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本避疫期間真心不想做正事,在公共圖書館電子書APP隨意借的書,以為是介紹馬克思,但其實不是,就是個個人故事,以社會學的訓練為利刃,切開經驗的紋理,想找出自己樣子的一本書。
從食物和喜好說起,那些不經反省自然而然的反應,是具體經驗的反照。對食物的選擇和擁有的詞彙就顯示出生長環境和文化資本的差距。那些闖過重重關卡好似拿到門票的每個瞬間,是文憑堆疊出來的天空之城,或許離天空近一點,但不代表就能自由翱翔。
如果生長在經濟條件比較不好的家庭也是種經驗的話,那滋味可能需要一輩子的時間消化。特別是女性又顯得特別的弱勢,在重男輕女的觀念中,要找到自己的出口特別的不容易,如果還能念點書,算得上得到一點恩賜,進了傳說中的五大名校,開始了和自己家庭背景不太一樣的生活,結束在依舊有點迷失的狀態中。同樣是自我況味,和老王不一樣的是,社會學的觀察多了一些理論,但少了老王那種描繪內心感受的詞彙。
家裡有個弟弟,還體弱多病,經濟條件讓他的童年生活很不一樣,那些在醫院、家裡和工廠奔波的經驗,踏過了似乎沒有絆住他的荊棘,作者自陳那些組織過的申請獎助學金文件中的鉅細靡遺,是符合了某種對受獎助人的想像。他遇上了姚人多老師,得到了許多的幫助,但這樣的自陳不免也讓人懷疑自我經驗的剖析中,如果多了這些有意的「經營形象」,是否也就失了真,讓人不知哪些添了顏色。
性別和經濟經驗在社會學理論的框架中很容易得到解釋,但老了之後開始懷疑這些國外研究或理論的條塊是否真能充分說明在這幾千里外小島上的現象。少了一些反省,多的是第一次從書中得到理論支撐的經驗,讓壓在身上的壓力和不愉快分擔到理論上,好像看見了出口,找到逃離的方向。
上帝如果關了一扇門,有時會為你開扇窗,但很可能連窗也關上,還不准有空調。在炎熱的天氣中讀這些特別有感,不是對信仰有所質疑,而是多少的困難險阻都不是自找的,也沒有容易的答案。賭上了青春健康的為愛付出,有時引起的情緒不只一種,五味雜陳加在一起,通常就不是滋味。咬著水煎包的嘴,說明的是這個單價不高的食物,一下子滿足了對肉的期待、對澱粉的需求,油了點沒錯,但還熱著的時候,就是CP質極佳的選擇。
經驗是個人的也是環境的,不可能真空抽離後還能不失真。逃開了不想面對的家庭,進到社會中,在寫論文時開發第二三四五六專長都是可以想見的。在政黨工作走進了基層,再轉職遠走越南遇上各樣慣老闆的經驗,弱弱相殘絕對是悲劇。爬上了階級製的刀梯以為通天了,殊不知很可能傳達了那些既得利益的價值和生活方式,不再記得那些苦楚,或者是嘗到了甜頭就緊抓千萬不能失去,誰曉得裡面包著什麼藥,先吃再說。理想在現實中打破,歡迎來到成人的世界。轉大人哪有這麼容易,也就寫成了本書,走在路上。
推薦給教育現場的朋友,你會從書中看見教育的影響。也推薦給其實過得都還算可以的朋友,社會福利制度的必要,展現在每一個努力掙扎的小人物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