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飛逝,朋友們陸續都到了40大關,這晚聚在歌舞伎町的,除了我一個年輕人(?)以外,另外兩個大叔都已經40,而三個中年男子聚在一起,話題除了薪水跟工作,還是離不開電動跟玩具,聊著誰最近又抽到哪一隻玩具的購買資格,那一台電動要出新機。而有一個過去男人們的熱門話題熱度幾乎是降到冰點,就是女人。
這點我還真意外,不過看來被工作逼到身心俱疲的中年男子,就算在日本有著羨煞眾人的薪水,年紀到了身為男人的功能似乎也被消磨的差不多了。講到對象,大家都有理想,但設定的理想跟現實又有落差,久了好像單身也過得滿爽,就這樣在日本年復一年,大家身為宅男,其實很多地方可以發洩精力跟慾望,女色或是女友,真的成了口號,大家都在講,但也只是說說,也不是多積極在追求。
我覺得30幾歲到40幾歲,是人生最精華的年紀,很多事該穩定的穩定,人脈也開始水到渠成,做人處事都開始有沈穩的態度。但這時候很多人也走向一條死胡同。
最近在做政策提案,老師說確保財源很重要,我們要規劃政策以前要想清楚,錢是從基礎自治體來?廣域自治體來?還是中央部會來?但現在日本行政單位大部分都面臨了財政硬質化的問題。簡單說就是每年賺一百億,但是用來還債還有人事的基本支出就佔了99億,能自由使用的財源只剩下一億。
40歲面對的問題,其實就可以用硬直化這個概念來解釋。
首先是財務。年收一千萬日幣,扣掉稅金、房租、基本開銷、房貸、車貸、孝親費等等,最後還要存養老金,光這點就可以逼死人,覺得怎麼賺都沒有盡頭,用算的大概也算得出來這些東西繳到底自己是幾歲,算一算就讓人絕望,難怪會兩眼無光。
社交上也有硬直化的問題。到了中年,社交能量有限,沒有那麼多精力去跟爛朋友消耗,好不容易有了時間,大家沒辦法跟老朋友聚,有人也會選擇自己度過。這個階段交友方式基本上也硬直化,沒有變化的餘地,只能不斷地去找同溫層。但同溫層難找,遇到不合的交友圈心又累,人際到此在某種程度上也很難流動了。
處世方式的硬直化我覺得最可怕,有朋友愛批判,遇到什麼都罵,有些人喜歡冷眼旁觀,講到什麼就酸一下,當然朋友間大家隨便打打嘴砲都無傷大雅,但這種冷眼的處世態度,讓人感受到他們對社會的熱情已死,只剩在自己圈圈裡品嚐那些小確幸跟
解體匠機(幹有點羨慕),外面世界有什麼脈動,都已經沒有太多精力去關心更沒有精力去參與,別人成功了就酸幾句,別人出事了就笑幾句,反正在各種東西都硬直化的年紀,也沒有多餘的金錢、時間跟精力去投入。
最後一個是做事方式的硬直化。這點我覺得最該被拿出來檢討,通常大家在職場待了10幾年,都會有自己習慣的方式,那個方式不一定是最好,但一定是最適合自己、讓自己最舒服的....就算有些真的很爛,但大家拿著自己十年以上的經歷,也很難再放下身段去學新的做事方法了。另一方面學習新的做事方式需要時間,而這段時間產能會下降,容易出包,這也不是每個工作都能負擔的風險。
面對各種硬直化的40歲中年人們,請問各位「你的努力有實現你當初想要的未來嗎?」如果不是全部都可以照大家想像中的一樣,那何不放輕鬆換個方式思考呢?當這個社會底層的人想靠偏門一獲千金,頂層的人抓著大把資源在討論自我實現跟國家大事時,只有中產階級為了“卡位”就耗盡了精力,想想有夠可悲,拼到了中產以後害怕失去,為了守護手上的東西就要拼盡全力,另一方面對於底層跟頂層的人,只能拿著道德跟法律來檢視跟嘲諷他們的行為。
殊不知道德跟法律只能用來制約中產階級。如果很有錢,那還要管法律嗎?同理,如果沒有錢,那還要管法律嗎?
40歲,我覺得是最好的年齡,但也取決於人生硬直化的程度,有些事情要靠行動改變,有些事想法改變自然會反應到作法上,也許我們很難主宰自己的命運,但我們至少可以試著改善某些硬直化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