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修學述要》22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2012年五月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菩提心成就了以後,要注意三個禁忌!
我們再看第二個,約作用明退失。
前面是講到本質,這個講作用,我們看這一段的論文,再加以解釋,請合掌!
「有三障能敗戒德,使信心退沒:
一、瞋恚,橫於自他,而生惱害;
二、我慢,於諸僧寶,而生輕忽;
三、懈怠,於諸妙法,不肯學習。
三法有一,牽入惡道,忘失信心。」
那麼我們菩提心成就了以後,要注意三個禁忌,這個是非常嚴重的傷害。
第一個,瞋恚,橫於自他,而生惱害。
我們之前講過很多次,貪愛不障礙菩提心,你喜歡吃麵包,你喜歡吃麵條,這個跟菩提心都沒有關係,這個只是浪費你的福報而已。但是你經常發脾氣,你經常跟眾生產生對立,橫於自他,而生惱害,你就要小心了。
你的瞋心很重,對立心很強,你的菩提心就守不住了。菩提心是我們生命一個最重要的引導者,如果以佛陀的教法來說,這是三個馬車啊!它是一個重要的方向引導,你所修的善法,到底是一個人天果報?還是成佛的資糧?還是往生的資糧?完全靠菩提心在引導你菩提心破壞的時候,就好像你這個車子,已經沒有這個方向盤,沒有方向盤,沒有方向引導。
所以這個瞋心在《菩薩戒》裡面是首戒,當然它不是說偶爾發一次,是經常發脾氣,就要小心了。這個瞋心在菩薩戒,你打開菩薩戒,它是制得很重,很重哦!重到什麼程度呢?你看佛陀講瞋心,瞋心是沒有任何理由,沒有理由。你說啊!我是維持正義,不行!維持正義也不要發脾氣,很多方法的。就是瞋心,在菩薩戒你打開看看,沒有任何理由,因為你都可以用其他方式來替代的。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
第二個,我慢,於諸僧寶,而生輕忽。
這個僧寶特別指的是他能夠教化你的善知識。因為你今天高慢心,你就很難接受教化,所以你就很難成長。這個善知識,宗喀巴大師他提出了三個條件:
第一、他要能夠不犯四重。
到末法時代,我們很難要求善知識是整個身口意清淨的,就像那個智者大師說的:他說正法時代我們追求珍寶,珍寶都是在乾淨的地方,但是末法時代,這個善知識,往往有一些身口意的微細過失,那麼這個珍寶往往是在,有些、帶有垃圾的地方。
所以我們為了要追求珍寶,我們必須忍受善知識的某些過失,當然這個過失不能犯到四重。四重是判斷善知識的最重要的判定方法,他犯了四重,這個善知識就不能依止了,根本重戒不能犯,這第一個。
第二、具足大悲。這善知識有大悲心。
第三、善巧方便。他能夠開方便門來攝受你。
那麼只要這個善知識具足不犯四重、具足大悲、善巧方便,這個人就可以依止了。那麼也就是說,我們對善知識應該見德不見失,見他的功德,少看善知識的過失。他既然可以給我們增上,我們就應該要如法地依止。
第三個,懈怠,於諸妙法,不肯學習。那麼這個就會創造愚癡。
其實這三個當中,最嚴重就是懈怠。因為你一懈怠,你就不能夠自我反省,不能自我覺察,那麼我們就很難進步,沒有進步就容易退步。這個是在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注意的三個重大的過失。不但是會破壞菩提的信心,而且會產生惡道的果報。這個是講到作用明退失
我們應該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真如門故!
我們再往下看,菩提心之增上
那麼前面是講到菩提心的退失,這個地方是講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有沒有其它的方法,其它的加行,讓菩提心增長廣大。
這個地方有三段:第一個,深觀實相第二個,廣修方便第三個,歷事練心。
那麼,第一個是一種智慧,深觀實相。
深觀實相當中又分成空觀跟假觀。空觀,如實空義假觀,如實不空。先看空觀,我們先看這段論文,請合掌:
復次,顯示從生滅門,即入真如門。所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以心無形相,十方求之終不可得。如人迷故,謂東為西,方實不轉。眾生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為念,心實不動。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
好,這個觀很重要。這個空觀影響到你的菩提心是不是堅固跟增長。那麼,我們一個人要學會怎麼,從生滅門而進入到真如門。
什麼叫生滅門?只要這個東西帶有相狀,就是生滅門,凡所有相都是生滅,不管它的相是凡夫的雜染相,或者佛菩薩的清淨莊嚴相,只要它是一個相狀都是生滅門。
那麼,真如門,它是沒有相狀的,它離一切相的,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一念的清淨的心體。
那麼怎麼從生滅門進入真如門呢?
你要去觀察我們的五蘊身心,不管是色法心法,乃至於外在的六塵境界,畢竟無念。畢竟無念就是它沒有真實的體性,你一念心性本來沒有形相,所以從十方去追求,終不可得,不管過去、現在、未來,都沒有真實的體性,都是一個因緣和合的假相。
就好像一個人,迷失了方向,把東方當作西方。但是你把東方當作西方的時候,西方還是西方,東方還是東方啊。即便你自己這樣認為,並不可能改變東西方的事實。
眾生亦爾,我們無量劫來把一念心,執著有一個自我的相狀,但是事實上,內心還是清淨本然的。所以我們應該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真如門故。
知心無念這個概念很重要!
這個地方重點在這四個字「知心無念」。我們一念心,每個人都很復雜,有很多很多的妄想,但是你一定要知道,這個妄想都是不真實的,這個很重要!站在本來清淨的角度來對治妄想。我們無始劫來,在我們的每一個生命經驗當中,會捏造一個自我的相狀,這有什麼缺點,帶個相狀有什麼不好?
帶個相狀,就把你限制住了,自我設限。過去有一個獵人,他養了一只老鷹,他為了貪方便,他也沒有個別養。他把老鷹放在他雞籠子裡面養,從小就跟雞養在一起,這樣比較方便嘛。這老鷹跟雞整天搞在一起,牠長大以後,因為牠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都是雞。牠認為牠就是一隻雞,因為牠心中已經捏造這個雞的相狀了,雖然牠有強壯的手臂,牠有廣大翅膀的力量,但是牠心中認為牠就是一隻雞。
那麼後來,牠長大以後,獵人用所有的方式來訓練牠,都失敗了。後來這個獵人非常失望,就帶著這隻老鷹,跑到山上,就想要把牠自由落體,讓牠自生自滅。所以他把這個老鷹帶到山上,把牠放下去的時候,老鷹遇到死亡的威脅的時候,快要著地的時候,牠的潛能發揮出來,展起牠廣大的翅膀,一躍飛上去了。牠有這個功能,但是牠為什麼不表現出來呢?因為牠被這個我相,這種自我的相狀限制住了,自我設限。
你看那個馬戲團,他們也曾經發生這樣一件事情。有一次馬戲團發生了火災,那個管理員趕快把這個籠子打開,讓這個野獸跑出來。後來發覺,只要這個野獸被關超過三年,這隻野獸就跑不出來了。新抓到的野獸、那個鳥、馬上都出去了。那麼,只要這個鳥跟動物,被關在這個籠子裡面超過三年,牠已經認為說,我的範圍就是這樣子了,自我設限。
我們一念心本來清淨,本來沒有相狀,我們現在變成物化了,就是說,被物質同化。我們經常告訴我自己,我一定要怎麼樣,其實人生不決定。
你看《菩薩戒》,《菩薩戒》有個很重要的思想,《菩薩戒》它那個菩提心跟空觀是很要求的,也就是說,《菩薩戒》不能自我設限。你要受了菩薩戒,你就沒有資格說我做不到,不能這樣講!你可以說,我慢慢做,可以!但是你不能說我做不到,因為你做不到,那表示你自我設限,違背我們本性是清淨的這個真理。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知心無念這個概念很重要。
本來沒有妄想,你就很好對治了!
諸位你知道,為什麼有些人他煩惱很重,但是他很快能夠突破?為什麼有些人學佛三十幾年,你三十幾年前看他是這樣子,現在還是這副德行?就是你這個思考模式錯誤你堅固的執著你的妄想,你就很難去改變它了。你要改變妄想,第一件事情請你把它放掉,你要放掉妄想,才有辦法對治它。
我再講一次,妄想本來是不存在的,它本來是沒有力量的,它本來只是個客人,但是你賜給它太多力量了。妄想力量是你給它的,你還記得嗎?你要把它放掉,你才有辦法對治它;你一天到晚對治它,一方面給它力量,你怎麼對治得了它呢?所以你要觀空本來沒有妄想,你就很好對治了,它就不是你的對手了。
在大乘佛法裡面講到,你不要老是覺得你業障深重,這很重要。你老是覺得業障深重,你結果果然業障深重,因為你自己老是這樣想。所以,大乘佛法是認為說,我的內心本來清淨,本來沒有業障,你很快就從業障裡面跳出來了。
這個知心無念,這個道理會影響到你,這個人是不是進步快。同樣兩個人,學佛的時候煩惱都很重,有一個人他進步很快,有一個人進步很慢,這個跟你的智慧有關。
什麼叫智慧呢?就是這四個字,知心無念。
這個是甚深般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是這四個字。這四個字你如果沒有弄清楚,你後面你就很難修學了,你就好像騎腳踏車,人家開車一樣,你這個乘太差了,你是人天乘啊,你從有相的修行,你不知道修到什麼時候。
這個金剛般若是很重要的,知心無念。你告訴你自己,你生命當中所有的想法都是可以改變的,為什麼?因為本來無一物,憑的就是這個真理。所以這個思考會影響到你的平時的進步,也會影響到你臨終的正念這一塊,一個人成功失敗跟這四個字,有極密切的關係,這四個字。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菩提心修學述要 淨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你不能他增上,只有自增上! 好,我們看甲四的菩提心之退失。 那麼當我們生起菩提心以後,我們要注意那些因緣會退失的,這個是整個修菩提心的禁忌。我們分成兩段:第一個,約本質明退失;第二個,約作用明退失。 什麼叫約本質呢? 什麼叫鈍根菩薩呢?
菩提心修學述要 淨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觀察因緣的時候,一定要把人生分成內外的差別!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2面, 甲四、菩提心之退失 我們心態的調整有三個方向! 那麼從大乘的角度呢?它主要的調整啊!有三個方向: 第一個是出離心。
菩提心修學述要 2012年五月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好,看第三段。 「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餘,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所以他這個菩提心的思想,正如懺公師父一再強調的,這個就是菩提心的修學,他說出了一個下手處,就是學吃虧。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什麼是悲增上菩薩、智增上菩薩呢? 好,我們看下一段。那麼,發菩提心有總相發心跟別相發心,這兩個部分。先看總相,我們先把它唸一遍: 但是你做什麼就要像什麼嘛!他做好本分,他智增上,他就先都攝六根,先拼往生,再回入娑婆,他的功能就大了。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調整心態比你佛號數目更重要! 淨土宗,淨土宗一般人的盲點在哪裡?在第一個。我相信淨土宗的人多少對今生的痛苦都有所體會。所以你說這個人會追求今生的五欲快樂,追求今生的名利,我覺得相對不多。但是淨土宗很多人對來生還是有期待。 我舉個例子。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你完全成佛的心態,都沒有準備,你不可能往生!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面, 甲三、如何真正發心。 我們前面講到發心的差別相貌,有些相貌是邪惡的,有些是正確的,乃至有的是偏有的是圓,還有發菩提心的次第。 思惟生死過患、死殁無常而發出離心
菩提心修學述要 淨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你不能他增上,只有自增上! 好,我們看甲四的菩提心之退失。 那麼當我們生起菩提心以後,我們要注意那些因緣會退失的,這個是整個修菩提心的禁忌。我們分成兩段:第一個,約本質明退失;第二個,約作用明退失。 什麼叫約本質呢? 什麼叫鈍根菩薩呢?
菩提心修學述要 淨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觀察因緣的時候,一定要把人生分成內外的差別!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2面, 甲四、菩提心之退失 我們心態的調整有三個方向! 那麼從大乘的角度呢?它主要的調整啊!有三個方向: 第一個是出離心。
菩提心修學述要 2012年五月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好,看第三段。 「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餘,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所以他這個菩提心的思想,正如懺公師父一再強調的,這個就是菩提心的修學,他說出了一個下手處,就是學吃虧。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什麼是悲增上菩薩、智增上菩薩呢? 好,我們看下一段。那麼,發菩提心有總相發心跟別相發心,這兩個部分。先看總相,我們先把它唸一遍: 但是你做什麼就要像什麼嘛!他做好本分,他智增上,他就先都攝六根,先拼往生,再回入娑婆,他的功能就大了。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調整心態比你佛號數目更重要! 淨土宗,淨土宗一般人的盲點在哪裡?在第一個。我相信淨土宗的人多少對今生的痛苦都有所體會。所以你說這個人會追求今生的五欲快樂,追求今生的名利,我覺得相對不多。但是淨土宗很多人對來生還是有期待。 我舉個例子。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你完全成佛的心態,都沒有準備,你不可能往生!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面, 甲三、如何真正發心。 我們前面講到發心的差別相貌,有些相貌是邪惡的,有些是正確的,乃至有的是偏有的是圓,還有發菩提心的次第。 思惟生死過患、死殁無常而發出離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厭欣心-菩提心-他力三心(象山慶24.8.4))     問:若三心凡夫不能發,佛說的豈不是無意義語。佛說法是契理契機的,不會說空話的。只是我們要知三心之體來自名號,稱名就具足三心,也就是凡夫能發起與獲得三心之辦法。三心都做不到佛說來做什麼?往生豈不是沒有希望了?貪瞋癡具足的凡夫都,能做到,才是殊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瞋恚之五過失與修忍之五德 人們貪愛某物,得不到的很想得到,得到以後又怕它損壞、遺失,或被人搶奪。所以,佛陀說八苦都是來自於貪著。對外物的貪著而產生「求不得苦」;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貪著,就有「愛別離苦」;有的是一看就討厭,再看更傷心,自己怨恨的人卻天天要見面,這是「怨憎會苦」。
慈悲心呢是很重要的,他主要的就是要對治瞋恨心,瞋恨心幾乎呢每一個人都有,只是明顯不明顯,容易爆發,不容易爆發而已,那可以說是境界,還沒有現前,那麼有些人平時呢都很溫和的,欸!有一次突然間暴怒起來,哇~這就是說呢我們每一個人呢貪瞋癡的習氣,都是存在的,而且是很強的。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學佛都知道「於可瞋境,不起瞋心。」這個人講話汙辱、對待我,實在是可氣,學佛的人要能夠忍得住,還不起瞋心。大家都會講,經典也念很多(但)做不到。貪、瞋、痴、慢、疑種種的緣境忍不住、修不好,所以,大部分百分之七十以上,人死都做鬼,都是「心」沒有撥轉過來。
Thumbnail
達賴喇嘛曾說,一個人會有破壞性的情緒,都是因為貪瞋癡慢疑引起的。因為貪不到,或是貪不夠,所以生氣,氣到極點,做出愚癡衝動的行為,兩敗俱傷。又或是疑心另一半不忠,所以生氣,氣到極點,做出不可挽回、玉石俱焚的憾事。又或是被人蓄意怠慢、輕賤、看不起,所以生氣,氣到極點,做出不可饒恕的事情。 貪瞋癡五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厭欣心-菩提心-他力三心(象山慶24.8.4))     問:若三心凡夫不能發,佛說的豈不是無意義語。佛說法是契理契機的,不會說空話的。只是我們要知三心之體來自名號,稱名就具足三心,也就是凡夫能發起與獲得三心之辦法。三心都做不到佛說來做什麼?往生豈不是沒有希望了?貪瞋癡具足的凡夫都,能做到,才是殊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瞋恚之五過失與修忍之五德 人們貪愛某物,得不到的很想得到,得到以後又怕它損壞、遺失,或被人搶奪。所以,佛陀說八苦都是來自於貪著。對外物的貪著而產生「求不得苦」;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貪著,就有「愛別離苦」;有的是一看就討厭,再看更傷心,自己怨恨的人卻天天要見面,這是「怨憎會苦」。
慈悲心呢是很重要的,他主要的就是要對治瞋恨心,瞋恨心幾乎呢每一個人都有,只是明顯不明顯,容易爆發,不容易爆發而已,那可以說是境界,還沒有現前,那麼有些人平時呢都很溫和的,欸!有一次突然間暴怒起來,哇~這就是說呢我們每一個人呢貪瞋癡的習氣,都是存在的,而且是很強的。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學佛都知道「於可瞋境,不起瞋心。」這個人講話汙辱、對待我,實在是可氣,學佛的人要能夠忍得住,還不起瞋心。大家都會講,經典也念很多(但)做不到。貪、瞋、痴、慢、疑種種的緣境忍不住、修不好,所以,大部分百分之七十以上,人死都做鬼,都是「心」沒有撥轉過來。
Thumbnail
達賴喇嘛曾說,一個人會有破壞性的情緒,都是因為貪瞋癡慢疑引起的。因為貪不到,或是貪不夠,所以生氣,氣到極點,做出愚癡衝動的行為,兩敗俱傷。又或是疑心另一半不忠,所以生氣,氣到極點,做出不可挽回、玉石俱焚的憾事。又或是被人蓄意怠慢、輕賤、看不起,所以生氣,氣到極點,做出不可饒恕的事情。 貪瞋癡五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