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書|用創業家思維打造夢想職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你認為,職涯最大的風險會是什麼? 當努力了大半輩子。在進入職涯後半段的黃金時段時,公司卻無預警的裁掉我或者是我工作的產業,已經是夕陽產業,而我也沒有機會跨入新的產業。更慘的是,那時很有可能是我人生經濟壓力最大的時候。
今天我們來聊聊一本關於職場思維的書「第一次工作就該懂」。
這本書的作者雷達、霍夫曼是全球最大專業社群網站LinkedIn創辦人,也是美國矽谷最多產和最成功的天使投資人,投資項目較為我們熟知的有Facebook。
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說到矽谷這兩個字應該不難聯想到高科技以及高薪工作的地方。這個稱號出現前其實有另外一個城市充滿更多的創新夢想跟工作機會,這個城市叫底特律,我想你多少知道底特律,早期這個汽車工業大城,當時的汽車工業很自豪,可以養活員工好幾個世代,也形成了所謂的電扶梯式的職業生涯,只要員工依照公司的安排,職涯就可以像搭乘電扶梯一樣,從基層做起。經過公司的培訓,在組織裡面逐步晉升,
底特律汽車工業大城
然而,這種職業生涯發展的美夢早已被戳破了,原因很簡單,你想一下就知道,一家企業甚至是產業人力資源肯定是金字塔型結構,愈上面的數量會越少,怎麼可能每位員工都能夠一直往上爬呢?再來公司是以生存為目的,當產業不在賺錢,勢必要轉型,不然就是縮減,會先開除對公司沒產值的人,或者更現實的是,針對年紀較大的員工,當初底特律就是這樣開始沒落,因為產業的汰換,因此員工被資遣,城市人口大量外流,過程還一度曾被形容鬼城。
當人類還在洞穴生活時,我們都是自營業主,自己覓食、自給自足,那是人類歷史的開始,隨著文明來臨,我們壓抑了這樣能力,成為勞工,忘記我們都是天生的創業家,因此,今天我想從這本書帶大家從創業家的角度來學習,如何經營一個成功的職業生涯。
如果前面說的例子,回想過去的工作環境,大學畢業先在大企業找到基層工作,獲得公司的培訓,隨時經驗的累積在組織中逐步晉升。只要表現良好,就能像電扶梯一樣穩定上升,每晉升一級,權力、收入都能跟著增加,然後65歲左右,你踏出電扶梯,讓後面的員工遞補你,同時你開始悠哉的享受由退休金支應的退休生活,這一切感覺都非常合理。但如今,社會的變化讓這一條發展路線不復存在,年輕人有著更好更靈活的思維,不甘待在基層,中年的勞力人口還無升遷前景,因為更高層的還卡滿人,公司不再想投資在員工身上,因為預期你到職馬上就能勝任工作,訓練與投資自己變成員工自己的責任。
所以,忘了傳統職場認知吧,現在的遊戲規則已經改變,現在你需要的是創業家思維,而這正是這也是這本書作者LinkedIn創辦人雷德霍夫曼強調的事,無論你現在是在什麼職位,哪個產業不只要放棄電扶梯模式的職涯發展,更應該進化,以創業家的思維模式發展職涯,你要隨時保持彈性,不斷優化自己的工作能力,所謂創業家思維不是真的要你去創業啦,而是必須把自己當成新創公司來經營,你必須在職場用經營新創企業一樣思考和行動。
電扶梯式的職場升遷不負存在
人生沒有完整版,應該是永遠的測試版,你必須持續的精進,要持續成為更好的自己,你必須貪婪、貪婪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相信一百個成功的人就有一百種成功的方法,沒有一個人的成功是可以輕易被複製的,不過,在這之中,有不少觀念應該是相通的,可以當作成功的基石。
我整理出書中的幾個重點來跟你們分享。
創業家想要生存的基本要件就是要比競爭對手優秀,你如果想要在市場上開創出一條有別於其他專業人士的道路,第一步就是要能自信的說出:「公司錄用我而不是其他專業人士,是因為…」 你要能成為最早、唯一、較快、較好,或比較便宜的人選,以及難以取代的價值。要如何創造自己的競爭優勢呢?這本書中有提到三塊動態拼圖,而競爭優勢是由三塊拼圖的持續改變調整,所產生的力量交互作用而成,這三塊動態拼圖包括 資產、抱負價值觀、和市場供需狀況

1、資產

就像你有多少存款決定你有多少購買力,工作的資產代表你可以有多少職業選擇。我們初入職場,找尋第一份工作需要展示學歷,不過之後的發展就會開始跟學歷脫鉤了,這時候就看你怎麼去累積兩種資產,這兩種資產就是硬性資產跟軟性資產,
硬性資產,就是你的存款,股票、房地產等實體的資產
軟性資產就是你的知識、技能、專業,甚至是個人品牌等這些無法用金錢取得的資產。
多數人在找工作時以硬性資產為目標,也就是收入,但關鍵就在用創業家思維應該以累積軟性資產為目標。相較於硬性資產,軟性資產的複利效果更為明確,金錢投資當然有可能產生更大的報酬率,但不見得有穩定的複利效果。你在職涯中培養的知識與能力會隨著時間發揮,更大的效果是肯定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軟性資產,更容易產生疊加效應。當你今天累積的工作越多時,你接觸到的機會也會更多,這些能力都是持續累積的,有一天遇到機會就整合起來發揮比原先更大的效果。
因為軟性資產有點抽象,所以大家在思考職業生涯的策略時,容易低估他的重要性。舉例,有人說 我在行銷公司工作超過2年,你在這2年做了些甚麼? 有沒有甚麼是讓你後續能做甚麼事?只是會打打電腦? 寫寫簡報? 業務聯繫? 還是你會得到甚麼知識和技能,或是認識了哪些人幫助你後續的工作?
要了解自己有多少無形軟性資產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參加社交活動,詢問別人在專業上碰到甚麼問題或需求,你會很驚訝的發現,自己在實用的點子或認識的人脈能夠幫上點忙,當別人覺得很難,你自己卻覺得很簡單時,才會發現自己擁有寶貴的軟性資產。
我建議,你找時間把自己目前會的知識與工作技能畫出來,然後思考看看可以做什麼衍伸,你可以把這個當作未來的工作藍圖,有目標的去培養新的工作能力。

2、抱負與價值觀

抱負是你最深切的願望、想法、目標及對未來的遠見,抱負與價值觀他們兩個是你在工作上面的熱情,是你在下班後還願意閱讀的動力,在別人休息的時候還願意精進的原因。
抱負和價值觀是職業生涯競爭優勢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當你在做自己在乎的事情時,不但會更努力,也能做的更好,對工作有熱情的人,做起事會比只受金錢激勵的人更優異,也能更持久。
這塊動態拼圖也包含你的核心價值觀,或生活上對你重要的事物有哪些,例如知識、自主權、金錢、原則、權力等。就是要對生活有理想、有抱負,並且有想要實現的野心與慾望,
換句話問,你到底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進一步想,你可以為這個世界做點什麼?以這兩個問題來說,有些人想成爲小孩的榜樣,有些人是希望老了,以後不要有後悔,有些人是希望可以活的更自在開心,這些都可以是你的抱負。抱負不需要偉大,唯一需要的是讓你自己成爲你想成爲的人。
至於這些東西到底怎麼來?我認為它是從你的社會參與度來的。
一個對社會漠不關心的人,當然不會在意未來的影響,可能對改變世界也興趣缺缺,然而,我們的世界不斷地在改變,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改變世界的那個人,但是如果你有那樣的決心,它也會變成你的超強競爭力之一。
當然如果你有能力做個對這個世界有貢獻的也很好,當一個人在給予付出的時候,自己也會同時獲得幸福感,這是一種正向的循環。簡單來說,創業家思維不會把自己只是當作一家公司的員工而已,而是當成自己人生的主人,這家公司的老闆,你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所抱負,工作上也會更開心滿足,畢竟人一生用很多時間都是投入在工作上面。
舉例,創作家克里斯 葉的職業生涯使命是,幫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這話聽起來有點空泛,確有實質的意涵是:有趣是在強調她想找的刺激,做是指真的去做,而不是思考。要提醒大家的是,抱負和價值觀並非一成不變,是會隨著時間調整的。

3、市場供需狀況

競爭優勢的最後一塊動態拼圖,就是你生活的這個現實世界。精明的創業家都知道,顧客不想要或不需要的產品無法賺錢,無論外型和功能有多炫都是枉然,市場並不是抽象的東西,而是由一群人組成,它們的決定可以影響你,它們的需求需要由你來滿足,這群人包括你的老闆、同事、客戶、部屬和其他人,所以你要先做市場研究,確認是否有人願意買單,買你的時間。
尋找利基市場,特別是在切入新的領域時候切入,利基市場有的特性,就是你要找到市場較小,但沒人做的缺口,這樣動用的資源就不用多,就能夠當作跳板去經營更大的市場,這觀念在一般的上班環境,其實同樣適用,你應該要去思考公司裡面有哪些工作是沒有人做,但對工作成效是有幫助的,或者是你可以提出新的,建議改善現有的工作流程。還是說,當老闆需要人提供市場分析,建議時,你有沒有辦法做出超過老闆預期的成果,換句話說,你在公司的存在是因為你有不容易被取代的人力,而不是你只是人力的一部分,你的職涯是往人才發展,還是被公司當成一般的人力呢?這個是你要去思考的。以創業家思維來說,人力容易被取代,但人才不容易找到,人力只能被公司挑選,但人才可以選擇公司,人力只能從一家公司跳到另外一家公司,人才可以從一家公司跳到更好的公司。
良好的職業生涯規畫要這三塊動態拼圖相互作用,完好的拼組再一起,這些拼圖會隨時間持續改變形狀和大小,它們的拼組方式也會隨時間改變。
在職場暢銷書<你可以不遷就>第一章寫到:開始找工作以前,你應該先決定自己想找甚麼。無論是熱情也好、人生目標也好、使命也好,先了解你的熱情何在,再來找工作。另外,在<與成功有約>書中,第二個成功習慣是「以終為始」,你應該鎖定一項個人使命,全力以赴。在<標竿人生>提出一個論點,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有一個上帝賜予的目的。
上面這些再再說明擁有值得追求的目標很重要,如果你對某件事充滿熱情,就會覺得有趣,而且能夠持續投入,也能達成更多的成就。但是,現在的職場已不似過往,環境已不再靜態的一成不變,你會改變,你周遭的環境也會改變,你的盟友和對手都會改變。所以我們該如何選?究竟是依循計畫? 還是維持彈性? 究竟是聆聽心聲,還是聆聽市場?
答案是兩者兼顧,他們靈活的堅持理想,也忠於個人價值觀和抱負,但維持足夠的彈性做調適,所以在學習用創業家思維打造夢想職涯的同時,也必須在規劃職業生涯時懂得應變。這裡教你怎麼做
這裡提到的是ABZ計畫,究竟ABZ計畫是甚麼?

ABZ計畫

A計畫是你現在正在做的事

是你目前落實的競爭優勢,執行A計畫時,你要邊學邊做,同時進行些微調整,並經常反覆試驗。

B計畫是你需要改變目標或方法時所採取的應變對策

他大致上和A計畫差不多,但改用B計畫的時候多是因為A計畫行不通,或是發現更好的新機會,但無論是因為甚麼,B計畫不需要寫得太詳盡,因為存在太多變數,但我們的確需要先考慮好相關的行動和替代方案,一旦改採B計畫,並堅持下去,那B計畫就變成你的A計畫。

Z計畫則是救援計畫

當然,無論是事業或生活大家都希望能夠順遂發展下去,但萬一失敗了,生涯計畫毀了,或是你想大幅改變人生,這時你有甚麼可靠穩健的計畫?那就是Z計畫,Z計畫的穩定能讓我們承擔AB計畫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即便是創業家也會不斷錯誤、調整,所以不要只是思考或規劃,實際去做,要試過才知道最好的計畫是甚麼,邊做邊學,用實驗方法來規劃職業生涯時,就算偶爾發生失誤,但這些錯誤不是永遠的,好的A計畫可以中止、回復原狀,或是順利轉成B計畫,這樣才是獲得實務知識的最好方法。
舉例,如果你現在是20歲、單身,到星巴克打工或是搬回家和父母一起住都可以是可行的Z計畫。但如果你現在是3、40歲,還有小孩,你的Z計畫可能是動用退休老本之類的。無論你的Z計畫是甚麼,你就把他想成是救生艇,而不是長期的計畫,啟動Z計畫是讓你暫時退下來休息,重新振作,規劃全新的A計畫,然後重新出發,踏上全新旅程、執行全新的A計畫。

建立人脈圈工作情報網

最後我要提的重點是,人脈對職業生涯很重要,無論你是在哪個組織或資歷深淺,畢竟每份工作都是在與人互動。人際關係很重要,因為你身邊的人會塑造你的為人,影響你的樣子。行為和理念是有感染力的,你很容易感染到朋友的情緒,模仿它們的行為,把它們的價值觀變成自己的價值觀。
生活中沒有重要的事情是獨自一人完成的,但我們的文化向來期待英雄崛起,我們常會聽人描述,某個人成功的原因是源自他的某些個人特質,但這可能是因為獨力奮鬥成功是個好故事,好的故事有頭有尾、有劇情、有明確的因果關係,還有英雄和壞蛋,故事性很重,說起來也比較鮮明令人印象深刻。
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久,建立人脈圈工作情報網
但是獨力奮鬥成功可能是一種迷思,即使你掌握、善用自己的競爭優勢,並隨時局勢應變職涯計畫,但如果你是獨自一人完成,還是會功虧一簣,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久,頂尖的專業人士會建構人脈網絡來縱橫世界,無論你的想法或策略有多了不起,單打獨鬥永遠會輸給一個團隊,但團隊裡沒有個人也是錯的,團隊裡還是有個人,優秀的個人。在完整版的成功故事中,個人和團隊兩者都很重要,透過團隊和人脈的協助,可以讓個人能力加倍壯大。
人際關係是很多元面向的,可疏可近、可長可短、可公可私,建立關係的對象可以是老闆、同事、合作夥伴、部屬,跟他們建立真誠的專業交情,能衍生出幫助你改寫人生履歷的個人交情。
很多人一聽到人脈就沒興趣,覺得就是要充滿活力、能言善道、蒐集超多名片,晚上參加很多聚會,積極找人閒談,甚至把見過的每個人都加入line好友,然後卯起來攀談,想著未來某天可能在工作上會有需要。
不過,這並不代表人脈越多就是越好,因為有益處的人脈才是真的人脈。事實上像這樣的人脈大部分只是通訊錄上的數量增加,但交到的都是可有可無的朋友,所以這裡說的並不是這種人脈,而是以優質的關係為重,重質不重量的培養關係,就像是約會一樣,當你決定和某個人培養專業關係時,有多方面需要考慮,例如你喜不喜歡他,對方能否幫你累積資產、實踐抱負,以及你能在那些方面如何幫助對方,就像約會一樣,要有長遠的觀點來評估這些關係。
至於什麼是有益處的人脈,可以從兩個面向來看,一個是強連結的人脈,雙方對彼此非常熟悉,或者是事業上的夥伴,結交多年的親密盟友,像我們在工作上人脈圈裡面的朋友、同事必要時互相傳達不同的資訊,當你有效的人脈越多,蒐集情報的能力就越強大,
另一個是弱連結的人脈,可能見過面的次數不是很多,但多少知道彼此的存在,比如在專業會議裡面見過一兩次的人,或者是曾經在網路上面接觸過,但沒有實際見過面聊天的人,以職涯工作來說,強連結,因為暸解你嘛,所以可以給你選擇的能力,而弱連結,則是帶給你選擇的機會。
關於人脈的連結,該怎麼做呢? 書中有很多建議作法,坊間也有很多相關書籍在討論,在這裡我就不多介紹,有興趣的歡迎買書來看。
我建議如果工作範圍就是在辦公室,那要怎麼擴展人脈連結,可以利用網路建立個人名聲,只是你要想辦法讓自己被看見,要讓別人有機會接觸到你。比如說,你花下班的時間在網路上分享一些對工作的看法,分享你解決問題的能力。你看待經營人生目標的觀念之類的文章,久而久之就慢慢建立起你在這部分的專業形象。先不要去想有沒有用,或者是有沒有人看,先建立自己這方面的資產,有天別人想了解你的時候才有辦法認識你。這所謂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在網路世這就是你給為機會準備的方法。
我們現在已經不是活在一份工作,養活自己一輩子的時代,你要懂得累積自己的資產,從工作中尋求對人生的報復,讓自己在工作上有不可以被取代的能力,再經由情報的連結,擴展自己的機會,而這些都是創業家的思維,畢竟人生就像創辦一家公司,而你自己就是永遠的CEO。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諮詢就像保健食品,多數人每天必補充維他命ABCD、葉黃素、鈣質…但保健食品畢竟不是藥,所以吃了常沒感覺有甚麼效果,但你會因為沒感覺所以不吃嗎? 好像也不會,總覺得有吃有保佑,有吃就能讓身體保健康。我們對待外在身體是這樣,對於內在心理也同樣需要多關照。
我們每個人都有資格好好照料自己疲憊的身心,因此都應該好好受到守護,新的一年,先從照料自己開始。
諮詢就像保健食品,多數人每天必補充維他命ABCD、葉黃素、鈣質…但保健食品畢竟不是藥,所以吃了常沒感覺有甚麼效果,但你會因為沒感覺所以不吃嗎? 好像也不會,總覺得有吃有保佑,有吃就能讓身體保健康。我們對待外在身體是這樣,對於內在心理也同樣需要多關照。
我們每個人都有資格好好照料自己疲憊的身心,因此都應該好好受到守護,新的一年,先從照料自己開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除非是自己創業,只要你是打工一族,你就會是一名‘’職涯階梯‘’(Career Ladders)的‘’爬梯人‘’。當然,會有不少人位居高位,有幸坐在同一職涯階梯的頂層,同時成了這階梯的‘’管理人‘’或是‘’扶梯人‘’,並跟所有爬梯人有著千絲萬縷的利害關係。 進入職場工作,就踩上了一把職涯階梯,然後開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瞭如何追求自由,不讓公司體制毀掉年輕人。書中談到了人生商業模式、無槓桿與有槓桿賣時間、時薪思維、以終為始等議題。作者張輝著重於引導讀者重新連結自己與世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最終的自由是什麼以及如何尋找這個自由都是書中探討的重點。
Thumbnail
未來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人。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哪些工作會消失、被AI取代。過去十年來最熱門的職業當數「軟體工程師」了,人人都嚮往去到矽谷科技公司,所以過去一年多來矽谷裁員潮令人不勝唏噓。 我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潮流會更迭的更頻繁、快速,與其追隨潮流,再被新的潮流淹沒,不如培養創業家精神。
Thumbnail
沒日沒夜的加班,隔日的晨曦瀰漫在空氣中,但你卻仍感到疲憊。拖著步伐進了公司,開始一天的日常工作、頂著公司專案與業務壓力,日復一日像顆不斷轉動的小齒輪。看著高不可攀的房價,通貨膨脹造成的生活壓力,不知道未來的希望寄託在哪。創業的念頭在腦中盤旋,但創業初期應該避免的誤區是什麼?
Thumbnail
在職業生涯的起步階段,選擇一個適合的行業至關重要。本文探討瞭如何從規模、細分、趨勢和陷阱等方面進行行業分析,並提出了收集資料、分析數據和實地調研等具體操作方法。
Thumbnail
這本是由今周刊出版的投資理財書籍,主要作者之一是知名的肯恩.費雪,這本書主要在介紹10種賺大錢的類型,譬如創業、求職、成為明星、房地產、創作、投資、甚至是和好對象結婚。 10種類型分成10個章節介紹,每個章節都有針對該類型做深入的說明,以上提到的賺錢方式,肯定不會有人全部都做,能夠做好其中的一兩種就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人生等同於一種商業模式,成功依賴於能力、效率和槓桿的結合。反思微軟加班文化,強調在追求高效勤奮時需平衡工作、健康與家庭。作者提倡「刻意練習」,同時警示勤奮應在個人承受範圍內,以保持生活的全面性和意義。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對於沒有上班經驗的創業者來說,進入企業經理人角色是相當困難的,而這種深度經歷對於創投領域同樣重要。因為成為創投合夥人所需具備的主要條件,除了募資能力跟案源,最關鍵的是協助創業者找到好的員工、顧問與出場途徑。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除非是自己創業,只要你是打工一族,你就會是一名‘’職涯階梯‘’(Career Ladders)的‘’爬梯人‘’。當然,會有不少人位居高位,有幸坐在同一職涯階梯的頂層,同時成了這階梯的‘’管理人‘’或是‘’扶梯人‘’,並跟所有爬梯人有著千絲萬縷的利害關係。 進入職場工作,就踩上了一把職涯階梯,然後開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瞭如何追求自由,不讓公司體制毀掉年輕人。書中談到了人生商業模式、無槓桿與有槓桿賣時間、時薪思維、以終為始等議題。作者張輝著重於引導讀者重新連結自己與世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最終的自由是什麼以及如何尋找這個自由都是書中探討的重點。
Thumbnail
未來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人。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哪些工作會消失、被AI取代。過去十年來最熱門的職業當數「軟體工程師」了,人人都嚮往去到矽谷科技公司,所以過去一年多來矽谷裁員潮令人不勝唏噓。 我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潮流會更迭的更頻繁、快速,與其追隨潮流,再被新的潮流淹沒,不如培養創業家精神。
Thumbnail
沒日沒夜的加班,隔日的晨曦瀰漫在空氣中,但你卻仍感到疲憊。拖著步伐進了公司,開始一天的日常工作、頂著公司專案與業務壓力,日復一日像顆不斷轉動的小齒輪。看著高不可攀的房價,通貨膨脹造成的生活壓力,不知道未來的希望寄託在哪。創業的念頭在腦中盤旋,但創業初期應該避免的誤區是什麼?
Thumbnail
在職業生涯的起步階段,選擇一個適合的行業至關重要。本文探討瞭如何從規模、細分、趨勢和陷阱等方面進行行業分析,並提出了收集資料、分析數據和實地調研等具體操作方法。
Thumbnail
這本是由今周刊出版的投資理財書籍,主要作者之一是知名的肯恩.費雪,這本書主要在介紹10種賺大錢的類型,譬如創業、求職、成為明星、房地產、創作、投資、甚至是和好對象結婚。 10種類型分成10個章節介紹,每個章節都有針對該類型做深入的說明,以上提到的賺錢方式,肯定不會有人全部都做,能夠做好其中的一兩種就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人生等同於一種商業模式,成功依賴於能力、效率和槓桿的結合。反思微軟加班文化,強調在追求高效勤奮時需平衡工作、健康與家庭。作者提倡「刻意練習」,同時警示勤奮應在個人承受範圍內,以保持生活的全面性和意義。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對於沒有上班經驗的創業者來說,進入企業經理人角色是相當困難的,而這種深度經歷對於創投領域同樣重要。因為成為創投合夥人所需具備的主要條件,除了募資能力跟案源,最關鍵的是協助創業者找到好的員工、顧問與出場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