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中有這麼一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雖然在講求一技之長、行行都能出狀元的現代社會中已略顯過時,但卻也十足的體現了東方傳統文化中對於勤學苦讀的推崇。
鑿壁偷光、懸梁刺股等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更是鼓勵莘莘學子效仿古聖先賢排除萬難,一心向學的精神,專心致志,孜孜不倦。
-
然而,學生時期的我,儘管身處「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的威脅和「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利誘之中,卻依舊是對於讀書興致缺缺。
尤其是艱澀難懂的文言文和詩賦經綸,更總是讓我一翻開國文課本,便忍不住昏昏欲睡、不停「點頭」稱是。
眼前讀的是「吾十又五而志於學」,心裡想的卻是如何才能「隨心所欲,四處踰矩」。
恨不得當即奪門而出,逃之夭夭。
-
或許是注意到我們這群毛頭小子,始終缺乏領略文字之美的眼光。
當時的班導師特別規劃了一場校外教學,在三天兩夜的時間裡,帶著我們上山下海。
當我們身處雲霧繚繞的深山中,他說「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當我們站在一望無際的海邊,他隨口一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當太陽從群山間升起,他帶我們讀「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當太陽從地平線落下,他說,此時此刻便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
正是那趟旅程,讓我懂得,所謂的課文,不僅只是冰冷生硬的文字,而是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是剎那即逝的美景,是永不消逝的真摯情感。
當我打開課本,在文字之間,我感受自然;當我走出戶外,在天地之間,我體會文字。
於是,國文課本終於不再讓我避之唯恐不及,而是走入我的生活,在我閒暇時伴我打發時間,在我煩躁不安時助我安神靜心,成為了我最忠實的,良師益友。
歡迎追蹤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