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拯救了生命,卻失去了靈魂:讀James Hillman《自殺與靈魂》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當自殺防治讓我們忽視了自殺者的心靈

這一年來,我的精神狀況越來越低靡,關於自殺的念頭一直出現,腦中不時浮現出各種自縊的畫面,有的時候脖子甚至會有被繩子綁住的實感。雖然自覺離真正付諸行動還有很長的距離,但這些念頭不能說不干擾我。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查了許多網路文章、找了許多書,想要理解「自殺」這件事。但這查詢資料的過程中,感覺一直很不好:無論是在google、youtube或是facebook、twitter鍵入跟自殺相關的關鍵字時,出現的多是防治自殺的訊息,要你多想一點,並希望你尋求幫助。這些資訊經常讓我覺得,人們在意的是自殺的防範,而不是想自殺的人的心。
我在看了這些防範訊息時,心裏冒出的第一句話是的第一句話是:「關你屁事?」
我都覺得這些SNS在防範假訊息、仇恨訊息都沒那麼認真。以這個角度來說,自殺防範這件事其實是比許多政治議題更政治正確的事。自殺防範在健康衛生的包裹下,變成了一套難以重新被檢視與思考的議題。我們無法真正的去觀看自殺者的內心,只是一味的防止他們的生命被拋擲出去。
在我查詢的書籍資料情況也差不多。關於自殺的書籍,有一些很好笑,像是善書一般,說著自殺者的靈魂在陰間的處境多麼慘,目的當然是傳教兼防治自殺。比較正常一點的,則是自殺者遺族出的書,描寫自殺者遺族是多麼地痛苦,但我想這對某些想自殺的人來說,這可能有點情緒勒索,事實上來自家人的壓力搞不好是造成當事者自殺的原因也說不定。
還有一些書籍是比較偏向社會學性質的,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看待為什麼人們會自殺。但這類書籍,有時看到更多的是作者對社會的憤恨,你可能會看到他寫著資本主義多麼糟糕、財團多麼壓迫人、社會多麼不友善等等,但其實自殺者本身的心靈狀態卻很少在書中被提及。
所以對我來說,關於自殺的書籍,能讓我感到被同理的書籍並不多,這本《自殺與靈魂》是少數的例外。

跳脫生死的對立:死亡是一段綿延的過程

《自殺與靈魂》這本書是由榮格派的心理分析師James Hillman所著,對他而言,療癒有自殺意圖的人的心靈,和拯救他的性命是同等的重要。如果靠著藥物或一些外在手段保住了人們的性命,但若其心靈依舊是崩潰的,那麼這樣的醫療過程其實是不仁慈的。
Hillman認為現代的人經常傾向以外部的角度來看待自殺,例如用社會學的角度,將自殺的樣態分類、將自殺者的社會處境分類。但就前面說過的,這些角度並不能真正關注到自殺者的心靈狀態。也許我們可以輕易地說出自殺者是處於經濟的弱勢,在社會援助資源不足的狀況下走上了絕路,但這樣的陳述並不能真正進入到自殺者的心靈脈絡,無法真正體會其痛苦與心靈轉折。
而精神醫學亦有類似狀況。受限於現代醫學背後預設的理念所限制,大部分醫生在面對患者時都是以促進生命、防止病患死亡為目標,所以更加著重外在的治療,心靈的部分就相對地排在次等的順位。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發現,許多精神科醫師更重視藥物的治療,而沒放同等心思於病患的心靈狀態。
Hillman認為,有時哲學家對於自殺與生命的討論,反而比精神科醫師更重視人們的心靈狀態。他認為現代醫學有時太把死亡和生存當作對立面來看待,所以才會那麼地將自殺防治作為目標。但人一出生其實就朝著死亡而去了,死亡不是一個目的地,而是一段綿延的過程。
Hillman談及面對死亡的勇氣時這麼說,他說有些人選擇生存,是因為畏懼死亡;然而有些人選擇死亡,是因為他們恐懼生命。所以我們對生死的觀念與抉擇,其實應該要有更開放的看法。

自殺常源自於心靈轉化的需求

面對自殺議題,作為心理分析師的Hillman以其臨床經驗分享,他認為人們有很多時候需要在內在經歷一些死亡的經驗。我們的心靈必須學習面對死亡,這種內在死亡的心理經驗,有時能幫助我們改變面對尋常事物的觀點,而不會落入窠臼,走不出死胡同。
然而內在的死亡經驗,並不等同於外在實際的自殺行為。只是我們經常會將內在轉化的需求,誤以為必須透過自殺、自殘的行為才能達成轉化的目的。但其實,內在的轉化才是患者真正需要的。以心靈角度的觀點來看,自殺常常反映的是心靈轉化的需求。為自殺而痛苦的人,其實是內在靈魂因矛盾對立而產生了掙扎。而自殺的衝動,則經常意味著人們想要盡快、乃至倉促轉化的需求。
總而言之,與其過度將焦點放在外在的自殺防治,從心靈的層面來解決患者的問題,其實也頗為重要。然而,Hillman也指出,若心理分析師能力有限,變成只是以象徵化替代的方式來處理人們的自殺衝動時,那對於有自殺意圖的人來說,他並無法真正領悟到內在死亡的經驗,而只會覺得這是一場欺騙。

面對想死的人

同時,Hillman也提及了心理分析師、醫師、乃至其他外人與有自殺意圖之人的關係。究竟我們要怎麼面對有自殺意圖的人呢?我們真的能幫助想自殺的人嗎?能幫到什麼程度?我們的安慰對他真的是好的嗎?我們會不會帶著善意卻反而讓對方誤入歧途?面對想自殺的人,這其實真的是很困難、且複雜的問題。
Hillman認為,一個個案有他自身的歷史,上面記載著他生命的成敗、創傷經驗。然而個案也有它內在靈魂的歷史,而在人們的心靈、無意識裡頭,只有各種經驗,沒有世俗的是非成敗。Hillman表示,身為心理分析師,記錄個案的靈魂歷史,其實就是成為他人命運的一部分。所以Hillman如此結論:到頭來,生與死是每個人自己的責任,我們不需為他人的生命負責。但是,我們必須為自己參與的部分負責。
我想,Hillman對於自殺的看法,及其對於精神科、乃至當代文化的批評,可能會有點政治不正確,並引來批評。但我看過太多人在求助現代醫療體系後,心靈破碎的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換來越來越重的藥劑與外在治療。這對我來說,其實是很殘害心靈的。如果僅只拯救了生命,心靈卻殘破不堪,那麼這樣的人說穿了其實也只個活死人罷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7會員
87內容數
洪七 隨意系部落客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洪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們必須時時謹記,若要讓寫筆記變成一個可以長久實踐下去的習慣,我們必須讓這件事能簡單、方便的進行下去,千萬別讓完美主義阻斷了心流。
很高興有一位年紀很輕、卻很敏感的作家,藉著小說幫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青春,處理年少時曾隱隱作痛的傷痕。很多人說,只有度過青春期才能邁向成人。但大部分的人並不知道,我們的青春期也許在我們大人的表面下不斷被拉長,等待著我們真真正正去面對他。
你有寫過傳記或報導性文章的經驗嗎?你是否遇過下列這些問題? 你的敘述觀點要怎麼建立? 如何重建記憶中的場景? 過去的記憶要如何揀擇? 要如何面對記憶真偽的問題? 要怎麼面對傳記人物內心的脆弱與掙扎? 書寫到爭議事件,且可能涉及到他人要怎麼辦? 如果你有這些疑惑,可以參考這本《寫作的起點》。
心理類型的測驗可以幫助釐清自己的性格傾向,瞭解自己為什麼會受某類型的傷、或總是在某些地方鬼打牆。 然而要注意的是,在做這類測驗時,人們往往錯把嚮往的脾性當成自己的性格。同時,心理類型的目的不是要標籤化自己,而是藉此更加理解自己的心理傾向,避免不必要的耗神,讓自己有機會變成更不一樣的自己。
書寫,並非有一張紙、一隻筆就能完成。 我們很容易在心裡替事情設限,例如覺得寫作是一件需要「努力」的事,或是不自覺地起了比較的心情,覺得文字非得寫成怎樣才可以。總總因素,讓我們在書寫上卻步,無法讓內心的情緒自然而然的流淌於紙上。 這時,我們需要一套「自由書寫術」。
未來的醫學會越來越進步,人類活到八九十、甚至百歲都是可能的。與此同時,科技也越來越進步,現行人類大多數的工作都可能被AI之類的科技所取代。那麼,人類在中年以後的數十年人生要怎麼活呢?
們必須時時謹記,若要讓寫筆記變成一個可以長久實踐下去的習慣,我們必須讓這件事能簡單、方便的進行下去,千萬別讓完美主義阻斷了心流。
很高興有一位年紀很輕、卻很敏感的作家,藉著小說幫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青春,處理年少時曾隱隱作痛的傷痕。很多人說,只有度過青春期才能邁向成人。但大部分的人並不知道,我們的青春期也許在我們大人的表面下不斷被拉長,等待著我們真真正正去面對他。
你有寫過傳記或報導性文章的經驗嗎?你是否遇過下列這些問題? 你的敘述觀點要怎麼建立? 如何重建記憶中的場景? 過去的記憶要如何揀擇? 要如何面對記憶真偽的問題? 要怎麼面對傳記人物內心的脆弱與掙扎? 書寫到爭議事件,且可能涉及到他人要怎麼辦? 如果你有這些疑惑,可以參考這本《寫作的起點》。
心理類型的測驗可以幫助釐清自己的性格傾向,瞭解自己為什麼會受某類型的傷、或總是在某些地方鬼打牆。 然而要注意的是,在做這類測驗時,人們往往錯把嚮往的脾性當成自己的性格。同時,心理類型的目的不是要標籤化自己,而是藉此更加理解自己的心理傾向,避免不必要的耗神,讓自己有機會變成更不一樣的自己。
書寫,並非有一張紙、一隻筆就能完成。 我們很容易在心裡替事情設限,例如覺得寫作是一件需要「努力」的事,或是不自覺地起了比較的心情,覺得文字非得寫成怎樣才可以。總總因素,讓我們在書寫上卻步,無法讓內心的情緒自然而然的流淌於紙上。 這時,我們需要一套「自由書寫術」。
未來的醫學會越來越進步,人類活到八九十、甚至百歲都是可能的。與此同時,科技也越來越進步,現行人類大多數的工作都可能被AI之類的科技所取代。那麼,人類在中年以後的數十年人生要怎麼活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3句,好希望有人在國小、國中或高中就告訴我的話 ​ 這是我跌了無數跤,才終於想通的3句話,它們讓我學會斷捨離「不必要的關係」。 救贖了從小學三年級到大學一年級、那10年間的我: ​ ▋ 1. 你可以選擇,不去強迫自己融入外向的團體
Thumbnail
因為被《方舟》的故事設定吸引,所以一直心急想看這本小說,結局確實有被衝擊到,可惜中段不夠緊湊,說不上是頂級的推理小說,不過讀後卻一直被纏繞心神,讓人思考了很多,後勁強勁。 《方舟》是很本格的推理小說,暴風雨山莊式的推理小說就是一群人被困在同一個地方無法離開,被困者一個一個被殺,而倖存者則努力找出兇
我們說對一個東西「成癮」,通常帶有負面意涵,而過度使用手機有多種實例及研究顯示其確實對人體有害,除了注意力下降之外,手機世界會令有些人大感壓力,進而影響身體健康,可能產生的問題涵蓋睡眠品質低落、容易焦慮或憂鬱、嫉妒和比較等等。
Thumbnail
內在的堅強和智慧 不要等待別人來拯救你,自己就是最好的救世主。這句話彷彿在耳邊迴盪,每一個字彷彿都蘊含著激勵的力量。當我們置身於人生的迷惘時,或許往往期望著一位英雄的出現,一雙援手的伸出,卻忽略了自己內在深處蘊藏的堅強和智慧。 找不到前進的方向 生活中的困境,彷彿是一片迷霧籠罩在前方的道路上,
Thumbnail
白羊滿月將在9/29傍晚17:58登場,帶來行動力,讓我們「覺得自己該做點什麼」。 在台灣時區的滿月落在12宮,就如初秋傍晚時的月亮,這個時間,你會知道它應該在,但無法很確定它到底在哪,或是什麼形狀;這是一個「意識不容易查覺的位置」,處於明知有、但又不清楚的狀態,難免帶來一些不安、躁動,這就是月白羊
Thumbnail
當遇到我們領域外未知、不了解的事,常會看到有些人將它歸類為某些領域才會知道的事,合理化自己的不了解。 這樣的認知習慣最後在自己人生中,成為了條件反射,只要是看到不熟悉不了解事物,便將之貼上標籤,給自己一個本來就不需要知道的台階。
Thumbnail
【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以印度哲學為師,找回內心的自由權】 這本書是2018年出版的,早在出版的那年,我大學剛畢業去加拿大前,就閱讀過了一次,那時候我也有在手機裡寫下短短的心得。 那時候的我是這麼寫的: [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 對於宗教,我好像一直抱著一種避而遠之,
Thumbnail
這次要介紹一本超讚的新書: 人生只有一件事, 是由商周創辦人金惟純所撰寫, 而樊登有與金老師來段精彩的導讀, Mr. S認為這絕對是一本經典, 而Mr. S讀了以後立刻解決了一次大危機, 所以我非常有自信的想推薦並分享給大家參考。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3句,好希望有人在國小、國中或高中就告訴我的話 ​ 這是我跌了無數跤,才終於想通的3句話,它們讓我學會斷捨離「不必要的關係」。 救贖了從小學三年級到大學一年級、那10年間的我: ​ ▋ 1. 你可以選擇,不去強迫自己融入外向的團體
Thumbnail
因為被《方舟》的故事設定吸引,所以一直心急想看這本小說,結局確實有被衝擊到,可惜中段不夠緊湊,說不上是頂級的推理小說,不過讀後卻一直被纏繞心神,讓人思考了很多,後勁強勁。 《方舟》是很本格的推理小說,暴風雨山莊式的推理小說就是一群人被困在同一個地方無法離開,被困者一個一個被殺,而倖存者則努力找出兇
我們說對一個東西「成癮」,通常帶有負面意涵,而過度使用手機有多種實例及研究顯示其確實對人體有害,除了注意力下降之外,手機世界會令有些人大感壓力,進而影響身體健康,可能產生的問題涵蓋睡眠品質低落、容易焦慮或憂鬱、嫉妒和比較等等。
Thumbnail
內在的堅強和智慧 不要等待別人來拯救你,自己就是最好的救世主。這句話彷彿在耳邊迴盪,每一個字彷彿都蘊含著激勵的力量。當我們置身於人生的迷惘時,或許往往期望著一位英雄的出現,一雙援手的伸出,卻忽略了自己內在深處蘊藏的堅強和智慧。 找不到前進的方向 生活中的困境,彷彿是一片迷霧籠罩在前方的道路上,
Thumbnail
白羊滿月將在9/29傍晚17:58登場,帶來行動力,讓我們「覺得自己該做點什麼」。 在台灣時區的滿月落在12宮,就如初秋傍晚時的月亮,這個時間,你會知道它應該在,但無法很確定它到底在哪,或是什麼形狀;這是一個「意識不容易查覺的位置」,處於明知有、但又不清楚的狀態,難免帶來一些不安、躁動,這就是月白羊
Thumbnail
當遇到我們領域外未知、不了解的事,常會看到有些人將它歸類為某些領域才會知道的事,合理化自己的不了解。 這樣的認知習慣最後在自己人生中,成為了條件反射,只要是看到不熟悉不了解事物,便將之貼上標籤,給自己一個本來就不需要知道的台階。
Thumbnail
【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以印度哲學為師,找回內心的自由權】 這本書是2018年出版的,早在出版的那年,我大學剛畢業去加拿大前,就閱讀過了一次,那時候我也有在手機裡寫下短短的心得。 那時候的我是這麼寫的: [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 對於宗教,我好像一直抱著一種避而遠之,
Thumbnail
這次要介紹一本超讚的新書: 人生只有一件事, 是由商周創辦人金惟純所撰寫, 而樊登有與金老師來段精彩的導讀, Mr. S認為這絕對是一本經典, 而Mr. S讀了以後立刻解決了一次大危機, 所以我非常有自信的想推薦並分享給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