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聞事件中教育自己的小孩面對衝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每個社會事件都是學習的範本,我們可以永遠不要遇到,但要有所防範。
人的一生中會不會和別人有所衝突?會不會遇到不開心的事?會不會遇到所謂突如其來的意外?其實我說這些都是廢話,可是這些東西學校會教嗎?會討論嗎?我上學時,沒有人告訴討論如何面對衝突。和同學之間的衝突該如何處理?該沉默?該反擊還是該如何面對?這些沒有人可以教我們,所以我國中時這一環處理的很差,所以國中過得並不愉快。和老師之間的衝突,誰敢和老師起衝突,又不是不想活。可是難道就沒有發生嗎?而在家中的衝突,常常被長輩一句話就壓平,而這壓平,有時並不是有所謂的公平性可言,只是大人圖方便而已,這些方式是面對衝突時的方法嗎?
現代人基於很多原因,大部分只生一個孩子,這樣小孩就不會有衝突。可是他們忘了,這世上還有其他和他們家小孩同年齡的小孩,而這些小孩不會和自己家的小孩起衝突嗎?而在學校起衝突,老師在衝突的處理會是公正的嗎?而每個孩子在面對衝突時,是否有學會如何面對衝突所產生的後果和如何處理自己的情況和情緒?
衝突不好嗎?其實衝突初步來看不就是看法不同不是嗎?又或者只是雙方的溝通失敗所產生的誤解,嚴重會爆發口頭或肢體上的動作。衝突之所以存在,首先是雙方溝通是失敗的,每當我們家兩個小女生常在雙方溝通時的表達意見時,一個決定很慢時,常常會讓另一方跳腳。因為一個急驚風、一個慢郎中,會不會有衝突?有,而且兩人溝通後,有時還會吵架,吵完一個扭頭就走、滿臉掛著鬱色,一個眼眶含著淚水、滿臉委屈。唉!怎麼怎麼難處理咧?我這老太太每次都看不懂她們兩個在演哪一齣戲,這時倒楣的媽媽又要去進行了解、安慰及勸導,甚至臭罵一頓把雙方錯的地方點出來,還有糾正他們處理的方式,還要安慰兩方。有時候處理次數多的時候,我真想說你們兩個夠了沒,不過就吵個架,吵完就結束了,怎麼老怎麼多戲。把衝突點說開了,不就好了,為什麼需要弄成這副德行。每次都這樣,老娘心好累,誰來安慰我呀!
我不了解現在人的衝突處理模式是怎麼學習的?畢竟我看過很多人對家族中唯一的孩子那種捧在手上怕摔壞,含在嘴裡怕化,一句重話都捨不得說,把那孩子貢著,事事順著那孩子的照顧方式後,我想那孩子可能很少有機會面對衝突,更無法理解別人怎麼可以不順他心意的狀態,這種養大的孩子一旦面對衝突,可能會有甚麼情況?我完全無法想像。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開端,如果父母認為給最好的物質就是愛,其實真的可以不用生孩子,因為小孩子要的物質可能沒有我們大人想得多,但孩子要的陪伴和管教可能比我們大人想的多很多。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5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樹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常覺得我們人都不識很容易認識出自己的每一種情緒或情感,有時卻在與別人不經意的對話中卻不小心的看到自己隱藏在內心的想法。 我常思考著女兒們和我之間的對話,關於最近被別人期待的壓力。 最近疫情開始解除了一些限制,小女生們終於可以下水也終於可以回到游泳學校開始進行訓練。教練給的訓練課程一星期一星期的下來
兩個不一樣的事件,卻有同樣的原因。 我很不想去討論所有問題的根源但當我要用社會事件教育小孩時,有些事情就必須去面對,其實所有的問題回到問題的根源,不是事後的悲傷和捐助就能真的彌平傷痛,很多事情是該負責的人不敢負責,而那些人不是只有政府,而是面對事情的當下的那個當事人。 虎豹潭的是件非常讓人傷心,但真
最近我做了一件肯定孩子失敗機率高達80%以上的事。 如果你問我我不心疼孩子嗎?我可以很肯定地說,我當然心疼,但我一定要放手讓他們去做,因為那是他們的選擇,所以我只能放手。 身為父母,我想沒有父母會喜歡讓小孩去嘗試那種失敗的感受,而他們卻也常常有很多的挑戰都會伴隨著失敗。甚至有時候是明明知道他們肯定會
家裡不是法院這篇文章,是我在網路看到的一篇親子作家所寫的,看完總覺得那裏怪怪的,想了想怎麼多年的一些事情的發生,我想每個家庭的孩子不一樣,採取的教育模式或許會有不同。 但不論採取甚麼模式,有兩個孩子的狀況下某些時候必須像法院,例如這情況雙方在我面前有談定如何進行和協定,縱然兩個孩子已經講好,後來有一
自律真的很難,在youtube看到時,其實也就是看過,然後船過水無痕,直到youtube我常看的另一個網紅談到有人去消遣那位談自律的網紅,才發現有怎麼多人去談那個人、那件事。 自律這件事從來都不容易,不論她是否真的每天都這樣做,只要有超過三天我都覺得很不錯了,至於去消遣和反諷的那些人,坦白說我覺得現
在新聞中看到足球選手把可口可樂移開拿白開水喝時,我當下只想說:「做得太好了。」因為可樂是一個完全沒有營養價值的垃圾食物,我根本不贊成給孩子喝。 我們家的第一道禁令是不准亂吃零食,因此他們從小吃的東西以食物居多,所謂的食物是未進行加工的材料如水果。要吃點心,家裡爸媽會做蛋糕、麵包、點心,這些都是她們看
我常覺得我們人都不識很容易認識出自己的每一種情緒或情感,有時卻在與別人不經意的對話中卻不小心的看到自己隱藏在內心的想法。 我常思考著女兒們和我之間的對話,關於最近被別人期待的壓力。 最近疫情開始解除了一些限制,小女生們終於可以下水也終於可以回到游泳學校開始進行訓練。教練給的訓練課程一星期一星期的下來
兩個不一樣的事件,卻有同樣的原因。 我很不想去討論所有問題的根源但當我要用社會事件教育小孩時,有些事情就必須去面對,其實所有的問題回到問題的根源,不是事後的悲傷和捐助就能真的彌平傷痛,很多事情是該負責的人不敢負責,而那些人不是只有政府,而是面對事情的當下的那個當事人。 虎豹潭的是件非常讓人傷心,但真
最近我做了一件肯定孩子失敗機率高達80%以上的事。 如果你問我我不心疼孩子嗎?我可以很肯定地說,我當然心疼,但我一定要放手讓他們去做,因為那是他們的選擇,所以我只能放手。 身為父母,我想沒有父母會喜歡讓小孩去嘗試那種失敗的感受,而他們卻也常常有很多的挑戰都會伴隨著失敗。甚至有時候是明明知道他們肯定會
家裡不是法院這篇文章,是我在網路看到的一篇親子作家所寫的,看完總覺得那裏怪怪的,想了想怎麼多年的一些事情的發生,我想每個家庭的孩子不一樣,採取的教育模式或許會有不同。 但不論採取甚麼模式,有兩個孩子的狀況下某些時候必須像法院,例如這情況雙方在我面前有談定如何進行和協定,縱然兩個孩子已經講好,後來有一
自律真的很難,在youtube看到時,其實也就是看過,然後船過水無痕,直到youtube我常看的另一個網紅談到有人去消遣那位談自律的網紅,才發現有怎麼多人去談那個人、那件事。 自律這件事從來都不容易,不論她是否真的每天都這樣做,只要有超過三天我都覺得很不錯了,至於去消遣和反諷的那些人,坦白說我覺得現
在新聞中看到足球選手把可口可樂移開拿白開水喝時,我當下只想說:「做得太好了。」因為可樂是一個完全沒有營養價值的垃圾食物,我根本不贊成給孩子喝。 我們家的第一道禁令是不准亂吃零食,因此他們從小吃的東西以食物居多,所謂的食物是未進行加工的材料如水果。要吃點心,家裡爸媽會做蛋糕、麵包、點心,這些都是她們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教孩子課題分離,但別使用艱澀的專有名詞。 #這對你的影響是什麼? #這帶給你的困擾是什麼呢? 如果你是家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 應該會很常遇到孩子來告狀(或互相告狀)的情況。 之前在可能親子團時我學會這句: 「沒有你的事,你做自己的事就可以了喔」 (白話文就是關你屁事,不用你管😂)
Thumbnail
不打罵不威脅恐嚇利誘羞辱小孩,那是要怎麼教小孩啊? 剛開始帶親子共學團體的時候,時不時就會有團員這樣問。 於是我去找《父母效能訓練》,找《非暴力溝通》的書來跟他們一起讀,協助父母(照顧者)增能,就是說,這個世界上除了打罵威脅恐嚇利誘羞辱之外,還是有其他方式可以「教」小孩的,如果真的很想教的話..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當孩子和老師之間出現對立情況時,家長應該如何面對和處理。文章提出將情緒和事實分開來處理,並且強調了對溝通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媽媽們應該從中立、實事求是的立場去引導和教導孩子,讓他們學會理性思考和溝通。這將有助於減少矛盾和培養孩子的情商。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沒有父母會希望孩子們彼此不合,對吧?」 那就千萬別這麼做!!
Thumbnail
我不敢說雙親離異會對直接對小孩造成多大的影響,但我敢說離婚肯定多多少少對小孩造成一些改變,不管個性或心理層面的問題,甚至在求學期間會面臨一些問題。我不是要批判雙親離婚這件事,這是由雙方達成的一個協議,我給予最大的尊重。我只想討論家長離婚對小孩子的影響,在當老師的時候遇過一些案例,小芷就是其中一個。
Thumbnail
你是否曾深夜被孩子們的爭吵聲喚醒,心中不禁感嘆:為何他們不能和平相處? 我們通常視爭吵為負面事件,卻忽略了其中的成長機會,從每次衝突中,孩子學習溝通、理解與共處,父母的角色是關鍵。 本文探討如何引導兄弟姐妹走出爭執的陰霾,達成理解與和諧,閱讀全文,快來看看如何讓家庭變得更溫馨吧! 從爭吵到
Thumbnail
如果是兩個不學好的叛逆孩子互毆造成其中一人往生,社會輿論多半不會在意,因為社會眼光會認為兩個家庭都有問題,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甚至會有網友認為,家長不教只好讓社會來教。 如果是品學兼優的孩子被惡少打死,那又是另一種輿論,全台灣都跟著受害者家屬心痛。說穿了,打人跟被打的都只是孩子,是什麼樣的家庭環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教孩子課題分離,但別使用艱澀的專有名詞。 #這對你的影響是什麼? #這帶給你的困擾是什麼呢? 如果你是家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 應該會很常遇到孩子來告狀(或互相告狀)的情況。 之前在可能親子團時我學會這句: 「沒有你的事,你做自己的事就可以了喔」 (白話文就是關你屁事,不用你管😂)
Thumbnail
不打罵不威脅恐嚇利誘羞辱小孩,那是要怎麼教小孩啊? 剛開始帶親子共學團體的時候,時不時就會有團員這樣問。 於是我去找《父母效能訓練》,找《非暴力溝通》的書來跟他們一起讀,協助父母(照顧者)增能,就是說,這個世界上除了打罵威脅恐嚇利誘羞辱之外,還是有其他方式可以「教」小孩的,如果真的很想教的話..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當孩子和老師之間出現對立情況時,家長應該如何面對和處理。文章提出將情緒和事實分開來處理,並且強調了對溝通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媽媽們應該從中立、實事求是的立場去引導和教導孩子,讓他們學會理性思考和溝通。這將有助於減少矛盾和培養孩子的情商。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沒有父母會希望孩子們彼此不合,對吧?」 那就千萬別這麼做!!
Thumbnail
我不敢說雙親離異會對直接對小孩造成多大的影響,但我敢說離婚肯定多多少少對小孩造成一些改變,不管個性或心理層面的問題,甚至在求學期間會面臨一些問題。我不是要批判雙親離婚這件事,這是由雙方達成的一個協議,我給予最大的尊重。我只想討論家長離婚對小孩子的影響,在當老師的時候遇過一些案例,小芷就是其中一個。
Thumbnail
你是否曾深夜被孩子們的爭吵聲喚醒,心中不禁感嘆:為何他們不能和平相處? 我們通常視爭吵為負面事件,卻忽略了其中的成長機會,從每次衝突中,孩子學習溝通、理解與共處,父母的角色是關鍵。 本文探討如何引導兄弟姐妹走出爭執的陰霾,達成理解與和諧,閱讀全文,快來看看如何讓家庭變得更溫馨吧! 從爭吵到
Thumbnail
如果是兩個不學好的叛逆孩子互毆造成其中一人往生,社會輿論多半不會在意,因為社會眼光會認為兩個家庭都有問題,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甚至會有網友認為,家長不教只好讓社會來教。 如果是品學兼優的孩子被惡少打死,那又是另一種輿論,全台灣都跟著受害者家屬心痛。說穿了,打人跟被打的都只是孩子,是什麼樣的家庭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