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分中 五識身相應地 第一 P.7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raw-image

復有二業:謂隨意識轉、隨善染轉。

能發展為實踐因的類別有二:

  • 隨意識轉-以隨意識生滅變化為行為原則
  • 隨善染轉-相應行為隨主體趨「善」動機而動。此處所謂「善」,不見得導主體臻於善境,而是以主體所認定的完善、圓滿的既成意見為行為原則。這就是於好惡傾向之中意識選擇的利己特質。


隨發業轉,又復能取愛、非愛果。是第六業。

以此後二者「隨發轉業」-隨著外物的觸發動機,進而採取相應行動。獲得愛果(樂果)或非愛果(苦果)。


所以此後,當你意識到被權力階級追踩追殺追索或追捧、想起自身處境時會與一條牛母作聯想時,你就知道了,那裡面有認知上的共相,於合法範圍內保障個人自由的社會裡,那裡面有一種共識因缺乏人道尊重的底蘊而向你展現此等的現象,而你這裡有一種執著的好惡相應成因,這就是「了別自境所緣」

主體意識到自己狼狽不平的樣子,這就是「了別自相」

在處境中你的關心與能力不止於自己,於與你對處的對象、環境、種種成因、種種助因以及關係中相互的影響亦有心認識,有能力發展詮釋,這就是「了別現在」

面對此種處境,你能生出一念慶幸,幸而,這世上永恆不變的事物與事態太少了,這就是你在意識中展開那「有始無終」的時間軸、看見這一剎,這就是「唯一剎那了別」

那是你鄙視的事態、現象或存在,種種相應、種種影響⋯⋯你不要看不起它,因為它就是影響你。因緣不變,結果大抵上不會有所差別。

有時這一切由來,初不因於己而發端於彼,然後你的對應方式就會在初彼接收後成為下一波循環的因,由你來接收結果。所以一個循環能夠維持運作,最初,不一定是你做了什麼,但能免於責任也只是最初,之後⋯⋯於相對關係中,你的相應作為便成他所說的「助伴」,而他的相應作為亦是我的助伴。如此迴圈,兩方中沒有一方思求解脫,這個循環就永不止息。


以上詮釋,可以貫徹全篇,前後相應無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胡兒的沙龍
10會員
327內容數
自2020年初,我們被動地進入了一場漫長的生存戰疫,面對的,本是看不見的天敵,然因緣所會,人事交織,各有所私,天災,便有了人禍的特質,於大事件中的個人,所有無力、未知、種種驅力趨生避死,感蕩心靈,故有此集。
胡兒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0/16
「唯此 」指相對於「多曾習力最強者」的「其餘皆忘者」,無論自憶或他令憶者,最終的意識中只剩下這些他平時最眷戀的人事物。
Thumbnail
2021/10/16
「唯此 」指相對於「多曾習力最強者」的「其餘皆忘者」,無論自憶或他令憶者,最終的意識中只剩下這些他平時最眷戀的人事物。
Thumbnail
2021/10/10
我感興趣的就是理性的認識論這些,而對於信仰⋯⋯我還是要根據理性的認識論,例如說某人欲信仰「無我」、「空性」,那麼他是不是要先知道個理性方法、依一個客觀的角度去認識這個「我」、認識這個「性」,才能掌握如何超越自性的方法,使之「空無」? 所以,是不是先去讀「地論」是正確的?然後其人才能夠依對自性、對自我
Thumbnail
2021/10/10
我感興趣的就是理性的認識論這些,而對於信仰⋯⋯我還是要根據理性的認識論,例如說某人欲信仰「無我」、「空性」,那麼他是不是要先知道個理性方法、依一個客觀的角度去認識這個「我」、認識這個「性」,才能掌握如何超越自性的方法,使之「空無」? 所以,是不是先去讀「地論」是正確的?然後其人才能夠依對自性、對自我
Thumbnail
2021/10/03
這就是前述無記時的狀態,接下來的應該很容易理解了。
Thumbnail
2021/10/03
這就是前述無記時的狀態,接下來的應該很容易理解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你的所有過去匯集到這個當下你的未來也從這個當下開始 所以改變命運的關鍵在於打開當下的深度 拉出一個覺察者觀察者的視角 會發現自己的所有經歷技能 可以組合成不同可能性的未來版本 關注的焦點就是創造之源 我們談的本自俱足就是發現整個世界是自己的延伸 人會痛苦感覺受限來自於受限於自己以
Thumbnail
你的所有過去匯集到這個當下你的未來也從這個當下開始 所以改變命運的關鍵在於打開當下的深度 拉出一個覺察者觀察者的視角 會發現自己的所有經歷技能 可以組合成不同可能性的未來版本 關注的焦點就是創造之源 我們談的本自俱足就是發現整個世界是自己的延伸 人會痛苦感覺受限來自於受限於自己以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善事與惡行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們在做善事時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並提出了對於宗教法會的反思。作者引用了佛教概念,探討了善惡的交錯與對社會的影響。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善事與惡行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們在做善事時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並提出了對於宗教法會的反思。作者引用了佛教概念,探討了善惡的交錯與對社會的影響。
Thumbnail
六爻占卜裡,如果全是[靜爻],好與壞是沒有關係 有[動]必有妖,哦不是,是有因,有了[動爻]就有了因果關係,比如事發起因動念,才會有好與壞之分 今天不是要講六爻占卜,命理有很多觀念是相通的,就如[八字命盤]一樣,流年轉換了五行、流月轉換了五行..這個[轉換動念之間]有了五行強與弱的區分
Thumbnail
六爻占卜裡,如果全是[靜爻],好與壞是沒有關係 有[動]必有妖,哦不是,是有因,有了[動爻]就有了因果關係,比如事發起因動念,才會有好與壞之分 今天不是要講六爻占卜,命理有很多觀念是相通的,就如[八字命盤]一樣,流年轉換了五行、流月轉換了五行..這個[轉換動念之間]有了五行強與弱的區分
Thumbnail
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兩個內涵: 第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生死業力就愈重,他會循業發現。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就會隨順你的業力--有些人你很喜歡、有些人你不喜歡。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宿業所變現的景像你沒辦法改變。
Thumbnail
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兩個內涵: 第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生死業力就愈重,他會循業發現。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就會隨順你的業力--有些人你很喜歡、有些人你不喜歡。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宿業所變現的景像你沒辦法改變。
Thumbnail
每個人的業力都是自己選擇的。業力與審判無關。業力只不過是你曾經體驗的能量的延續和平衡,而如今你想體驗對立的能量來平衡它,以便你能創造一份融合,對“兩邊”都獲得理解。 業力不是審判,而是一份欲望,想要達成極性融合的欲望。體驗一件事情,並體驗它的反面。 崩潰和瓦解都是為了重建和重新裝配
Thumbnail
每個人的業力都是自己選擇的。業力與審判無關。業力只不過是你曾經體驗的能量的延續和平衡,而如今你想體驗對立的能量來平衡它,以便你能創造一份融合,對“兩邊”都獲得理解。 業力不是審判,而是一份欲望,想要達成極性融合的欲望。體驗一件事情,並體驗它的反面。 崩潰和瓦解都是為了重建和重新裝配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說「諸法無我」,沒有一個常住不變易的「我」,或具有主宰性的「我」在生死輪迴,然而在善惡業報的因果不昧當中,不免隱藏著有一個相續且同一性的我在受果報的問題,這是否與「無我」說相違?
Thumbnail
說「諸法無我」,沒有一個常住不變易的「我」,或具有主宰性的「我」在生死輪迴,然而在善惡業報的因果不昧當中,不免隱藏著有一個相續且同一性的我在受果報的問題,這是否與「無我」說相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