事,不管是待圓滿的意義,或遇見他人。人愈是忘記自己、為理想或愛他人奉獻自己,便愈加有人性,也愈能實踐自我。」[10]
raw-image

改變現在,改變過去

第三,告訴自己「假設生命已重來,而你又即將重蹈之前的覆轍![11]

這個意思是,假設你有能力回到過去,重新體驗人生,但你還是會經歷過去發生的事情。過去完全沒有辦法改變,而是完整地被封存。然而,當我們想像「當下已成過去」,我們便有辦法積極地在當下負責任地回應、創造生命,想像自己能打造一個有意義、不會後悔的過去。換言之,透過對未來的意義,我們改變現在,同時亦「改變過去」

這種時間的穿梭思考,正是電影《真愛每一天》(About Time)裡闡述的重點!到了最後,主角Tim不再使用時空旅行的超能力。他意識到,只要把每一天都視作是從未來專程回到過去享受的那一天,只要把每一天都當成是最後一天,就能看見許多平凡又不平凡的寶藏。

人人都被生命質疑,唯有為自己的人生作答,才能回答生命的問題。

人不僅存在著,更能決定他該如何存在

最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弗蘭克批判當時心理分析「泛決定論」(pan-determinism)的危險。這指的是,人「不過是」生物、心理、社會條件的組合,是環境下的承受者,是外在影響或內在情況的受害者。這種思想,假定了人的自由是有限的,會受到環境限制,只能屈服於各種困境。

然而,他認為

「人類其實忽視自己其實有能力選擇如何面對各種情況。人類並非全然受到制約或限制,而是能決定自己要屈服或面對不同的狀態……人類不僅僅是存在著,更能決定他該如何存在,決定下一刻的面貌。[12]
raw-image

這些批判至今仍然相當適切。當心理學、神經科學、行為科學蓬勃發展時,我們一不注意,就會傾向將自己的所有思想與行動,都解釋成只是某種機制或環境下的承受者。例如,做出不理性的行動(過度消費、過度飲食),都是因為大腦的神經問題,或是童年經驗的影響,而不深刻反思自己能否在既有的限制有所突破。

弗蘭克在集中營看到的是,人永遠都有自由。端看我們要選擇成為善良的人,還是墮落的人。這也難怪,他會說:

「我們已了解人類真正的本質。人類發明了奧許維茲毒氣室,同時也抬頭挺胸、口中念著主禱文或猶太祈禱文步入毒氣室。」

面對無法改變的命運,人仍然有一絲自由改變自己,透過苦難的淬鍊來自我超越、找到意義。這種看似神蹟或心靈雞湯的描述,都在弗蘭克的見證中顯得更加真實與有血有肉。

無論我們經歷何種磨難或挑戰,甚或覺得生命幾乎毫無意義。弗蘭克的《向生命說Yes!》,無疑給我們新的眼光去看待人存在的可能性,以及自由的真諦。

[1] 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向生命說Yes!》(台北:啟示,2009),頁188。
[2] 另一中譯本名稱為《活出意義來》,由光啟文化出版。
[3] 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向生命說Yes!》,頁50。
[4] 同上,頁90。
[5] 同上,頁136。
[6] 同上,頁123。
[7] 同上,頁125。
[8] 同上,頁166
[9] 同上,頁166。
[10] 同上,頁168。
[11] 同上,頁166。
[12] 同上,頁185–186。

延伸閱讀

書評│碰觸底線,開展生命
《生死學十四講》書評medium.com

電影│我們會忘記,但愛會烙印
《真愛每一天》觀後心得medium.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enBook 亨利說書的沙龍
16會員
111內容數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2025/04/22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的思想,特別著重於其對生態危機、政治與社會的觀點。拉圖強調「描述」的重要性,呼籲人們重新關注自身與環境的依賴關係,並提出「生態階級」的概念,重新思考人與地球的關係。文章摘錄自拉圖的訪談集《何處安居?》,闡述拉圖如何引導我們突破現代化思維的框架,面對生態危機。
Thumbnail
2025/04/22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的思想,特別著重於其對生態危機、政治與社會的觀點。拉圖強調「描述」的重要性,呼籲人們重新關注自身與環境的依賴關係,並提出「生態階級」的概念,重新思考人與地球的關係。文章摘錄自拉圖的訪談集《何處安居?》,闡述拉圖如何引導我們突破現代化思維的框架,面對生態危機。
Thumbnail
2024/10/31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2024/10/31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2024/10/21
本文章探討了青少年工作者如何從潘霍華的神學視角反思對青少年的牧養,以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和挫折。透過對潘霍華著作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現代青少年事工應著眼於引導青年聆聽上帝的話語,而非只是填補知識的容器。文章強調,信仰的重視應在於與青年生命的真實接觸,並鼓勵教會工作者重新思考青少年工作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2024/10/21
本文章探討了青少年工作者如何從潘霍華的神學視角反思對青少年的牧養,以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和挫折。透過對潘霍華著作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現代青少年事工應著眼於引導青年聆聽上帝的話語,而非只是填補知識的容器。文章強調,信仰的重視應在於與青年生命的真實接觸,並鼓勵教會工作者重新思考青少年工作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人生的意義」(Man’s Search for Meaning)是 Viktor E. Frankl 於1946年撰寫的經典心理學與哲學著作。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他在納粹集中營的親身經歷,探討人在極端環境下如何面對苦難;第二部分則概述了他所創立的「意義療法」(Logotherapy)。
Thumbnail
「人生的意義」(Man’s Search for Meaning)是 Viktor E. Frankl 於1946年撰寫的經典心理學與哲學著作。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他在納粹集中營的親身經歷,探討人在極端環境下如何面對苦難;第二部分則概述了他所創立的「意義療法」(Logotherapy)。
Thumbnail
雖然我不忍直視集中營的殘酷畫面,不過這場人禍有太多議題需要討論與反思,所以我不經不覺讀了好幾本有關集中營的書籍。(不過我還是沒勇氣親身去集中營遺址參觀😔) 就受害者的角度,之前讀過的《滅頂與生還》探討人性善惡的灰色地帶,而這一本則是探究俘虜們為何會生存下去,繼而思考人生意志。
Thumbnail
雖然我不忍直視集中營的殘酷畫面,不過這場人禍有太多議題需要討論與反思,所以我不經不覺讀了好幾本有關集中營的書籍。(不過我還是沒勇氣親身去集中營遺址參觀😔) 就受害者的角度,之前讀過的《滅頂與生還》探討人性善惡的灰色地帶,而這一本則是探究俘虜們為何會生存下去,繼而思考人生意志。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作者是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維克多·弗蘭克,他在此書分享自己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並分析集中營倖存者的心理特徵。 整本書以敘事性的方式講述作者在集中營看到的故事,讓讀者透過這些故事及心理分析的內容去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   書中一段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作者是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維克多·弗蘭克,他在此書分享自己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並分析集中營倖存者的心理特徵。 整本書以敘事性的方式講述作者在集中營看到的故事,讓讀者透過這些故事及心理分析的內容去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   書中一段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曾經在二戰納粹集中營中,經歷了如同地獄般的生活,但是在那極度惡劣的環境中,他因為心裡強大而活下來 這本書是他在倖存後的回憶,第一部分書寫在集中營中的經歷和想法;第二部分則是談到意義療法 以下列出書中部分的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曾經在二戰納粹集中營中,經歷了如同地獄般的生活,但是在那極度惡劣的環境中,他因為心裡強大而活下來 這本書是他在倖存後的回憶,第一部分書寫在集中營中的經歷和想法;第二部分則是談到意義療法 以下列出書中部分的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近期,閱讀了一本與二戰時期集中營有關的書籍–《活出意義來》。以心理層面去探討那些非人道的遭遇,我很喜歡其中作者下的註解,大意大致為:他們能剝奪我們外在的自由,但卻無法奪去我們內在的自由。以此核心概念出發,也與電影《依然相信》欲表達的理念有所關聯;我們無法逃避命運拋來的苦難,但我們能夠抉擇如何面對,只
Thumbnail
近期,閱讀了一本與二戰時期集中營有關的書籍–《活出意義來》。以心理層面去探討那些非人道的遭遇,我很喜歡其中作者下的註解,大意大致為:他們能剝奪我們外在的自由,但卻無法奪去我們內在的自由。以此核心概念出發,也與電影《依然相信》欲表達的理念有所關聯;我們無法逃避命運拋來的苦難,但我們能夠抉擇如何面對,只
Thumbnail
「已經終結的毀滅,已經走到盡頭的人生,沒有人說過,因為從來沒有人回來訴說自己的思維故事。滅頂者就算有紙和筆,也無法做見證,因為他們的死亡早在軀體死亡之前就已開始。在死亡來臨前數週或數個月,他們已經失去了觀察、記憶、比較和表達的能力。我們是代替他們發言,代表他們發言。」
Thumbnail
「已經終結的毀滅,已經走到盡頭的人生,沒有人說過,因為從來沒有人回來訴說自己的思維故事。滅頂者就算有紙和筆,也無法做見證,因為他們的死亡早在軀體死亡之前就已開始。在死亡來臨前數週或數個月,他們已經失去了觀察、記憶、比較和表達的能力。我們是代替他們發言,代表他們發言。」
Thumbnail
跟風買的書,沒想到這麼沉重,沒看幾頁就需要停下來懷疑一番。作者是集中營生還者,而這本書是他的第三本書,目的在反省這些惡行。連讀這些文字都需要瘋狂深呼吸,真有點無法想像究竟要多大的意志才能將這些經歷寫成文字,即便是聽聞的他人經驗,都讓人不忍卒睹,一點也不誇張。 集中營的相關記述中,這段真的像是詛咒一樣
Thumbnail
跟風買的書,沒想到這麼沉重,沒看幾頁就需要停下來懷疑一番。作者是集中營生還者,而這本書是他的第三本書,目的在反省這些惡行。連讀這些文字都需要瘋狂深呼吸,真有點無法想像究竟要多大的意志才能將這些經歷寫成文字,即便是聽聞的他人經驗,都讓人不忍卒睹,一點也不誇張。 集中營的相關記述中,這段真的像是詛咒一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