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某益智類綜藝節目,是親子檔來參賽,有一組是某藝人和她的小孩,接受訪問時,她說了一段讓我有點毛骨聳然的話。
某藝人:「我跟兒子的相處不像母子,他是我最好而且唯一的朋友,我跟老公之間有什麼狀況時,他也都能給我最好的建議」
主持人:「喔!那太好了,看來今天這組默契十足,贏面很大!」
主持人表情有點微妙,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也跟我一樣讀到什麼怪怪的地方,只是不好意思明講,所以反應很快地結束談話。
文化教材(?)講的很好,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是會出問題的。有一種常見的類型是「親職化小孩」,他們因為父母剛好都是低功能甚致失功能,為了維持家庭基本運作,被迫level up,自己處理生活大小事,用想像父母照顧小孩的方式來照顧自己長大。長大後的他們,有時候會覺得空虛,好像人生瞬間被快轉,跳過一大段重要的時光,來不及好好耍頼、來不及玩得翻天覆地,來不及好好當一個孩子。
另一種比較隱性的是「情緒伴侶小孩」。父母可能有功能,但對於自己的伴侶關係處理不了,轉而向孩子尋求情緒支持,比如跟孩子訴說另一方的不是,或什麼也沒說,單純將情感重心全部放在孩子身上。雖然「情緒伴侶」並不是實質上的伴侶關係,但卻承載了父母某一方,全部的喜怒哀樂,像伴侶一樣,認為自己應該要照顧父母的情緒,甚致為父母的情緒負責。
親職化小孩和情緒伴侶小孩,很像在某座小島上突然吃到什麼東西,在自己也還不是很清楚的狀況下,就變成巨人的樣子。他們不是巨嬰,而是在成長過程中,為了維持心中家庭的安全樣貌或為了成為最愛的父母的支撐,產生的小孩變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