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雅雲.圖/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提供
垃圾分類、廚餘堆肥、自備購物袋等觀念,現在看起來是理所當然的;可是在二十多年前,做這些事的人可是被視為奇怪異類。正因為透徹思考生活中的基本需求,看似微小的生活瑣事,對於熱愛生活、行動派的主婦來說,這些小事正是改變生活的起點。
二十多年前,有一群很不一樣的主婦,右手拿《我是生活者》、左手持《公元二千年的合作社》,在無數次讀書會的熱切討論上、在彼此眼神交會的感動中,努力實現一個企圖結合「環境保護」與「綠色消費」可能性的生活行動。
回溯台灣相關運動議題發展的軌跡,包括:綠色消費、社區協力農業、非基改運動、公平貿易、社會企業、勞動自主事業等理念,「主婦聯盟」發起的共同購買運動早已融入上述理念、並投入實踐,可說是台灣諸多社會議題的先行者。在似懂非懂之間摸索著,在無數挫敗中累積經驗前進;也曾被家中另一半視為主婦在辦家家酒。只是沒想到,認真的主婦真的做出一番事業。
熱愛求知的主婦,從共讀中找到動能
1980年代末,一群熱愛追求新知的家庭主婦,在《婦女新知》雜誌社的「家庭主婦年」活動中相識聚合。接著在《新環境》雜誌社內成立了「主婦聯盟」義工團,以「勇於開口、敏於行動」自勉,踏出了保護環境的婦女運動之路。
當時社會氛圍的環保意識,並不普及,但仍然有許多家庭主婦熱烈響應了這群主婦的主張。1989年,在「新環境基金會」協助下,台灣第一個以女性為主體的「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正式成立。隨著參與者愈來愈多,關注的議題,也愈多元:環境保護、教育改革、消費品質、婦女成長等「學習小組」紛紛展開;並成立不同的委員會。其中的「消費品質委會員」,就是孕育了台灣共同購買運動先行者的搖籃,也催生了「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以女性為主體的「主婦聯盟」,是有著獨特志工組織文化和理念堅持的非政府組織(NGO);不僅關心國內環保議題,也與國外團體往來交流。1991年,「主婦聯盟基金會」旗下「消費品質委員會」代表:翁秀綾、陳秀惠等人,前往香港參加「國際消費者聯盟IOCU」第十屆大會。也首次認識了日本「生活俱樂部/生協」。返台後,隨即展開下一步;由「生活俱樂部」提供相關書籍和組織文件供研讀。
1992年,翁秀綾和一群日文志工翻譯「日本生活俱樂部/生協」的《我是生活者》、《從329瓶牛奶開始––新社會運動25年》;這些也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參考依據。同年,翁秀綾組了志工團到日本參訪「生活俱樂部/生協」(Seikatsu Club Consumer's Co-op Union)的合作社運作、堆肥與二手店等活動。是巧合,也是時機成熟,這一年地球日,也有出版社推出《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中文版,更擴大了這群志工對於環境和消費趨勢和議題的視野。
此外,1980年「國際合作聯盟」在莫斯科召開第二十屆大會時,合作理論與實務兼備的學者與實行家:亞歷山大.賴羅(Alexander F. Laidlaw,1908~1980)提出一份報告書:《公元二千年的合作社》(Co-operation in the year 2000)。從當時的角度,建議廿一世紀的合作組織,應就四大問題:食物、就業、物資流通及社區,優先發揮功能。致力推動合作事業的台北大學/孫炳焱教授修訂了此書中文版,並推薦給「主婦聯盟」的幹部。故此書也是「主婦聯盟合作社」重要的參考之一。
多年來,《我是生活者》、《從329瓶牛奶開始––新社會運動25年》、《公元二千年的合作社》,這些都是「主婦聯盟合作社」理監事和幹部、職員日常的重要讀本。曾有理事建議:《我是生活者》因出版年代已久,書籍取得不易。是不是和「生活俱樂部/生協」洽談,重新出版中文版。
結果「生活俱樂部/生協」連合會長卻是這麼提醒:「『主婦聯盟』應該好好整理自己的經驗。」正是這樣細心的提醒和期盼,讓日常生活中總是做很多、說不多的主婦開始思考:如何編寫一本共同購買於台灣在地經驗和論述的書?而這書寫組織的種籽,也植入資深幹部的心田。
▲新書發表會,林碧霞博士(右一)分享共同購買運動走過的點滴。
編寫共購的書,用等候的心慢慢溫熱
對於一個已超過二十年的組織,要編輯或出版一本書,是容易、也是不容易的。容易的,是有很多素材可以撰寫;不容易之處,也在於素材太多了,到底要先寫什麼好?
2007年,在共同購買運動十五週年時,「主婦聯盟合作社」曾出版《綠主張食譜》。因為社員總是把每月《綠主張》月刊最後一頁的食譜撕下。在草創運動先鋒謝麗芬生病休養期間,2009年「主婦聯盟」基金會和合作社也曾合作出版《人生的存摺––謝麗芬和主婦聯盟》。這些組織內部的出版經驗也讓大家意識到,如果只是內部出版,大概難以跳脫「牧師對牧師傳教」。如果共同購買運動和合作社這項生活工具,是值得推薦給更多人知道,那麼出版的型式就必須重新考量。
在2012年共同購買二十週年之際,理事會訂下出版「共購二十專書」的目標。也因合作社內部進行中期計畫的盤點,在台北大學/梁玲菁教授的協助下,提出一份側重內部經營管理和組織分析的報告書架構;這需結合各部門來充實各篇章的內容。但因為未編制相關出版專案的執行人力,這報告書架構到了2012年底依舊停留在篇章架構;但確立排入2013年的年度執行計畫。
2013年台灣陷入食安風暴,上半年的順丁烯二酸事件、下半年的油品事件、混米和缺米等事件衝擊,「主婦聯盟合作社」作為消費組織的代表,在這非常時期也被一些媒體特別放大檢視。「主婦聯盟」一邊忙著向社員加強溝通、並公開資訊,一邊得忙於應對某些媒體的不實報導。這樣高耗能的多方溝通,讓專書出版一事暫時停擺。僅能主責專案的部門,在期間重新召開專書編輯會議,邀請過往參與運動的資深幹部討論出版目的、目標讀者、內容架構、分工模式、出版型式。也因為有了這幾輪討論、再釐清,專書定位從「內部報告書」轉向「外部出版合作」進而確立。在一連串的食安風暴中,「主婦聯盟合作社」也意識到,把組織理念和運作經驗好好整理闡述,透過出版也是與社會大眾溝通的途徑。
2014年,適逢「主婦聯盟合作社」三年一任的理事會改選。因出書是大事,專書編纂計畫還是得等待新任理事會通過計畫的過程,專案小組同步啟動外部出版社的洽談,尋找專書採訪撰稿人,將社內相關的文章資料進行分類、建索引,備妥採訪撰稿人該閱讀的背景資料。
既然是合作社、是一本屬於合作人的專書,專案小組也設想著用合作方式來進行。故採訪撰稿是邀請具有文字紀錄背景的社員共同參與。她們對合作社具有基本的認識,但因不是太熟悉、而保有挖掘的新鮮感;以避免內部幹部和職員撰文,會陷入某種單一訴說的角度。期待透過社員的採訪紀錄,打開不一樣的書寫視角。此外,職員和理事也分擔部份撰稿和審稿的工作;資深的幹部,更是陪伴無數場的討論、訪談和文稿校閱。
敲定採訪撰稿人的過程也是波折。因工作時程的延遲,以致有些撰稿人無法配合而退出;有社員因陪伴孩子、無法配合專案的執行時程,又退出(雖然她很有興趣參加書寫)。另有位媽媽,是把小朋友送去上幼兒園,才能全力啟動工作模式。採訪撰稿人一直排不定時間,就代表工作時程無法如期推進。真是令人心慌慌,但真的就是急不來。
等候採訪撰稿人到位的過程,真的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最適組合。在那時間點可以出現、並參與的夥伴,就是最好的。採訪撰稿的工作分配,以主題來區分:歷史篇、產品篇、班站篇、議題篇,各安排一人撰文整理。控制在四位以內的採訪撰稿,是考量最後整稿的難度和書寫風格的一致性。
當然,在專書的採訪過程中,一些受訪者安排、人情事理的考量,還是得細心拿捏。合作社內部專案的執行者,就是擔任人事物這林林總總「喬」的角色。「合」字,是人一口;要「合作」,果真人對了、事情才會順。
回到主婦肯定自我、女性訴說最生活化的社會運動,社員參與書寫共同購買,前前後後歷經三年的醞釀轉折,《菜籃子革命––從共同購買到合作找幸福》才得以落地發芽、成篇成章成書。《菜籃子革命》除了在「主婦聯盟合作社」內部流通供應,也透過出版社在實體書店、網路書店均可購買。但《菜籃子革命》,也特別鎖定和近來新興的獨立書店合作。這又是一則有關合作的故事。
一起合作找幸福,新書講座串連獨立書店
2012年,是聯合國訂定的「國際合作社年」。因應這主題,「主婦聯盟合作社」展開一連串「讓更多人認識合作社」的推廣活動;開辦「合作找幸福」系列講座是其一。2013年,「主婦聯盟合作社」更加有意識地推動「合作找幸福」合作教育課程;透過結合各地社員的智慧,由社員主動策劃執行,辦理初階和進階的理念與實務培訓課程。
「合作找幸福」講座,靜靜為台灣各地播下更多合作運動的種子。而這種子,也逐漸萌芽––2014年底成立的「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就是受到「合作找幸福」這系列演講啟發,進而匯聚全台獨立書店所成立的合作事業。
所以,在《菜籃子革命》出版上市後,新書講座的辦理地點,是選擇在各區的獨立書店。不僅是體現合作社挺合作社的「社間合作」,也是創造「菜香」和「書香」美好相遇的更多可能。
2002年,「主婦聯盟」剛轉型合作社第二年,賴青松書寫《從廚房看天下》,介紹「主婦聯盟」的日本姊妹:「生活俱樂部/生協」從廚房走向世界的歷程;其中也闢專章回顧台灣「主婦聯盟」第一個十年。來自「生活俱樂部」的共購經驗啟發,從做中學、錯中學,跌跌撞撞的過程中,「主婦聯盟」慢慢累積出台灣在地的共同購買理路。為傳承組織的使命和初衷,用「合作一本書」的概念來出版《菜籃子革命》,細細道出共同購買的理念和故事,期許紀錄了、記憶了、並有更多人持續加入菜籃子革命的實踐。相信這也是對台灣共同購買運動先鋒:主婦的最佳致敬。▋
▲高雄三餘書店幫菜籃子革命穿書衣,表現不同的獨立書店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