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客舊文重編 2021/07/19
什麼是態度端正? 常有人說卻找不到正式的定義。網路上能找到的,只有問答給出的曖昧模糊的概念。今天就來思考找答案。
看了這麼多還是不太清楚,只好把兩個詞拆開來查↓↓
「態度」
釋義
1.人的狀貌舉止。如:「他的態度從容,一副很鎮定的樣子。」
2.對事情採取的主張或立場。如:「對於這件事,他尚未表明態度,先不要下定論。」
(來源: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端正」
端正連釋義也沒有,只能從相近詞和相反詞推敲。
相似詞 1.端方﹑規矩﹑正派
相反詞 1.2.歪邪 1.不端﹑怪異 2.潦草
(來源:國語辭典)
我的統合能力不好,但是至少能從上面的資訊知道態度端正絕對不是怪異的、隨便的態度,不過態度這個詞對我來說真的很難理解..。例如生活中會聽到的詞只有「你態度很差」這樣罵對方、跟「他態度很好」這樣稱讚一個不在場的人。
那態度是指表情動作嗎?好像也不是全指外在吧!通常也會是指到心理層面,也就是指「你的心態不好、所以你表現出來的態度也不好」這種意思。但是人又不會讀心術,你怎麼知道這個人心裡其實是怎麼想的?他可以心態很差但演戲裝乖啊、他也可以很好很老實所以甘願被罵啊!所以理性的我一直覺得這個詞被人使用的方法很奇怪。0..0(只有我這麼想嗎?)
所以我又找了維基百科來看一下定義。
態度是指對某一標的物的評價。 態度是由情感(affect)、行為(behavior),與認知(cognition)等三個要素所共同組成,稱為態度的ABC模型。情感指的是對態度標的物的感受;行為則包含著針對該標的想要有所行動的意圖(意圖不一定真的會付諸行動)或實際的行動;認知則是指消費者對態度標的物的信念、知覺與知識。 此模型強調知道、感覺與行動之間的交互關係,認為消費者的態度並非單一地由他們的信念、行動或感覺所決定,而是三種成分相互影響而來。
態度 (心理學),個體對於人、事、物作出某種反應的意願。
來源:維基百科-態度
在心理學,態度指的是個體對於人、事、物作出某種反應的意願;該意願通常表現在認知(假定和信念)、情感(感受和情緒)及行為之上。態度之範例有偏見、同情心、反感及自尊。人們可以藉由態度評估事物,也得以藉之辨別個體以適應社會。
來源:維基百科-態度 (心理學)
我還不知道態度還有心理學以外的定義啊!有消費者所以可能是指商業上的吧?但讀完這兩段,感覺還是太抽象了..難以做結論,所幸還是有一位認真的人將它寫出一篇總結(出於感謝,我來幫他分段一下) :
態度及態度認真什麼是態度?「態度」是一個抽象名詞。人們言說起來,仿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其實它是一種總稱。它是指人們對某事某物某人的理解,信任,贊成,反對,尊敬,蔑視,喜歡,厭惡,積極與消極等情緒總括。態度決定行為的潛在動機。..(摘自百度)
一個人的經驗往往與其態度的形成有著密切的聯繫,生活實踐證明,很多態度是由於經驗的積累與分化而慢慢形成的。..例如,在某一次逗狗的遊戲中被狗咬傷,很可能從此就不喜歡狗,甚至害怕狗,即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摘自百度)
小時候,老師常批評我學習態度不認真。
初中時候,也有班主任批評我學習態度不認真。
其實,我不懂得老師說的態度是什麼意思,其態度一詞具體的物質指向什麼?
是我的哪項行為沒到位嗎?是心理悲觀嗎?那時,也不願思考什麼是態度?
反正,說我態度不認真,「態度」肯定不是一個好名詞。讓我心裡很不舒服。
既然在說態度不認真,就得告訴我:態度中的哪一項出了錯,哪一項態度不夠端正,我到底該怎麼做?達到什麼指標?我為什麼要那麼做?為什麼要做到那個指標為止?這些,老師從沒對我講,所以,我直到二三十歲,都不明白,態度為何物?
據我現在的理解,所謂的態度端正,指的是對人對事嚴肅,謹慎地做好每一個細節,每一個信息講究精準,似是而非的信息和材料不得採用,基本指標達不到絕不鬆手;當然,做一件事情,得盡力做到良好,達到自己和其他參與者和驗收者各方面都基本滿意,達到最大公約數的水平。
所謂的態度端正,其實具體體現在如下內容:
首先,德行方向是大眾認可的積極的正能量的;
第二,達到一定的數據水平,比如,擦桌子,規定是每天擦三次,那麼少於三次,就叫態度不端正;
第三,情緒是良性積極的。是的,你的確擦了三次桌子,乾乾淨淨的,但你卻是怨聲載道的,那能叫態度端正嗎?
第四,工作過程符合規範;
第五,結果品質良好;
唯有達到以上五點,才能稱態度端正。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ljpo3l9.html
雖然知道定義了,但有點小不幸的是這個人的文章中帶了點不開心,原因是他的老師雖然用「態度端正」這個詞來教訓他,卻沒有給出「怎麼做才是態度端正?」的正確解答就不了了之。這麼做最後只給學生留下一個「莫名其妙被老師罵了但不明白為什麼被罵」的印象,反而對這個詞產生反感。結果老師沒辦法讓學生擺正態度輸了,學生學不到東西也是輸了。對那篇文章的作者來說,沒答案的那30年是巨大的損失。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一時之間的不理解,也有可能對一個生命造成很大的虧損。
而這個虧損可能產生能夠預期的骨牌效應,也可能同時間接影響其他生命造成難以估量的蝴蝶效應。
雖然蝴蝶效應是難以預防的,但至少骨牌效應是可以預測到的
你要當先開導鼓勵別人的那個人,還是當先傷害毀壞別人的那個人?
其實我覺得說老師不單指學校的教師,例如人生導師也不是職業,不論任何教人的人都是在當別人的老師。
所以我們任何人在教人時是否應該要再多點耐心、用愛心解釋清楚讓對方聽得懂才對?尤其是對什麼都還不清楚的小孩子,因為他們小時候接收到的觀念,未來也將會影響社會發展。你年老時想要在怎麼樣的社會活著,就應該趁還有力氣時做好榜樣、正確的對待每一個小孩子,整個良性循環才有機會建立起來。
有愛心又熱心是為你好的老師,孩子絕對感受得到,既使當下不一定會表達出來,也會在心裡很慶幸自己遇見了這一位好老師、也會在事後感謝您的尊尊教誨、受用一生。既使不會馬上見效,也要相信你的認真付出絕對不會白費! 懂得如何愛人,你就是個好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