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式自我成長筆記:自我框架是如何形成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今年初因緣際會接觸到了AndAction團隊,參與了團隊中鄭依明教練開設的「自我成長教練學」課程,開始了我的自我教練之旅。這門課程是希望透過課程影片的引導,培養出個人「自我教練」的能力,自己作為自己生命的導師、coach,養成自己督導、引導自己的力量。

於是這個部落格的「教練式自我成長筆記」專欄就誕生了!這個專欄會分享我在這門課中的學習,還有對我個人生命的反思,如果你也對「教練式對話」、「自我成長」感興趣,請追蹤這個專欄,並繼續看下去喔~

raw-image

過去的迷惘

算一算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邁入我大學畢業後的第二年了,但大四當年面對即將到來的社會新鮮人身分,我的措手不及、迷惘焦慮,仍歷歷在目。

我大學就讀法律系,學校算是台灣排名蠻前面的大學,高中選填校系時,僅是因為社會組、成績考得還行、不想讀商,同時又覺得讀法律感覺比較專業,希望大學畢業後可以透過法律專業發揮影響力、幫助別人,懵懂之下就誤入了法律大缸。

實際就學時,我才發現自己只對刑事學領域感興趣,對法律人來說最重要的律師、司法官考試中佔比最重的民商法,因仍遊走在商業邊緣,於我而言根本如同天書,以至於讓我對目前仍以民事案件為大宗的法律實務興致缺缺,一直到大四準備研究所、律師考試時,準備進入職場之際,才突然驚覺:原來自己一直逼自己做自己不喜歡的事。

於是大四下學期,我開始逃避,逃避不考像是法律系畢業考一樣的司律考試,但說要投履歷到自己感興趣的非營利組織,就那時候既有的能力又不知道該從何開始撰寫履歷,一瞬間看不見自己的未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擅長什麼。畢業在即又急著找到工作開始賺錢的我,最終還是回歸法律專業,輕巧的獲得了一份遠低於平均薪資的法律工作。

大四下學期這短短半年,對自己的自我懷疑、對生命的迷惘,帶來了許多眼淚,幾乎每天以淚洗面,朋友看到我都擔心我是否會因此患上心理疾病。那時曾想過很多人生的可能性,甚至想過剃度出家,但又覺得那些選項好遠好遠而不屬於我。身邊好多朋友告訴我,「勇敢去做!」「就投投看履歷吧!」,但那時的我根本看不見自己的優勢在哪裡,連履歷都寫不出來。

2種無法成長的思維模式

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的自己其實正是陷入了很深很深的「自我框架」。在自我成長教練學這門課中,教練提到了兩種無法成長的思維模式:

一、只有完美的機會才是機會。
二、一切都不是我的責任。

大四那年我陷入的正是第一種心態,認為一切都要等自己準備好了才能夠開始。

大學四年期間,我又雙主修又輔系,跨足設計、傳播、社會科學、行銷、農業等領域,但其實「樣樣學、樣樣鬆」,總覺得自己沒有一樣可以拿出來作為優勢的專業,反而陷入更深的自我懷疑,認為自己在求職之前,必須先從其中挑選一個領域進行更深入的鑽研,等到自己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時,才能投身進入相關產業。但其實這個心態背後隱藏了一個大魔王,那就是「害怕失敗」。

形成框架限制的三階段

課程中提到,自我框架的形成有三階段:

階段一、自我標籤化

階段二、行為應該化

階段三、思想絕對化

在「自我標籤化」階段人們會依循自身過往經驗,嘗試將自我塑造成合於外界期待的形象;接著在第二階段「行為應該化」時,人們會為了維持某個標籤,逼迫自己做合於他人期待的「應該行為」;而最後進入「思想絕對化」,在這個階段,自己所認知的世界已經與外在現實脫節,造成對現實的錯誤認知,甚至無意識地做出特定選擇。

對應到我自己的狀況,原來就是我腦中害怕失敗的聲音深深影響、控制著我的思想,不只為自己貼上了「必須優秀」的標籤、做出大家認為優秀的選擇,同時也讓「不能失敗」的思維成為我根深蒂固而難以撼動的恐懼。自我框架就這麼形成了。

raw-image

大四那年,迷惘的我曾和校內心輔中心的心理師約談過,當年心理師說的話,我仍記憶猶新,她慢悠悠的說:「我知道擔心仍舊可能會發生,但如果你現在分心,表現就不會好。不要讓那些外在的東西讓你分心,專注在你想做的事情上」,適度的壓力能讓人們有好的表現,但當壓力已經成為恐懼,反而影響到表現時,就是時候該思考如何緩解壓力帶來的影響。

了解壓力的來源是一種方式,學習專注在眼前的事情上而不被擔憂影響,也是一種方式。當我們能夠正視自身的自我框架,並找尋方法突破,其實就是一種很大的勇敢、很大的突破了吧?


希望這篇的分享有幫助到正在迷惘的你,看見自己強加於身上的壓力和標籤。有任何心得,歡迎在下方留言與我分享。

最後,我是克里斯汀,謝謝您借閱本書,讓書架上的書能被更多人看見: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克里斯汀的沙龍
3會員
10內容數
克里斯汀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6/05
最近因為未來規劃,固定在上一些商業課程。課程本身很好,讓我對商務世界的運作更加熟悉了,但可能是為了行銷,為了吸引受眾眼光,或是一種品牌形象營運,經常在課程、文案,甚至提供的手機桌布上,看到「變強」這樣的字眼。 「變強」如何成為普世價值 切入正題,我們先來談談為什麼我們印象中,好像大家都想要變強?
Thumbnail
2022/06/05
最近因為未來規劃,固定在上一些商業課程。課程本身很好,讓我對商務世界的運作更加熟悉了,但可能是為了行銷,為了吸引受眾眼光,或是一種品牌形象營運,經常在課程、文案,甚至提供的手機桌布上,看到「變強」這樣的字眼。 「變強」如何成為普世價值 切入正題,我們先來談談為什麼我們印象中,好像大家都想要變強?
Thumbnail
2022/06/03
整個五月都沒更新,其實是因為我在剛結束四月的水深火熱,好不容易進入五月初的暫時休息時,猝不及防確診了COVID-19。 每天都是法院、租處兩點一線來回,自從疫情爆發後幾乎沒有和朋友聚餐,連中午用餐都不敢和同事一起吃的我,到底是怎麼確診的?只能說都是命運之輪操弄了吧。
Thumbnail
2022/06/03
整個五月都沒更新,其實是因為我在剛結束四月的水深火熱,好不容易進入五月初的暫時休息時,猝不及防確診了COVID-19。 每天都是法院、租處兩點一線來回,自從疫情爆發後幾乎沒有和朋友聚餐,連中午用餐都不敢和同事一起吃的我,到底是怎麼確診的?只能說都是命運之輪操弄了吧。
Thumbnail
2022/04/09
最近一次塔羅課,老師在課程最後,給學生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回家作業。她希望大家回家後,只用22張塔羅大牌抽牌,問問這些大牌:如何才能加強自己的創新能力? 若要從22張塔羅大牌中找尋創新力量,最優先想到的,應該非「0號愚者(The Fool)」和「1號魔術師(The Magician)」這兩張牌莫屬。
Thumbnail
2022/04/09
最近一次塔羅課,老師在課程最後,給學生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回家作業。她希望大家回家後,只用22張塔羅大牌抽牌,問問這些大牌:如何才能加強自己的創新能力? 若要從22張塔羅大牌中找尋創新力量,最優先想到的,應該非「0號愚者(The Fool)」和「1號魔術師(The Magician)」這兩張牌莫屬。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高中時,印象深刻的一段對話是,對未來感到徬徨的我問:「你怎麼知道自己想當老師的?」 她說:「其實也沒有確定要當老師,走著走著就走上這條路了。」 可能感受到我對未來的無助,她補充說道:「時間會給你答案,且看且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對當時的我來說,這段對話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在似懂非懂的情況下收到了
Thumbnail
高中時,印象深刻的一段對話是,對未來感到徬徨的我問:「你怎麼知道自己想當老師的?」 她說:「其實也沒有確定要當老師,走著走著就走上這條路了。」 可能感受到我對未來的無助,她補充說道:「時間會給你答案,且看且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對當時的我來說,這段對話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在似懂非懂的情況下收到了
Thumbnail
在社會上生存,只要有專業知識就夠了嗎? 學期第一堂正式課程,便讓我有了這樣的反思。 過去社會注重學歷,認為知識能翻轉貧窮、改變人生;隨著時代漸漸進步,除了知識,人們開始注重實務經驗,能靈活運用知識、讓知識為每次的經驗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法,漸漸成了現代社會的樣貌。 但未來的時代呢? 只要有知識、有經驗,
Thumbnail
在社會上生存,只要有專業知識就夠了嗎? 學期第一堂正式課程,便讓我有了這樣的反思。 過去社會注重學歷,認為知識能翻轉貧窮、改變人生;隨著時代漸漸進步,除了知識,人們開始注重實務經驗,能靈活運用知識、讓知識為每次的經驗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法,漸漸成了現代社會的樣貌。 但未來的時代呢? 只要有知識、有經驗,
Thumbnail
​會成為職涯諮詢師,正因為我明白職場有諸多困難,所以更有動力來研究來思考,曾經的掙扎,也讓我可以更同理大家的痛苦與掙扎,全力的的尊重每個人的痛苦,但也相信你有為此脫困的能力。​ ​你要相信你自己。
Thumbnail
​會成為職涯諮詢師,正因為我明白職場有諸多困難,所以更有動力來研究來思考,曾經的掙扎,也讓我可以更同理大家的痛苦與掙扎,全力的的尊重每個人的痛苦,但也相信你有為此脫困的能力。​ ​你要相信你自己。
Thumbnail
從事教學的經歷,顛覆了過往我渴望抗逆的體制結構、不斷逃避的心態問題,使我重新釋義了學習及創作的內核,也修復了那些我在成長過程中留下的傷痕。
Thumbnail
從事教學的經歷,顛覆了過往我渴望抗逆的體制結構、不斷逃避的心態問題,使我重新釋義了學習及創作的內核,也修復了那些我在成長過程中留下的傷痕。
Thumbnail
什麼是教練式自我成長?自我框架是如何形成的?本文整理AndAction團隊中鄭依明教練開設的「自我成長教練學」課程內容,結合自身大學畢業前的迷惘經驗,說明自我框架的形成方式,進而養成自己督導、引導自己的力量。
Thumbnail
什麼是教練式自我成長?自我框架是如何形成的?本文整理AndAction團隊中鄭依明教練開設的「自我成長教練學」課程內容,結合自身大學畢業前的迷惘經驗,說明自我框架的形成方式,進而養成自己督導、引導自己的力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