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釀投稿|《超級大國民》:淺聲低吟的時代哀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文:默風

海峽的雙手

提著公事包的老人漫步於海灘,望向大海中聳立的雙手,二一 ,是老人看見的手勢。

雙手被手銬銬住,卻不斷往海岸靠近,籠罩整片天空,巨手遮住陽光,陰鬱的海峽有著發寒的空氣,逐漸凝聚成一股濃霧,瞬間,老人原本日益昏盲的雙眼,更看不清海灘的景致。

老人不害怕那雙巨手,反而有股莫名的熟悉感。百無聊賴的老人繼續漫步,在海灘走累了,就緩緩坐下,靜靜地等待霧散。

一坐就是 30 多年的等待,老人始終不發一語,終於等到陽光灑落,濃霧散去。

霧散了,景物終於清晰,為什麼老人卻含著眼淚?

raw-image

島嶼的血債

心臟病發的夜晚,許桑再度夢見死去的摯友,身體的病痛,讓許桑感覺自己時日無多,決定申請離開養老院,只為彌補一段不曾言說的遺憾。出院後,許桑與女兒的家庭格格不入,無法習慣社會環境,許多問題困擾著自囚於養老院的老人。曾經的一場讀書會,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許桑和友人因閱讀禁書和進行會議入獄,許桑在獄中屈打成招,供出好友陳桑的藏身地點,使陳桑落網,最終慘遭槍決。困於時代裂縫的老人,心中蒙塵,無法拭去。為了和摯友說上一聲抱歉,償還囚禁自己一生的血債,許桑邁出緩慢卻堅定的步伐,開啟一趟白色恐怖的救贖之旅。

《超級大國民》從 1950 年代橫跨至 1990 年代,以許桑為主要敘事者,跳切回憶和真實歷史畫面,表達許桑對時代的複雜情感。大量使用表情特寫及內心獨白,讓許桑側錄時代印象,城市的歷史疊層一一浮現,與記憶相對照的同時,也看盡許桑的內心。全片幾乎都以暗冷色調做詮釋,兩款海報也都是同樣色系的設計,海報中看不見面孔的陳桑與模糊的許桑,似乎在訴說愈被政府抹殺的身影,是不容被看清的,甚至要被時代所遺忘。從電影到海報設計的冷冽氛圍,呈現臺灣時代變化對角色的影響,感受白色恐怖的遺毒猶存,在人物展現的落魄中,看見時代與人無法治癒的創傷。

raw-image

《超級大國民》中的政治環境始終複雜。1990 年代,此時台灣的政治氛圍從白色恐怖轉換為黑金政治,電視裡國代打成一團,政壇呈現亂象,對比許桑和伙伴曾經的光明理想,映照到當今的黑金政治,是無比諷刺。電視上政治新聞不斷,此時的台灣已然脫離白恐的控制,但政治環境仍然汙穢,甚至許桑女兒的丈夫也在選舉中與黑金掛勾,家中遭到盤查,使他和女兒再次遭遇受政治支配的恐懼。萬仁導演沒有選擇透過許桑表達對政治的批判,而是經由許桑身邊的人事物傳遞訊息,除了呈現許桑與時代的鴻溝,也強調他不願再次面對政治的心境。從許桑女婿的言談中就能發現,1990 年代的政壇只談利益不談理想,政治時空的對比,突顯出 1950 年代許多自由民主鬥士的精神可貴,不畏懼極權的壓迫,想要努力改變現狀;如此精神固然值得敬佩,但《超級大國民》不會過度追捧時代的受害者,讓劇中角色能自然貼近觀眾,所有的情緒與互動都是日常可見的真誠,不是美化後的敘事。

以主角許桑為例,身為白色恐怖的倖存者,許桑的性格也並非以往各式媒材塑造的那般崇高,不畏懼苦難。相反地,他頑固、害怕,有所歉疚,與家庭有化解不掉的心結,真實的情感表達,和觀影者是互相映照,更容易同理許桑受到的傷害與折磨。與其大書特書奮鬥精神是多麼偉大,《超級大國民》選擇以真實自然的人性面向,關懷壓抑的歷史記憶,透過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細膩觀察,彰顯白色恐怖對於許桑一代人造成的創傷,無法輕易被抹滅,更無法自在言說。

出院後,此時的台北也早已不是許桑熟悉的台北,記憶、現實伴隨許桑游移在城市中,尋訪舊時的朋友與可能知曉陳桑葬身之處的人。許桑探訪的四人都代表不一樣的歷史訊息,四位許桑人生中的重要人物,串連起白色恐怖的歷史帷幕,是時代凝練的縮影。

raw-image

第一位探訪的好友游桑,穿著類軍服的服裝,吹奏薩克斯風,伴隨軍艦進行曲的聲響,畫面也切換到日治時期許桑和老友準備出征南洋,和家人一起合影的畫面,透過替日本作戰的回憶橫跨時空,顯現政權的轉移。國民政府遷台後,用盡一切力量試圖消弭日本的影響,神社的改造、雕像的破壞,試圖讓台灣人民遺忘日治的記憶。但自身的蠻橫霸道,反而只加深老一輩台灣人對日治的懷念。

曾聽聞祖輩的故事,老一輩的家族人認為日治時期是有法治的年代,同樣寄人籬下,但日本帶來的卻是相對的安定,這對於在時代中風雨飄搖的老人已經足夠。而國民政府來台後,是不斷的紛擾與離愁,所有人是敢怒不敢言,對於日治的思念無形中加深。祖輩的家族長者在篝火旁輕唱日文歌謠,裊裊輕煙中,或許看見的是渴求的安寧,但煙霧散去之後,又是繼續徬徨的日子。游桑代表的是一個時代的轉換與逝去,游桑吹奏軍艦進行曲,慢步走出破舊的家屋,回憶畫面演繹了日治時期的閱兵、戰爭,以及最後定格在骨骸上昭和年代與為國獻身的字樣,彷若日本在台的影響已然消逝,轉眼,是嶄新的時代。回憶的畫面從樂曲飄揚,逐漸轉向現實裡靜寂的夜,點點燈火閃爍的夜台北,彷彿訴說台灣在和往昔些許的美好道別,準備進入如同夜晚一般黑暗的時代。

沒有得到想要的消息,許桑繼續探尋,在大街上看見反核四的公投遊行,民眾大聲高喊「罷免!做主人!」許桑身著黑西裝的背影,舉足不前,困惑的表情凝視眼前的人流,格格不入的寂寥是對時代的質問。為何過往因為讀書會就要被定罪,如今人人上街示威,對政府的決定提出質疑,卻是法律保障的行動?許桑不發一語,無聲,往往是靈魂最強大的衝撞。

raw-image

穿過遊行人潮,許桑找到的第二位老朋友是吳教授,吳教授原先對於老友到訪非常意外,迫不及待與其敘舊話家常,但一聽聞老友來意後,迅速戴起耳機,不再理會好友的任何問話。透過妻子的轉述才得知,吳教授認為腦部被國家安裝機器,監控他的思想──究竟要多麼懼怕,才能產生如此的不辨虛實,來換取虛假的安寧?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5343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無法離開的人》今年五月於北師美術館展開同名展覽,於地下一樓重現劇組幕後的創作歷程,以「人」、「遺書」、「地方」規劃出三個主要展區,將整棟北師美術館打造成電影歷史的延伸。
Thumbnail
《無法離開的人》今年五月於北師美術館展開同名展覽,於地下一樓重現劇組幕後的創作歷程,以「人」、「遺書」、「地方」規劃出三個主要展區,將整棟北師美術館打造成電影歷史的延伸。
Thumbnail
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特別舉辦《無法離開的人》特展,展期從即日起至7月2日,除VR放映,還邀請幕後劇組團隊、音樂家王榆鈞、木雕藝術家李佳泓和海筆子大樂隊,以及專研白色恐怖的林傳凱老師等人,共同打造出包含從史料研究、藝術發想過程到作品完成的全方位展覽,從歷史到藝術、從虛體到實體,是今年度必看的展覽。
Thumbnail
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特別舉辦《無法離開的人》特展,展期從即日起至7月2日,除VR放映,還邀請幕後劇組團隊、音樂家王榆鈞、木雕藝術家李佳泓和海筆子大樂隊,以及專研白色恐怖的林傳凱老師等人,共同打造出包含從史料研究、藝術發想過程到作品完成的全方位展覽,從歷史到藝術、從虛體到實體,是今年度必看的展覽。
Thumbnail
身為挑戰政治禁忌的作品,悲情城市很容易讓人們期待落空。 侯導說過他只是想「拍出自然法底下人們的活動」,不帶批判的用上帝視角發出一聲嘆息,力道絕對比直接拍攝血腥場面來得強烈,暴力屠殺的影響到偏遠山區還有聾啞人士、家庭主婦、沒有政治意識的小老百姓,像是龍捲風這樣的物理力量將人裹挾進去,流氓和文人以為能夠
Thumbnail
身為挑戰政治禁忌的作品,悲情城市很容易讓人們期待落空。 侯導說過他只是想「拍出自然法底下人們的活動」,不帶批判的用上帝視角發出一聲嘆息,力道絕對比直接拍攝血腥場面來得強烈,暴力屠殺的影響到偏遠山區還有聾啞人士、家庭主婦、沒有政治意識的小老百姓,像是龍捲風這樣的物理力量將人裹挾進去,流氓和文人以為能夠
Thumbnail
無法離開的,是遭槍決的政治犯,是日日等待望君早歸的另一半,是守著承諾苦等遺孀孤女找上門來的倖存獄友,也包含離開這一切便一無是處千夫所指的加害者。
Thumbnail
無法離開的,是遭槍決的政治犯,是日日等待望君早歸的另一半,是守著承諾苦等遺孀孤女找上門來的倖存獄友,也包含離開這一切便一無是處千夫所指的加害者。
Thumbnail
以黑漆漆的隧道做為一開場的定場畫面,伴隨的火車輪框撞擊鐵道的聲音,以最平常的視角去開啟這部電影的序幕。 這部電影主要以男主角的視角在敘事,描寫臺灣在1970年代左右的社會常態,瑞芳與臺北這兩座城市做為故事發展的主要場景,講述當時的家庭時常因為經濟緣故而無法提供家中
Thumbnail
以黑漆漆的隧道做為一開場的定場畫面,伴隨的火車輪框撞擊鐵道的聲音,以最平常的視角去開啟這部電影的序幕。 這部電影主要以男主角的視角在敘事,描寫臺灣在1970年代左右的社會常態,瑞芳與臺北這兩座城市做為故事發展的主要場景,講述當時的家庭時常因為經濟緣故而無法提供家中
Thumbnail
《超級大國民》從 1950 年代橫跨至 1990 年代,以許桑為主要敘事者,跳切回憶和真實歷史畫面,表達許桑對時代的複雜情感。大量使用表情特寫及內心獨白,讓許桑側錄時代印象,城市的歷史疊層一一浮現,與記憶相對照的同時,也看盡許桑的內心。全片幾乎都以暗冷色調做詮釋,兩款海報也都是同樣色系的設計⋯⋯
Thumbnail
《超級大國民》從 1950 年代橫跨至 1990 年代,以許桑為主要敘事者,跳切回憶和真實歷史畫面,表達許桑對時代的複雜情感。大量使用表情特寫及內心獨白,讓許桑側錄時代印象,城市的歷史疊層一一浮現,與記憶相對照的同時,也看盡許桑的內心。全片幾乎都以暗冷色調做詮釋,兩款海報也都是同樣色系的設計⋯⋯
Thumbnail
《投奔怒海》於1982年在香港上映,是導演許鞍華「越南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全片以芥川汐見(林子祥 飾)的視角,一步一步踏進1975年越共解放越南後的世界。
Thumbnail
《投奔怒海》於1982年在香港上映,是導演許鞍華「越南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全片以芥川汐見(林子祥 飾)的視角,一步一步踏進1975年越共解放越南後的世界。
Thumbnail
台灣是一座身世非常艱辛的島嶼,很多歷史被淹沒在時間荒蕪之中,不為人知,或者長時間難以探求,雖然隨著轉型正義工程慢慢推進,歷史迷霧終有散去的時候,但我們對於自身與前輩所經歷過的種種,卻總是難以清晰且坦然地面對。 直至今日,或許我們對於涉及威權統治下的白色恐怖議題,仍有許多未知,或者仍然必須以閃躲迂迴的
Thumbnail
台灣是一座身世非常艱辛的島嶼,很多歷史被淹沒在時間荒蕪之中,不為人知,或者長時間難以探求,雖然隨著轉型正義工程慢慢推進,歷史迷霧終有散去的時候,但我們對於自身與前輩所經歷過的種種,卻總是難以清晰且坦然地面對。 直至今日,或許我們對於涉及威權統治下的白色恐怖議題,仍有許多未知,或者仍然必須以閃躲迂迴的
Thumbnail
我認為沈華在《返校》中代表一個清楚知道時代改變、擁有進步價值的世代,卻擺脫不了權力(黨國)意識影響(作為校長兒子/作為班導),顯得混亂迷惘,以致於重蹈覆轍──恕我不客氣直言,那些戒嚴末期、經歷學運的知識份子或民主運動者,取得位置後,也早忘記過去的堅持與反抗,反而享受權力,要社會遺忘與原諒。
Thumbnail
我認為沈華在《返校》中代表一個清楚知道時代改變、擁有進步價值的世代,卻擺脫不了權力(黨國)意識影響(作為校長兒子/作為班導),顯得混亂迷惘,以致於重蹈覆轍──恕我不客氣直言,那些戒嚴末期、經歷學運的知識份子或民主運動者,取得位置後,也早忘記過去的堅持與反抗,反而享受權力,要社會遺忘與原諒。
Thumbnail
白色恐怖的巨大恐懼,常常成為受難者終身擺脫不了的夢魘,例如許席圖在刑求過程中精神分裂治療至今、陳新吉的母親在兒子被抓後,無時無刻都覺得窗外有人在監視、黃溫恭被槍決後,他的母親即使晚年因阿茲海默症失憶,都還記得要牢牢抓著身分證,否則會被警察抓走。
Thumbnail
白色恐怖的巨大恐懼,常常成為受難者終身擺脫不了的夢魘,例如許席圖在刑求過程中精神分裂治療至今、陳新吉的母親在兒子被抓後,無時無刻都覺得窗外有人在監視、黃溫恭被槍決後,他的母親即使晚年因阿茲海默症失憶,都還記得要牢牢抓著身分證,否則會被警察抓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