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遠從英格蘭來台灣宣教的連瑪玉女士,以輕鬆幽默的筆調為英格蘭青少年講述她在福爾摩沙的故事。一百年後的我們,對於一百年前台灣社會的了解程度,比當時的英格蘭青少年好不到哪裡。因此,讀她的著作,不但不會覺得「我幹嘛讀這些我早就知道的事?」反而會覺得「原來以前台灣人是這樣生活的,我都不知道呢!」
最近我在走訪平溪線上的平溪站和嶺腳站時,發現這兩站附近都有以「台車道」為名的道路。雖然軌道早已拆除,也不見台車,但在日治時期,這裡應是台車往來頻繁,運送煤礦及貨物的重要道路。
以往我對於台車的想像,總以為它既然是在軌道上行走,應該是輕量級且沒有屋頂的小火車,其動力來源大概也是靠燃煤吧。直到我拜讀了日治時期在台灣佈道的英格蘭女宣教師連瑪玉(Marjorie Landsborough, 1884-1984)的《
蘭醫生媽的老台灣故事:風土、民情、初代信徒》才知道自己誤會可大了。
在第七章〈搭乘台車〉中,連瑪玉鉅細靡遺地描述台車的外觀、行進方式和她的搭乘經驗。如圖所示,一輛半坪大小的台車,四個角落各有一根把手,連瑪玉將台車形容為「倒過來的小桌子」,台車行進時,乘客可握住「桌腳」以策安全。
重點來了--台車如何行進呢?它的動力來源不是燃煤,而是人力。一輛台車由一到兩名苦力負責在後面推動,當車速夠快時,苦力也會跳上車一同滑行。
《蘭醫生媽的老台灣故事:風土、民情、初代信徒》頁76附圖。
這讓我想起我小時候常玩爸爸的手推車,把它當滑板車一樣,單腳踏在上面、另一腳著地加速,然後再跳上手推車滑行。最大的不同是,手推車不能控制方向和速度,常常滑到撞牆,而台車則在固定的軌道上行駛,有人幫你控制車速,既快速又安全。在火車無法抵達的路段,便是藉由台車輸送貨物;不只是輸送貨物,台車也兼具遊覽車的功能,連瑪玉當年正是乘坐台車前往日月潭觀光的。
那麼,在旅行當中,如果目的地是沒有鋪設台車軌道的地方怎麼辦呢?連瑪玉為我們詳細介紹台灣山地旅行的交通工具--竹轎;如果要進入山路陡峭的深山,竹轎卻太笨重而上不去怎麼辦呢?連瑪玉建議我們可以乘坐--登山椅;如果想要體會日月潭上的風光,連瑪玉推薦我們搭乘原住民自製的--獨木舟……
一百多年前的人,是用什麼交通工具在台灣旅行的呢?--這個問題,我想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人應該都沒有想過,但在連瑪玉深入淺出的說明,加上書中照片輔助下,腦海裡立刻閃出鮮明的畫面。
1910年初受派到台南的連瑪玉,最初任教於台南女學(今長榮中學)。兩年後,她和創辦彰化醫館(今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衛醫生(David Landsborough, 1870-1957)結婚,婚後負責宣教和護理工作。直到1936年退休回國,她將二十六年的青春歲月奉獻給台灣,並且留下「切膚之愛」--為拯救腿部潰爛的男童,她自願捐獻皮膚,由蘭醫生操刀割皮,移植到男童患部--的佳話。
蘭大衛(左一)和連瑪玉(右一)家庭照,《蘭醫生媽的老台灣故事:風土、民情、初代信徒》頁18附圖。
除了留下傳誦至今的「切膚之愛」事蹟之外,連瑪玉還留給我們In Beautiful Formosa(1922)、Stories From Formosa(1924)、More Stories Form Formosa(1932)三本著作,敘述她這二十六年來在台灣的所見所聞,包含他們的初代信徒如何從異教徒成為基督徒的歷程、台灣的婚喪喜慶及風俗民情、台灣在日本政府統治下的發展……等。
值得一提的是,連瑪玉寫作這三本書的預設讀者是遠在太平洋彼岸的英格蘭大男孩、大女孩,讓這些教會新血了解自己是怎麼樣在異域宣傳上帝之名,並吸引他們前來效力。既然對象是青少年,而且又是從來沒有到過台灣的讀者,連瑪玉將她的「福爾摩沙導覽手冊」寫得翔實仔細又生動活潑,兼具史料價值與閱讀樂趣。相較於馬偕、甘為霖……等宣教士的單純記錄宣教過程而寫的記錄,連瑪玉的文字風格明顯吸睛許多。
一百年後的我們,對於一百年前台灣社會文化的了解程度,恐怕比當時的英格蘭青少年好不到哪裡去。因此,我們現在閱讀連瑪玉的著作,不但不會覺得「我幹嘛讀這些我早就知道的事?」反而會覺得「原來以前台灣人是這樣生活的,我都不知道呢!」
我們不知道的事可多呢!身為女性,連瑪玉似乎特別關懷福爾摩沙女性同胞的遭遇,從被父母溺殺的女嬰、被丈夫冷落的姨太太以及被社會鄙視的寡婦……等,連瑪玉透過筆鋒為她們發聲,如實呈現舊時代男女不平等的現象。這些忠實的敘述,是我們認識台灣女性史的珍貴材料。
此外,以前的人怎麼結婚?怎麼辦壽宴?怎麼辦喪事?怎麼辦慶典?……連瑪玉以她的親眼觀察為出發點,為我們勾勒出百年前婚喪喜慶的面貌,也是台灣生命禮俗史上不可多得的材料。
連瑪玉的三本著作後來合譯為《
蘭醫生媽的老台灣故事:風土、民情、初代信徒》。假如你不想和我一樣對日治時期的台灣歷史一知半解,連台車怎麼跑的都不知道--
是時候隨連瑪玉的腳步,想像自己搭上迅疾如風的台車,在她的牽引之下,穿梭到一百年前,看看我們祖先的食衣住行、生老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