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在日本東京發生了一起隨機殺人案,兇手犯下這樣的大錯與平日陽光開朗形象相距甚遠,令身旁友人詫異;2014年於台北捷運發生震驚全台的隨機殺人事件,兇手的日常表現也不像是會做出這種事情的人…
是什麼原因讓他們變成這樣? 我們夠關注心理健康的問題嗎? 而經常處於高張壓力下的運動員,當他們也產生心理問題,與社會大眾認定的活潑、正向、開朗形象不符時,能被承認與理解嗎? 我們又該如何幫助選手度過難關?
心理健康問題,來自孤單與被丟下的感覺
2019年所拍攝的紀錄片《金牌的重量》,談的就是運動員心理健康的議題,也是荃鈺老師在這學期奧林匹克教育課程中新加入的主題,與我過去在選手這個角色底下接收到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
以前接收到的概念是「心裡脆弱的人是當不了選手的」。
的確,孤獨有時對運動員來說,確實是一個很好的鍛鍊。而這也是人一生必經的修煉。
我記得大二升大三的暑假,一個人練到晚上八九點的時候;也記得去年剛換環境練習的頭兩個月,我怕生不適應而每天回家偷偷掉淚的時候…
或許在20 多歲的年紀,情感還是佔據了很重要的位置。那些「想要有人幫我看動作」、「想要有人因為看到我進步而一起開心」的情緒,以運動員的角色來說,叫做撒嬌、叫做依賴。而選手是不被允許有這些軟弱存在的。
雖然分辨「真的需要」與「想要陪伴」這件事很重要,但心理問題,最重要的是要排除孤單、被丟下的感覺。過去還不太會自我排解時,我雖然接受選手這個角色必須承擔的一切,但潛意識裡似乎也接受「我好像不值得別人花時間」這樣的想法。
我想,人都不可能獨活,只是陪伴的,不一定是人,也能是場地、是書籍、是運動員故事。所以練到茫然的時候,我就會找選手故事來看,就有力量繼續練習。也才明白 : 在最孤獨的時候,只有那支槓鈴會靜靜地陪你度過難關、陪你一起進步。它用陪伴承接了一位選手所有的好壞。才明白選手跟場地的情感連結。
用陪伴感、連結感、互動感,培育出心理健康的選手
「關於人際、課業、家庭…,所有與提升運動表現無關的,都是不需要的。」、「注意力全在訓練上」、「運動生涯,都被失敗的恐懼所驅動」、「所有跟訓練無關的事,我都不願意接觸,但我總認為,這跟真正的選手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這些在《金牌的重量》這部紀錄片當中,選手親口說出的感受,也是目前大多數選手正在經歷的一切。
影片最後所說,解決運動員心理健康的方法,是要找到能讓你傾訴的人。其實我有時連受傷都不敢跟教練說,更何況是心理健康? 反而是那些運動場外的其他人與事,陪我走到了現在。
前陣子發生選手酒駕等等偏差行為引發社會討論,但他們會做出那些看來很誇張的事,其實一點都不奇怪。當一個人壓力大到無處宣洩、無人願意理解與傾聽,他能做的就是那些極端的事情。而這也跟選手過去過於封閉的訓練環境有關。
因為當一個人的視野不夠開闊,他就只能從過往提取經驗、他能想到的就是那些曾經看過的方法。除了傾訴,我想更重要的是還要找到能拉你一把的人,用更實際的方法與策略陪你度過難關。
自發、互動、共好,這是108課綱所提的概念,也是當前社會可以培養選手、甚至讓一般大眾擁有健康心理的一個方向。讓選手在困境下感受到陪伴;在逐步嘗試中找到與社會的連結;在持續付出當中與社會產生良好的互動、創造善的循環。這或許也是荃鈺老師教導選手做生涯規劃很重要的原因。
成長,是一段與過往和解的過程;相信自己,就是最強大的力量
進步,是選手自己的責任,但要培養選手學會獨立的方法,或許用更溫柔的方式對待,他會長的更好。
傳統的方式,在當下或多或少產生不好的情緒,但也可以當作是一個鍛煉。
因為只有在排除所有外力,才會逼出自己的潛能;才學會不去依賴、學會去聽自己的聲音;才學著要相信自己。你才會長出自己的力量。
成長,是一段與過往和解的路。
向內整合過往經驗,學著客觀看待過去發生的每件事,練習將那些痛苦的感受去蕪存菁;向外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也學著換位、去看見人家的用心良苦。
過程很不好受,但拿掉「驕」與「嬌」、找到調節自己的方式,才是真正心態成熟的選手,也才會是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