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和結合任務 為理解而讀 做聰明筆記(當然就是本書精要) 發展想法 分享洞見 前5步驟養成習慣 拆解和結合任務 Separate and interlocking tasks 給予每一項任務不容置疑的專注力:基本上關上所有外界聯繫(電子信箱等) 多工處理可不是一個好主意:那些自陳多工產量高的受試者,實際上產能是降低的,而且質和量都是落後的。(Wang and Tchernev 2012; Rosen 2008; Nass and Wagner 2009 )。當我們自認多工處理事情時,我們其實只是在兩件不同的任務之間轉換注意力,每一次轉換都要耗費我們的認知能力和需要額外時間重新聚焦。另外人們誤會自己能夠多工處理事情的原因是我們時常這樣做,依據心理學的mereexposure effect(單純曝光效應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HtKHfq_Iuc)讓我們把熟悉誤認為技能,也就是做一件事情越多次,不代表技術就變厲害,而只是熟悉這件事。寫作這件事情本身其實就包含了許多任務在其中:閱讀、理解、反思、汲取想法、建立連結、分辨專有名詞、找到正確的字、建立結構、組織、編輯、校正和重寫。這也是筆記和用處之一,讓筆記盒成為不同注意力的延長工具,成為心智的天堂。 給每一個任務速配的注意力:創造力心智顯示能在敞開的、玩樂的心智和狹義的、分析的框架之間流暢轉換(Dean, 2013,p152)。寫作基本上是汽車駕駛,不是火車駕駛,所以丟掉計畫,成為專家! Don't make plans, be an expert. 做一位專家而不是計畫人員:專家仰賴具體經驗embodied experience,讓專家達到精湛技藝virtuosity.學術寫作就是獲取洞見,並且分享洞見。專家有足夠的基礎知識讓他們視情況行動,他們依據膽識guts做決定,這個膽識來自他們學習無數次成功或失敗的回饋圈的累積。學術寫作的成功大大仰賴這寫作本身實用的架構。 結尾:所有的點子都要經歷一個問題{How does this fact fit into my idea of...?}這個事實如何與之前的事實同類/相關?這個現象如何用那個理論來解釋?這兩個想法是相反還是互相支持?總之就是A怎麼對B產生意義?柴嘉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8434/)解釋了何以我們總是掛心未完成任務,無論重要性。但是別擔心,只要寫下來就足以讓大腦覺得已完成。 減少做決定的數量:類似自我耗損的概念ego depletion,一直需要運用意志力做決策,就會耗損。穿同樣的衣服,使用相同的筆記本,於是我們擁有更多的mental energy給真正重要的事情。準時完成工作,留下空白時間,無論是散散步或睡個覺,都能提升學習和思考的效率。 我每天穿制服/同樣的衣服買5件 吃一樣的中餐 練習不要多工處理, 直接忽略那些蜂鳴 所以我現在需要練習筆記盒 從計畫人員到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