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很反智?宗教到底有什麼路用?──從《好人總是自以為是》談談宗教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今年為期九天八夜的大甲媽祖繞境,估計全台有400萬人次參與。信眾行經多個縣市、約340多公里路程,從隊伍第一人到最後一人,預估要走超過一天的時間。有的時候,我們不免懷疑,為什麼眾人甘願為了一個神明奔波,並獻上許多時間與金錢,只為了祈福?
要現在的年輕人去相信、遵守這些宗教的信條、儀式、文化,只是令人更尷尬。但是,宗教到底是什麼?
宗教與科學理性是否永不相容?宗教是否只是一種迷信,損害了人類理性思考的能力?宗教是否帶來壓迫、排斥與仇恨?宗教,是不是一個浪費成本的習俗?我想藉由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在《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 why good people are divided by politics and religion)的論點,闡釋宗教對於人類社群的非凡意義。海德特認為,宗教非但不是浪費時間的習俗,反而成就了各式各樣的奇蹟。

新無神論者:宗教是徹底不理性的幻想

經歷911的浩劫,美國部分科學家開始覺得伊斯蘭教跟基督教的差異不大,終究都是帶來戰爭、仇恨的蠱惑人心之物。在過去十幾年以來,「新無神論」運動(New Atheism)指出,宗教本質上就是對一個「超自然代理者」的信仰,而這種有害的幻想,會加深人類的謬誤信念,導致特定宗教人士做出傷害的行為。簡言之,宗教是徹底不理性的,一個正常人應該透過他的理性來追求真理,而非將這個責任寄託在一個至高無上的詭異神明。
然而,海德特不這麼認為。他指出,上述分析宗教的模型只談論「相信導致行為」,卻沒有看見宗教如何透過宗教信念、宗教習俗,共同創造出「宗教社群」。換言之,宗教不只是引導人做出正確的行為,更是建立一個更有道德的群體。因此,我們必須把「相信、行為、歸屬」這三個層面納入討論,並分析這三者如何影響彼此。
「要人放棄所有形式的神聖歸屬,住在純『理性』信念的世界裡,就像是要人放棄地球,住在圍繞月球運行的殖民地裡。」[1]

宗教凝聚向心力,幫助群體更理性地運作

人類學家理查‧索西斯(Richard Sosis)曾調查十九世紀美國境內兩百多個公社的歷史,歸納出一個結論:相較於世俗性的公社,宗教性的公社更能夠永續經營。
他指出,由於公社是一群無血緣的成員一起工作,要凝聚向心力、抑制自私行為,就必須要求各成員遵守規則、犧牲自我(穿一樣的服裝、守齋戒、禁止飲酒等)。由於宗教性公社更能將社會習俗披上一層「聖潔感」,因此大家更願意抑制自我的利益,去成全彼此。相對地,世俗性公社要成員做出犧牲時,他們會先考量成本效益,而拒絕做出「不合邏輯」的事情。
海德特指出,宗教在人類的演化歷史上扮演一席之地。一個更願意重視自己道德觀(神會一直監看你的行為)的群體,更願意為彼此付出並譴責那些自私行為的群體,相較於不這麼做的群體,更能增進成員間的向心力與信任感。於是在危難發生時,它們更能靠著互相扶持的力量生存下來。
社會學家涂爾幹(Émile Durkheim)就認為,宗教是一個十足強力的道德體系,可以成為連結社群的紐帶,並防止社會「脫序」。
海德特進一步論道:
「新無神論者認為習俗昂貴、沒效率又不理性,可是習俗卻能解決人類面臨的一大難題──在無血緣關係下相互合作。不理性的信仰有時竟能幫助群體更理性地運作。」[2]
不理性的信仰有時竟能幫助群體更理性地運作。

歸屬感的雙面刃:良善與排他

但是,我們不該期待宗教能讓我們成為無條件的利他者。更多研究顯示,我們是「狹隘的利他者」,即我們通常會對同一宗教社群的成員展現更多慷慨,只是有時這些慷慨會外溢到非信仰者身上。有研究指出,在美國,有信仰者會是比較好的鄰居與市民。這並非因為他們的宗教習俗與信念,而是由於宗教歸屬感,使他們在社群生活中更加活躍。
「宗教之所以能帶來多種道德上的好處,唯一可靠又具強大關聯的因素,就是同教徒之間的關係有多緊密。在強調無私的道德母體裡產生的友誼和團體活動,才是激發人們最良善行為的方法。」[3]
不過,這種促進團體感的元素,也是一把雙面刃。團結感可以用來彼此付出,也可以用來增進部落主義、民族主義,並將對手妖魔化成十惡不赦的壞蛋。但海德特指出,宗教不是造成暴行的「原因」。例如,大多自殺炸彈客發生的原因,是由於民族主義者對於他國強勢軍事佔領的激烈回應。而任何能夠增強殉道的意識形態,都會被拿來使用,無論這是世俗的,還是宗教的。換句話說,「宗教往往是暴行的從犯,而不是暴行的推動力」[4]。
宗教之所以能帶來多種道德上的好處,唯一可靠又具強大關聯的因素,就是同教徒之間的關係有多緊密。

是聖經反同,還是聖經剛好成為凝聚宗教社群的工具?

我讀到這章真的特別有感覺。確實,會穩定去教會的基督徒,並非僅為了「提升自身靈命」,或求自己的平安。我們其實是想尋求一個超越血緣的歸屬感,並在參與團契、小組、出遊等活動的過程中,體驗到彼此相愛的力量,以至於我們更有力量去愛周遭的人。
但另一方面,基督教社群也容易走向封閉、自義的道路上,只顧著堅持自己的價值觀,而反對其他人的生活模式,如同志、墮胎或婚前性行為(我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圍繞在性上面)。
不過要注意的是,不是因為聖經反對同志,基督徒才阻擋同性婚姻的修法。怎麼說呢?我認為,一方面,是基督徒得以藉由一起行動的力量,而感受到「我們是一體」的神聖歸屬感;另一方面,反對的理由更多源於華人性別秩序分明的家庭傳統,只是聖經(基督教經典)剛好能夠成為一個很有力的論述工具,而被拿來使用。總言之,回到一開始談到的,宗教不會直接導致行為,我們必須將宗教社群納入分析的架構中。

將宗教視為通向神聖者的「聖禮」

對於宗教的看法,最後我想再多補充一點。由於本書是一部社會心理學之作,大多著墨於宗教凝聚社群的「功能」,卻沒有深入探討宗教對信仰者的「意義」。
美國聖經學者馬可士‧伯格(Marcus J. Borg)在《信仰有心》The Heart of Christianity: Rediscovering a Life of Faith)一書中指出,我們應將宗教視為「聖禮」,如同聖餐的餅和酒,作為通向神聖者的中介。宗教,是人類回應神聖經驗與追尋神聖者的一種觀看架構或智慧傳統,告訴我們什麼是通往真實生命的「道路」(The Way)。[5]
無論是禮拜中的詩歌、經文、藝術、建築、儀式,都在不斷提醒我們身為基督徒的身分。因此,每個主日禮拜,都是為了在日後六天提醒我們「什麼是基督徒的生活樣式」。因著我們的有限,所以我們需要宗教。它能不斷提醒、引導我們的信仰,讓我們不要忘記自己的身分,以及連帶產生的行動──愛鄰舍如同自己。
宗教本質絕不是非理性,唯有當它被拿來當作壓迫者的意識形態時,才是非理性的。我們無須強迫誰信教,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總是在人生的某些階段追尋一個歸屬感、追尋生命的意義、與追尋「更大的存在」。
宗教牽引著我們,與過去的信徒生命相通。這些智慧與傳統,是歷經苦難風霜的淬鍊,能幫助我們脫離現下偏狹的視野,並指引我們更廣闊的道路。
或許,因我們永遠無法脫離他人而活,所以我們需要宗教;也因著我們生命的有限,所以我們需要宗教。
[1]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好人總是自以為是》(台北:大塊,2015),頁390。
[2] 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好人總是自以為是》,頁381–382。
[3]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好人總是自以為是》,頁394。
[4]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好人總是自以為是》,頁396。
[5]馬可士‧伯格(Marcus J. Borg),《信仰有心》(香港:文藝,2016),頁243–245。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宗教與政治的關係文章深入探討宗教、政治與獨立思考之間的關係,以自身的經驗與思考為基礎,探討了對於信仰、依附思考和獨立思考的看法。除了討論宗教和政治本身,也提及了對信仰的質疑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對個人獨立思考的重要性。整體上,通過對個人經歷的反思,引導讀者思考宗教、政治的本質以及獨立思考的價值。
Thumbnail
avatar
新石
2024-06-11
宗教活動該不該提起政治?我在基督教中看到的是:有些教會謹慎地避開敏感議題,有些則公開支持特定政黨,有明確的政治立場...
Thumbnail
avatar
山嚮導
2024-04-15
宗教和邪教文章描述了宗教和邪教對人的洗腦、控制和操縱,強調自主思考和獨立信仰的重要性。 通過對故事中男主角的描寫,指出宗教和邪教的糾葛及危險。再者也提及政治與宗教的相似性,警示讀者應保持清醒的思考,不要盲目跟從。文章對於宗教和邪教的危害性提出反思和檢討,呼籲人們堅持獨立思考和尋找屬於自己的信仰。
Thumbnail
avatar
新石
2024-03-11
宗教跟生活的交錯 安樂死為什麼無法流行,最大原因之一就是"宗教" 不管是多偉大的人,99%都有宗教信仰信仰 沒有任何公式可言,但卻是人類在這世界上生活上的基礎跟精神來源 如果沒有神佛、沒有上帝、沒有妖魔鬼怪的玄學,那這個世界就會變得非常無聊,因為沒有期望、沒有希望,也不怕死後的懲罰,只要無聊過完一生,然後怕
Thumbnail
avatar
金融狡兔
2024-02-12
宗教記趣-記憶中觀音廟的廟公文章描述作者大學時期因為忙碌的生活選擇,經常在一座廟裡尋找寧靜。廟公了解作者的情況,曾提出工作機會,並在畢業前的一次神明託夢中警告作者家人病情,但卻未被當作重要,直到幾年後家人發病,作者才明白神明的預警意義。文章描述了作者與廟公之間的因緣及對神明的信仰和感悟。
Thumbnail
avatar
宥想天地
2024-01-19
[新北旅遊]金光閃閃宗教建築大佛寺,三十三年歷史靈骨塔與廟宇結合 、板橋區一座很特殊宗教建築 根據行政院西元二零一九年國情介紹,台灣地區的宗教建築總計為一萬五千一百七十五座。可見得台灣人多麼熱衷於宗教、在這麼多宗教建築中;新北市板橋區大佛寺可是一座非常特別宗教建築。 大佛寺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二段75號 開放時間: AM6:30-PM17:00 電話: 02 22
Thumbnail
avatar
bravejim
2023-01-24
宗教與科學的宇宙結晶:露西(第四章)在電影中神與人的區別露西在電影中失去的舊事物和獲得的新東西:人性與神性 在上一篇中,我已經解釋了女主角如何操控自身與别人的身體機能,也解釋了她的超能力運作方式,因此在她可以操控周遭的電磁場時,她也已經慢慢的踏進了神的領域了。 女主角在這一個時期,已經能自由的操控電子儀器裏的一切訊息,就像她與迪裡歐警官在警車裏的時候,她
Thumbnail
avatar
飄蓬過客
2022-11-28
宗教、神話與生態保育日本著名的心理學家河合隼雄認為神話、儀式與聖地是宗教的三元素。 描述世界起源的創世神話,表達的是宇宙、人類與文化的開端,說明我們為何,又是如何出現在這個世界,我們從哪裡來,大家往哪裡去,透過故事進行自我確認或自我定義的行為。而且神話故事裡為各種現象命名,也藉此確認自己在這世界上的定位與地位。
Thumbnail
avatar
李偉文
2022-07-18
宗教神衹的信仰價值觀 宗教不是科學,無法實驗證明,所以才稱『信仰』,它是建立在「相信」而不是「證實」。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雖信奉科學但也說道:「自然法則是上帝的思想」、「我信仰斯賓諾莎的上帝(Baruch Spinoza),當萬物處於自然規律的和諧狀態時,上帝自己㑹出現,上帝不是用來控制人類命運
Thumbnail
avatar
阿曹師
2021-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