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拯救了生命,卻失去了靈魂:讀James Hillman《自殺與靈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發表於洪七與源太太的書房

當自殺防治讓我們忽視了自殺者的心靈

這一年來,我的精神狀況越來越低靡,關於自殺的念頭一直出現,腦中不時浮現出各種自縊的畫面,有的時候脖子甚至會有被繩子綁住的實感。雖然自覺離真正付諸行動還有很長的距離,但這些念頭不能說不干擾我。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查了許多網路文章、找了許多書,想要理解「自殺」這件事。但這查詢資料的過程中,感覺一直很不好:無論是在google、youtube或是facebook、twitter鍵入跟自殺相關的關鍵字時,出現的多是防治自殺的訊息,要你多想一點,並希望你尋求幫助。這些資訊經常讓我覺得,人們在意的是自殺的防範,而不是想自殺的人的心。

我在看了這些防範訊息時,心裏冒出的第一句話是的第一句話是:「關你屁事?」

我都覺得這些SNS在防範假訊息、仇恨訊息都沒那麼認真。以這個角度來說,自殺防範這件事其實是比許多政治議題更政治正確的事。自殺防範在健康衛生的包裹下,變成了一套難以重新被檢視與思考的議題。我們無法真正的去觀看自殺者的內心,只是一味的防止他們的生命被拋擲出去。

raw-image

在我查詢的書籍資料情況也差不多。關於自殺的書籍,有一些很好笑,像是善書一般,說著自殺者的靈魂在陰間的處境多麼慘,目的當然是傳教兼防治自殺。比較正常一點的,則是自殺者遺族出的書,描寫自殺者遺族是多麼地痛苦,但我想這對某些想自殺的人來說,這可能有點情緒勒索,事實上來自家人的壓力搞不好是造成當事者自殺的原因也說不定。

還有一些書籍是比較偏向社會學性質的,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看待為什麼人們會自殺。但這類書籍,有時看到更多的是作者對社會的憤恨,你可能會看到他寫著資本主義多麼糟糕、財團多麼壓迫人、社會多麼不友善等等,但其實自殺者本身的心靈狀態卻很少在書中被提及。

所以對我來說,關於自殺的書籍,能讓我感到被同理的書籍並不多,這本《自殺與靈魂》是少數的例外。

raw-image


跳脫生死的對立:死亡是一段綿延的過程

《自殺與靈魂》這本書是由榮格派的心理分析師James Hillman所著,對他而言,療癒有自殺意圖的人的心靈,和拯救他的性命是同等的重要。如果靠著藥物或一些外在手段保住了人們的性命,但若其心靈依舊是崩潰的,那麼這樣的醫療過程其實是不仁慈的。

Hillman認為現代的人經常傾向以外部的角度來看待自殺,例如用社會學的角度,將自殺的樣態分類、將自殺者的社會處境分類。但就前面說過的,這些角度並不能真正關注到自殺者的心靈狀態。也許我們可以輕易地說出自殺者是處於經濟的弱勢,在社會援助資源不足的狀況下走上了絕路,但這樣的陳述並不能真正進入到自殺者的心靈脈絡,無法真正體會其痛苦與心靈轉折。

而精神醫學亦有類似狀況。受限於現代醫學背後預設的理念所限制,大部分醫生在面對患者時都是以促進生命、防止病患死亡為目標,所以更加著重外在的治療,心靈的部分就相對地排在次等的順位。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發現,許多精神科醫師更重視藥物的治療,而沒放同等心思於病患的心靈狀態。

Hillman認為,有時哲學家對於自殺與生命的討論,反而比精神科醫師更重視人們的心靈狀態。他認為現代醫學有時太把死亡和生存當作對立面來看待,所以才會那麼地將自殺防治作為目標。但人一出生其實就朝著死亡而去了,死亡不是一個目的地,而是一段綿延的過程。

Hillman談及面對死亡的勇氣時這麼說,他說有些人選擇生存,是因為畏懼死亡;然而有些人選擇死亡,是因為他們恐懼生命。所以我們對生死的觀念與抉擇,其實應該要有更開放的看法。

raw-image

自殺常源自於心靈轉化的需求

面對自殺議題,作為心理分析師的Hillman以其臨床經驗分享,他認為人們有很多時候需要在內在經歷一些死亡的經驗。我們的心靈必須學習面對死亡,這種內在死亡的心理經驗,有時能幫助我們改變面對尋常事物的觀點,而不會落入窠臼,走不出死胡同。

然而內在的死亡經驗,並不等同於外在實際的自殺行為。只是我們經常會將內在轉化的需求,誤以為必須透過自殺、自殘的行為才能達成轉化的目的。但其實,內在的轉化才是患者真正需要的。以心靈角度的觀點來看,自殺常常反映的是心靈轉化的需求。為自殺而痛苦的人,其實是內在靈魂因矛盾對立而產生了掙扎。而自殺的衝動,則經常意味著人們想要盡快、乃至倉促轉化的需求。

總而言之,與其過度將焦點放在外在的自殺防治,從心靈的層面來解決患者的問題,其實也頗為重要。然而,Hillman也指出,若心理分析師能力有限,變成只是以象徵化替代的方式來處理人們的自殺衝動時,那對於有自殺意圖的人來說,他並無法真正領悟到內在死亡的經驗,而只會覺得這是一場欺騙。

面對想死的人

同時,Hillman也提及了心理分析師、醫師、乃至其他外人與有自殺意圖之人的關係。究竟我們要怎麼面對有自殺意圖的人呢?我們真的能幫助想自殺的人嗎?能幫到什麼程度?我們的安慰對他真的是好的嗎?我們會不會帶著善意卻反而讓對方誤入歧途?面對想自殺的人,這其實真的是很困難、且複雜的問題。

Hillman認為,一個個案有他自身的歷史,上面記載著他生命的成敗、創傷經驗。然而個案也有它內在靈魂的歷史,而在人們的心靈、無意識裡頭,只有各種經驗,沒有世俗的是非成敗。Hillman表示,身為心理分析師,記錄個案的靈魂歷史,其實就是成為他人命運的一部分。所以Hillman如此結論:到頭來,生與死是每個人自己的責任,我們不需為他人的生命負責。但是,我們必須為自己參與的部分負責。

我想,Hillman對於自殺的看法,及其對於精神科、乃至當代文化的批評,可能會有點政治不正確,並引來批評。但我看過太多人在求助現代醫療體系後,心靈破碎的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換來越來越重的藥劑與外在治療。這對我來說,其實是很殘害心靈的。如果僅只拯救了生命,心靈卻殘破不堪,那麼這樣的人說穿了其實也只個活死人罷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洪七的沙龍
28會員
87內容數
洪七 隨意系部落客
洪七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9/15
我們真的可能光靠內心有夢,用想的,就將夢想實現嗎? 這太不現實了,對不對?更多時候,其實是一堆一些奇想積在腦中,想法一直是想法,沒辦法落地。等過了一段時間,那些擱置在腦中的念頭就一個個沉入潛意識裡堆灰塵了。那麼,這些標榜靠書寫改變人生的書籍,他真正的意義為何?
Thumbnail
2024/09/15
我們真的可能光靠內心有夢,用想的,就將夢想實現嗎? 這太不現實了,對不對?更多時候,其實是一堆一些奇想積在腦中,想法一直是想法,沒辦法落地。等過了一段時間,那些擱置在腦中的念頭就一個個沉入潛意識裡堆灰塵了。那麼,這些標榜靠書寫改變人生的書籍,他真正的意義為何?
Thumbnail
2024/04/06
這場展覽揭開了藝術治療的面紗,四位創作者透過畫布,將他們與自傷、自殺意念、自殺企圖等黑暗掙扎歷程化為色彩。
Thumbnail
2024/04/06
這場展覽揭開了藝術治療的面紗,四位創作者透過畫布,將他們與自傷、自殺意念、自殺企圖等黑暗掙扎歷程化為色彩。
Thumbnail
2024/03/14
當我們用籠統的詞彙描述自己的困境時,我們其實是陷自己於混沌之中。在一片混沌中,我們根本無法知道要如何面對自己的問題。唯有將自己的處境描繪得清楚,才有進一步療癒的可能性。
Thumbnail
2024/03/14
當我們用籠統的詞彙描述自己的困境時,我們其實是陷自己於混沌之中。在一片混沌中,我們根本無法知道要如何面對自己的問題。唯有將自己的處境描繪得清楚,才有進一步療癒的可能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我們在人生歷程中,比較少會思考到:自己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書中有一句話說:「學會死亡,才學會活著」。當我們瀕臨死亡,或面對死亡,我們才開始漸漸體認到自己捨不得的人事物、還想做的事情、還未完成的夢想是什麼。
Thumbnail
我們在人生歷程中,比較少會思考到:自己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書中有一句話說:「學會死亡,才學會活著」。當我們瀕臨死亡,或面對死亡,我們才開始漸漸體認到自己捨不得的人事物、還想做的事情、還未完成的夢想是什麼。
Thumbnail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 本期主題:其實我們都只想好好生活─談精神疾病或失序經驗中「生死」與「(人際)關係」議題
Thumbnail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 本期主題:其實我們都只想好好生活─談精神疾病或失序經驗中「生死」與「(人際)關係」議題
Thumbnail
  標題下得有點沉重,但目的不是要吸引大家注意,而是想直白地去談論關於「自殺」與「死亡」等重要的議題,唯有不避諱也不恐懼地談,才能讓這樣重要的議題「可以被討論」。我的觀點也許對某些人來說會有點尖銳,但我只是分享個人淺見,還望大家包涵,你絕對可以擁有你自己對生死與人性的看法。
Thumbnail
  標題下得有點沉重,但目的不是要吸引大家注意,而是想直白地去談論關於「自殺」與「死亡」等重要的議題,唯有不避諱也不恐懼地談,才能讓這樣重要的議題「可以被討論」。我的觀點也許對某些人來說會有點尖銳,但我只是分享個人淺見,還望大家包涵,你絕對可以擁有你自己對生死與人性的看法。
Thumbnail
文章摘要: 1️⃣ 企圖自殺者的認知準備與情緒準備是兩碼事 2️⃣ 瑞典學者對於自殺者生前語言與非語言線索的研究 3️⃣ 面對企圖自殺者,我們還得學習更直觀,更敏銳的評估 「自殺的認知想法」與「接受死亡的情緒」可能是兩碼事 認知的胡同(對自殺的想法) 情緒的接受(對死亡的接受) 參考資料:
Thumbnail
文章摘要: 1️⃣ 企圖自殺者的認知準備與情緒準備是兩碼事 2️⃣ 瑞典學者對於自殺者生前語言與非語言線索的研究 3️⃣ 面對企圖自殺者,我們還得學習更直觀,更敏銳的評估 「自殺的認知想法」與「接受死亡的情緒」可能是兩碼事 認知的胡同(對自殺的想法) 情緒的接受(對死亡的接受) 參考資料:
Thumbnail
有些人選擇生存,是因為畏懼死亡;然而有些人選擇死亡,是因為他們恐懼生命。
Thumbnail
有些人選擇生存,是因為畏懼死亡;然而有些人選擇死亡,是因為他們恐懼生命。
Thumbnail
自殺者,不智地希望擺脫生命,卻發現自己還活著 ;在 這種情境下,後面是無數的苦難等著他們受。
Thumbnail
自殺者,不智地希望擺脫生命,卻發現自己還活著 ;在 這種情境下,後面是無數的苦難等著他們受。
Thumbnail
歡迎來到這一世 神沒談心世有鑑於這半年來 搜尋自殺的人太多了 在看了一些網友的回饋之後 我有義務「重新製作」這個主題 給搜尋「自殺方法」的人 多一個思考的角度 我還是要先打針一下 這只是我一個路人甲的觀點 一個憂鬱症患者曾想尋短的經驗談 不是大愛頻道,也不是專業心理師 你若聽到你不舒服的內容
Thumbnail
歡迎來到這一世 神沒談心世有鑑於這半年來 搜尋自殺的人太多了 在看了一些網友的回饋之後 我有義務「重新製作」這個主題 給搜尋「自殺方法」的人 多一個思考的角度 我還是要先打針一下 這只是我一個路人甲的觀點 一個憂鬱症患者曾想尋短的經驗談 不是大愛頻道,也不是專業心理師 你若聽到你不舒服的內容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