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霸凌,從你我做起〞但我們到底可以做什麼?贊助相關慈善團體?幫忙宣導?注意孩子有沒有霸凌或被霸凌的跡象?這些都很好,但都不是根本;一切應當從日常〝尊重〞做起。
最近在辦公室聽到一位同事的孩子遇到了校園霸凌。事情是這樣的:
不久之前,就是在家上課那一段日子,
孩子的下課時間就是組隊打遊戲,同事的孩子當然也參與其中。
同事的孩子打遊戲反應不算好,有時候會拖累同學;
再加上他是大人眼中很乖的孩子,爸媽叫他,他一定會回應,
是會直接放下遊戲,先處理爸媽交代的那種孩子。
有一次他們的團隊打輸了,同學發難,說他愛打不打的,每次都害大家輸。
後來有同學發起一個Line群,群組名稱就叫〝不跟xxx打荒野亂鬥〞。
後來臉書也出現排擠的PO文。
再後來孩子回學校,有一群小孩會聚在一起嘲笑他、說風涼話,打球故意砸他‧‧‧。
霸凌不應該只看霸凌當下的事件,凡事都有起因,而這個起因通常是因為施暴者很在乎某件事。
教育部對霸凌的定義是指個人或集體持續以言語、文字、圖畫、符號、肢體動作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對他人為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或戲弄等行為,使他人處於具有敵意或不友善之校園學習環境,或難以抗拒,產生精神上、生理上或財產上之損害,或影響正常學習活動之進行。
以定義上來說,同事孩子的經歷確實算是霸凌,
言語、文字的攻擊、排擠、戲弄,甚至有攻擊的行為(打球故意砸他),
這些是真真切切的霸凌行為。
只是誰能想到原本是一起玩的朋友,怎麼後來變成了霸凌事件?
而且事情的起因竟只是因為輸了遊戲。
大人世界的想法大概有以下幾種〝輸了就輸了?再打不就好了〞〝遊戲而已,輸贏有麼嚴重?〞〝誰叫你們愛打電動,不打電動都沒有這些事〞。
如果你有這些想法,那麼請您認真的感受以下的情境~
我們把打遊戲換成工作,我們就像孩子身處遊戲一樣,一起在這工作部門中;
這個部門的工作最忙的時間是月底,而我每個月底都必須請假;
原因可能是要陪家人看病、或是輪到照顧年邁的父母或稚子、反正就不是任何自私原因,不是不想跟大家一起奮鬥的理由,
請問你能接受我這樣的同事嗎?
也許你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人,你可以體諒我,
但是請你再想想,不是一個月、兩個月喔,是每個月,
只要跟我當同事,每次忙碌的時刻我都必須請假;你真的受得了?
在乎工作效率的我,絕對是受不了這樣的同事;
我會覺得主管是該考量這位同事是不是適合待在我們部門,
也許換個月初較忙得部門更適合他。
我算是霸凌或排擠他嗎?我覺得並不是;
有些現存的問題是必須解決,
若這位同事也因為需要一直請假而愧疚,他應該也會同意我的作法,
我們會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回到孩子們輸遊戲的情境, 不知道你是否認同,
其實孩子們是想要解決〝輸〞這個問題,只是他們的方法不對。
一群人在一起的地方就叫〝社會〞,孩子的同儕間其實也是一個社會圈子;重點是要學會彼此尊重。
孩子也有孩子間的社會運作,他們有他們的常態信念、價值觀及對錯共識,
我相信與大人間的社會運作是雷同的;
若說有差距,應該是他們離開了這個圈子,
到其他的小型社會(如家庭、補習班)他們都處弱勢,
他們常常需要先完成其他人的要求,才能處理同儕間社會圈子的事情;
例如:孩子必須要放下與同學間的遊戲戰役,先回應父母的要求。
這跟成人要先放下工作上的事,照顧家中老幼,其實是一樣的意思;
只是成人會權衡、會協商、會找幫手,而孩子不會。
這不就是孩子成長要學的課題嗎?
成人的社會中,衝突及不盡人意的事不少,
年紀越大的人,越能雲淡風輕的說一句〝這也是無可奈何〞的尊重別人的決定;
孩子的團體中,少的就是這份歷盡滄桑的智慧與豁達,
所以他們容易吵架、容易攻擊別人,希望爭個對錯與高低,
霸凌事件可能就因此發生;
這時候,大人是應該要介入了。
而許多大人的介入是跟他們說〝你不該這樣霸凌同學〞
或是〝不要這麼懦弱,有人欺負你,你要反擊啊!〞
我不曉得,上面的兩句話能有什麼成效?孩子聽了心裡能怎麼想?
但我聽了,就跟同事跟我說〝不想做就不要做,這本來就不是你的責任〞
或者〝你本來就有請假的權力〞是一樣意思;
對於事件一點幫助都沒有。
人們常說〝現在所經歷一切得好、壞,最終都將成為成長的養分〞;
事件要成為養分,那他必須要發酵;
我覺得或許應該帶著霸凌和被霸凌的孩子〝正視整件事〞,
了解事情的所有始末, 讓他們探尋自己內心,
找到自己真正的期望、失望及無可奈何之處,
不只聽聽自己的內心,也聽聽別人的內心聲音,
然後選擇善良且有效的方法達到自己期望,
如此這事件才能讓牽扯其中的孩子成長。
最後,我想問問身為家長得你,在呼喊孩子時,可否接受他告訴你〝等一下!我的遊戲現在不能中斷。〞?
我覺得這是個很大的挑戰,至少我的成長過程沒有這樣被對待過;
但我覺得所有的大人都應該學習,
我們都該認知到,每個人(包含孩子)都有自己的事,他們不需要等著應付我的需求;
我們不應該對他們呼之即來,揮之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