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民國九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農曆三月十五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今天與大家探討什麼叫做「真參實學」?這是引用《慈舟大師開示錄》第一集,其中的一段文說:「佛法深遠廣博,末世眾生業障重故,善根淺薄,壽命短促,不能如古人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乃至一目十行,亦復不能。即使精進勇猛,盡此形壽,亦難精通三藏。既不能精通三藏,各人亦要知道分量。只得『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說「佛法深遠廣博」,因佛法是究竟義,當然是深。為什麼佛法究竟深呢?就是說我們無始劫以來在這,娑婆世界迷來迷去;如果以聖人來說,他斷了迷惑,就非常自在、無罣礙。我們說「深遠」當然那就是罣礙了。這就是我們一念貪著在,五欲六塵情色上的差別相。講「廣博」,當然依佛法的廣博深遠,尤其是對不生不滅的心體,是學不完的。
說「末法時代的眾生,業障重故。」你看在這末法時代,什麼叫末法?末法其實是人心在末。人心,若是不覺悟,每天都迷惑在形形色色當中。講起來世事就如粉末一樣,末、就如同現在,你看:科技越發達,那東西越來越精細、便利、舒適對我們修行人越是障礙。比如三衣,這時代的三衣也不會皺,以前做的三衣像玻璃紙一樣硬梆梆的,現在都換成絲織品,質感是柔軟細華,對修行障礙,反而變得越重。
又如聽經聞法,你若只是聽經聞法,記些名相,而不能力行,用來對治煩惱,習氣,這樣尚不能自利,何能利他呢?所以過去祖師說:「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也就是要能說,也要能做得到,若能聽能說而做不到,也等於用不上。
「善根淺薄」,這是末法來的一個現象,比如說昨天去一家很高級的麵包店,在台灣光復後,一般麵包一個是賣一元,現在一個麵包就賣幾十元。而幾十元的麵包,和以前一元的麵包,有不同嗎?過去的那一塊麵包,牛奶味是會甘又香。
因為以前的牛都是純粹吃草,現在的牛都是吃飼料;就是現在有的牛也是吃草,但是現在吃草的牛,也和以前吃草的牛不同了。因現在的草是污染,空氣中的污染不說,就說水的污染,那也都不一樣了。
你說過去不衛生,現在比較衛生,過去的牛糞可以當藥帖,現在沒聽過牛糞可以當藥帖。過去的牛是吃百草,說不定過去的小羊的糞也做藥丸,可以當藥吃。你說過去的小孩都瘦瘦醜醜的,生病用蟑螂糞便,磨成粉煎藥,吃了之後,那些小孩都很好。現在如果用蟑螂糞便煎藥,你可能會說,吃了會中毒。
你說福報,現在看到的,比如大自然水溝的水,以前每一條水溝的水都可以吃,但是現在連地下水都不能吃。大自然的水大家不必花錢,現在經過製造的水是要花錢買的;而且用錢買來的水,水質又不比以前天然的水好,現在更有人在賣買北極冰山的水,在我們這裏一小罐,它就要三十多元。
其實,都是這一念,我們這一念心,一定要如《心經》所說的:「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才能「遠離顛倒夢想」。你若講心有罣礙,有罣礙故,那這樣就差得很多了。若按照佛法來講,這個色身即使有再多,再好的營養補給,壽命也是有一定的限量,講起來,皆是由我們一念心在造作。
古代的人比較單純,一間寺廟的大殿,如果有五十坪,就覺得很大。現在的人呢?就是比較、議論別人的寺廟建的怎樣,如何等等?這一種心講起來就是罣礙,都是在這個形相在計較,分別。
現在想一想,淨律寺從開山到現在,其實建設規劃也都是一種,多勞累、執著。比如綠化水土保護,在不了解樹種的情況下,只要取到樹苗,就儘量多種樹,如黑板樹長得快又高扎根不深,整棵樹大風來,一吹就倒掉了;又樹大的快你沒有修剪也是不行,那你在要修剪它之前,還要向樹裡頭的樹神,說法誦《心經》十卷,祝願迴向才可以。
要知道樹在一丈高時,樹心就要剪掉,若沒有剪掉,到最後會造成災害,而且倒下來,那一棵樹裡頭的螞蟻又有多少?起初你說努力拼命種樹,事實上是拼命在製造負擔,所以說來說去都是造業。
「古人一目十行」,現在我們說過目,哪有辦法說不忘,何況一目十行?如孔子的弟子顏回,聞一知十,你們現在呢?像現在你們有幾位說要研究什麼的?大家只要肯學習就會進步。
「淨律學佛院」,起初有位法師,他在當學生的時候,每天把自己的執事範圍做好後,就去當達公的侍者,若對昨天講過的課程,內容有問題,就找機會請示達公。他很精進,人家十點熄燈,他都用功到十一點半。
學員問:
院長!不是熄燈大家都要進寮房嗎?
院長開示:
對啊!如果常住規定到十點熄燈,他用功到十一點半,就補貼常住電費,如果沒有補貼常住的約素,大眾不會珍惜。所以,我們佛門弟子,不能說我在用功,我一個月的單金才多少,就不用補貼常住電費。如果你沒有讓他們了解常住的出入,他們會惜福嗎?他們會好好用功嗎?
「過目不忘,乃至一目十行,亦復不能。即使精進勇猛,盡此形壽,亦難精通三藏。」對啊!生命是無常的,你若修行沒有立錐之地,就是盡形壽,你也難精通三藏。例如現在的人,想要通三藏十二部經,比較不容易,原因就是只重多聞沒有慧解消化。
像今天下午,我去某讀經班,老師在跟他們講善和惡因緣,結果問起来,大家都沒有反應,也沒有一個能夠自動發問,那到底他們聽了什麼?這樣:老師與學生,彼此是不是都是在那裡空過時間而已。
學員問:
院長!是不是要看他的年齡和年级高低分班教育?
院長開示:
對啊!要看是讀幾年级?他們差不多都是四年级以上。四年级以上的學生,你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意義解釋雖然沒有說很深來講,你叫他們站起來回答,可能他們的腦筋都在想,晚上的電腦遊戲,所以你叫他們起來回答,他們就只能起立而已。
我去的當下,就把它換個方式說,下星期要叫他們起來問,他們就集中精神注意聽了。他們一節課一個半鐘頭,要他們靜坐四十分鐘,二十分鐘叫他們拜佛、念佛。
學員問:
靜坐四十分鐘,可能在那裏打妄想。
院長開示:
打妄想就讓他打妄想有什麼關係,他們坐了會難過,會感覺非常苦,就給他們嚐一下苦的滋味。「說學佛的人,不可打妄語,也不可盲修。說參要真參,學要真學。說認真參與禪相應;認真學與教相應。參禪要明心,學教要開圓解,並且學教者須要通宗,學宗者須要通教,二項都要並重。」
古人云:「通教不通宗,如蛇鑽竹筒。」如蛇在鑽竹筒,就是鑽竹筒的節,竹子是一節一節的,鑽過一節,又要鑽一節,永遠鑽不出來。你若是教和宗皆通,從第一節的旁邊就可以鑽出來,這樣子從竹子旁邊咬一洞,一鑽就出來。
學教,你若不懂得經文的字句,請教人用破音字消文,在當下你懂,但換一個地方你又不知道了。因此說學教必須通宗,通宗必須要學教。佛法三藏十二部經,無非一個心法。經是標月之指,心是所指之月,既開圓解,則不只知標月之指,亦知所標之月矣。
又宗門稱教外別傳者,是指經所指之月也。學教者若藉教觀心,又安知宗不是教內真傳?故學經能觀著心,即是通宗。宗者心也,心為主也。教雖與宗不同,然而學教正是明宗。你若不學教而欲明宗,則甚難矣。理光法師!他老人家(慈舟大師)所講的教和宗有什麼差別?
教務主任:
教,是經典。宗,是心法。經典所示就像地圖,讓我們了解要向心求佛的一面地圖。所以學教不學宗,如有目無足,終不能到達目的地;學宗不學教,如有足無目,盲修瞎練,也是不圓滿。因為佛法是解行並重,若偏重教理修學,只會說而不徹底了解佛法的核心所在,雖然義理上能講得口若懸河,但是沒有實際修證的功夫,其内心還是虛虛的,不能真正了解佛法的深意。
所以有人學佛多年,也很能講,但經不起時代潮流新思想的沖擊,遇到異緣馬上就退轉,這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對宗方面沒有實際功夫。因為教理是教示我們修行,我們若只知教理而沒有實際修證,永遠不能達到究竟地。所以說我們無論學什麼,總歸回來都沒離開這一念,就是院長常開示的這一念,這一念就是真如佛性。
以經典方面,關於這一念心的代名詞,在不同的經典它會說不同的名字。以淨土宗來說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諸法實相;若以二乘俱舍宗,或原始佛法初對聲聞眾所說的苦、空、無常、無我,就是諸法實相;以《法華經》來講,一佛乘,諸法實相;以禪宗來講叫明心見性。
事實上講起來都是在顯發我們這一念本具的自性清淨心,一念,華嚴宗說一真法界,禪宗說明心見性,要真正明心見性之後才不會迷惘。這所以教和宗兩者都不可偏廢,如院長常在開示,一句阿彌陀佛,確確實實能用真心來念,就是下心地法門,一句佛號念得孤明歷歷,這當下就是通宗。
可惜有的持名念佛,未用真心来念佛,沒有從心地下工夫,所以有人念佛念了一輩子煩惱、脾氣未見減少。有位法師曾告訴我說,他早年出家就一味修持名念佛,但多年下來還是煩惱很多。
所以他建議說:你們有因緣應該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其實藏傳佛教的修學,如持一句「六字大明咒」,與淨土宗的念一句「阿彌陀佛」,是異曲同工。學佛修行法門雖多,但殊途同歸。請院長慈悲開示。
院長開示:
在佛法上有真參實學者,如淨土宗歷代祖師,沒有一位不通教又通宗的。大家好好修學吧!今天就到此為止。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