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說書|這本商管書讀來竟有文學感?《如何改變一個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約拿.博格(Jonah Berger)作為一個世界知名的行銷教授,他所著的書本本暢銷,各類行銷人無一不把他的經典奉為圭臬。我們都嚮往跟大師學習,然而就如他在《如何改變一個人》中所說的:「人們要是感到別人在逼迫或試圖說服自己,通常會反抗並堅持己見。」
為什麼有些「大師」講得頭頭是道我們不買單,而約拿.博格卻辦到了?
《如何改變一個人:華頓商學院教你消除抗拒心理,從心擁抱改變》|Jonah Berger

他給了我們與自己對話思考的機會

約拿.博格雖然引出了五個妨礙或阻止改變的關鍵障礙:
抗拒心理、敝帚自珍效應、距離、不確定性與佐證。
看似抽象又理論的名詞,他卻用毫不相干的故事切入,讓你理解如何消除一個人的抗拒心理(或甚至反過來看你如何被影響),進而改變這個人的行動。
舉凡如何讓人購買新品、老師要如何引導學生多讀書,到政府要如何降低青少年吸菸人數、甚至讓選民投自己的政黨,再再都是選擇。

誰沒有遇過當長輩在那邊指手畫腳,各種要符合「社會價值觀、社會規範」的言論一出時,我們是反彈的多用力?
又有多少廣告強勢推播,請來大咖明星助陣,從「我」的觀點講這有多好,你就是直接轉台?

沒有人能忽視自主選擇的重要性,「我憑什麼要接受你的想法」早在你學步時就有這樣的意識了。即便是有限的選擇,只要能感到擁有自主權,你甚至會自動做出改變。

這本書的用語淺白,故事與邏輯都很清晰,引導了我們自己思考,當中的自我對話也是學習,你可能就此應證了自己的決定,但更多時候,是發現了更好的問題,就在你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發現這一來一往的思考對話,正慢慢形塑你的決定與行動。有時選擇結果就跟人家說的相同,但本質上就差在:這是「我」的決定,我想過了。

這些,不就跟閱讀文學類似嗎?

改編自村上春樹《沒有女人的男人 》的電影《在車上》,感覺到主角家福似乎從目睹妻子外遇中,逃避著什麼,電影更是花了三個小時,給了我們大量的空白,許多在車內餘韻無窮的對話、觀看外界燈光不斷消逝而無語的場面,那些都讓我們深深沉靜在自己的空間,與角色一同來回檢視細節,而主角家福,更是在這當中筆直凝視內心,自己找到活下去的答案。
如果直接告訴你「面對自己吧」、「放下仇恨吧」、「要活下去阿」,你可能就立刻往反方向逃開。
書中有段讓我印象深刻:
每當人們被推薦,或是看見別人做某件事、喜歡某件東西,他們會試圖判讀-試著轉換-那句推薦對自己來說是什麼意思。那個人的看法有意義的程度是多少?我自己可能的反應是什麼?
推薦過那麼多本書,知道有些人的確會因此買來看,自己也同樣被其他書友生火好多次,作者轉換視角,從「你們」的觀點來看看自己為何會被影響?
的確當我每次被生火的書,都是看完信任的書友們分享文轉換成自己視角後,對我來說很有意義的書阿XD
或許我們從這些行為當中,慢慢能夠發現自己所渴求的事物為何?進而影響了我們的行動。

所以寫到這裡,我也不會叫大家趕快去買這本書來看。

我想要改變的不是你的想法,而是讓你從以上的文字中自己重新思考,當你常問為什麼想改變一個人是如此困難?然而回到你自身,從工作到生活,其實已經被掌控了多少事情,你有多渴望自主選擇的機會?

紀錄最近看完,且好希望讓你們也知道的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時間一但被量化後,就會發現它多麼的短,短到我們可能還在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就沒了,但也會長到你覺得很多事情都得等我狀態更好了,我才可以去做的未來式;短到你覺得非得要在一個年齡期限內達到里程碑而塞滿所有行程表,卻也長到讓你誤會一天可以當48小時來用。
主角伊莉莎白.馬許真的就是一個小人物,你讀過的歷史課本上不曾出現過她的名字,然而她卻能經由海路,足跡遍及四大洲,走得比那個時代的女性都還要遠。 她的一生,也正是動亂世界史的縮影。
隱含在故事中的對話:「你在那些時空裡做的選擇也是同樣有意義,而你在這當下的決定,也是只有這個時空的你才能承擔。」似乎已經替這個問題輪迴提出暗示。因為從認知、過程到結果,都是一致的,每個微小的習慣或選擇,都是你對自己的身分認同。不論有多少個平行時空,你所做的決定也一定符合你的天性。
消失到底會以什麼樣子的狀態存在?這段看似矛盾至極的話語,完全能在村上春樹這本短篇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中七篇故事展現。 他們的「女人」各自缺席,可能逝世、分手、劈腿、不告而別...所謂消失,卻以各式方法存在於這些男人的心裡,然後這些男人們才就此疑惑與驚覺:「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馬奎斯是否想透過一個已知結局的限制,讓人看透這些掙扎與徒勞,反思生命中自我存在的意義?拉遠來看,馬奎斯的書寫始終不脫拉丁美洲的興衰,這也是一位作家經歷過殖民、內戰後的國家長大,所尋求自我認同的方式。
「世人有時輕看物質,不知道人生難料,需有舊物相伴,回憶才能輕輕附著其上。」 或許每年看到某物,都會講同一個童年糗事,在同一個點上大家放聲大笑,可能老套,但有時老套有它的好,那是大家都還能把握健在時光,記憶的傳承。
當時間一但被量化後,就會發現它多麼的短,短到我們可能還在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就沒了,但也會長到你覺得很多事情都得等我狀態更好了,我才可以去做的未來式;短到你覺得非得要在一個年齡期限內達到里程碑而塞滿所有行程表,卻也長到讓你誤會一天可以當48小時來用。
主角伊莉莎白.馬許真的就是一個小人物,你讀過的歷史課本上不曾出現過她的名字,然而她卻能經由海路,足跡遍及四大洲,走得比那個時代的女性都還要遠。 她的一生,也正是動亂世界史的縮影。
隱含在故事中的對話:「你在那些時空裡做的選擇也是同樣有意義,而你在這當下的決定,也是只有這個時空的你才能承擔。」似乎已經替這個問題輪迴提出暗示。因為從認知、過程到結果,都是一致的,每個微小的習慣或選擇,都是你對自己的身分認同。不論有多少個平行時空,你所做的決定也一定符合你的天性。
消失到底會以什麼樣子的狀態存在?這段看似矛盾至極的話語,完全能在村上春樹這本短篇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中七篇故事展現。 他們的「女人」各自缺席,可能逝世、分手、劈腿、不告而別...所謂消失,卻以各式方法存在於這些男人的心裡,然後這些男人們才就此疑惑與驚覺:「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馬奎斯是否想透過一個已知結局的限制,讓人看透這些掙扎與徒勞,反思生命中自我存在的意義?拉遠來看,馬奎斯的書寫始終不脫拉丁美洲的興衰,這也是一位作家經歷過殖民、內戰後的國家長大,所尋求自我認同的方式。
「世人有時輕看物質,不知道人生難料,需有舊物相伴,回憶才能輕輕附著其上。」 或許每年看到某物,都會講同一個童年糗事,在同一個點上大家放聲大笑,可能老套,但有時老套有它的好,那是大家都還能把握健在時光,記憶的傳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是否曾想過,約翰藍儂的一句簡單名言能徹底改變你對生活的看法? "生活就是當你忙著制定計劃時發生的事情。" - 約翰·藍儂 這句話蘊含的智慧,可能會顛覆你對人生的理解。讓我們一起來探討為什麼放下長遠計劃,反而能讓生活更加精彩。
Thumbnail
《心理摩擦力》這本書探討了人們為何在看似即使在有明顯好處的情況下,仍抗拒改變,並歸納總結出人們常陷入直覺思考錯誤的2種吸引力(推進型與避險型)和4種心理摩擦力(慣性、惰性、情感阻力,和反彈),以及如何應對和克服它們。
Thumbnail
今天這本書不只是2019年必讀,我覺得它根本應該納入人生必讀。無論你的起點在哪裡,想要改變什麼,增進健康、金錢、人際關係等等...這本書給的四大法則都能完整解惑,倘若你真的這輩子只能讀一本對自己有幫助的書,就是它了《原子習慣》。
Thumbnail
《如何讓人改變想法》這本書的主題是探討人們如何有效地影響他人,讓他們改變想法、觀點或行為。作者提供了一系列心理學、溝通技巧和策略,讓讀者能夠更加有把握地影響他人,達到自己的目標。閱讀《如何讓人改變想法》,我深深體會到影響他人的能力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項必備的社交技能。
Thumbnail
當你要求別人「千萬不要怎麼做。。。」通常很難成功,反而會導致更多人想拚命跟你唱反調! 為什麼呢? 因為人們喜歡自由與自主權,不喜歡受人擺佈。傳統的要求別人照我的想法進行的方法包括哄騙、說服、鼓勵、推、再推、更用力推,但這些老套路,基本很難改變一個人!
Thumbnail
我們常想做出某種改變但未必能達成,多半會認為改變非常困難,但行為科學家告訴我們:問題在於是否用對方法。《達標》作者艾雅雷費雪巴赫研究「目標心理學」長達20年以上時間。她認為要成功地引導與駕馭自己,第一步是「選一個目標」,因為正確的目標就如同影響力強大的咒語一般,能讓人不顧代價盡全力朝目標的方向前進
Thumbnail
最近喜歡上認知行為相關書籍,分享書籍的IG中提到這本書把認知行為的內容架構有系統的介紹。這本帶有情緒索的書名,提供了什麼改變人行為的觀點呢?文章中討論了確認目前問題狀況訂定目標、人跟著情緒行動、社會規範跟群體環境影響等觀點。
被討厭的勇氣整體來說他在說如何把決定權交在自己手上,他否定過去創傷經驗對現在自己的影響、自卑感是在為自己找藉口以及課題分離,如何不讓別人的行為影響自己的心態。 課題分離 這本書對我影響最深的是課題分離,書裡最一開始先探討怎樣是自由的人生,如何讓人生變得簡單,於是他給了一個前提是「人類大部分的煩惱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行為改變的起點是什麼、如何釐清志向以及探索行為選項等步驟。跟作者BJ Fogg一起學習如何設計你的小習慣吧!
在我們的生活旅程中,常常會遇到疑惑和挑戰。這時,不用害怕尋求他人的意見,因為在這個過程中,蘊藏著自我提升的無限可能。 「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一本活生生的書籍,每個人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智慧之源。」 當我們開放心胸,謙卑尋求他人的意見時,我們實際上是在擴展我們的視野。這是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經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是否曾想過,約翰藍儂的一句簡單名言能徹底改變你對生活的看法? "生活就是當你忙著制定計劃時發生的事情。" - 約翰·藍儂 這句話蘊含的智慧,可能會顛覆你對人生的理解。讓我們一起來探討為什麼放下長遠計劃,反而能讓生活更加精彩。
Thumbnail
《心理摩擦力》這本書探討了人們為何在看似即使在有明顯好處的情況下,仍抗拒改變,並歸納總結出人們常陷入直覺思考錯誤的2種吸引力(推進型與避險型)和4種心理摩擦力(慣性、惰性、情感阻力,和反彈),以及如何應對和克服它們。
Thumbnail
今天這本書不只是2019年必讀,我覺得它根本應該納入人生必讀。無論你的起點在哪裡,想要改變什麼,增進健康、金錢、人際關係等等...這本書給的四大法則都能完整解惑,倘若你真的這輩子只能讀一本對自己有幫助的書,就是它了《原子習慣》。
Thumbnail
《如何讓人改變想法》這本書的主題是探討人們如何有效地影響他人,讓他們改變想法、觀點或行為。作者提供了一系列心理學、溝通技巧和策略,讓讀者能夠更加有把握地影響他人,達到自己的目標。閱讀《如何讓人改變想法》,我深深體會到影響他人的能力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項必備的社交技能。
Thumbnail
當你要求別人「千萬不要怎麼做。。。」通常很難成功,反而會導致更多人想拚命跟你唱反調! 為什麼呢? 因為人們喜歡自由與自主權,不喜歡受人擺佈。傳統的要求別人照我的想法進行的方法包括哄騙、說服、鼓勵、推、再推、更用力推,但這些老套路,基本很難改變一個人!
Thumbnail
我們常想做出某種改變但未必能達成,多半會認為改變非常困難,但行為科學家告訴我們:問題在於是否用對方法。《達標》作者艾雅雷費雪巴赫研究「目標心理學」長達20年以上時間。她認為要成功地引導與駕馭自己,第一步是「選一個目標」,因為正確的目標就如同影響力強大的咒語一般,能讓人不顧代價盡全力朝目標的方向前進
Thumbnail
最近喜歡上認知行為相關書籍,分享書籍的IG中提到這本書把認知行為的內容架構有系統的介紹。這本帶有情緒索的書名,提供了什麼改變人行為的觀點呢?文章中討論了確認目前問題狀況訂定目標、人跟著情緒行動、社會規範跟群體環境影響等觀點。
被討厭的勇氣整體來說他在說如何把決定權交在自己手上,他否定過去創傷經驗對現在自己的影響、自卑感是在為自己找藉口以及課題分離,如何不讓別人的行為影響自己的心態。 課題分離 這本書對我影響最深的是課題分離,書裡最一開始先探討怎樣是自由的人生,如何讓人生變得簡單,於是他給了一個前提是「人類大部分的煩惱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行為改變的起點是什麼、如何釐清志向以及探索行為選項等步驟。跟作者BJ Fogg一起學習如何設計你的小習慣吧!
在我們的生活旅程中,常常會遇到疑惑和挑戰。這時,不用害怕尋求他人的意見,因為在這個過程中,蘊藏著自我提升的無限可能。 「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一本活生生的書籍,每個人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智慧之源。」 當我們開放心胸,謙卑尋求他人的意見時,我們實際上是在擴展我們的視野。這是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