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比較嗆:為什麼你不應該提前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各種網路導讀?
說來慚愧,雖然閱讀一向是我的主要興趣,但一直到今年才有機會好好地翻開《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擁有崇高地位的閱讀指引。這本書內容中對閱讀的知識與經驗豐富到令人咋舌,在網路上也有很多讀者為本書撰寫了相當精采的介紹與導讀,其中也有很多都清楚地整理了本書的架構、內容。但若您願意相信《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的專業指引,請不要在讀完整本書之前接觸任何形式的導讀或整理。
原因無他,這是作者在書中直接列出的建議:
內在閱讀的規則是在閱讀一本書之前,你要先看作者的序與前言。相反的,外在的閱讀規則是除非你看完了一本書,否則不要看某個人的導讀。
一篇好的導讀固然有其價值,但《如何閱讀一本書》也提醒讀者,在閱讀書籍之前讀者既無法辨識導讀的論述是否有誤,思考也容易為導讀的觀點所限制,實在弊大於利。那究竟在閱讀書籍之前一個讀者究竟應該如何準備,才能創造最大的價值呢?
閱讀是一種對話
「對話」有一個顯著的特色:沒有人能真實的代替對話雙方進行交流。雖然在許多生活與工作的場景中確實能夠以傳話的方式去傳遞訊息,但若想想國內外綜藝節目上層出不窮的傳話遊戲就可以理解,就算呈現上帶有誇飾的性質,卻也成立了這種做法的不可靠人盡皆知。
閱讀也是一樣。就算是一篇精闢的導讀也無法取代內容豐富的書籍本身,因為兩者本來就有著不同的作用。在現代講求高效率的社會中,讀者很容易就誤以為可以藉由旁人的觀點快速吸收書籍內容,進而節省閱讀時間。但從《如何閱讀一本書》的觀點看來,這無疑不是閱讀書籍最理想的目標。比起指導讀者快速掌握書本內容的方法,本書的作者所提倡閱讀的反而是一門在現代社會中受到忽略、卻又愈顯重要的技藝:理解能力。
將增進理解能力當成主要目的
作者在書中的第一段文字就指出:
這是一本為閱讀的人或是想要成為閱讀的人而寫的書。尤其是想要閱讀書的人。說得更具體一點,這本書是為那些想把讀書的主要目的當作是增進理解能力的人而寫。(摘自《如何閱讀一本書》)
所有閱讀都帶有理解的成分,但要將讀書的目的放在「增進理解能力」卻非多數人可以做到。急著收穫書中的訊息往往無益於創造「閱讀」本身的價值,反而讓這段閱讀的時間顯得有如去商店購物,徒然在數量龐多的文字形成的賣場走道中找尋看似對我們有幫助的零星文句。
事實上,與其說《如何閱讀一本書》能指引我們更有效率的閱讀,不如說作者更希望讀者從獲取收穫的焦慮中停下腳步。對深陷文字迷宮中的讀者來說,本書所提供的指引並非迷宮的地圖,而是引導讀者學會如何透過作者提供的種種線索,找到隱藏其中的脈絡。這也是這篇文章標題的真正答案。
如何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雖然《如何閱讀一本書》並不建議事先閱讀書籍的導讀,但對於如同你我一般習慣在閱讀之前尋求外在幫助的主動讀者來說,卻有一個既通用又務實的建議:「帶著問題閱讀」。但本書所謂的「問題」並非要求讀者在翻開書頁前就要預先提出與書籍主題相關的好疑問,而是為讀者提供了一套固定的組合拳:
-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什麼?
-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份有道理?
-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這些問題可能無法立即解決讀者原本遇到的困難,但絕對能讓讀者進一步掌握作者脈絡,乃至能在真實理解書籍的前提下發展自己的想法。若您還沒翻開《如何閱讀一本書》,那麼這篇文章的內容或許能在您閱讀之前稍稍探知本書的大致態度,非常推薦想透過閱讀增進理解能力的您。
在處處講求效率的現代社會中,一名尚未掌握書中閱讀目標的讀者要遵循《如何閱讀一本書》的閱讀步驟,並避開作者提醒的誤區並不容易。但對本書學以致用的關鍵或許不在其實踐步驟是否清晰,而是在我們認不認同這個方法背後的理由與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