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一 06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4.10.1 良因法師 隨筆

黃龍曰:
「道如山,愈升而愈高;如地,愈行而愈遠。
學者卑淺,盡其力而止耳。
惟有志於道者,乃能窮其高遠,其他孰與焉?」
《記聞》
【演蓮法師譯文】
黃龍・慧南禪師說:
「學道好比登高山一樣,越登越高;也好比行路,越走越遠。學人如果識見卑小,立志淺近,就會半途而廢。
只有志向遠大的人,才會努力攀上大道的最高峰。
那些既沒有遠大抱負又沒有上進心的人,又怎麼能夠與他相比呢?」
良因贊曰:
經云:「魚子菴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
因為一時念起而學佛,最後能開花結果者,
確實就像無量魚卵中,終究能孵化出小魚一般稀有。
這是甚麼原因呢?
只因世間法的牽絆,與安逸於內在習氣所致。
唯有將軟煖習氣盡情打埽乾淨,夢幻身命盡情拌得拋得;
才不至於汩沒於茫茫人海中!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禪林寶訓》 2014.9.30 良因法師 隨筆 黃龍室中有三關語,衲子少契其機者,脫有酬對,惟斂目危坐,殊無可否。 延之益扣之。 黃龍曰:已過關者,掉臂而去,從關吏問可否,此未透關者也。 《林間錄》 【演蓮法師譯文】 黃龍慧南禪師常用三句含有禪機的話,來考察參禪的人悟性如何。 良因贊曰:
《禪林寶訓》 2014.9.29 良因法師 隨筆 潘延之聞黃龍法道嚴密。因問其要。 黃龍曰:父嚴則子敬。今日之規訓,後日之模範也。 譬治諸地。隆者下之,窪者平之。 彼將登於千仞之山。吾亦與之俱;困而極於九淵之下,吾亦與之俱。 伎之窮,妄之盡,彼則自休也。 吾欲無言,可乎? 《林間錄》 【注釋】
《禪林寶訓》 2014.9.25 良因法師 隨筆 黃龍謂隱士潘延之①曰: 「聖賢之學,非造次可成,須在積累。 積累之要,惟專與勤。 屏絕嗜好,行之勿倦,然後擴而充之,可盡天下之妙。」 《龍山廣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黃龍慧南禪師對隱士潘延之說: 而積累聖賢的學問,必須要專心致志,勤勤懇懇。
《禪林寶訓》 2014.9.24 良因法師 隨筆 黃龍曰: 「夫長老之職,乃道德之器。 先聖建叢林,陳紀綱,立名位,選擇有道德衲子,命之曰長老者,將行其道德,非苟竊是名也。 慈明先師嘗曰:與其守道老死丘壑,不若行道領眾于叢林。 豈非善守長老之職者,則佛祖之道德存歟。」 《與翠岩真書》 【演蓮法師譯文
《禪林寶訓》 2014.9.17 良因法師 隨筆 黃龍南和尚曰: 予昔同文悅遊湖南,見衲子擔籠行腳者,悅驚異蹙頞。 已而呵曰:自家閨閣中物不肯放下,返累及他人擔夯,無乃太勞乎。 《林間錄》 【演蓮法師譯文】 黃龍慧南和尚說: 良因贊曰: 眾生心中都有很多放不下包袱,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上步履蹣跚。 《遺
《禪林寶訓》 2014.8.9 良因法師 隨筆 晦堂曰: 黃龍先師,昔同雲峰悅和尚①,夏居荊南鳳林。 悅好辯論,一日與衲子作喧,先師閱經自若。如不聞見。 已而悅詣先師案頭,嗔目責之曰:爾在此習善知識量度耶。 先師稽首謝之,閱經如故。 以上並見《靈源拾遺》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以免自遭罪愆也
《禪林寶訓》 2014.9.30 良因法師 隨筆 黃龍室中有三關語,衲子少契其機者,脫有酬對,惟斂目危坐,殊無可否。 延之益扣之。 黃龍曰:已過關者,掉臂而去,從關吏問可否,此未透關者也。 《林間錄》 【演蓮法師譯文】 黃龍慧南禪師常用三句含有禪機的話,來考察參禪的人悟性如何。 良因贊曰:
《禪林寶訓》 2014.9.29 良因法師 隨筆 潘延之聞黃龍法道嚴密。因問其要。 黃龍曰:父嚴則子敬。今日之規訓,後日之模範也。 譬治諸地。隆者下之,窪者平之。 彼將登於千仞之山。吾亦與之俱;困而極於九淵之下,吾亦與之俱。 伎之窮,妄之盡,彼則自休也。 吾欲無言,可乎? 《林間錄》 【注釋】
《禪林寶訓》 2014.9.25 良因法師 隨筆 黃龍謂隱士潘延之①曰: 「聖賢之學,非造次可成,須在積累。 積累之要,惟專與勤。 屏絕嗜好,行之勿倦,然後擴而充之,可盡天下之妙。」 《龍山廣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黃龍慧南禪師對隱士潘延之說: 而積累聖賢的學問,必須要專心致志,勤勤懇懇。
《禪林寶訓》 2014.9.24 良因法師 隨筆 黃龍曰: 「夫長老之職,乃道德之器。 先聖建叢林,陳紀綱,立名位,選擇有道德衲子,命之曰長老者,將行其道德,非苟竊是名也。 慈明先師嘗曰:與其守道老死丘壑,不若行道領眾于叢林。 豈非善守長老之職者,則佛祖之道德存歟。」 《與翠岩真書》 【演蓮法師譯文
《禪林寶訓》 2014.9.17 良因法師 隨筆 黃龍南和尚曰: 予昔同文悅遊湖南,見衲子擔籠行腳者,悅驚異蹙頞。 已而呵曰:自家閨閣中物不肯放下,返累及他人擔夯,無乃太勞乎。 《林間錄》 【演蓮法師譯文】 黃龍慧南和尚說: 良因贊曰: 眾生心中都有很多放不下包袱,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上步履蹣跚。 《遺
《禪林寶訓》 2014.8.9 良因法師 隨筆 晦堂曰: 黃龍先師,昔同雲峰悅和尚①,夏居荊南鳳林。 悅好辯論,一日與衲子作喧,先師閱經自若。如不聞見。 已而悅詣先師案頭,嗔目責之曰:爾在此習善知識量度耶。 先師稽首謝之,閱經如故。 以上並見《靈源拾遺》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以免自遭罪愆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Thumbnail
  我自小在宗門長大,一路以來都接受著最正統的修仙教育。和路邊的野路子需廝混拼殺不同,宗門有丹藥、有典籍,我只需要按部就班地修煉便能順理成章地突破,因此從小到大,我不是在閉關,就是在閉關的路上。   記得還小的時候,我問過許多前輩,為何要修仙?得到的答案都是要追求「道」,可道有好多種,有人說要長生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來到這個世間幾十年,從小到大都沒有經過戰爭、疾病,能夠長大,有學問、學養就不錯了,還去學佛。學佛了,等到經教通達或親近依止善知識明師,等學到一定的程度,要把佛法弘揚出去,很多都到中老年了。有的法緣還不好,弘法時間一點點。所以,努力地修行,興辦弘化弘法的佛行事業,這非常重要。大家應該截長補短,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若不幸你依止一位沒有智慧、具有私心的上師,以貪瞋來毀壞佛教,僅僅聽聞一些佛法的皮毛便自認為是大修行人或宗派法教之持有者,而生驕慢心。遇事便說:「我已經觀察過,這個合理、這個不合理......」很多他可能有上師、仁波切的法銜,可能他的學術地位是比較高的,讀過很多書,或者等等的很優勢的條件,他就傲慢了。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Thumbnail
  我自小在宗門長大,一路以來都接受著最正統的修仙教育。和路邊的野路子需廝混拼殺不同,宗門有丹藥、有典籍,我只需要按部就班地修煉便能順理成章地突破,因此從小到大,我不是在閉關,就是在閉關的路上。   記得還小的時候,我問過許多前輩,為何要修仙?得到的答案都是要追求「道」,可道有好多種,有人說要長生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來到這個世間幾十年,從小到大都沒有經過戰爭、疾病,能夠長大,有學問、學養就不錯了,還去學佛。學佛了,等到經教通達或親近依止善知識明師,等學到一定的程度,要把佛法弘揚出去,很多都到中老年了。有的法緣還不好,弘法時間一點點。所以,努力地修行,興辦弘化弘法的佛行事業,這非常重要。大家應該截長補短,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若不幸你依止一位沒有智慧、具有私心的上師,以貪瞋來毀壞佛教,僅僅聽聞一些佛法的皮毛便自認為是大修行人或宗派法教之持有者,而生驕慢心。遇事便說:「我已經觀察過,這個合理、這個不合理......」很多他可能有上師、仁波切的法銜,可能他的學術地位是比較高的,讀過很多書,或者等等的很優勢的條件,他就傲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