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父母》,從父母視角開始的「自我」成長歷程

2022/02/1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覺醒,常見於各種文學藝術創作的關鍵要素。
不想得太嚴肅複雜,覺醒大概就是從一個相對靜止、慣性的轉移到另一個相對活耀、充滿好奇的狀態,像是從昏沉到清醒,從無知到明白。
小時候最有印象的覺醒畫面,是林正英的殭屍/鬼片XD。林正英飾演的道長為了「讓不知大難臨頭」的老百姓「哉希哇」,便用一張符劃過對方眼睛,或是施個法,老百姓就能「看到鬼」!另一個場景是電影《駭客任務》中,主角尼歐 (基努李維 飾) 選擇吞下紅色藥丸後,一去不回頭的看見母體所創造的世界。
覺醒,帶來的是福是禍? 看到鬼真的比較好? 知道自己只是被母體生產出來供給機器能源,而非神聖具有獨特性的現代人格,真的比較好? 通常故事告訴我們,覺醒會帶來危險、困惑,但同時又迎向興奮與機會。這機會代表的是你從來沒想過,或「不敢想」的一絲念頭;機會可能帶來滅亡,也可能重生。

為何父母需要覺醒?

被鬼纏身的老百姓、救世主尼歐,甚至佛陀、耶穌,都有覺醒的歷程…….霸特,成為父母既沒有生命危險也非救人濟世等級的任務,不覺醒也還好吧? 不覺醒就不能教小孩,小孩就注定教不好?!
「成為父母」不等於「兩個人+一個小孩」;多一個小孩也不只是生活就擁擠一點、錢花多一點、吵一點、麻煩一點...這麼多點點點。成為父母不是小二升小三,換個工作之類的同一維度經驗;成為父母,是需要「打掉重來」,增加維度的劇烈變動。
過去幾十年的慣性,將在成為父母後遭遇挑戰。走在路上,對車速的感覺變了,以往覺得還不錯的空氣也瞬間混濁;原本還認為友善的都市設計,秒變降低生育率的罪魁禍首之一....。伴侶引以為傲的談笑風生,現在聽起來尖銳刺耳….本來都對的,開始感覺不自在;過去以為不OK的,剎時也多了幾分道理。
親職的責任、母性/父性的呼喚、保護孩子的壓力、賀爾蒙的噴發…..等成千上百個理由都能解釋成為父母的與眾不同,而要扛起/接受/享受這個與眾不同,父母要跳脫既有的框架,擺脫各種慣性、自動駕駛反應,也就是父母需要「覺醒」。

《覺醒父母》展現的「真我陪伴」之路

不會只有一種方法才稱之為父母的覺醒,不同文化、信仰、理論都在建構自己的父母覺醒之道。而《覺醒父母》這本書,呈現的是「真我陪伴」:邀請父母在育兒過程中尋見真實的自己,並以之陪伴孩子認識他們的真我。
其中的關鍵是「活在當下」,這對於總是忙碌於吸收各種紛亂資訊的現代人而言極度不易。活在當下除了指此時此刻專注在孩子身上,也帶出父母須要面對「小我」的各種阻撓。
「小我」相對於真我,是過去總總經驗+社會期待+各種被扭曲聲音的結合,其中混雜了父母對過去的執著、對未來的焦慮,因而無法與此時此刻單純而美好的孩子連結。例如,我們要求孩子看到鄰居一定要問好,但孩子叫不出口而被斥責,然而孩子可能有其與陌生人建立關係的方法,並非我們眼中的「沒禮貌」。父母若一味用過去的方法要求孩子,反而可能失去認識他們美好靈魂的機會。

接納真我是一段旅程

《覺醒父母》告訴我們,當父母對孩子有很高的標準與期待,並相信可以透過控制等方法塑造孩子時,其實已開始與孩子愈離愈遠。這個想法與傳統所謂的「好父母」差距甚遠,畢竟好父母就是要不斷要求、砥礪孩子,目標勝於興趣,成就重於過程。
若你想要的是另一種可能,期待成為能與孩子一起成長,發掘天賦,亦師亦友… (你知道的,就那些用詞),覺醒是這趟旅程中的開始,因為那不只是多上幾門教養課、多花時間陪孩子玩….如此而已。你要走進自己的生命,看見生命真正的本質,單純享受成為自己的美好。
成為父母,是全新的開始。
21會員
2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