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們是人,不是機器人

2021/08/0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也有過這樣經驗嗎?
失戀心情不好,一直哭、吃不下、睡不好?或身體疲累到,說不出話來,只想躺平?這些時候,你都如何照顧自己呢?
上篇講了「身體」對心裡健康的影響(比如:當你心情低落時,簡單伸展四肢就能提升心情)(謝謝大家有看文章,我有講「適量」喔,不是指要像運動員那麼操,也有人問:「多少才算適量?」,請看你自己身體的現況而定,「聽身體的聲音」)。
今天我們來說說「心裡感受」對身體的影響。
「身體與心裡是互相影響的」,是很多身心工作關注的方向,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會一再地經驗。比如: 肩頸酸痛時,你會想到去SPA、去按摩。失戀時,你會低頭喪氣,失去一些動力不想上班等。這些都是身體和心裡的互相連結和反應,也因為這樣的機制,讓我們知道「需要照顧自己了」,停下來休息,或是為自己向外界反應/表達,以保護自己,能活下去,不至於失衡、崩潰。
但人也很特別,即使身體覺得已經極限時,能用意志力壓抑或改變這樣的路徑,忽略身體的訊號(比如疼痛、疲累),或是心裡的感受(比如:厭煩、焦慮),一再地告訴自己:「可以的」、「再撐一下」,一再地延伸身體的可能性,卻也更加重了心裡的負擔。長久下來,可能導致各種症狀影響生活。
因為我們是人,不是機器人。
像最近熱門話題,美國頂尖體操選手Simone Biles,發現心理狀況不佳而退賽,報導提到她經驗的心理狀況稱為: 扭曲(the twisties),會影響她表現「扭轉」,與「倒退移動」的技巧。
國外有越來越多研究關注運動員的心理健康,像Simone Biles經驗到的,因心理狀況開始發作,運動員覺得自己像失去對自己身體的控制感而產生害怕、恐懼,並影響身體感覺(比如:空間感)。
如果這樣情況,外界再以「沒用」、「怕輸」、「不夠努力」去評價運動員,或強行訓練、出賽,只會讓情況更慘。國外有報導指出,比較合適的方法,是讓運動員以自己的腳步去恢復練習,以及將受影響與不受影響的動作混和,不要再重覆只練習受影響的動作。
運動員(或像舞者、表演者)的訓練過程,就常以重覆、高壓的訓練,為了讓身體能達到超級(非人?)的表現,並讓很多動作達到「自動反應」的狀態。但就像你一開始愛吃鹹酥雞,但當一個月、一年、十幾年,每天每餐都吃鹹酥雞時,你可能會覺得厭煩,不再覺得那麼愛了。
如果還是要再吃鹹酥雞,你可能會想吐。身體就是這麼直接的反應,來保護你。
我想起曾跟一個體育資優生工作(從小到大拿過無數獎牌的那種),他低頭坐著沈默了好久,我不急著問轉介表上的違規事件,或問他怎麼了,只是安靜地陪伴他「呼吸」」(或是說,見證他的「存在」)。
我忘了過了多久,他吐了一口氣,他說:
「我不想再這樣下去了,我「受夠了」,但他們都說我不懂。我不想再每天只有練球、被教練罵、被教練巴頭、回家累到不能動、一週只有休息一天,我想跟朋友出去閒晃,卻也早都沒朋友找了。我不再覺得這個運動那麼好玩了。
我跟爸媽說我「受夠了」,想停下來,他們卻說我耍脾氣、不懂得感恩、教練付出多少心力,他們說教練巴我頭是為我好,是我不懂事,XXX。他們付了多少錢在我身上等等.....老師,你知道我有時覺得自己像機器人,每天重覆同樣的舉拍動作幾千次......為什麼我喊停沒有人理我?」
我覺得他那句:「為什麼我喊停沒有人理我」,就如同他垂頭攤坐著時,所呈現的無助跟無力感....
(觀眾可能好奇他做了什麼,這個孩子挑釁學校老大幹架一場,因為他只想到:「我身體受傷了,就可以不用再練球了」,這又是另一個故事.....有機會再跟大家聊「青少年為何有時衝動和誤判情勢」。)
我用運動員比較極端的例子,說明身心如何互相影響,不是要嚇大家,是想呼籲照顧自己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同等重要,大人、小孩都需要,小孩在學習課業、人際互動也是會有挫折、壓力的。
最後,跟大家分享Simone Biles宣佈退賽時說:「我覺得退出比賽並關注自己的心理狀態,是比較好一點的。我不想做出讓自己受傷的事,或影響隊友。」,這不是自私,而是需要懂得尊重且聆聽自己聲音,而做的決定。
學會接納自己的各種現況,就是最活生生、最有力量的一種存在。每個當下的自己,也都已是最「完整」的存在。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