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很愛殺價的代理商,B2B國際業務必要的「小用心」。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殺價

除非我們是產業中具備有絕對優勢的製造商,產品獨特僅此一家,只有我挑客人從來沒有客人挑我,否則身為業務,難免都會遇到殺價。

即使身為B2B的國際業務也相同,代理商也是會殺價的。

在做國際貿易,公司通常都會有所謂的牌價表,上面會標示產品的牌價與最低售價。常見的商業模式就是代理商拿到的價格通常就是牌價表中的底價。不論是我們提供牌價表給代理商,或者是Case by Case的報價模式,net price就是我們賣給代理商的價格。

設備的終端售價 = 製造商的底價 + 進口成本+ 代理商利潤。

某些時候,代理商會來跟我們議價,原因可能是遇到競爭、可能是客戶殺價、可能是報錯價格;不論是什麼原因,只要議價幅度可接受,理由可接受,我們通常會給予代理商一點方便,協助他取得訂單。

但是業務做久了,就是會遇到每一次下單都殺價的代理商

即使我們跟這樣的代理商說我們是全球統一定價 (全球統一定價這件事情我個人是不認同的,這只會損害公司的利潤與競爭力),他還是會是用各種理由希望我們降價,一旦我們降價一次,下一次他下單就會要求比照前一次訂單的降價幅度,或者要求更多。不降價他生氣,降價了老闆生氣真是左右為難。

遇到這種殺價成癮的代理商我們有什麼可以反制的手段呢?

其實很簡單就兩個方式

  1. 不降價
  2. 對於這種代理商,給予另一份不同的價格表



第一種方式是:不降價

不降價代表我們態度要採的硬,就是因為我們之前降過價,因此對方會認為我們有空間,即使他並沒有遇到競爭,也會想要買便宜一點讓自己多賺一點。因此對付這樣的客戶就是死守自己的底線,每個案子都不降價。久而久之對方就會知道我們這邊沒得玩,也就不會花心思來玩議價遊戲了。


我比較推薦的是第二種方式:給他另一份價格表

對於這種每次都要殺價的代理商,我們何不就給他一份特製的價格表? 假設他習慣性地都要殺價5%,那我們在給新價格表或每次報價時就多加5%。他要來殺價時就表現的勉為其難然後給3~5%的折扣。代理商開心,我們也開心。

去年,是最適合調整價格表的時機,全球製造商都有很充足且令人信服的理由漲價。即使公司本身價格沒有調整,我們業務自己調整有何不可?

相對的我們就得做好牌價表與報價表的管控,不能出錯

許多工業產品的B2B國際業務會覺得這樣做很麻煩;因為全球統一定價的情況,報價一定不會出錯。現在針對某些代理商特別制定價格,報價時還要特別注意,比較懶得就算了,反正折價販售損失的是公司也不是自己。若全公司的業務都是這樣的心態,公司營收自然很難成長。


上述兩個方式執行困難的地方不在於作法,而在於業務的心態。

簡單的說:若我們害怕失去訂單,我們就做不到

需要多練習把視野從眼前的訂單拉遠道從整個公司營運的角度來看事情,自然而然會知道正確的道路就是應該斷絕這樣的不正常合作關係。

但上述做法有一個要特別注意的點,就是「得非常確認對方要求打折,並非因為競爭」,若該代理商不斷要求打折是因為當地市場競爭激烈,我們卻錯以為對方是奧客,那上述做法會直接斷送該國的銷售之路。反過來說若我們身為國際業務,卻沒有這樣的業務敏感度,那也是很讓人擔心的。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還請按下右邊欄位〔訂閱〕、〔追蹤〕或〔贊助〕。

業務可頌 杭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2B Sales&Business Development
132會員
234內容數
B2B業務行銷 筆者是專職於國際B2B業務行銷的工作者,以旅行國家或城市來說,在台灣應該是PR99的等級,數十個國家,數百個城市。在2024年末改任職於一間德國公司,也是擔任國際B2B業務行銷的工作。本專欄主要分享B2B工作中的案例、觀念、經驗,與在德國公司的工作日常。
2025/04/29
本文寫在川普關稅大刀時~ 關稅對企業外銷來說真的很重要的議題嗎? 答案是肯定的。但不是非常片面的不好。像美國這次幾乎重要產地全面加關稅的狀況,其實最終結果好或壞其實未定。 如果主力市場是美國 狀況一 如果我是一間台灣的製造商,我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日本製造商,我原本出口到美國被課5%的關稅,但
Thumbnail
2025/04/29
本文寫在川普關稅大刀時~ 關稅對企業外銷來說真的很重要的議題嗎? 答案是肯定的。但不是非常片面的不好。像美國這次幾乎重要產地全面加關稅的狀況,其實最終結果好或壞其實未定。 如果主力市場是美國 狀況一 如果我是一間台灣的製造商,我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日本製造商,我原本出口到美國被課5%的關稅,但
Thumbnail
2025/04/15
一板一眼把產品做好,這是普羅大眾對日本與德國人的認知。在日本,我們常聽說要款待客戶,意思是要把服務做好讓客戶很滿意。在德國有類似的概念,我們要把產品做好,要替客戶想怎樣的產品功能可以讓客戶使用起來更方便,更滿意。但我目前只感受到產品面這塊。 對於工作,德國人分工非常的清楚,明確,該我做的就是我做,
Thumbnail
2025/04/15
一板一眼把產品做好,這是普羅大眾對日本與德國人的認知。在日本,我們常聽說要款待客戶,意思是要把服務做好讓客戶很滿意。在德國有類似的概念,我們要把產品做好,要替客戶想怎樣的產品功能可以讓客戶使用起來更方便,更滿意。但我目前只感受到產品面這塊。 對於工作,德國人分工非常的清楚,明確,該我做的就是我做,
Thumbnail
2025/04/01
應該有些人看過我去年寫的,把想法講出來不等於溝通這篇文章 把想法講出來不懂於溝通 我覺得不要拐彎抹角直白的溝通很棒,省的浪費時間。但是直白卻沒有結論更浪費時間與精神。 我覺得身為亞洲人,在職場上有一點歷練,我們基本上都瞭解拐彎抹角的溝通文化(不論喜不喜歡),我發現這種亞洲人的人格特質在德國的公
Thumbnail
2025/04/01
應該有些人看過我去年寫的,把想法講出來不等於溝通這篇文章 把想法講出來不懂於溝通 我覺得不要拐彎抹角直白的溝通很棒,省的浪費時間。但是直白卻沒有結論更浪費時間與精神。 我覺得身為亞洲人,在職場上有一點歷練,我們基本上都瞭解拐彎抹角的溝通文化(不論喜不喜歡),我發現這種亞洲人的人格特質在德國的公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身為原廠,我們就是品牌廠或稱製造商。我的的客戶就是代理商或經銷商。 盤點一下自己的客戶名單,我們會是某間代理商手上產品線中的雞肋嗎?從我的經驗來看,一定可以找出這樣的客戶。 做生意不用這麼卑微。 若我們跟代理商之間的關係只是買與賣,代理商跟我們之間的關係也只會是買與賣。 講清楚說明白 講清楚說明白
Thumbnail
身為原廠,我們就是品牌廠或稱製造商。我的的客戶就是代理商或經銷商。 盤點一下自己的客戶名單,我們會是某間代理商手上產品線中的雞肋嗎?從我的經驗來看,一定可以找出這樣的客戶。 做生意不用這麼卑微。 若我們跟代理商之間的關係只是買與賣,代理商跟我們之間的關係也只會是買與賣。 講清楚說明白 講清楚說明白
Thumbnail
客戶說:「只要你願意降到跟B廠商一樣的價格,我今天就下單給你。」這筆訂單如果入帳,這個月的營業額就超標了,對連續幾個月低迷的業績來說也是一劑強心針...有三個原因讓我拒絕了這張單。
Thumbnail
客戶說:「只要你願意降到跟B廠商一樣的價格,我今天就下單給你。」這筆訂單如果入帳,這個月的營業額就超標了,對連續幾個月低迷的業績來說也是一劑強心針...有三個原因讓我拒絕了這張單。
Thumbnail
客戶說東,就只能往東走嗎 ? 身為一個中間者,連繫著客戶與生產商,如何發揮這個身份的價值?
Thumbnail
客戶說東,就只能往東走嗎 ? 身為一個中間者,連繫著客戶與生產商,如何發揮這個身份的價值?
Thumbnail
關於代理商 有些公司的做法是一個國家一個代理商,銷售所有的產品。 有些公司的產品線比較廣,因此一個國家多間代理商,但彼此銷售不同的產品。 有些公司雖然產品只有一兩種,但是一個國家會設置多間代理商。劃定業務區域。 比較少見的案例是一間代理商會同時負責販售多個國家 有以下兩個情境: 【思考情境一】
Thumbnail
關於代理商 有些公司的做法是一個國家一個代理商,銷售所有的產品。 有些公司的產品線比較廣,因此一個國家多間代理商,但彼此銷售不同的產品。 有些公司雖然產品只有一兩種,但是一個國家會設置多間代理商。劃定業務區域。 比較少見的案例是一間代理商會同時負責販售多個國家 有以下兩個情境: 【思考情境一】
Thumbnail
我們身為B2B外銷業務,很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開發新的代理商。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一間有興趣合作的公司時,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就是談清楚原廠與代理商之間的權利與義務。 通常身為業務菜鳥的我們怎麼做? 這時候會衍生出的問題有: 同一間公司,不同代理商有明顯不同步的代理條件 沒有談條件,讓代理商牽著鼻子走
Thumbnail
我們身為B2B外銷業務,很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開發新的代理商。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一間有興趣合作的公司時,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就是談清楚原廠與代理商之間的權利與義務。 通常身為業務菜鳥的我們怎麼做? 這時候會衍生出的問題有: 同一間公司,不同代理商有明顯不同步的代理條件 沒有談條件,讓代理商牽著鼻子走
Thumbnail
殺價 除非我們是產業中具備有絕對優勢的製造商,產品獨特僅此一家,只有我挑客人從來沒有客人挑我,否則身為業務,難免都會遇到殺價。 即使身為B2B的國際業務也相同,代理商也是會殺價的。 設備的終端售價 = 製造商的底價 + 進口成本+ 代理商利潤。 但是業務做久了,就是會遇到每一次下單都殺價的代理商。
Thumbnail
殺價 除非我們是產業中具備有絕對優勢的製造商,產品獨特僅此一家,只有我挑客人從來沒有客人挑我,否則身為業務,難免都會遇到殺價。 即使身為B2B的國際業務也相同,代理商也是會殺價的。 設備的終端售價 = 製造商的底價 + 進口成本+ 代理商利潤。 但是業務做久了,就是會遇到每一次下單都殺價的代理商。
Thumbnail
身為一個品牌商,通常的我們在做生意時,B2B業務的模式有以下幾種: 品牌商直接賣給終端客戶,並由品牌商提供服務 品牌商賣給代理商,代理商賣給終端客戶 品牌商賣給代理商,代理商賣給經銷商,經銷商賣給終端客戶 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模式:品牌商賣給終端使用者,但由代理商負責售後服務 我們回到主文。
Thumbnail
身為一個品牌商,通常的我們在做生意時,B2B業務的模式有以下幾種: 品牌商直接賣給終端客戶,並由品牌商提供服務 品牌商賣給代理商,代理商賣給終端客戶 品牌商賣給代理商,代理商賣給經銷商,經銷商賣給終端客戶 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模式:品牌商賣給終端使用者,但由代理商負責售後服務 我們回到主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