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所有生物的愛,是人類最高尚的品德。——Charles Darwin
前言
達爾文算是最早嚴密紀錄蚯蚓特異性的科學家之一,在那之後,後續的研究和實驗陸續揭露了蚯蚓的一些特意行為,從「群聚」本能到天氣偏好,從求偶儀式到防禦機制,誰會想到這種看似無趣的簡單生物竟然如此有趣!
像是世界各地至少有三千種蚯蚓?蚯蚓挖掘土壤的力氣相當於人類推開一頭北極熊?或是最大的迷思之一,蚯蚓被切成兩半,還能存活嗎?蚯蚓聽得見嗎?蚯蚓有味覺嗎?蚯蚓會在土壤下建造自己的家園嗎?
如果你對這群土壤下的迷你工程師有興趣的話,就讓我們透過本書一探究竟吧!
《土壤下的迷你工程師》
原文作者:莎莉.庫特哈德(Sally Coulthard)
譯者:周沛郁
出版社:本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01/20
一、世界各地至少有三千多種蚯蚓
實驗室裡的科學家可以俐落地將蚯蚓分門別類,但同一「種」蚯蚓的行為並不會完全固定,甚至,這種構造簡單的生物,還具有「生態可塑性(ecological plasticity)」,也就是說,他們能因應不同環境,展現出不同的行為或形態特徵。
蚯蚓其實不只一種!世界上至少有三千多種的蚯蚓,不過相關研究太少了,所以可能還有數千種蚯蚓埋藏在土裡,有待發掘。從地表開始,往土壤深處去,會發現大致上(畢竟有三千多種嘛)可分成以下三類:
- 表層蚯蚓:這類蚯蚓其實並不住在土壤裡,而是在地表潮濕溫暖、分解中的葉子和有機質裡覓食。他們喜歡吃腐敗物,幫忙分解腐敗物的真菌和細菌。體色通常是紅色、紅棕色。
- 中層蚯蚓:這一類蚯蚓住在土壤裡,深度最深三十公分。他們喜歡吃枯葉、真菌,以及混在淺層土壤裡的微小生物;同時會以水平方向挖掘,打造樹枝一般的通道網絡。體色極淡,如粉紅、綠色、灰藍色。
- 深層蚯蚓:這一類蚯蚓的體長最長,可以在土壤中挖掘到深達三公尺的地方。他們會以垂直的方向向下挖掘,並會在夜間爬到土壤表層,去尋找植物殘骸,再將之拖進地道裡進食。體色有紅色、褐色。
二、蚯蚓怎麼移動?
蚯蚓以收縮、身長肌肉的方式,沿著地道移動,不過,牠們必須把自己固定在土裡,才能反覆伸長身軀、把身體往前拉,否則只會在原地滑來滑去。蚯蚓為了在土壤裡固定自己,還有個絕門獨活:牠們有類似鬃毛的可收縮構造,可以插進土裡、收回來,就像登山客的冰爪,而蚯蚓的每個體節,都有八對鬃毛!
三、蚯蚓的力氣有多大?
整天把土壤推開的小小蚯蚓,牠們的力氣究竟有多大?相關實驗測量了蚯蚓在地裡挖地道需要的力量,發現成蟲可以推動大約體重十倍的重量,相當於人類推開擋路的一頭北極熊或野牛。
更神奇的是,剛孵化的纖細蚯蚓,則可以推動自身身體重五百倍的動量,相當於一個人若無其事地推開一頭大翅鯨!
四、蚯蚓被切成兩半,還能存活嗎?
關於蚯蚓的一大迷思,絕對非「被切成兩半還能活嗎?」莫屬。
其實,蚯蚓被切成兩半後,還能不能存活下來的關鍵取決於「被切的部位」。如果在尾端處切斷的話,通常都能存活,甚至能長出體節,形成新的尾巴。
有些蚯蚓被掠食者捕獲時,能刻意讓尾巴脫落,這種行為稱為「自殘」,也就是和壁虎一樣的「斷尾求生」。而有時候,有些種類的蚯蚓還會為了其他原因讓尾巴脫落,像是牠們會把自己的尾巴末端當作「垃圾場」,當蚯蚓的那段尾巴再也無法儲存更多廢物時,就會像耗盡的火箭一樣自動被拋棄。
五、和蜜蜂一樣重要的蚯蚓
哪個國家摧毀土壤,就是自尋死路。——富蘭克林・羅斯福
蚯蚓和蜜蜂一樣,屬於「關鍵物種(keystone species)」,對生態影響深遠,少了牠們,人類就很難存活。
在土壤裡,蚯蚓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牠們能分解有機質,讓分解後的營養通通回歸到土壤之中。有賴於蚯蚓在「吃了又拉、拉了又吃」的過程中,才得以將有機質分解成更細、更小的片段,好讓植物、真菌、細菌吸收。
而蚯蚓在活動時鑽來扭去的過程,也讓土壤的空氣流通,使土壤變得輕盈蓬鬆,這些通道還有助於排水!且,有研究顯示,有蚯蚓的土壤平均會讓植物生長增加兩成!
科學家也證實,有些植物的種子透過蚯蚓的腸道後,會提高發芽機率,另外,蚯蚓還能在日常生活中把種子埋進土壤裡,藉此便建立了地表下大量的「種子庫」!
六、蚯蚓可以「吃」嗎?!
蚯蚓是委瑞內拉的馬基里塔雷人很重要的食物營養來源。他們會吃兩種不同的蚯蚓:庫魯蚯蚓、莫托蚯蚓,這兩種蚯蚓都含有大量優質的蛋白質,且含量相當於牛奶和雞蛋。蚯蚓本身也富含氨基酸、脂肪酸、鈣和微量元素,其中豐富的「鐵」更比黃豆高十倍!
「雖然蚯蚓很重要,但是......想到蚯蚓我就覺得很噁心啊......!」
雖然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文化特性和地區特徵的差別,但似乎有一些核心事務遭到世界各地大部分人的厭惡。心理學家認為,覺得蠕蟲很噁心的觀念,幾乎放諸四海皆準,因此一定有某種遺傳或演化的因素,讓人類演化成看到蠕蟲會畏縮,這很可能是為了讓我們避開某些有害的物種,尤其是人類腸道寄生蟲。
吃蚯蚓的小型社會或許是出於生存需求,而不得不克服噁心的反應,然後隨著時間,強勢而長久的文化價值壓過了演化的價值觀。
當今社會在思索永續生活時,「飲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因為「食」這件事幾乎佔據了大部分人每天的煩惱,由食衍生的「食物」,不僅反映出四季的更迭,更緊扣著工作樣貌。放眼未來,因應畜牧業造成的環境過載問題,除了
未來肉之外,我們非常需要其他永續蛋白質的來源,培育無脊椎動物,可能成為下一個世紀確保飲食均衡、無虞的解方。
七、蚯蚓看得見嗎?
如果住在地下,眼睛就沒什麼用處了,不過這不表示蚯蚓「看不見」或感應不到光線。蚯蚓也有腦和神經系統,能控制活動,幫助蚯蚓察覺環境刺激,例如熱、化學變化、震動、溫度和光。
蚯蚓不像哺乳類動物一樣有眼睛,取而代之的,牠們擁有的是「光感受器」,是一種在皮膚上的特殊細胞,這些光感應細胞可以幫助蚯蚓分辨明暗,讓蚯蚓知道自己在地面上還是地表下。
八、蚯蚓數量減少,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植物多樣性的減少,也就意味著生物多樣性的減少,蚯蚓的數量減少,也影響了以蚯蚓為食的野生動物,這是一整個食物鏈的牽動。
而自農業時代以來,人類在土地的使用從採集轉向集約,殺蟲劑的噴灑、耕耘機不斷的翻攪,都嚴重地破壞了蚯蚓著鑿出來的天然排水管道。
洪水的降臨不僅是氣候變遷在短時間帶來過多雨水,其實也因為人類對土地利用的肆意妄為,讓雨水無處可去,使災難性的苦難不斷翻攪著動盪的社會。
九、如何幫助蚯蚓?怎麼做才是對蚯蚓友善的自然農法?
- 增加有機質
- 盡量避免挖土
讓花園/農田裡的蚯蚓快樂的原則:蚯蚓需要食用大量分解中的植物體,而且盡量避免打擾。
在土壤裡加入越多的有機質,就會養出越多的蚯蚓。可以自製堆肥,也可以去市面上購買現有的堆肥,又如商業栽培者生產的菇類堆肥、咖啡渣、腐葉土、樹皮,都很不錯。保留清除的落葉、拔掉枯死的植物,這些大自然的殘留物都是可以讓土壤更肥沃的寶物。
地球上的生物,有四分之一都在土裡,攪動土壤就像把挖土機開進雨林。
一般來說,假若人類親力親為的翻土,只為了想讓土壤透氣,這種事交給蚯蚓來做就行!
因為挖土、翻土會給蚯蚓帶來一些麻煩,譬如,讓蚯蚓的卵移位、把蚯蚓帶到土表,使得蚯蚓曝曬在紫外線下或脫水而死亡。而經常翻土也容易讓土壤乾燥,但蚯蚓又需要潮濕的土讓!這可是天大的災難!大自然總是有他的定律,牽一髮而動全身,每一個小環節都足夠造成生態失衡。
結語
達爾文將蚯蚓稱為「大自然的梨」;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則稱蚯蚓是「大地的臟腑」。但對於地表下的、對於乍看之下無用處的、對於外表不討喜的,蚯蚓在生態系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除了被人類視而不見之外,歷史中更有一段時間曾被視為害蟲。
或許整體社會越來越聰明,但以個體來說,人類的高度化分工型態實則讓我們的腦袋越來越退化,和採集狩獵的人類相比,我們演化的更邊緣,也更脆弱。
在看完本文簡單的整理與介紹後,如果你對「蚯蚓有味蕾嗎?蚯蚓在水裡活得了嗎?蚯蚓為什麼摸起來黏黏的?蚯蚓能聽見聲音嗎?蚯蚓有社交行為嗎?蚯蚓可以被訓練嗎?」等等的問題同樣感興趣的話,那你一定要把這本輕鬆有趣的知識書找來看!
後記(一)
在看完《人類大歷史》後,無刻不感覺到自身的渺小脆弱,也在騎摩托車停下來在等紅綠燈時,望見大樓的施作工程,也覺得像是一場「遊戲」,像是我們透過不斷的勞動,來讓自己感覺「活著」。藉由體驗的經驗,藉由忙碌的奔波,藉由社會制度的苦難,來讓自己感受「真實」。
就連不起眼的、存在在地下的蚯蚓,都有至少三千種種類,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把自己定義為至高無上的唯一存在呢?更精確一點的說,我們該稱呼自己為「智人」,而非人類。因為人確實不只一「種」,這不是基於種族歧視的詞彙,而是基於生物學「界門綱目科屬種」之中的「種」。
曾經,有位老師在課堂上問:「人是聰明的還是愚蠢的?」我舉手答到:「既愚蠢也聰明,但重要的是,人是來學習『愛』是什麼的」在看完《土讓下的工程師》後,我更堅信了我的答案,因為連蚯蚓都會有雜交、自體受精、雌雄交配的狀況發生,只是比例各有不同。而要看清事實的樣貌,我們就必須回到最基礎的本質。蚯蚓作為一無脊椎的簡單生物,都有三千種種類、都有各種交配方式,但是作為智人的我們,卻基於宗教教義、基於傳統社會的價值觀、基於根深蒂固的繁衍正當性,而去建構了一個一夫一妻才叫做正常的社會制度,去塑造了一個違反生物性的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
可怕的不是制度,是我們為了順從制度傷害了該被珍視的人;可笑的不是制度,是這制度都是我們建築出來的,到頭來早已沒有遵從的必要,卻又墨守成規。疫情時代,是人類集體覺醒的世代,在死亡面前我們恐懼,在生命面前我們敬畏,感受到自身的脆弱,才能感受到自然帶來的能量。
後記(二)
前一天晚上在滑手機的時候,原先是想上去網站看看四月有沒有植樹的志工活動,卻意外看到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分享的閱讀清單,當下只覺得「好像蠻有趣的」卻也沒有真的列入書單,畢竟想看的書還很多,但緣分就是這麼奇妙,隔天去圖書館,就馬上看到這本,簡略的翻一翻,心想,這編排挺舒適的,就借來看看吧!很高興能和這本書邂逅,讓我用輕鬆的方式,解決了我許多內心曾經出現過,卻又沒有真的去找出解答的疑惑。果然,要跟隨「
純粹意願」的抉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