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第一次工作就該懂》:哪只是第一次,這可是獻給所有工作人的一本好書!

2022/12/10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先說,這又是本中文書名很奇怪的書,英文書名《The Start-up of You》與內容符合得多。Start-up 指的是新創公司,You 則泛指你和你們。這本書不單單只是給職場新鮮人,而是寫給工作中的大部分人的一本實用書。內容描述我們在市場上經營自己就要像經營新創公司一樣,面對接踵而來的挑戰,專業知識、生活開銷、人脈擴張、未來選擇,我們該如何突破重圍,持續長久的經營自己?其中的眉角又是什麼?這難道不是每個人在職涯上都要面對的課題嗎?
這本書寫得之好,內容紮實緊湊,推薦程度一定是我閱讀筆記到現在的前三名,即便我工作了幾年再回來看這本書仍舊覺得獲益良多,相信在未來的每個時期我重讀一遍,一定都能夠提點我在工作上的一些不足之處。今天就來聊聊這本被我推爆的《The Start-up of You》吧!

職場環境

我們的上一代相信著只要肯努力,就能夠擁有還算過得去的生活。近幾年來世界經濟問題漸顯,全球化看似讓各國各業發揮所長以達到總體經濟的最大值,實則讓剝削變嚴重、全球產業鏈脆弱化。但近代世界拉大了 M 型社會兩端的同時,卻也打破了過去的世襲制度,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會階層間的流動性,只要肯努力人人有機會往上爬。第一批人看準了,攀爬到最高處佔滿了位置,往下蓋起電扶梯,讓後來的人們能夠沿著第一批人建造起的電扶梯輕鬆上行。
幾十年前的人們在電扶梯上穩定上升,到了退休年紀就能夠在人生的頂樓眺望壯麗的風景。但是頂樓的位置有限,人就只能塞這麼多,如果後來的人還想上去,不是推倒上面的人就是卡在電扶梯中等著,看哪天有機會輪到自己上去。
但是從頂樓下去的人遠遠少於在電扶梯等著往上的人,如果想要去到頂樓,繼續搭著電扶梯或許已經不是好辦法了。後進者為了到達頂樓各出奇招,有的跳出去拉繩索、有的直接叫直升機,現在社會想要買個房子養個孩子,就是至少需要這些變通能力。職場的變化已經不再是垂直流動,而是要靠著結交各種技能的朋友來讓自己去到頂樓
大環境如此,就算抵達最頂樓又如何?能夠一直保持自己不被人推掉嗎? Facebook 或者 Yahoo,這些曾在世界上紅極一時的企業,都可能會因為沒有跟著時代走或者是錯誤的決定而開始走下坡,所以要如何保持自己在波濤洶湧的市場上維持競爭力也是項課題。
針對「事」、「連結」「人」,我們都必須隨時盤點自己的狀況。我們將「事」分成分析自己在市場上的組合競爭優勢、該要如何去實踐計畫;「連結」分為如何去識別機遇讓事得以一帆風順、如何評估風險讓自己能夠確認要不要走這一步;「人」則重在拓展人脈,要能夠巧遇機會的先決要件就是要與夠多人交好,才有可能從介紹中獲得推薦。

組合競爭優勢

盤點資產

資產分為硬資產軟資產。硬資產是指錢、車子、房子等具體物,軟資產則是人脈、語言能力、專業知識、學習能力等等非具體所擁有的東西。
在經營公司或經營個人職涯的前期,硬資產一定都是相當重要的角色,因為沒有錢什麼事都做不起來,沒有錢買機車在鄉下要去上班都可能成問題,所以在經營初期一定要鞏固自己具備一定量的硬資產,讓自己得以發展其他關鍵的軟資產。
相較於硬資產,軟資產在職涯「發展」中扮演特別重要的角色,例如想讓自己在原本的工作上賺到更多錢,就需要靠名聲與人脈來獲得更多訂單、需要靠專業知識來解決更多複雜的問題,這也是在職場上仍需進修的原因——穩固並強化自己所擁有的軟資產。

盤點市場

過去很多在談職涯發展的書都會說「追隨你的天賦、熱情走」,但是萬一你的天賦就是在這個市場上沒辦法賺錢呢?喜歡畫國畫但萬一沒有老師加持、場地讓人展覽,這將是難以長久的工作。就算真的能夠展覽了,要畫到多頂尖才能夠讓人願意買你的作品?這就是市場需求少的工作,如果身處這行,職涯發展的困難度會大大提升。
如果不想一開始就挑戰魔王級難度的職涯關卡,建議可以先從較有市場需求的工作去發展,至少先存到自己的第一桶金。同一時間觀察市場上有無你可以發展的利基,想辦法去深化還是廣化你發展的利基,做出與市場上別人有一定的差異性或者有一定的水準,別人願意買單你的能力時才能順利跳轉過去。
有的時候產業的地域位置也會影響其市場性,像是資訊業的工作肯定是雙北最多,如果想做這一行,搬去台北對你是個有利的選擇。但如果你想開間愜意的民宿而非富麗的飯店,台北就不會是你的首選。
不存在的市場,才不在乎你有多聰明。
Marc Andersen

盤點理想

在競爭優勢中「熱情」當然也是不可或缺的。在你窮困潦倒覺得世界無望時,熱情會是你繼續往前堅持下去的動力,這牽涉到你的抱負是什麼?你的價值觀是什麼?對你來說什麼是重要的?這些在你平常吸收資訊時,對應你的行為上或許就可以發現。又或者在工作過程中,你會發現對你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例如你希望影響世界、關心環保、work life balance 又或者純粹醉心於某項技藝,你想要持續精進都好!這都會是你認為重要的東西,在選擇職涯的過程中,這些都不能違背才能走得長久。
你的遠見會塑造你的作為,但遠見本身也是由你的行動和經驗所塑造出來的。在你不斷成長及世界不斷改變的同時,你也在改造自己。無論你的價值觀或抱負是什麼,他們都會隨著時間改變。

執行計畫

我之所以沒有計劃,是因為計劃會把我侷限在既有的選項之中。 Sheryl Sandberg
面對市場時時刻刻在變化,我們必須根據我們的組合優勢進行 try and error,去判斷哪些能力是現在所欠缺需要培養的?哪些是可以繼續維持的?針對這些事情我們將其分為 ABZ 計畫。

A 計畫

A計畫是指我們現在執行的計畫,是你目前落實的競爭優勢。例如現階段我有一份正職工作、利用一週兩天晚上培養某項能力,這些事情我能夠去感受、判斷這有沒有符合我的目標,如果不符合就修正。

B 計畫

B計畫是指有可能發展成的計畫。例如你有別樣想從事的工作,但現在力有未逮或者時機未到。通常A計畫跳到B計畫是有某個轉捩點告訴你「是時候了」,像是做A計畫做到倦了、A計畫的工作可能不保,那麼就可以聽從心聲跳轉去B計畫。

Z 計畫

Z計畫是你原本的A計畫行不通被迫取消,但你也沒有辦法順利跳轉到B計畫時所採用的援備計畫,例如回到家做某個薪水待遇、學習機會沒那麼好的工作,但至少能夠讓你度過這段煎熬的時期,撐到前往下一個A計畫。
常常有人跟我們說要做長期規劃,然而有規劃固然是好,但是在現代社會中的頂尖精英大多是邊走邊看。你必須隨時評估你自己手邊的A計畫情況如何,留心有沒有想做的、別人介紹給你的B計畫、又或者A計畫的環境是否有所變異,評估兩者之間優缺點,要跳轉的話何時又是好的時機點。
提前規劃兩步,讓選擇帶來更多選擇。

識別機遇

大多數人以為成功人士的發展是一路順遂,其實並非如此,大多是一路平穩甚至有時面臨危機,但終究都克服了。只是機遇來臨時,他們會抓住突破點,讓事業得以突飛猛進,接著又是平穩的撞牆期,直到又遇到一個突破點才飛黃騰達。這邊的關鍵就在於:如何找到突破點?除了平時就應該多拓展機會之外,也要有相對應的能力去抓住。

要找機會先找人

在資本結構的社會裡,「好的機會」往往在社會頂部的人手間流竄,所以主動接近這些人,或許他們有時會認為你是適任者,繼而與你分享機會。或許你會認為這麼刻意爭取巧合也太過心機,但是許多人能夠往上爬都是如此,我認為就算不主動這麼做,也應該要不排斥主動接觸才能創造連結。

展露態度

態度這件事情其實挺微妙的,尤其現代社會人人都容易斷章取義,以片面觀點去評斷他人,畢竟這是講求效率的年代。例如你去一個場合見到一個人,你覺得他很生畏不講話,因此評斷這個人不有趣、不愛說話,但往往我們實際上忽略了情境 — 旁邊坐著他的上司,上司事先要求他在這個場合不要說話,因為平常他太常把事情說溜嘴了,在現在這場合裡不恰當。
我敢說在我的職涯中,見過太多只見過一次面不到一分鐘就妄下斷言的各種前輩們,還得意洋洋的認為自己有識人之明,甚至我自己沒做過的事他都比我清楚「我怎麼做的」。可惜在職場上就是要建立同盟,你必須盡量展現出自己「很認真」的樣子,好好建立與上司下屬的關係,讓別人講到你時說出來的都是好話,這樣別人手上握有機會時,才能換成你自身的機遇。
有時在團隊會議中,也要盡量 promote(推銷) 你自己做了哪些事情,讓別人對於你的專業能力、學習能力留有好印象,才能在未來的學習與機會上一路順遂。畢竟有時你自己不主動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忙,別人也不會知道你做的多好,至少你講了別人會有個印象!

抱持正面態度

作者認為要「積極奮起」、「靈機應變」、「愈挫愈勇」,面對困難要冷靜沈著應對,畢竟大部分市場上的事情不會如你所願,賣東西沒有客人、人才找不到、公司面臨營運危機錢要燒完了,這時該要怎麼辦?這些都是在經營的過程中會面臨到的困難,你會發呆等死還是力挽狂瀾?還是看看有沒有其他方案能夠解決現在的危機?書中舉例初期 Airbnb 快把錢燒完時,跑去做賣餅乾,好不容易才撐過財務危機,在面臨破產的危機中撐過來,最後才變成世界知名的公司。我有位朋友原本是做戶外運動裝備販賣的,疫情期間大家一封,他的營業額近乎直接歸零,為了活下去他跟店裡面的同事跑去賣水果,就是為了撐過疫情的危機,這又何嘗不是優秀的創業家精神?

保持好奇心

機會處處存在,單看有沒有發現。看到一個好消息,有沒有想去嘗試並創造新機會給自己?看到一個不順的地方,會不會想想這是為什麼?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想想有沒有獲利的機會或者能成為新的商機?看到別人沒看到的機會,讓它變成自己的機遇,想想這能不能衍生出好的商業模式,這就是商業頭腦!

評估風險

在我們職涯上總是要做決策,而決策後要面臨的不確定背後隱含哪些風險?理解這些風險有助於在我們勇敢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別高估負面風險

人們在做選擇時,習慣選擇最保守的選項,維持原本的樣子。但是往往我們要做出改變才能得到新的機會,所以在面對新的選項時,我們必須客觀評估風險,但不需要像數學家一樣把所有選項用數字列出來去做綜合分析,現實中這樣太麻煩了,沒人在這樣分析的,實務上也不可能精準預測,大多只要問:「最壞的情況是什麼?」思考自己能否容忍這最壞的情況,如果可以那就試試看吧!

時間資產

人們在評估風險時常常忘了「時間」這項隱形卻重要的資產,時間關乎「學一項新技能會花掉多少時間」、「學這項新技能的同時也排擠了學習其他事物的時間」、「現階段是否適合學習這個」、「現階段學習年齡是否合適」、「現在的生活環境適合學習該項技能嗎」還有一項最容易被遺忘的「越早學習越容易帶來複利效應」意即愈早學習某項技能,你會愈常去關注該技能的成長,甚至在將來思考未來的職涯路徑時,會將其相關能力納入選擇之中。所以在規劃學習新技能的時候要稍微評估一下現階段還有沒有更要緊的技能先學習會比較有幫助?
時間的資產寶貴在於丟進去就沒了,如果未來用不到確實可惜,因為你白白丟失了學習其他事物的時間,但也別因此緊守著該項資產,沈畢竟如此一來就會掉入沈沒成本的誤區。一旦做過了,怎樣都回不去了,不如好好看看現階段該要怎麼走才能對自己最有利。

把握別人誤認是高風險的機會

大部分的人們喜歡追求平穩的機會,但在社會不是那麼穩定的狀況下,低波動的長期職涯發展可能會讓你的職涯適應能力變得相當脆弱。相反地選擇薪水少學習多、有助於接觸更多人的兼職、雇用看似不強的人才這些都是常常被誤認為是風險的機會,如同眾所皆知,股市大跌往往才是進場獲利的好時機。

拓展人脈

拓展人脈有助於偶遇新的機會。當你自己要執行 B 計畫時時也要靠人脈去牽線、取得資訊。在拓展之前,建議你先培養幾個專屬於你的強項領域,為自己貼標籤,讓別人一提到某個專業領域的時候就會想到要找你、問你!

人脈類型

人脈主要可以分為強連結弱連結。強連結包含你的親朋好友、上班的同事甚至是專業領域會互相切磋常有話題的盟友,弱連結則是像朋友的朋友、好久不見的高中同學等。
專業盟友與我們自身具有高度的知識重複性,想深化自己在領域內的造詣,可以時常與他們交換想法來增加自己的知識深度。弱連結相反於專業盟友的性質,他們通常都具備與你不同的專長,與他們聊天可以讓你建立通往其他世界、機會的橋樑。
與你有直接接觸、你的強弱連結在人脈圈中稱之為第一度連結,除此之外你不認識的朋友的朋友則稱為第二度連結,而後依此類推。因為人們的時間有限,不可能跟每個人都保持超級好的關係,據演化心理學家 Robin Dunbar 估計人類能維繫的關係頂多 150 人,而因此被稱作 Dunbar’s number。所以在維繫人脈上必須要去抉擇哪些關係應該要好好維持?哪些關係又該讓它慢慢自然而然變淡?

關係投資

關係是要去主動建立的,這點非常重要務必牢記!你沒有走出門參加聚會、培養興趣的同時隨意聊聊天,就很難實際建立交情,更何況常說見面三分情,實體見面也絕對比網路上純聊天來得更讓人有印象。所有的關係都是如此,就跟愛情一樣,需要花錢花時間才能經營得好。作者說自己會固定安排一段時間、一筆基金用來維護關係,好讓自己的關係圈能夠維持下去
在關係建立的期間,要記得傾聽了解對方同時也推銷自己,讓雙方達到良好的互動。適時贈與對方有價值的禮物或者替別人牽線,讓別人給受到你的貼心也都是加深關係的好方法。同時,當對方願意幫助你的時候也不要連忙推託,適時接受對方的好意也不錯。彼此給雙方都有好處的資訊是建立友誼的好方法,但要避免在某些用詞或發送訊息上,做出了過多的權力展演而讓對方感到不快。
關係建立後不時要維持熱度,想想你在追你喜歡的人,對方不主動出擊就換你主動出擊,主動提個邀約不會怎麼樣,這不是死纏爛打,除非對方在你問個兩次後都不想理你時,那就勸你放棄這段關係吧!要建立更熱絡的關係,就不能點對點式的交友,彼此呼朋引伴朋友認識朋友,交友圈有重疊更能鞏固彼此間的關係。
最後,現在每個人都很忙,只會利用閒暇時間稍微滑個 IG、FB,不見得會回覆但看過留有印象,知道這個朋友有什麼興趣、喜好,所以要記得適時透過社群媒體曝光自己的近況,讓朋友知道你的狀況,這也是一種保持聯繫的好方法。如果意外看到有趣的訊息,也可以私訊對方小聊一下,就會發現對方説不定也有一番研究。

人脈情報(搜尋素養、人脈素養)

為什麼人脈是重要的我們在前面提過了,因為它能夠提供給我們一些特殊來源的內部消息,讓我們能夠搶一步預作準備或直接得到好處。如果對方具備某些專業能力,在你問某些問題時對方能夠從自身經驗中幫你過濾掉許多資訊,同時為你提出一些針對你現況的個人化的建議,此時問題的問得好就相當重要了!建議一般性問題可以透過社群媒體向大家發問,至於比較私人的問題就私下問,尤其像私人觀點平常不會有機會開誠布公,問對人這種問題就很重要!
有了人脈在針對某些事情有疑問時,就能夠透過多個情報來源來得到「可能的」答案,多個資訊來源能夠讓我們降低對於特定問題的偏見。除此之外,培養你的人脈圈就像尋找資訊策展人,他們會跟你談你感興趣的內容,你會不時接受到這些領域的最新資訊,讓你能夠在這個領域與別人交換到許多資訊,甚至多加追問也會讓別人認為你是「這個領域的人」而願意跟你加深交情,分享自己所學。

共榮共好

這是在拓展人脈圈最重要的事,「你」與「你們」這個世代的人們永遠不是彼此的競爭者,而是互相陪伴向前的開拓者。你要做到的,是讓自己成為有趣的人,吸引別人願意來找你,而你也用開闊的心去交友,彼此互相幫助,這不是我們過去在談判中提到的 Pareto’s optimality 嗎?

結論

人生職涯是在製品,隨時都在盤點、重整再次塑造,永遠不會有停下來的那一天。看完這本書,我希望勉勵我自己能每個月初,都找一天盤點自己的狀況,不妨你也可以執起筆寫下:
  • 組合競爭優勢:盤點你擁有的軟硬資產、盤點市場現況與你認為最重要的職涯價值觀或抱負
  • 擬定執行計畫:寫下現階段的A計畫、未來想邁進的B計畫與你的援備Z計畫
  • 拓展社交人脈:安排時段參加外面有興趣的聚會,主動建立連結;思考怎麼維持原本的連結
  • 定好人設標籤:想想看自己的長處與特色、為自己貼標籤,想個簡短快速的自我介紹
  • 資訊策展:綜合上述,規劃幾個你想加深加廣的領域去交流並建立人脈
每個月初都盤點自己做到了哪些,久了,我相信你一定會發現自己竟然完成了好多原本覺得難以到達的事情。
試著為自己打造一個帶得走的專業身份吧!
難易度:★★☆☆☆
可讀價值:★★★★★
保存價值:★★★★★
書名:《第一次工作就該懂》 《The Start-up of You》
作者:雷德・霍夫曼 Reid Hoffman & 班・卡斯諾查 Ben Casnocha
出版社:天下雜誌
96會員
141內容數
閱讀能夠充實我們自己的腦袋,筆記是能夠讓自己將讀過的東西融會貫通。在閱讀筆記裡,我希望與你分享我從書中看到的知識,再點綴上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我都能夠從書中學習更多。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