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事小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今早五時起來學習《易經‧泰卦》,哪個時候的氣溫只有11°C,頭腦比較清醒。
有個成語——否極泰來,這大家都知道。哪個「否」跟「泰」就是出自《易經》。原來整個「泰卦」就是講君子如何以正確的態度去與小人相處。
首先,君子不能對小人嫉惡如仇,因為小人都只是為他個人的利益着想而已,還沒到天理不容哪個地步;否則,君子也會變成小人。再者,小人是永遠都存在的,你也無法改變他的;要是都沒有小人,那君子也無法驗證是君子。這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關於這點,我算是能做到了。
其次,《易經》還講到「以大事小」,這裡的「大」就是指君子,那「小」自然就是指小人啦。大家想想,以君子事小人,這個道行可不簡單囉。關於這點,恐怕我還要努力吧。因為過去我只能做到「井水不犯河水」而已。
問題就來了,你不犯河水,獨善其身,甚至說潛龍勿用,韜光養晦;但,河水可沒說也不犯井水的呀!如果河水犯井水,甚至把井水也變成河水;那麼,君子還可以做些什麼?還怎樣維繫天下太平(泰)?
六十四卦中,泰卦下一個卦,就是否卦,只是一步之遙而已;但要從否卦重現泰卦,一般情況,是要經過其餘的六十二個卦,才有機會否極泰來啊!
(寫於2015年5月29日)
下一講:泰卦的人生智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1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上善若水」這句話,恐怕有人誤解為「像水一樣善於流竄,避險免截」。這不是老子的原意,更談不上什麼智慧。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究竟有什麼特性呢?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2021年7月7日共勉)
    為學與誨人,可以說是孔子一生的寫照,人要不斷為學,才可充實生命的內涵。但,老子卻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學識越多,離道越遠。那麼,兩老的講法,有沒有矛盾相左呢?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點出如何去知悟道。老子說: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道德經》第二十章,老子又說:絕學無憂。 下一講:上善若水
    「學不厭、誨不倦」,這是孔子一生人的寫照。 這句話,《論語》出現有兩處: (一)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2】 (二)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述而33】 為什麼「學不厭、誨不倦」,是孔子一生人的寫照? ①默而識之
    孔子一生人,有句座右銘——學不厭,誨不倦。 學不厭,不厭煩地學習。 誨不倦,不倦怠地教人。 孔子那麼有學問,都不斷地學習,特別在他晚年的時候,還整天地學習《易經》,修訂《春秋》。 孔子有那麼多學生,號稱三千,還說教人不倦。 他不累嗎? 現在人到古稀了,還在寫作閱讀。為啥呀?
    人生是要有理想的,不管是處於順境抑或逆境,無論年輕抑或年長,理想是人生的基本要求。理想,不是妄想,也不是幻想,而是實實在在的、長遠的、持續的、合理的想法。 也許有人問:老兄,你一把年紀了,還有什麼理想呀? 我的理想,是希望能得到善終,心安理得,沒交白卷。(將來會分享「人生最終的目的是什麼?」)
    昨天清晨六點多就開始打理園務,主要是修剪勒杜鵑和剪草。由於勒杜鵑多刺,必須集中精神,戰戰兢兢,小心翼翼。一直做到十一點,早點都來不及吃,只好當作午飯吧。然後下午再煮個麵,而晚飯就簡單地弄個雞柳芝士多士。飯後隨即繼續寫文了。 也許有人會說:一把年紀,何必如此辛勞呢? 於此,謹祝大家新一年,健康平安!
    「上善若水」這句話,恐怕有人誤解為「像水一樣善於流竄,避險免截」。這不是老子的原意,更談不上什麼智慧。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究竟有什麼特性呢?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2021年7月7日共勉)
    為學與誨人,可以說是孔子一生的寫照,人要不斷為學,才可充實生命的內涵。但,老子卻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學識越多,離道越遠。那麼,兩老的講法,有沒有矛盾相左呢?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點出如何去知悟道。老子說: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道德經》第二十章,老子又說:絕學無憂。 下一講:上善若水
    「學不厭、誨不倦」,這是孔子一生人的寫照。 這句話,《論語》出現有兩處: (一)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2】 (二)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述而33】 為什麼「學不厭、誨不倦」,是孔子一生人的寫照? ①默而識之
    孔子一生人,有句座右銘——學不厭,誨不倦。 學不厭,不厭煩地學習。 誨不倦,不倦怠地教人。 孔子那麼有學問,都不斷地學習,特別在他晚年的時候,還整天地學習《易經》,修訂《春秋》。 孔子有那麼多學生,號稱三千,還說教人不倦。 他不累嗎? 現在人到古稀了,還在寫作閱讀。為啥呀?
    人生是要有理想的,不管是處於順境抑或逆境,無論年輕抑或年長,理想是人生的基本要求。理想,不是妄想,也不是幻想,而是實實在在的、長遠的、持續的、合理的想法。 也許有人問:老兄,你一把年紀了,還有什麼理想呀? 我的理想,是希望能得到善終,心安理得,沒交白卷。(將來會分享「人生最終的目的是什麼?」)
    昨天清晨六點多就開始打理園務,主要是修剪勒杜鵑和剪草。由於勒杜鵑多刺,必須集中精神,戰戰兢兢,小心翼翼。一直做到十一點,早點都來不及吃,只好當作午飯吧。然後下午再煮個麵,而晚飯就簡單地弄個雞柳芝士多士。飯後隨即繼續寫文了。 也許有人會說:一把年紀,何必如此辛勞呢? 於此,謹祝大家新一年,健康平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常言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但現實上小人卻是無所不在,說是小人我也太過偏頗,那麼很正義直言的人你覺得如何呢?是小人還是好人,這條線始終無法界定。
    Thumbnail
      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這一篇講的是君子不重則不威,一個人不要過於輕浮於事,輕率於事,為人輕飄飄的,有失威望。地處超然的態度道法之所在,行事與有榮焉。面對任何事情變化都要穩住,不可輕易相信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難道原次中華真有福報,走出分別,失小得大,吉祥亨通。 君子之道興旺,小人之道削弱。不是一個人可以做到的,取決於我們要不要做,不做永遠做不到,原生是我,次生是你,頭撞血流,照鏡同形。這就是沒有福報,還有每一個小人的責任,君子只能感嘆時不我與。 點覺一:兩心眏照,不可直視說明了兩岸之間的緊張關係,以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第四)。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對比,增強說服力和訓誡效果。  懷,內心存有;土,家鄉。孔子認為,君子內心常懷有道德,而小人則懷有鄉土;君子做事會考慮會不會違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則考慮有沒有實惠。『君
    Thumbnail
    總統以及立委大選,攸關社會福祉以及國家未來展望,不是選贏選輸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所支持的候選人以及陣營,是否能將我們國家以及人民帶往更高更好的境界。
    常言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但現實上小人卻是無所不在,說是小人我也太過偏頗,那麼很正義直言的人你覺得如何呢?是小人還是好人,這條線始終無法界定。
    Thumbnail
      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這一篇講的是君子不重則不威,一個人不要過於輕浮於事,輕率於事,為人輕飄飄的,有失威望。地處超然的態度道法之所在,行事與有榮焉。面對任何事情變化都要穩住,不可輕易相信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難道原次中華真有福報,走出分別,失小得大,吉祥亨通。 君子之道興旺,小人之道削弱。不是一個人可以做到的,取決於我們要不要做,不做永遠做不到,原生是我,次生是你,頭撞血流,照鏡同形。這就是沒有福報,還有每一個小人的責任,君子只能感嘆時不我與。 點覺一:兩心眏照,不可直視說明了兩岸之間的緊張關係,以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第四)。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對比,增強說服力和訓誡效果。  懷,內心存有;土,家鄉。孔子認為,君子內心常懷有道德,而小人則懷有鄉土;君子做事會考慮會不會違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則考慮有沒有實惠。『君
    Thumbnail
    總統以及立委大選,攸關社會福祉以及國家未來展望,不是選贏選輸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所支持的候選人以及陣營,是否能將我們國家以及人民帶往更高更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