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女巫,變形,與鏡像──以《馬克白的悲劇》遁入馬克白的精神夢靨

更新於 2022/03/20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The Tragedy of Macbeth © Joel Coen
喬爾・柯恩(Joel Coen)編導的《馬克白的悲劇》不只是將莎士比亞的文字轉為影像,更是柯恩重新詮釋的新版《馬克白》(Macbeth),它也如其名地道出主角馬克白的「悲劇」,而此悲劇性體現在柯恩透過主題意象與鏡頭語言傳達的人物心理焦慮和驚悚,通過他的影像,我們仿若進入了馬克白的內心世界,感受那喧嘩與騷動,一場超現實的精神幻夢。

▍烏鴉:盤旋的厄運

於莎士比亞的原劇本中,首幕便描述三位女巫在雷電交加中入場,而於柯恩的電影中,這段女巫的進場與對白都是沒有畫面的,全黑的屏幕與聲線沙啞低沈的女聲「交談」著,我們難以分辨這些畫外音中究竟有幾個人,更無從得知他們的身份。選擇將劇中重要的開幕場景以黑屏搭配畫外音的方式呈現,柯恩已然為其詮釋的版本定下基調,捨棄具代表性場景的視覺畫面,柯恩反倒在漆黑中建構了一個心理與精神空間,畫外音就像發生在人腦內的聲音,這正預示了這三位女巫以及其預言將在整齣劇中不斷縈繞於馬克白心中,是他揮之不去的夢靨,而我們就這麼跟著這詭譎神秘的聲音遁入了馬克白內心,比起莎士比亞原著,柯恩將拍出一個更以馬克白角度出發,對此人物更多同理(empathy),並更聚焦其內心焦慮與恐懼的「悲劇」。
Fair is foul, and foul is fair:
Hover through the fog and filthy air.
而在女巫的畫外音言畢這段話後,我們聽見劇場大燈打開的巨響,畫面隨之亮起,一瞬即明白,柯恩的《馬克白的悲劇》發生在虛構的劇場、在主角的心裡空間,一切場域都是非現實、非具體的,而那劇場打燈的聲效,亦如人物內心的一聲巨響,警告也預示著馬克白即將面臨的沈重命運。呼應著莎士比亞的文字,柯恩於亮起的畫面置入了電影的重要元素——烏鴉,「飛旋於迷霧瘴氣的空中」(Hover through the fog and filthy air),而後我們明白,一片白茫茫中的三隻烏鴉,正是三名女巫的化身,象徵著縈繞的厄運與腐朽的死亡氣息,此處柯恩提取了劇本後以烏鴉等不祥之鳥預示國王之死,甚至是於《哈姆雷特》(Hamlet)開首便將烏鴉與復仇相連結之概念,讓此鳥類揭開全劇序幕,成為整齣劇的貫串意象,以及爾後飛旋於馬克白身旁、腦海裡的恐懼與厭惡。
The Tragedy of Macbeth © Joel Coen

▍軀體變形:扭曲的人性

烏鴉作為三名女巫的化身,加深了這三個角色在劇中的神秘性,不只是他們的形體變形(metamorphosis),還有在在荒野場景中女巫身軀的彎折「變形」,都強調了她們的現身是不正常的、甚至超現實的,反映著一種人性的扭曲與變形。此幕攝影機先是俯拍蜷縮在地的女巫(Kathryn Hunter 飾)接著以升降鏡頭向下轉,彷彿穿透了層層迷霧,看見清晰的女巫身影,如此運鏡、人物形體表現,以及對原劇本場景設定的改動,皆使得柯恩的敘事更深掘入人的心理與精神層面,我們隨著鏡頭俯視女巫,好似對地面的一切能一覽無遺,掌握了全知的上帝視角,卻又被氤氳煙霧遮蔽,且看不見女巫的面容,如同馬克白的處境,白茫茫霧中,他看不清的是蜷曲的慾望、焦慮、與恐懼,在不知不覺中舒展,扭曲、變形、而蔓延著。
而此時原來劇本中的三名女巫對話,全由 Kathryn Hunter 一人分飾三角完成,透過音頻、說話語氣的轉變,以及導演不同鏡位的切換,我們能感覺得出,在這個軀體中,住著幾乎相似,卻又分離,而能相互對話、互動的不同人格——姐妹(sisters),柯恩對角色的重新詮釋,讓三女巫角色融合、重疊,而又於某些時刻游離,如同人心底的多重慾望和恐懼,而 Hunter 對著不同鏡位的台詞演繹,既是她的獨角戲,也是她軀體裡不同人格的分裂與交流,因而「她們」虛實相參地存在,存在荒野中,也存在馬克白的心中,相交纏而曲折,拉扯而變形。
The Tragedy of Macbeth © Joel Coen

▍被壓抑物之再現

如前所述,馬克白與三女巫初次見面的荒野場景,被柯恩建構成一個具超現實基調的心理空間,因而女巫的「對話」與「獨白」也如同發生於馬克白內心的預示與可怕感知,女巫對著鏡頭娓娓道來水手的詛咒,正如發酵於馬克白心底的人性之惡與隨之攫來的噩耗,而水手的故事更與馬克白的命運形成平行而相互映照的關係,那既是超自然力量介入現實與人之命運,也是人物的心理壓抑變相地重現。柯恩透過女巫扭曲變形的軀體、蜷縮的姿態、以及起初被濃霧遮蔽的形象,表現馬克白壓抑與逃避的內心慾望和恐懼,他們相見於一個遠離城堡、平時生活範圍的荒野,柯恩則將場景塑造成全白、迷霧飄渺之地,因此我認為此景乃虛實相參的夢境,它使得被壓抑的人性與隱蔽的心理狀態能重新與人物對話。柯恩鏡頭下的三女巫合而為一,透過大量俯角的中特寫鏡頭拍其獨白,觀影過程觀眾便輕易地被帶入情境,我們感覺一切亦發生在自己的潛意識裡,感覺自己也是馬克白,Hunter 的演繹使得我們感到不安,壓抑的焦慮隨著其詭譎的詛咒蔓延開來,我想這便是柯恩對莎劇《馬克白》的解讀,在將文字轉換為影像時,他考慮的是如何讓影像「鑽」進觀眾內心,如何透過馬克白的恐懼,反射觀眾的內心焦慮;如何透過具象化這份令人不安的躁鬱,使得被壓抑的情緒重現於人的意識中,使得人物重新面對所逃避之事物與隨之而襲來的命運悲歌。正如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曾寫道:
“… if psycho-analytic theory is correct in maintaining that every emotional affect, whatever its quality, is transformed by repression into morbid anxiety, then among such cases of anxiety there must be a class in which the anxiety can be shown to come from something repressed which recurs.”
被壓抑物的再現與反覆出現,反映了人心逃避與抑制的情緒,而在柯恩的《馬克白的悲劇》中,他提煉了這樣的人性焦慮,具象化其為三女巫和烏鴉的形象,將此精神病態植入主角馬克白內心,我們看見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演繹的馬克白在犯下殺機前後的糾結與焦躁,眼神閃爍著迷茫,現身於混沌的迷霧之中,並且愈加發狂,虛實難辨。在他謀殺鄧肯王(King Duncan)時,他更強調了自己同時「謀殺了睡眠」( “has murder’d sleep” ),寧靜與祥和被劃開,流淌著發狂的血腥,恐懼、慾望、與焦慮如烏鴉漫天飛舞著。
The Tragedy of Macbeth © Joel Coen

▍水中之鏡:流動的慾望中重生

又,馬克白與女巫初次見面的場景,馬克白馬上問班柯(Banquo,Bertie Carvel 飾)「這些」東西是什麼,接著畫面切到女巫的全景鏡頭,我們卻只看到兀自佇立荒野中的 Hunter ,何以是「這些」?直至下一顆大遠景鏡頭,我們才發現 Hunter 腳下的水窪倒映著兩個自己,形成一幅詭譎的畫面,也在在暗示了此處的不尋常、超自然性,以及馬克白潛在的精神錯亂與分裂。而水邊的鏡像反射不難令人聯想到納西瑟西(Narccissus)的神話,並且正如拉岡(Jacques Lacan)鏡像階段(mirror stage)提出的人之自我形塑過程,此時的馬克白亦面臨一種自我良知與慾望的拉扯,女巫的預言不斷反射著他的內心渴求,也形塑著他的人格,如同水中的倒影是流動且能變形的,此時的馬克白以流動的慾望和恐懼為鏡,重新形塑自我。電影後半馬克白再次召來女巫,捧起水中成像,在水波粼粼攪動中,他已變形為全新的「馬克白」,註定走向悲劇的命運。
The Tragedy of Macbeth © Joel Coen

▍結語:虛構劇場中的心理真實

莎士比亞的《馬克白》改編為戲劇、電影作品之多不勝枚舉,即便循著一樣的台詞、舞台指示,卻仍能幻化出無數不同的版本,私以為正如柯恩《馬克白的悲劇》中荒野的鏡像水潭,《馬克白》本身也是面鏡子,在不同的解讀與詮釋中,勾勒著不同形貌的「馬克白」,吟哦著旋律各異的悲歌。柯恩的馬克白於情節上未做出明顯的巨變,卻透過諸多鏡頭語言、場景設計、與角色設定,將馬克白的故事建構在非現實的心理空間中,演員吟誦著莎士比亞的文字而交織開展出一個虛構的精神場域,在烏鴉盤旋的氤氳霧中;在女巫沈鬱沙啞的詛咒聲中;在彎折扭曲的形體變態中;在黑白分明與對稱的幾何空間裡,感受馬克白壓抑與逃避的慾望,也深掘自我之焦慮。柯恩以《馬克白》的文本為鏡,在灰階的血泊中,反射著現代人的對權勢之慾望,在劇場大燈開啟與關閉的兩聲巨響中,馬克白的現實命運與精神世界虛實相參,而我們亦在劇場之虛與感知之實中穿梭,那是一場美而殘酷的夢靨。
The Tragedy of Macbeth © Joel Coen
𓁼文章同步刊於《潺時》ISSUE.18:春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6會員
2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atherin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凝視」是抽象而無形的,卻能在不同視線交互作用下,構設出一個時空場域,如柏拉圖所言的陰性空間(chora),是不具任何具體形式,曖昧而混沌,無以言說的玄牝空間。導演拍出了這樣的獨特時空,逃脫了陽性主導的理性與邏輯,在混亂與自由中,這樣的陰性凝視顯影與成像,成像於花窗玻璃的景框中,顯影於她的觀景窗下。
侯孝賢透過一個大家族的經歷,道出戰後台灣的歷史故事,反映了其為「亞細亞的孤兒」之處境,「二二八事件」作為「歷史的動力」,把台灣土地上潛藏的省籍衝突、身份認同問題、與國族意識混亂全都捲進漩渦中,然而即便作為二二八事件的「代表電影」,《悲情城市》卻並未直接地將此「動力」呈顯於螢幕上,反而透過一種二手、間
她們在兩種非線性敘事中,各自解構了傳統的秩序空間,進而於文字、影像中,建構新的、充滿流動性與生命力的陰性場域;更透過一種虛幻、脫離真實的想像,掙脫與破壞現實束縛,遁入且陶醉於那「不合法的自由」(illegitimate freedom)中。
護照、汽車、地圖、紀念燈,布宜諾斯艾利斯,溽暑,他們展開一段公路之旅,這趟旅程是戀人的離散,是逃避,也是自我放逐(exile),更是「從頭來過」,他們透過空間的移動與流浪,在異鄉重構「家」,也重建自我身份。25週年即將重新上映的《春光乍洩》,且容我以字領路,重返阿根廷,重啟黎耀輝與何寶榮的離散之旅。
「從不」平等,「很少」聞問,「有時」無處逃奔,「總是」悲憤。 「從不」主動,「很少」被理解,「有時」窒礙難行,「總是」哀悼。 那些恆存於生活中的大大小小「從不」、「很少」、「有時」、「總是」,願它們隨悲秋飄落,爾後她們能慢慢等待春天。
年輕浪漫,有著《四百擊》中Antoine的「老成憂鬱」,捨棄腐朽的價值,但靈魂仍保持著古典之質,他用新的方式說新世代的故事,他有他的新浪潮。 永遠年輕與革新,Timothée Chalamet在他沒有定形定狀的電影角色與世界中,用自己相信的價值,活成自己的樣子。
「凝視」是抽象而無形的,卻能在不同視線交互作用下,構設出一個時空場域,如柏拉圖所言的陰性空間(chora),是不具任何具體形式,曖昧而混沌,無以言說的玄牝空間。導演拍出了這樣的獨特時空,逃脫了陽性主導的理性與邏輯,在混亂與自由中,這樣的陰性凝視顯影與成像,成像於花窗玻璃的景框中,顯影於她的觀景窗下。
侯孝賢透過一個大家族的經歷,道出戰後台灣的歷史故事,反映了其為「亞細亞的孤兒」之處境,「二二八事件」作為「歷史的動力」,把台灣土地上潛藏的省籍衝突、身份認同問題、與國族意識混亂全都捲進漩渦中,然而即便作為二二八事件的「代表電影」,《悲情城市》卻並未直接地將此「動力」呈顯於螢幕上,反而透過一種二手、間
她們在兩種非線性敘事中,各自解構了傳統的秩序空間,進而於文字、影像中,建構新的、充滿流動性與生命力的陰性場域;更透過一種虛幻、脫離真實的想像,掙脫與破壞現實束縛,遁入且陶醉於那「不合法的自由」(illegitimate freedom)中。
護照、汽車、地圖、紀念燈,布宜諾斯艾利斯,溽暑,他們展開一段公路之旅,這趟旅程是戀人的離散,是逃避,也是自我放逐(exile),更是「從頭來過」,他們透過空間的移動與流浪,在異鄉重構「家」,也重建自我身份。25週年即將重新上映的《春光乍洩》,且容我以字領路,重返阿根廷,重啟黎耀輝與何寶榮的離散之旅。
「從不」平等,「很少」聞問,「有時」無處逃奔,「總是」悲憤。 「從不」主動,「很少」被理解,「有時」窒礙難行,「總是」哀悼。 那些恆存於生活中的大大小小「從不」、「很少」、「有時」、「總是」,願它們隨悲秋飄落,爾後她們能慢慢等待春天。
年輕浪漫,有著《四百擊》中Antoine的「老成憂鬱」,捨棄腐朽的價值,但靈魂仍保持著古典之質,他用新的方式說新世代的故事,他有他的新浪潮。 永遠年輕與革新,Timothée Chalamet在他沒有定形定狀的電影角色與世界中,用自己相信的價值,活成自己的樣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在一些實際的統計裡面我們會更能體會這之中的價值。譬如說:「許多得到肺癌的人都有每天吸菸的習慣」與「許多得到肺癌的人都有每天喝水的習慣」這兩個宣稱有著截然不同的科學價值。而這是我們能透過觀察沒吸菸的人得肺癌的機率與觀察沒得肺癌的人是否也每天喝水來使之愈加清晰。
如果你是文組出身,困擾著職涯發展,嚮往著科技業的高薪,卻一籌莫展。我要告訴你,其實你不孤單。
Thumbnail
老鼠從不認為自己吃的東西是偷來的, 蒼蠅從覺得自己髒, 蝙蝠也不知道自己有毒, 畢竟在烏鴉的世界裡, 天鵝都是有罪的. 思想不在同一個高度, 沒必要互相征服.
Thumbnail
《烏鴉女孩》中有些場景是為了測試出版商的底線,雖然最後出版商照單全收,但隨著奧地利爆出一起駭人聽聞的監禁案,約瑟夫·弗里茨監禁了自己的女兒長達24年,並在長年的性侵中受害人伊麗莎白·弗里茨產下7子的荒誕悲劇下,《烏鴉女孩》劇情中就沒有什麼部分是太過於離譜過份了。
Thumbnail
  現代人已經失去魔法了,但占卜還有被保存下來。   作為神族後裔(外婆家的親戚可以跟神明對話,我有四分之一血統),我在19歲的仲夏開啟成為女巫的旅程。或許不應該叫做女巫啦,比較好一點的稱呼是靈媒,但我比較喜歡女巫這個名字,因為女巫有種魔法力量的感覺,而且女巫應該也會占卜吧。   
Thumbnail
即使沒有女巫出現,光是暴露在冷冽的麻州東北角,就足以被無情的自然摧毀。這就是《女巫》的第一層寓意——人類身處純粹自然的無助與恐懼。於是,人類對於自然...
Thumbnail
充滿正義感、對世事抱持疑惑的法官入間道雄,沒有法官威嚴、也不是頂大法律科系畢業的他,時不時會有一些奇怪的發言,有別以往法官的第一印象,追求真相的他經常動用職權去調查案件。
Thumbnail
《小黑與櫻花》/倪韶(信誼) 最近和小貝共讀信誼基金會的新書《#小黑與櫻花》,是一本寧靜且優雅的繪本,喜歡烏鴉的呵護和瞬間即永恆的感覺,心血來潮帶小貝作一幅立體畫,主要用深藍紙袋、白色雪紡紗、樹枝&樹葉、水彩等製作。 材料:圖畫紙、深藍紙袋、白色雪紡紗(淘汰的衣服)、透明包裝袋(卡片包裝袋)、棉花棒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在一些實際的統計裡面我們會更能體會這之中的價值。譬如說:「許多得到肺癌的人都有每天吸菸的習慣」與「許多得到肺癌的人都有每天喝水的習慣」這兩個宣稱有著截然不同的科學價值。而這是我們能透過觀察沒吸菸的人得肺癌的機率與觀察沒得肺癌的人是否也每天喝水來使之愈加清晰。
如果你是文組出身,困擾著職涯發展,嚮往著科技業的高薪,卻一籌莫展。我要告訴你,其實你不孤單。
Thumbnail
老鼠從不認為自己吃的東西是偷來的, 蒼蠅從覺得自己髒, 蝙蝠也不知道自己有毒, 畢竟在烏鴉的世界裡, 天鵝都是有罪的. 思想不在同一個高度, 沒必要互相征服.
Thumbnail
《烏鴉女孩》中有些場景是為了測試出版商的底線,雖然最後出版商照單全收,但隨著奧地利爆出一起駭人聽聞的監禁案,約瑟夫·弗里茨監禁了自己的女兒長達24年,並在長年的性侵中受害人伊麗莎白·弗里茨產下7子的荒誕悲劇下,《烏鴉女孩》劇情中就沒有什麼部分是太過於離譜過份了。
Thumbnail
  現代人已經失去魔法了,但占卜還有被保存下來。   作為神族後裔(外婆家的親戚可以跟神明對話,我有四分之一血統),我在19歲的仲夏開啟成為女巫的旅程。或許不應該叫做女巫啦,比較好一點的稱呼是靈媒,但我比較喜歡女巫這個名字,因為女巫有種魔法力量的感覺,而且女巫應該也會占卜吧。   
Thumbnail
即使沒有女巫出現,光是暴露在冷冽的麻州東北角,就足以被無情的自然摧毀。這就是《女巫》的第一層寓意——人類身處純粹自然的無助與恐懼。於是,人類對於自然...
Thumbnail
充滿正義感、對世事抱持疑惑的法官入間道雄,沒有法官威嚴、也不是頂大法律科系畢業的他,時不時會有一些奇怪的發言,有別以往法官的第一印象,追求真相的他經常動用職權去調查案件。
Thumbnail
《小黑與櫻花》/倪韶(信誼) 最近和小貝共讀信誼基金會的新書《#小黑與櫻花》,是一本寧靜且優雅的繪本,喜歡烏鴉的呵護和瞬間即永恆的感覺,心血來潮帶小貝作一幅立體畫,主要用深藍紙袋、白色雪紡紗、樹枝&樹葉、水彩等製作。 材料:圖畫紙、深藍紙袋、白色雪紡紗(淘汰的衣服)、透明包裝袋(卡片包裝袋)、棉花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