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真確》#5 失真型直覺偏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失真型直覺



「在最貧窮的地方,你絕對不該求完美,否則等於竊占了原本能運用得更好的資源。」

如果我們把太多注意力擺在眼前看得見的患者,卻沒注意背後更大的數字,那麼我們可能會把所有資源花在解決一小部分的問題,少救很多條人命。這原則適用於任何資源有限故須用在刀口的地方。談到挽救、延長或照顧人命,我們很難去講資源運用,這樣很容易顯得冷血無情,但只要資源有限(資源從來都有限),最慈悲的做法就是動腦思考怎樣把手頭資源善用到極致。

正如先前我要你看到統計數據背後的個別故事,現在我要你看到個別故事背後的統計數據。

不靠數據無法了解世界,但光靠數據也無法了解世界。

你對事物的認知常會不成比例的失真。我無意冒犯,不成比例與誤判大小對我們人類算是很自然。把單獨數字想得過於重要很合乎直覺,把個別例子或病童(例如在納卡拉)想得過於重要也很合乎直覺。這兩個傾向是失真型直覺的兩大關鍵層面。


如何扭轉失真型直覺偏誤?


你只需要兩個神奇工具就能扭轉制失真型直覺偏誤:比對與除法。

比對數字

如果你不想誤判某個事物的重要性,最重要的就是別看單獨的數字。永遠別讓數字落單。永遠別認為單獨一個數字會有意義。如果別人給你一個數字,你永遠得至少多要一個數字,有個比對的對象。

對龐大數字尤其要小心。這很奇怪,但數字大到某程度之後,如果沒有比對基準,總會看起來特別大,而大的數字難道會不重要嗎?


80/20法則


我們往往假定一串數字同樣重要,但通常是其中少數幾個比其他全部加起來還重要。無論是死亡原因或預算清單,我總是先聚焦在那些占80%的項目,設法了解,問自己說:那80%在哪裡?為什麼這麼大?有什麼意涵?

舉個例子,下面是全球各類能源的清單,按英文字首字母排列:生質燃料、煤、天然氣、地熱、水力、核能、石油、太陽能和風力。這樣一列,每種好像同樣重要。不過如果我們根據各自占人類能源的用量排列,其中三種比剩下的加總還多。

raw-image

在我用80/20法則來建立概略的了解,發現石油、煤加天然氣占我們所用能源的80%:事實上是87%。

我是在替瑞典政府審核援助計畫時,第一次發現80/20法則的管用。在多數計畫案上,約20%的項目會耗80%以上的預算,只要你先確實了解這些項目就能省下一大筆錢。


善用除法

當我們遇到一個很大的數字,找出背後意義的最好方法通常是拿某個總數去除。

1950年,9700萬個嬰兒出生,1440萬個嬰兒死亡。我們拿死亡數(1440萬人)除以出生數(9700萬人),得到的比例是15%。因此,在1950年,每100個嬰兒裡會有15個無法活到1歲生日。

現在我們來看最新的數字。2016年,1億4100萬個嬰兒出生,420萬個嬰兒死亡。兩者一除,比例是3%。全球100個新生兒裡,只有3個活不到1歲。哇,嬰兒死亡率從15%降到3%!當我們比對死亡率而非單看死亡數,最新的數字突然變成低得驚人。


Blog:https://givemebook.club/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吉米不可 Give me book
96會員
256內容數
Give me book 是一個分享書籍的讀書園地,每兩周就會寫一本〝書籍〞的讀後心得與重點整理,期許有興趣的人可以跟我 Gimmy 一起閱讀、學習與交流,而每一本書大約會發佈五篇主題:簡介、三個主題和總結,透過這些分享來期待我們共同學習與成長。 若有推薦的書單,請歡迎隨時向我推薦哦 ^^
2023/05/03
撰寫感恩筆記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只需要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寫下一些自己所感激的事物,就能夠讓自己更加快樂、更有動力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Thumbnail
2023/05/03
撰寫感恩筆記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只需要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寫下一些自己所感激的事物,就能夠讓自己更加快樂、更有動力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Thumbnail
2023/04/26
以下是一些培養自我效能感(SE)的方法: 1. 設定小目標 設定小目標可以幫助我們達成大目標。 2. 回憶成功經驗 回憶過去的成功經驗可以讓我們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 3. 學習新技能 學習新技能可以讓我們增加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進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4. 接受挑戰 接受挑戰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的能力
Thumbnail
2023/04/26
以下是一些培養自我效能感(SE)的方法: 1. 設定小目標 設定小目標可以幫助我們達成大目標。 2. 回憶成功經驗 回憶過去的成功經驗可以讓我們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 3. 學習新技能 學習新技能可以讓我們增加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進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4. 接受挑戰 接受挑戰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的能力
Thumbnail
2023/03/31
好聲音三步驟: 1. 起床先開嗓。 2. 說話時吸足了氣。 3. 說話時維持笑容。
Thumbnail
2023/03/31
好聲音三步驟: 1. 起床先開嗓。 2. 說話時吸足了氣。 3. 說話時維持笑容。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有兩個數字我們得先記得,分別是510億和0,前者是全球每年溫室氣體排放噸數,後者是我們必須達到的目標。
Thumbnail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有兩個數字我們得先記得,分別是510億和0,前者是全球每年溫室氣體排放噸數,後者是我們必須達到的目標。
Thumbnail
既對也錯,這是包牌嗎?不是這樣,人類要突破資源與人口困境的交錯,提升技術讓資源可利用性變高,增加更多的資源,降低能量消耗,是最直接有效的做法。假設,今天我們發現一種新的石頭發電法,可以替代化石燃料,還沒多少汙染,且到處挖都有,那會是怎樣的情況?
Thumbnail
既對也錯,這是包牌嗎?不是這樣,人類要突破資源與人口困境的交錯,提升技術讓資源可利用性變高,增加更多的資源,降低能量消耗,是最直接有效的做法。假設,今天我們發現一種新的石頭發電法,可以替代化石燃料,還沒多少汙染,且到處挖都有,那會是怎樣的情況?
Thumbnail
2020年12月,「那斯達克韋萊斯加利福尼亞水指數」掛鉤的期貨合約,水正式成為期貨標的商品之一。70%都被海水覆蓋的地球,其實可用水資源只有不到1%,在2050人口即將大爆炸的時代,水變成超級大問題。污染,則是最沈重的一個打擊。
Thumbnail
2020年12月,「那斯達克韋萊斯加利福尼亞水指數」掛鉤的期貨合約,水正式成為期貨標的商品之一。70%都被海水覆蓋的地球,其實可用水資源只有不到1%,在2050人口即將大爆炸的時代,水變成超級大問題。污染,則是最沈重的一個打擊。
Thumbnail
如果有一天中国人真的灭绝,那一定不是因为人口太少,而是因为人口太多。
Thumbnail
如果有一天中国人真的灭绝,那一定不是因为人口太少,而是因为人口太多。
Thumbnail
為什麼會想看這本書 第一次聽到這本書是經由 98新聞台的財經起床號廣播節目,介紹"如何避免氣候災難"這本書。 加上新能源一直是我投資關注的重點之一,因此有興趣更進一步的瞭解。 五個點介紹 由科技巨頭 Bill Gates親筆撰寫,完整描述現在的氣候狀況、預計未來的影響和現有科技能做的應對
Thumbnail
為什麼會想看這本書 第一次聽到這本書是經由 98新聞台的財經起床號廣播節目,介紹"如何避免氣候災難"這本書。 加上新能源一直是我投資關注的重點之一,因此有興趣更進一步的瞭解。 五個點介紹 由科技巨頭 Bill Gates親筆撰寫,完整描述現在的氣候狀況、預計未來的影響和現有科技能做的應對
Thumbnail
本書作者比爾·蓋茲表示自己之所以會寫這本書,並不只是因為要倡議世界各國重視這個議題或是大聲疾呼問題的嚴重性,而是透過幾年來的研究與了解,發現我們已經有實際的方法來避免氣候災難,從政府、企業到個人都有可以盡一己之力的地方,這本書就是他所發現的解決方案。
Thumbnail
本書作者比爾·蓋茲表示自己之所以會寫這本書,並不只是因為要倡議世界各國重視這個議題或是大聲疾呼問題的嚴重性,而是透過幾年來的研究與了解,發現我們已經有實際的方法來避免氣候災難,從政府、企業到個人都有可以盡一己之力的地方,這本書就是他所發現的解決方案。
Thumbnail
科學問題的前提,還是要處理價值觀衝突,不然就是所謂的獨裁,支持民主自由的讀者,應該不會同意。所謂解決問題的方法,到頭來就是你得要處理各式各樣的衝突,不是單純的算帳本,或是有效果就得要做,更不能把問題極端化。
Thumbnail
科學問題的前提,還是要處理價值觀衝突,不然就是所謂的獨裁,支持民主自由的讀者,應該不會同意。所謂解決問題的方法,到頭來就是你得要處理各式各樣的衝突,不是單純的算帳本,或是有效果就得要做,更不能把問題極端化。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較深入討論這些人體健康危害是怎麼產生的,而我們要怎樣去預估。 污染物對於人體危害包含多種方式,且其進入人體器官的途徑也不相同,有些污染物表面接觸直接傷害人體器官,譬如高臭氧及顆粒物對於眼睛/口腔/呼吸道粘膜的刺激;有些污染物會經由呼吸進入肺泡進而進入血液循環系統造成心血管疾病,中風等,有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較深入討論這些人體健康危害是怎麼產生的,而我們要怎樣去預估。 污染物對於人體危害包含多種方式,且其進入人體器官的途徑也不相同,有些污染物表面接觸直接傷害人體器官,譬如高臭氧及顆粒物對於眼睛/口腔/呼吸道粘膜的刺激;有些污染物會經由呼吸進入肺泡進而進入血液循環系統造成心血管疾病,中風等,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