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土壤下的迷你工程師》:作為生態指標的蚯蚓,被切成兩半還能活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對所有生物的愛,是人類最高尚的品德。——Charles Darwin

前言

達爾文算是最早嚴密紀錄蚯蚓特異性的科學家之一,在那之後,後續的研究和實驗陸續揭露了蚯蚓的一些特意行為,從「群聚」本能到天氣偏好,從求偶儀式到防禦機制,誰會想到這種看似無趣的簡單生物竟然如此有趣!
像是世界各地至少有三千種蚯蚓?蚯蚓挖掘土壤的力氣相當於人類推開一頭北極熊?或是最大的迷思之一,蚯蚓被切成兩半,還能存活嗎?蚯蚓聽得見嗎?蚯蚓有味覺嗎?蚯蚓會在土壤下建造自己的家園嗎?
如果你對這群土壤下的迷你工程師有興趣的話,就讓我們透過本書一探究竟吧!

《土壤下的迷你工程師》

原文作者:莎莉.庫特哈德(Sally Coulthard)
譯者:周沛郁
出版社:本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01/20

一、世界各地至少有三千多種蚯蚓

實驗室裡的科學家可以俐落地將蚯蚓分門別類,但同一「種」蚯蚓的行為並不會完全固定,甚至,這種構造簡單的生物,還具有「生態可塑性(ecological plasticity)」,也就是說,他們能因應不同環境,展現出不同的行為或形態特徵。
蚯蚓其實不只一種!世界上至少有三千多種的蚯蚓,不過相關研究太少了,所以可能還有數千種蚯蚓埋藏在土裡,有待發掘。從地表開始,往土壤深處去,會發現大致上(畢竟有三千多種嘛)可分成以下三類:
  1. 表層蚯蚓:這類蚯蚓其實並不住在土壤裡,而是在地表潮濕溫暖、分解中的葉子和有機質裡覓食。他們喜歡吃腐敗物,幫忙分解腐敗物的真菌和細菌。體色通常是紅色、紅棕色。
  2. 中層蚯蚓:這一類蚯蚓住在土壤裡,深度最深三十公分。他們喜歡吃枯葉、真菌,以及混在淺層土壤裡的微小生物;同時會以水平方向挖掘,打造樹枝一般的通道網絡。體色極淡,如粉紅、綠色、灰藍色。
  3. 深層蚯蚓:這一類蚯蚓的體長最長,可以在土壤中挖掘到深達三公尺的地方。他們會以垂直的方向向下挖掘,並會在夜間爬到土壤表層,去尋找植物殘骸,再將之拖進地道裡進食。體色有紅色、褐色。
翻攝自《土壤下的迷你工程師》

二、蚯蚓怎麼移動?

蚯蚓以收縮、身長肌肉的方式,沿著地道移動,不過,牠們必須把自己固定在土裡,才能反覆伸長身軀、把身體往前拉,否則只會在原地滑來滑去。蚯蚓為了在土壤裡固定自己,還有個絕門獨活:牠們有類似鬃毛的可收縮構造,可以插進土裡、收回來,就像登山客的冰爪,而蚯蚓的每個體節,都有八對鬃毛!

三、蚯蚓的力氣有多大?

整天把土壤推開的小小蚯蚓,牠們的力氣究竟有多大?相關實驗測量了蚯蚓在地裡挖地道需要的力量,發現成蟲可以推動大約體重十倍的重量,相當於人類推開擋路的一頭北極熊或野牛。
更神奇的是,剛孵化的纖細蚯蚓,則可以推動自身身體重五百倍的動量,相當於一個人若無其事地推開一頭大翅鯨!

四、蚯蚓被切成兩半,還能存活嗎?

關於蚯蚓的一大迷思,絕對非「被切成兩半還能活嗎?」莫屬。
其實,蚯蚓被切成兩半後,還能不能存活下來的關鍵取決於「被切的部位」。如果在尾端處切斷的話,通常都能存活,甚至能長出體節,形成新的尾巴。
有些蚯蚓被掠食者捕獲時,能刻意讓尾巴脫落,這種行為稱為「自殘」,也就是和壁虎一樣的「斷尾求生」。而有時候,有些種類的蚯蚓還會為了其他原因讓尾巴脫落,像是牠們會把自己的尾巴末端當作「垃圾場」,當蚯蚓的那段尾巴再也無法儲存更多廢物時,就會像耗盡的火箭一樣自動被拋棄。

五、和蜜蜂一樣重要的蚯蚓

哪個國家摧毀土壤,就是自尋死路。——富蘭克林・羅斯福
蚯蚓和蜜蜂一樣,屬於「關鍵物種(keystone species)」,對生態影響深遠,少了牠們,人類就很難存活。
在土壤裡,蚯蚓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牠們能分解有機質,讓分解後的營養通通回歸到土壤之中。有賴於蚯蚓在「吃了又拉、拉了又吃」的過程中,才得以將有機質分解成更細、更小的片段,好讓植物、真菌、細菌吸收。
而蚯蚓在活動時鑽來扭去的過程,也讓土壤的空氣流通,使土壤變得輕盈蓬鬆,這些通道還有助於排水!且,有研究顯示,有蚯蚓的土壤平均會讓植物生長增加兩成!
科學家也證實,有些植物的種子透過蚯蚓的腸道後,會提高發芽機率,另外,蚯蚓還能在日常生活中把種子埋進土壤裡,藉此便建立了地表下大量的「種子庫」!

六、蚯蚓可以「吃」嗎?!

蚯蚓是委瑞內拉的馬基里塔雷人很重要的食物營養來源。他們會吃兩種不同的蚯蚓:庫魯蚯蚓、莫托蚯蚓,這兩種蚯蚓都含有大量優質的蛋白質,且含量相當於牛奶和雞蛋。蚯蚓本身也富含氨基酸、脂肪酸、鈣和微量元素,其中豐富的「鐵」更比黃豆高十倍!
「雖然蚯蚓很重要,但是......想到蚯蚓我就覺得很噁心啊......!」
雖然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文化特性和地區特徵的差別,但似乎有一些核心事務遭到世界各地大部分人的厭惡。心理學家認為,覺得蠕蟲很噁心的觀念,幾乎放諸四海皆準,因此一定有某種遺傳或演化的因素,讓人類演化成看到蠕蟲會畏縮,這很可能是為了讓我們避開某些有害的物種,尤其是人類腸道寄生蟲。
吃蚯蚓的小型社會或許是出於生存需求,而不得不克服噁心的反應,然後隨著時間,強勢而長久的文化價值壓過了演化的價值觀。
當今社會在思索永續生活時,「飲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因為「食」這件事幾乎佔據了大部分人每天的煩惱,由食衍生的「食物」,不僅反映出四季的更迭,更緊扣著工作樣貌。放眼未來,因應畜牧業造成的環境過載問題,除了未來肉之外,我們非常需要其他永續蛋白質的來源,培育無脊椎動物,可能成為下一個世紀確保飲食均衡、無虞的解方。

七、蚯蚓看得見嗎?

如果住在地下,眼睛就沒什麼用處了,不過這不表示蚯蚓「看不見」或感應不到光線。蚯蚓也有腦和神經系統,能控制活動,幫助蚯蚓察覺環境刺激,例如熱、化學變化、震動、溫度和光。
蚯蚓不像哺乳類動物一樣有眼睛,取而代之的,牠們擁有的是「光感受器」,是一種在皮膚上的特殊細胞,這些光感應細胞可以幫助蚯蚓分辨明暗,讓蚯蚓知道自己在地面上還是地表下。

八、蚯蚓數量減少,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植物多樣性的減少,也就意味著生物多樣性的減少,蚯蚓的數量減少,也影響了以蚯蚓為食的野生動物,這是一整個食物鏈的牽動。
而自農業時代以來,人類在土地的使用從採集轉向集約,殺蟲劑的噴灑、耕耘機不斷的翻攪,都嚴重地破壞了蚯蚓著鑿出來的天然排水管道。
洪水的降臨不僅是氣候變遷在短時間帶來過多雨水,其實也因為人類對土地利用的肆意妄為,讓雨水無處可去,使災難性的苦難不斷翻攪著動盪的社會。

九、如何幫助蚯蚓?怎麼做才是對蚯蚓友善的自然農法?

  1. 增加有機質
  2. 盡量避免挖土
讓花園/農田裡的蚯蚓快樂的原則:蚯蚓需要食用大量分解中的植物體,而且盡量避免打擾。
在土壤裡加入越多的有機質,就會養出越多的蚯蚓。可以自製堆肥,也可以去市面上購買現有的堆肥,又如商業栽培者生產的菇類堆肥、咖啡渣、腐葉土、樹皮,都很不錯。保留清除的落葉、拔掉枯死的植物,這些大自然的殘留物都是可以讓土壤更肥沃的寶物。
地球上的生物,有四分之一都在土裡,攪動土壤就像把挖土機開進雨林。
一般來說,假若人類親力親為的翻土,只為了想讓土壤透氣,這種事交給蚯蚓來做就行!
因為挖土、翻土會給蚯蚓帶來一些麻煩,譬如,讓蚯蚓的卵移位、把蚯蚓帶到土表,使得蚯蚓曝曬在紫外線下或脫水而死亡。而經常翻土也容易讓土壤乾燥,但蚯蚓又需要潮濕的土讓!這可是天大的災難!大自然總是有他的定律,牽一髮而動全身,每一個小環節都足夠造成生態失衡。

結語

達爾文將蚯蚓稱為「大自然的梨」;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則稱蚯蚓是「大地的臟腑」。但對於地表下的、對於乍看之下無用處的、對於外表不討喜的,蚯蚓在生態系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除了被人類視而不見之外,歷史中更有一段時間曾被視為害蟲。
我們非常了解天體運行,卻對腳下的土壤所知不多
或許整體社會越來越聰明,但以個體來說,人類的高度化分工型態實則讓我們的腦袋越來越退化,和採集狩獵的人類相比,我們演化的更邊緣,也更脆弱。
在看完本文簡單的整理與介紹後,如果你對「蚯蚓有味蕾嗎?蚯蚓在水裡活得了嗎?蚯蚓為什麼摸起來黏黏的?蚯蚓能聽見聲音嗎?蚯蚓有社交行為嗎?蚯蚓可以被訓練嗎?」等等的問題同樣感興趣的話,那你一定要把這本輕鬆有趣的知識書找來看!

後記(一)

在看完《人類大歷史》後,無刻不感覺到自身的渺小脆弱,也在騎摩托車停下來在等紅綠燈時,望見大樓的施作工程,也覺得像是一場「遊戲」,像是我們透過不斷的勞動,來讓自己感覺「活著」。藉由體驗的經驗,藉由忙碌的奔波,藉由社會制度的苦難,來讓自己感受「真實」。
就連不起眼的、存在在地下的蚯蚓,都有至少三千種種類,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把自己定義為至高無上的唯一存在呢?更精確一點的說,我們該稱呼自己為「智人」,而非人類。因為人確實不只一「種」,這不是基於種族歧視的詞彙,而是基於生物學「界門綱目科屬種」之中的「種」。
曾經,有位老師在課堂上問:「人是聰明的還是愚蠢的?」我舉手答到:「既愚蠢也聰明,但重要的是,人是來學習『愛』是什麼的」在看完《土讓下的工程師》後,我更堅信了我的答案,因為連蚯蚓都會有雜交、自體受精、雌雄交配的狀況發生,只是比例各有不同。而要看清事實的樣貌,我們就必須回到最基礎的本質。蚯蚓作為一無脊椎的簡單生物,都有三千種種類、都有各種交配方式,但是作為智人的我們,卻基於宗教教義、基於傳統社會的價值觀、基於根深蒂固的繁衍正當性,而去建構了一個一夫一妻才叫做正常的社會制度,去塑造了一個違反生物性的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
可怕的不是制度,是我們為了順從制度傷害了該被珍視的人;可笑的不是制度,是這制度都是我們建築出來的,到頭來早已沒有遵從的必要,卻又墨守成規。疫情時代,是人類集體覺醒的世代,在死亡面前我們恐懼,在生命面前我們敬畏,感受到自身的脆弱,才能感受到自然帶來的能量。

後記(二)

前一天晚上在滑手機的時候,原先是想上去網站看看四月有沒有植樹的志工活動,卻意外看到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分享的閱讀清單,當下只覺得「好像蠻有趣的」卻也沒有真的列入書單,畢竟想看的書還很多,但緣分就是這麼奇妙,隔天去圖書館,就馬上看到這本,簡略的翻一翻,心想,這編排挺舒適的,就借來看看吧!很高興能和這本書邂逅,讓我用輕鬆的方式,解決了我許多內心曾經出現過,卻又沒有真的去找出解答的疑惑。果然,要跟隨「純粹意願」的抉擇啊!

avatar-img
216會員
223內容數
關於影像的省思,也關於在生活裡浮沉的方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axJames-avatar-img
2022/03/31
好有趣得書哦,謝謝分享。 關於一夫一妻,有看過的說法是這種制度在社會繁衍上具備優勢,這也是為什麼現代社會幾乎都採行的原因。當然這不代表這種制度是對的啦,有點活下來最大的感覺XD
予晞🌸-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3/31
謝謝你的喜歡!嗯嗯!很多主流價值都是源自於「生存需求」,像是現代人做為脆弱的邊緣生物,與大自然的哺乳類相比,每一位都是早產!因為演化基因讓我們知道太成熟的個體會造成難產死亡而「活不下去」。
蠻有趣的~認真了解蚯蚓的一切長知識了,感謝!!
予晞🌸-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3/28
謝謝你的喜歡!這世界太有趣了,很多事我們沒辦法一一的去了解清楚,很高興這篇文章讓你感興趣!
Stoneton-avatar-img
2022/03/26
謝謝妳的整理與分享,真的是本好書啊!即使無緣自己讀到書,也從妳的分享裡學到關於蚯蚓的不少事,真是感謝。
予晞🌸-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3/28
謝謝你的喜歡!我覺得我會遇到這本書也真的是「緣分」,要不是睡前滑手機看到推薦書單,這類型放在架上的科普書,我也不太會拿起來翻閱lol
予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習慣把眼前所有考驗都當成磨練,你是在成就自我,還是在滿足他人的「期望」?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沒錯,但很多時候,初入社會的我們會誤把機會當成賞識。
接續「大離職潮」與「一週工作四天」的訴求醞釀而生,成功指涉的究竟是什麼?人有各種面孔與志向,眼前所見的不代表真實的生活與想法。是時候該把「成功的定義還給每一個人」了。
本書收錄十一篇論文,探討在不同文化之下,時間如何被社會文化建構。 不同於現代社會的秩序因著鐘錶時間的走動而有所因應,譬如我們會在七點起 床、八點前進入學校,傳統農業社會將自然時序的變化作為時間轉變的安排,遵循著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
前言 本書是一本描述與詮釋「華夏邊緣」的歷史民族誌,以漢、藏之間的古今羌人與羌族為例,說明一個華夏西方族群邊緣的形成與變遷,「羌人」與「羌族」是一個不斷變遷的「邊緣」,在章節安排上,前四章分類為〔社會篇〕,中四章分類為〔歷史篇〕,後兩章分類為〔文化篇〕。 綱要 前言 一、誰是「羌族」?「羌
大事記 〔鴉片戰爭〕1840年 〔清廷禁鴉片〕1906年 〔民族識別計畫——整併彝族〕1950年代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改革開放〕1978年(從而使得諾蘇新一代青年對世界的想像空間一瞬間擴大) 〔利姆傳出首例因毒品注射不當而引發的愛滋感染〕1997年 〔組織無疆界醫師〕1998-2
倡導循環經濟、實踐循環經濟的目的就在於「不把永續化約在道德的範疇」,而是設計一套「可行」的回收機制,增加消費者與生產者互相配合的誘因,讓普羅大眾覺得環保是一件沒有「負擔」的事情,甚至還能得到經濟上的實質回饋。
習慣把眼前所有考驗都當成磨練,你是在成就自我,還是在滿足他人的「期望」?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沒錯,但很多時候,初入社會的我們會誤把機會當成賞識。
接續「大離職潮」與「一週工作四天」的訴求醞釀而生,成功指涉的究竟是什麼?人有各種面孔與志向,眼前所見的不代表真實的生活與想法。是時候該把「成功的定義還給每一個人」了。
本書收錄十一篇論文,探討在不同文化之下,時間如何被社會文化建構。 不同於現代社會的秩序因著鐘錶時間的走動而有所因應,譬如我們會在七點起 床、八點前進入學校,傳統農業社會將自然時序的變化作為時間轉變的安排,遵循著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
前言 本書是一本描述與詮釋「華夏邊緣」的歷史民族誌,以漢、藏之間的古今羌人與羌族為例,說明一個華夏西方族群邊緣的形成與變遷,「羌人」與「羌族」是一個不斷變遷的「邊緣」,在章節安排上,前四章分類為〔社會篇〕,中四章分類為〔歷史篇〕,後兩章分類為〔文化篇〕。 綱要 前言 一、誰是「羌族」?「羌
大事記 〔鴉片戰爭〕1840年 〔清廷禁鴉片〕1906年 〔民族識別計畫——整併彝族〕1950年代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改革開放〕1978年(從而使得諾蘇新一代青年對世界的想像空間一瞬間擴大) 〔利姆傳出首例因毒品注射不當而引發的愛滋感染〕1997年 〔組織無疆界醫師〕1998-2
倡導循環經濟、實踐循環經濟的目的就在於「不把永續化約在道德的範疇」,而是設計一套「可行」的回收機制,增加消費者與生產者互相配合的誘因,讓普羅大眾覺得環保是一件沒有「負擔」的事情,甚至還能得到經濟上的實質回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夜色如潮水般漫上窗台,推开了一扇通往旧梦的门。月光像是不小心遗落人间的白羽,轻轻地落在地上,游移不定,像一个找不到归宿的旅人,带着些许惆怅。风穿过屋檐,像是谁未寄出的信,轻轻拂过我的手掌,那信里藏着一些无人知晓的名字,一场未曾发生的相遇,和一段无法追溯的时光。
Thumbnail
《廚房裡的偽魚販》,作者林楷倫,時報出版。 本文是魚販這個供貨商的視角對台灣高端餐飲側寫得了的半虛構小說,即便是平常不吃Fine Dining的讀者我想也能從故事與筆觸中獲得非常多的閱讀樂趣,推薦。
這本書,由凱文·特德希(Kevin J. Todeschi)所著,他是探索及領悟協會(ARE)的CEO,也是埃德加·凱西研究的專家。書中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阿卡西記錄」這一概念,這激發了我對哲學本體論、認知論和倫理學的思考。閱讀此書,如同踏入一場關於存在、意識和意義的思辨之旅。這不僅僅是對一種靈性
Thumbnail
這篇文字是《世界在等待的門徒》第八章「死亡」的讀書筆記,探討基督信仰中「由死入生」的奧祕。文章從救恩、作主門徒、宣教、迫害、殉道等面向,闡述了基督徒如何透過向罪、自我、個人抱負、安危、生命等而死,來經歷復活的新生,最終走向永恆的生命。
Thumbnail
蜥蜴可以斷尾求生,之後還會長出新的尾巴,但人類沒有這種再生能力,哪怕只是切斷了一根指頭,也無法長出新的指頭。是什麼原因決定不同物種間再生能力的差異?科學研究有辦法將其他物種的再生能力應用在人體嗎?
Thumbnail
蚯蚓鑽出地球 解讀大氣層即將寫下什麼詩篇 瀏覽日光如何渲染字裡行間 過去泥壤滋養今日芬芳 昔日雨水現在盛開鮮美 許多「每天」的累積 調配出魔法湯汁
這篇文章用一種很有趣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了台灣各種各樣不同的老鼠,從外表特徵、生活的環境和生活方式都用簡單很好了解的方式讓大家了解老鼠,還有很多很可愛的老鼠照片,也能很順暢地從一段介紹到下一段介紹,用樣子、印象中和住所來連結各種不同的老鼠的介紹,一個非常可愛也很有趣的老鼠介紹。
從小我們都以為蜘蛛就是長得蜘蛛樣,一個小圓結著ㄧ個大圓配著8隻腳,教科書説「蜘蛛有頭胸和腹部兩部分,頭胸有一對觸肢幾隻單眼+腹部有8隻腳、腹部下有絲疣會吐出絲來。」事實上到目前全世界登記在冊的蜘蛛種類好像有三萬多種,而且與我們的認知已有很大的差異,蜘蛛都回吐絲,但好像絕大多數的蜘蛛不織網。而我們這個
  繞行於太陽吃著地球 迎著晚風抬頭看月光 靜靜咀嚼各個思念 默默體會種種死亡 為眾生獻上幸福沃土 給自己創造獨到旅程 曬乾了並沒有失去什麼 化成灰也依然天地之間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夜色如潮水般漫上窗台,推开了一扇通往旧梦的门。月光像是不小心遗落人间的白羽,轻轻地落在地上,游移不定,像一个找不到归宿的旅人,带着些许惆怅。风穿过屋檐,像是谁未寄出的信,轻轻拂过我的手掌,那信里藏着一些无人知晓的名字,一场未曾发生的相遇,和一段无法追溯的时光。
Thumbnail
《廚房裡的偽魚販》,作者林楷倫,時報出版。 本文是魚販這個供貨商的視角對台灣高端餐飲側寫得了的半虛構小說,即便是平常不吃Fine Dining的讀者我想也能從故事與筆觸中獲得非常多的閱讀樂趣,推薦。
這本書,由凱文·特德希(Kevin J. Todeschi)所著,他是探索及領悟協會(ARE)的CEO,也是埃德加·凱西研究的專家。書中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阿卡西記錄」這一概念,這激發了我對哲學本體論、認知論和倫理學的思考。閱讀此書,如同踏入一場關於存在、意識和意義的思辨之旅。這不僅僅是對一種靈性
Thumbnail
這篇文字是《世界在等待的門徒》第八章「死亡」的讀書筆記,探討基督信仰中「由死入生」的奧祕。文章從救恩、作主門徒、宣教、迫害、殉道等面向,闡述了基督徒如何透過向罪、自我、個人抱負、安危、生命等而死,來經歷復活的新生,最終走向永恆的生命。
Thumbnail
蜥蜴可以斷尾求生,之後還會長出新的尾巴,但人類沒有這種再生能力,哪怕只是切斷了一根指頭,也無法長出新的指頭。是什麼原因決定不同物種間再生能力的差異?科學研究有辦法將其他物種的再生能力應用在人體嗎?
Thumbnail
蚯蚓鑽出地球 解讀大氣層即將寫下什麼詩篇 瀏覽日光如何渲染字裡行間 過去泥壤滋養今日芬芳 昔日雨水現在盛開鮮美 許多「每天」的累積 調配出魔法湯汁
這篇文章用一種很有趣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了台灣各種各樣不同的老鼠,從外表特徵、生活的環境和生活方式都用簡單很好了解的方式讓大家了解老鼠,還有很多很可愛的老鼠照片,也能很順暢地從一段介紹到下一段介紹,用樣子、印象中和住所來連結各種不同的老鼠的介紹,一個非常可愛也很有趣的老鼠介紹。
從小我們都以為蜘蛛就是長得蜘蛛樣,一個小圓結著ㄧ個大圓配著8隻腳,教科書説「蜘蛛有頭胸和腹部兩部分,頭胸有一對觸肢幾隻單眼+腹部有8隻腳、腹部下有絲疣會吐出絲來。」事實上到目前全世界登記在冊的蜘蛛種類好像有三萬多種,而且與我們的認知已有很大的差異,蜘蛛都回吐絲,但好像絕大多數的蜘蛛不織網。而我們這個
  繞行於太陽吃著地球 迎著晚風抬頭看月光 靜靜咀嚼各個思念 默默體會種種死亡 為眾生獻上幸福沃土 給自己創造獨到旅程 曬乾了並沒有失去什麼 化成灰也依然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