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戀愛:《道德浪女》無法成為習作,在認知責任之前

2022/01/29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前言

➼ 此文是「失戀書單系列」:透過閱讀與書寫,協尋自我、反證信仰的療癒過程。
➼ 本文提及書目有:《道德浪女》、《愛的藝術》、《液態之愛》。文末附件書名與出版訊息。
「以前所謂戀愛的全壘打:一壘是牽手、二壘是抱抱、三壘是做愛。但現在的人一壘就在打砲,二壘是揭露童年創傷,三壘是一起逛超市!!!!這個速食愛情的世界到底怎麼了!!!」
前陣子觀賞完《迷離夜蘇活》,想念阿嬤的心情加劇,便寫了一篇阿公阿嬤年輕時,相戀於舞廳的故事。在媒妁之言理所應當是主流的年代,自由婚戀顯得民主又進步——她曾不止一次,用十分自豪的態度,向我炫耀她的戀愛成果與選擇,如今依然印象深刻。特別是長大後,從父輩聽聞許多家族軼事,理解到這段婚姻裡不是沒有悲傷與辛苦:舉凡背叛、償債、無緣的小生命逝去。生活豐碩,歲月多采多姿地累成一串串,有狗屁倒灶,也有「犬」肥家潤。耄耋老媼在生命終端,回首一盼,表情如此驕傲、光榮,讓小孫女沾染了一身祝福。
可小孫女長至她結婚的年紀,面對的卻是全新的時代。個人主義與民主價值正在極大化的過程裡,我們卻沒有意識到,這應該等於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擁有選擇權以及更多選項,固然等於更多的甜美,也代表了更多的痛苦,等於更多的困惑與學習。是一趟只能往前,無法停留在原地,更無法後退的旅途。
這就是我對於成為一位「有道德的」浪女的第一項深刻認知:自由是痛苦的。自由是沈重的。自由本身就代表了責任。

現象級的痛感

二十歲時(2016年),為了寄託失戀的心情,在Dcard寫下一系列失戀後約砲、情慾與情感探索的故事,當時,文章常引起極大討論。我至今不認為自己的故事特別了不起,而是誤打誤撞地書寫出了這個時代裡,某部分(且為數不少)與我年紀相仿人們的共同遭遇、共同痛感——承擔不起/不想承擔關係重量,依然圖愛、圖被看見,於是先動物,後感傷。不慎擦槍走火,暈船、勒戒。然後,走入下一次輪迴。
我們這個世代,充斥著愛的無能力者?
因為一時歡愉或是晚間限定的依賴及照顧,真的太美好了,燦若艷火,施放完畢在天空留下淡淡餘煙,任晚風吹散,一片晴朗。沒有更多討人厭的僵化責任,例如:日以繼夜重複的報備、因為身份必須在特殊場合露面的尷尬、沒有盡頭的柴米油鹽⋯⋯速食戀愛(此為總稱,可泛指類戀愛的曖昧情感交流)就和這個時代裡所有「具時效性的」、「需要資本才能消費的」享樂體驗類似,稍微嚐過味道、感受過溫暖與新鮮有趣,就好了。
不過,人類作為群體性、社會性動物,我們亦無法否認,當某天深愛某個人時,感性上其實很難將愛與責任、關係等元素拆分。情不自禁的,想成為這個特定某人的「誰」——想和這個特定某人擁有特殊的身份關係連結;愛是推動一切的動力。
而我在閱讀之旅中,期望拾人牙慧的,即是蒐集、整理這三本剖析時代、愛與關係的書籍,對於問題解答是否擁有最大公因數?若愛是一切的源頭,那後續的行為,像維持什麼樣的關係、保有什麼樣的距離,必須要「符合公式」嗎?「愛」與「關係」有既定的組合排列嗎?「愛必然掛鉤責任嗎」?又或者,更基本地問:愛是什麼?是什麼關鍵,讓你區別使用「愛」這個人,和「喜歡」這個人?「現代的愛」真的有其時代背景嗎?

剖析現代愛的三本書目簡易比較

首先,我依公有分類、私有分類,整理了三冊書籍的比較表。為求行文順暢,快速地將《液態之愛》、《愛的藝術》視為「愛的學術理論」;《道德浪女》則比較偏向「愛的實踐習作(工具書)」,但這不代表三者皆「只有」理論或實踐內容。
作為知道自己在關係中「哪裡做得不夠好」,已經預設能在書裡找到解答的平凡人me,特別喜歡被我揀選到三本書的共通觀點(不同書目間,描述方法可能不盡相同,但具同樣的理念。請記得這篇文始終都是偏食解析書籍內容包含但不限於以下描述!因為面臨相關難題,所以我揀這些;也許你讀了,會有你的揀拾哦):
1 人際間的分離焦慮:
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渴求消除「異己」;與其說是探討愛,不如說我們在探討「安全感需求」。
例:我希望我的情人、朋友,和我擁有相似的價值觀,相似讓我感覺很安全、很方便,因為我(潛意識裡)不喜歡人際帶來的分離焦慮。
擁有這種分離焦慮其實是正常與健康的(人際間一定的沾黏性;《液態之愛》稱它為人際紐帶),三本書皆對安全感以及情緒做了精彩的解析與辯證,非常值得一讀(尤其《愛的藝術》針對家庭背景影響人格養成:造成分離焦慮的可能性有一定敘述)。它們提供更多範例供我們思考、分辨,哪些安全感焦慮是過度上綱至不健康、無法稱之為愛的。
2 創造性人格取向:
我對於生命的熱愛不需要透過「在他人身上施展控制欲」才能得到回饋與證明。我透過投入生活來展現我的愛、我對生命的激情,且能夠感染他人。因此,愛將是分享大於攫獲
越將自己分享給所愛的對象,自我就越寬廣。愛是了解的唯一途徑,愛是合一。愛是透過給予自己的所思所想、情感與情緒,安撫分離焦慮——在積極給出自己的同時,穿透他人的生命;我發現了彼此,我發現了人。
3 開放、接納且勇於冒險的心:
我能夠認知自己與所愛對象都是其生命裡的主體。允許對方擁有不容質疑的主觀意識,擁有他自己,擁有他的觀點與身份;就和我一樣正當。
簡單來說就是大家都懂但不一定身體力行的關鍵字:#尊重
我愛上了這個熱愛著他生命的對象,我期待能和他分享彼此。我決定開放身心靈、他也是。我們決定讓愛經過,同時也代表了允許改變與風險——光是自己就難以掌控,何況還有另外一個(或多個)主體,以及外界環境與時間。
4 愛和世界上所有藝術學問一樣,有其門檻,但可以經過練習,熟能生巧:愛以及後續的動作,如保守承諾、建立傳統/多元關係⋯⋯都可以經過協調與練習,達到真善美。
5 選擇的權利與責任:了解愛的風險,你可以選擇是否投資這項標的來豐富生命。選擇本身就需要負擔成本與責任。

成為浪女,絕對不是亂幹不負責的意思

將雙腳踏進成年人的疆域後,我們面臨琳瑯滿目的資訊與選項,靚麗的《道德浪女》一書也是其中一種。第三版中譯本,2019年上市,身為沒事就泡在書店裡的假文青,早已略有所聞。後來之所以深入閱讀這本書,咎因於好友Q的推薦。半推半就下,它成為了我去年全國三級疫情警戒期間(2021)的床頭書目。總得來說,我滿喜歡這本書的。
許多朋友問我,《道德浪女》究竟寫了什麼?內容大綱歡迎參考比較表上的重點整理。下文是簡單的觀點釐清:
  • 「開放式關係」不是某種單一關係的代稱:書籍裡提及各式各樣的性別與關係型態,包含但不限於一對一、多對多、單身、可以做愛的朋友、只性不愛的砲友、無政府狀態關係⋯⋯因此,我個人較喜歡偶然在社群上習得的網友定義,她傾向將「開放式關係」統稱為「多元關係」,能更準確表達族群量感與「關係型態隨協議不同」的彈性概念(下文中,我會在適當文意中,分別使用兩組詞彙)。
  • 有道德的關係經營者,最重要的心態與行為準則是「誠實」:對自己的慾望誠實,對關係中的所有人誠實。關係經營者們必須積極且知情同意(不過,知情同意的程度又隨伴侶們各自的規則而浮動。「開放式關係」是流動的、客製化的,某方面來說,也是專屬伴侶彼此的)。
  • 多元關係除了成員數量、型態上的不同,其餘一段關係中,被大多數人視為「真摯」的相關元素,像愛、承諾、伴侶關係滿意度,基本上皆與傳統一對一伴侶關係相當。如同實踐者之一的公眾人物鄭家純曾經在個人Podcast節目「純語」中提到:「開放式關係,最重要的就是關係(本身)啊!」
全書筆調幽默風趣,包容、接納了在那段時期,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我。作家雙人組,是一對實踐者。作為維持長期開放式關係的領路人,她們拆解文化框架內的性羞恥文化,告訴讀者,無論你今天是什麼性別,以愛為本位或以性為本位初衷,決定了解、進入、經營一段多元關係,或甚至選擇單身,都是合理的。沒有人再可以拿不知廉恥、貪得無厭等成語壓迫你的想望。如果它是你的所願,在誠實的前提下,擁抱適合自己的情感狀態與關係,就是擁抱誠實的自己——這讓我感到療癒。
然而,我在讀完書後,卻擁有了更多疑惑。《道德浪女》前面篇幅在講解開放性愛與關係的可能性,後面篇幅提供與情緒共處的練習方法。若我們暫且先將「愛」與「關係」的主題區分開來、細細檢視,會發現《道德浪女》關注較多的,明顯是後者——「關係的建立(與定義)」。這也是我會在書籍比較表中,將之定義為「工具書」的原因。
當「愛」這個元素,「理所應當」是「維持關係」的起因、目的與皈依:「我們我們的朋友啊。」這讓我產生了更基礎的疑問,愛是什麼?如何實踐愛?除非我真的很懂得愛與責任是什麼,否則,我認為單只讀《道德浪女》是不足的。

愛與排他性

真誠的愛是創造性的一種表達,隱含著照顧、尊重、責任和瞭解。那不是一種受別人的影響的意義下的「感情」,而是一種對所愛的人的成長與幸福的主動追求,根植於一個人的愛的能力。——埃里希・佛洛姆《愛的藝術》
一本經典勢必乘載某些真理,方得歷久彌新之美譽。三本書目間,成書年代最早的《愛的藝術》,縱使作者佛洛姆有其時代背景養成脈絡、有其限制與盲點,但他所辯證的愛的定義,卻依然可作為一種非常迷人的參考解答。
如果「克服分離焦慮」是人際互動的首要目標,男女愛為何不同於兄弟愛、母愛,具有排他性(會讓我們想要與特定對象維繫關係)?認同「人類是命運共同體」的佛洛姆這樣描述:
男女愛是排他的,但它會在愛另一個人中愛全人類,愛所有生命。——埃里希・佛洛姆《愛的藝術》
這種排他性經常被錯誤詮釋為佔有性依戀。我們常常可以看見,相愛中的男女對於任何其他人都沒有感受到任何愛。事實上,他們的愛只是兩人份的自我中心主義。他們是互相認同的兩個人,他們解決分離的方法是把單一個人擴大為兩個個人。他們獲得了克服孤單的體驗,然而由於他們與其他人類相分離,他們仍然處於彼此分離的狀態,也與自己疏離。他們的合一體驗是一種錯覺。——埃里希・佛洛姆《愛的藝術》
於是,《道德浪女》所提倡的、欲解構的,是讓愛以更靈巧的型態流動:「我愛我丈夫的心意,並不互斥、消弭我愛我的好朋友。」其實是以健康、誠實的好方法,完成合一,完成克服分離焦慮的方法之一。
你可能會發現跟不同伴侶在一起的時候,自己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我喜歡在角色伴侶遊戲中當「小女孩」,但伴侶覺得怪怪的。經過一番尋覓後,我發現有一個朋友很喜歡扮演「爹地」。我的伴侶很高興我有個安全的場合能夠扮演那個角色,我們兩個都覺得,我選了一個這麼一個能夠將我脆弱託付給他的人,真是一個很棒的選擇(⋯⋯)有一天去了一場派對,伴侶和爹地都在,他們在房間的另一端聊天(⋯⋯)我的伴侶做了一個邀請的手勢,說:「嘿,蜜糖,到這裡來,跟你男朋友和你爹地混一下。」這兩個男人能接納彼此、互相尊重對方在我生命中的角色,那種溫暖與被接納的感覺真是動人。——珍妮・W・哈帝與朵斯・伊斯頓《道德浪女》
我們從多重關係中能得到的東西之一,就是有機會實現各式各樣的自我(⋯⋯)你內在的多樣性會以許多不同的方式展現出來。——珍妮・W・哈帝與朵斯・伊斯頓《道德浪女》
我在文本間相互對照,戀愛(關係)具有排他性(我們不會聲稱,我們正在與沒有被揀選為特定對象的任何人戀愛中),但這個排他性的圈選範圍,也不一定只能是「一個」對象。
如果男女愛是真的愛,則必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我的愛必須發自靈魂深處,並在對方的靈魂深處體驗到對方。——埃里希・佛洛姆《愛的藝術》
就像,想了解我、想被我了解的人,願用他的生命與我的生命交集的人,還是會想辦法把這篇長文閱讀完的,不是嗎?愛可以是強烈的感受、純粹的吸引,也可以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互相弔詭的兩端,哪一個才是愛的本質——真理既不在這邊,也不在那邊。這兩者都是正確的。
因此,我們的問題應該調整成:排他性可以被理解為「對關係比較負責任」嗎?我個人的答案,是肯定的。這就與「愛的當代性」有關,且聽我娓娓道來。

當代之愛:注意力作為最值錢的貨幣

讓我來描述一個情況:你是一個已出社會大約五、六年的白領階級,任職於十位職員不到的中小型企業,薪水與體重皆穩定上升中。回神才發現,上一段感情已過去半年。一天工作八個小時,中午休息一小時是你週間日常中,不需要被支薪、被異化的自由片刻。你拿起手機,點開豔色如糖果的APP,想找個人聊聊天,廣告先是擋住了你的視野。於是你點進了上個月說想買商品頁面,註冊會員、綁定支付、下單。上菜了,半個小時已經過去。你草草吃就那碗清湯寡水的切仔麵和沒幾片的燙青菜,食不知味。大約剩下十五分鐘,夠你在悠閒走回辦公室的路上,難以婉拒甜美招呼:「活動期間,加購珍珠免費唷!」於是你拎杯比切仔麵還貴的手搖(微糖微冰)坐回發光的大螢幕前。今天的下半場開始。
嘿,說好的多多認識人呢?你的注意力,是否都被資本主義社會裡的各式廣告奪去了呢?
一天24小時,工作瓜分走三分之一。幸運、初老如你,晚上沒局,睡眠亦可再刨去三分之一。剩下的,是吃喝拉撒、通勤、運動、打掃梳洗、耍廢。時間與注意力,無疑是當代社會最寶貴的資產與貨幣。
我覺得作為一名自由的現代人頗辛苦的。身為一位服膺於商業活動,並以此為生存之道的商業設計師,深諳注意力(或用我們更熟悉的說法:關注、追蹤、Follow)的轉換率可以帶來多大的效益。而在各個螢幕視窗裡的商品,漸漸上綱、圈選至非物體性的貨品,「人物」、「理念」、「意識形態」,皆可經公關、設計、企劃——每位每個小小的、被勞動異化的螺絲釘——的玲瓏心思包裝後,成為「商品」。自此之後,當我們提及某個概念,例如:「舉起人民的法槌!打倒資本主義的高牆!」會想起「反正我很閒」這個頻道和鍾佳播魔性的表情(偷告白:好鬼才好可愛)。
現代人面對的巨大挑戰,依據《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一書所述,當科技發展創造了「網路社群」、「虛擬鄰近」,同時也促成人際紐帶的撕裂,造成分離焦慮,區別了「與人聯繫」、「與人往來」。視窗內外,片片斷斷的自我揭露,竟然已經是溝通本身,是索取關注本身,是「言之物外,沒有其他」的聯繫本身。
虛擬社交空間上的「人物設定」之於生命主體,竟與包材、廣告之於貨品,無異!
假定一段關係也要在你被瓜分得差不多的注意力摻上一角:「看我嘛、看我!」你願意投注多少籌碼換取被理解、被疼愛——這些原原本本,應屬「與人往來」的、人際關係紐帶中,正常且理應不該被剝奪的元素?
歹勢,這些在當今商業社會裡,暫且都是需要支付出去的貨幣喔!你還能否認建立一段關係具一定成本嗎?愛也許無可限量,但時間、注意力、精神可不是。「時間管理大師」的封號固然是一種揶揄,可是身處現代,卻絕對是一種能力(但我不認可他對於伴侶的隱瞞,且暫不討論嫖妓的道德觀)。
加入當代現實限制作為條件之後,我比較肯定「願意花費時間與注意力,建立一段關係是負責任的行為」大於「我愛你啊,但願不願意與你建立關係並不能作為負不負責任的判斷基準」。是,愛可以是感受,也可以是承諾。但「關係」並不純粹或簡單。「關係」關乎於付諸行動與經過他者凝視,被經見證的人際交流。
無論今天這個關係型態為何(因為道德浪女們告訴我們,維繫關係的型態可以自定義),進入關係與否,其實都需要負責任。若下次,你再遇到「想要以開放式關係開啟一段關係當前提」的對象,先別被「開放式關係」困惑住了。可以判斷他是否為一個有愛的能力的人?他是否真實面對自己「對你這個特定對象」的心意,並足夠勇敢願意開始一段關係?他是否給出了足夠的自我,用他的熱情感染你、豐厚你?還是他其實只想找個傾訴寂寞的對象,來達到假合一?
愛的能力代表你喚起了愛。你深愛這個世界。你讓愛流動。你看見了對方的特別,並想與之分享。而且基於佛洛姆的解釋,對於愛,我們實在不該說那麼多,它必須先真實地被執行,才能從做中學。

想吃什麼瀉藥先有那顆屁股

作為一位天賜好人緣的個體,我有幸在去年結束穩定關係後,遇到幾個不錯的對象,發展很短暫的類戀愛關係。秉持做人要厚道的原則,我會在第一時間誠實表述,我想在一段實踐中的開放關係裡尋找關於愛與關係的答案,是謂身體力行的實驗。
他們大多有良好的外貌、社經地位,對生活的態度認真,友愛同儕、照顧家人,禮貌且迷人。我們通常決議,要保持一段「具戀愛感」的友誼,不限制肉體關係的發展程度,且主動誠實透露其他段正在進行中的關係。相處起來都很愉快、舒服。
然而隨時間過去,來往頻率很自然地減少,通訊軟體不再響起。我雖然感到可惜,卻並不如五年前感到崩潰與難過,一方面是我更有意識正在尋找答案,更加理智。我體認到,根本不夠了解對象;我既沒有交出自己,也沒有接住對方。我也許「喜歡」這個對象,但根本不「愛」這個對象。雖自恃很真誠地與每一位對象相處、真誠地想要了解對方,卻沒能力,將我內心中感受到的喜悅與對方分享。據佛洛姆所說,我的愛軟弱無力。
於是!若要幫文章下一個回扣標題的小結,我會說,在「學習愛的能力」之前,「完整認知愛的責任」之前,我想《道德浪女》不會成為時代裡,諸如暈船、反向全壘打、在不同感情裡流浪且內心空虛⋯⋯總總現象級痛苦的解答習作。它屬於更進階一點的習題。
當今現象級痛點常見心聲如下:
  1. 我想要的我能得到的不一致」且「我通常無法誠實地向對方訴說我想要的(例如:因為我怕承認暈船,就一定會失去他)」,所以一再逃避。非但無法得到愛情,反而將自己推到更寂寞的境地。因為自欺欺人,而使得分離焦慮更加劇烈。
  2. 「性解放讚讚!我覺得反向全壘打沒什麼不好,但進階到『揭露童年創傷』的時候,對方掉頭就走!對方好無情,根本不值得我用心相處!」會不會是自己也沒覺察到,自己比原先所想的還更感受到分離焦慮(想要被他人了解、照顧),且潛意識裡想要解決它,但用錯方式,例如:以為自己有性、在節日有人陪就可以了?
  3. 「我愛我的對象、尊重每一個人;我期待所有相遇,等待被邀請也積極邀請。我覺得自己是很自由開放的人,但我還是擁有好多疑惑⋯⋯」沒關係,你並不孤單,因為我也是。有所疑惑是很浪漫的。代表我們不止活著,我們還思考。
願所有身在迷惘裡的人,內心終可獲得平靜。

結語:到底哪個三八把閱讀心得當成報告來寫

於去年,攝影留下24歲最後一天的我
我的寫作初衷始終是面向自己、解救自己的;直到25歲和20歲的我有同樣發現:也許自身經歷和閱讀統整的內容,可以幫助到想被幫助的人。
思考並實踐愛本身(尤其在這個充滿選擇的時代),是一趟只能往前進的旅途。途中我做得不夠好、不夠到位,甚至錯誤、徹底失敗的事件與過程,恐怕多過於對身邊的人帶來良善影響的時候。因此,特別感謝留下來的人、離開的人——用他們喜歡的方式,教會我如何更有安全感的成為一個類成熟的人(只能是類,學習無止境,永遠在改變與趨近)。
也許有些人會駁斥我使用銅臭的現世來譬喻「偉大的愛」非常市儈,但沒辦法,我是成長於這個時代脈絡的人,我靠鞏固社群形象的商業活動吃飯、賺年終、孝敬父母。於是,存在主義、女性主義等人文關懷的主題才會在我的身體裡扎根,它們就是我以此為業的反動;所以我的關懷,不太可能脫離時代背景現實。這才是真實又複雜的人啊。
有機會,誠摯邀請大家親自閱讀三本書目。作為每次讀起都有不同感受的時代經典,我在過程裡,交叉比對簡直是互為首尾、交叉辯論的段落,感受到無窮的樂趣與療癒。它們蘊含的智慧量實在不是我一介囉唆小三八可以完整傳達的。
愛是什麼?真理是什麼?這亙古、雋永的題目,也將隨世代、群體、個人不同的背景脈絡,而有非常不一樣的答案。有緣的話,我也想知道你的想法。如果我的感想對你有所幫助,我才更要感謝你,你才是真正讓我的思考與書寫發揮更大價值的人。
我由衷希望,你我的身心靈都自在舒適。無論是否身在一段關係中。只要是快樂、富足、平靜且誠實的,那無論做了什麼樣的選擇,都是最好最棒的!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幸虎無比~

附件:本文書單

  • 道德浪女:多重關係、開放關係與其他冒險的實用指南(第三版)。Janet W. Hardy, Dossie Easton(2019)。中文版/臺北市:游擊文化。
  • 愛的藝術: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談愛的真諦,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Erich Fromm(2021)。中文版/臺北市:木馬文化。
  • 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Zygmunt Bauman(2008)。中文版/臺北市:商周出版。

嗨,我是1933,興趣使然身體力行少女革命的女性主義者。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下小愛心或是留言踏踏。讓我們不定期再見(灬ºωº灬)
可甜可鹹,酸辣有致。
閱讀更多1933的文字/關於過盛的女性荷爾蒙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5會員
23內容數
社會 | 女力 | 偏執 | 影評 | 書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