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到底要怎麼一言以蔽之呢?所謂的「仁」,對我們的人生,帶來了什麼樣的啟發呢?
《論語》的「仁」字怎麼解?
說到論語複習,第一個會談到的主題就是論語裡面所提到的「仁」。在這裡收集了一些以「子曰」為開頭的「仁」,讀完這些孔子說的話之後,也會發現到其實「仁」並不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我們來看看「仁」的古字,有的寫成「人」與「心」,有的寫成「千」與「心」,有的是「身」與「心」,也就是說,「仁」這樣的概念自在人的心中,雖然現在的字形簡化成兩條線,或許大家也可以想像,究竟這簡化兩條線,到底是什麼的象徵。
仁的古字,資料來源:小學堂字形演變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yanbian
「仁」存於心中,也令人聯想到孟子告子篇寫道: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人的本心是仁,如果沒有做真實的自己,沒有勇往直前的做對的事情,便是放失了本心,也就是孔子所說的「違仁」了吧。
找一找論語中的「仁」
在這裡,我主要歸納了有關於「仁」的四個方向,首先談到「仁」是從何而來,為什麼會說人的心中有個仁,接著談談具有「仁」的人的外在特徵,再談行為表現。最後,這個「仁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連孔子的學生也很感興趣,所以我也收集了許多關於弟子問仁的段落。另外,這裡並沒有收集論語當中所有跟仁有關的段落,但是八九成都收集在這裡了。
1.仁從哪裡來: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從孝悌可以學到仁 (原來是從家庭教育開始啊)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 仁不需要用力,就算真的有力不夠的人,我也沒見過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能看到自己的不是,就是仁了,在反省的過程當中,看見真實的自己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說要有仁,我就有了仁
2.仁的外在特徵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篇) ➡總是講些漂亮話,那些話其實都違背了你真正想做事情吧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不如安安靜靜的,做好最真實的自己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陽貨篇) ➡別總是跟著別人的腳步走,別總是說別人愛聽的話
3.仁的行為表現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如果你沒有仁的話,守規矩有用嗎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要快樂就是要仁,就是去找到自己的心啊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有了仁才有價值判斷,掌握好自己的心之後,才能看清楚外在事物的樣貌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如果你的動機是想要仁的話,你就不會變壞壞的了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能解決別人的問題的人,也是仁者。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如果有仁,就不會憂鬱 (畢竟能了解到真正的自己)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有仁的人,就能勇往直前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你覺得有仁,那連老師的話都可以義正詞嚴的對抗!
4.弟子問仁
這部分還蠻特別的,雖然孔子針對每個弟子,回答都不一樣(畢竟因材施教囉),但總而言之,都是以上面幾點特徵為出發點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總而言之,就我看來,「仁」就好像是某個本來的自己的真實樣貌,所以才說只要想要就能得到(我欲仁斯仁至矣),且「仁者不憂」、「仁者必有勇」,我們也會發現到,其實孔子的中心思想似乎在現代的意義上,就是在告訴我們怎麼做好最真實的自己,不要總是說別人愛聽的話,必須要能帶著自己的心,無憂無愁的勇往直前,這樣的事情是想做就能做到的,沒有力氣不夠(力不足)的問題。如此一來,我們除了能解決自己的問題,甚至還能為他人解決問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讓我們勇往直前,做最真實的自己吧,想做就能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