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與台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今年適逢淡水開港160年,馬偕來台宣教150年。6月2日為馬偕逝世之日,亦為淡水的馬偕日。

本文將由宣教、行醫及教育三方面介紹馬偕在台30年的貢獻,以及他與淡水的緊密關係。

出生

「馬偕」全名George Leslie Mackay,漢名「偕叡理」[註1],於1844年3月21日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牛津郡(Oxford County)。他的父母原為蘇格蘭高地(Highland)的佃農,在英國工業革命期間,被驅逐而移居加拿大。

馬偕自師範學校畢業後,曾在小學擔任教員;成年後,先後在加拿大及美國的神學院就讀。1870年,26歲的馬偕自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畢業,返回加拿大,並赴蘇格蘭愛丁堡神學院進修。

出發

1871年10月,馬偕接獲加拿大長老教會中國宣教的派任,於是整裝回加。先由胡士托搭火車前往舊金山,再搭船橫越太平洋,經日本到香港、廣東及汕頭等地。

1871年12月30日,馬偕在打狗(高雄)上岸,拜訪台灣南部的牧師及醫生。最後,由阿里港(屏東里港)的李庥牧師(Rev. Hugh Ritchie)及台南府的德馬太醫生(Dr. Matthew Dickson)陪同,搭乘「海龍號」前往淡水。

1872年3月9日下午3點,馬偕等人在淡水(當時稱為「滬尾」)登岸。他在日記中提到:登岸後遙望內陸蓊鬱的山林,心靈非常滿足,深覺淡水正是他尋找的處所。

raw-image

馬偕抵達淡水後,先在英商陶德[註2]家借宿,之後租賃中國官員的馬廄作為居所(約位於馬偕街24號後方),並作為宣教、行醫及教育的場所。


宣教

馬偕在其居所成立台灣北部的第一間教會,並開始招收門徒。之後相繼在五股坑(五股)、新港社(後龍)及和尚州(蘆洲)等設立教會,進行宣教。

1880年代中晚期,恰逢清法戰爭之際,馬偕的宣教由台灣北部擴及噶瑪蘭平原的平埔族及花蓮,並於蘇澳成立教會。戰後,他並積極參與戰爭期間受損教堂的重建,他「鬍鬚蕃」名號,更是遠近知名。

1873年馬偕首次翻越三貂嶺到達頂雙溪,直至1890年馬偕最後一次由宜蘭回到淡水,大多路經淡蘭古道。因此,淡蘭古道除為清官府統治及民眾通商的通路,亦記載著馬偕宣教及旅行的足跡。

raw-image



行醫

除了宣教,馬偕亦在其住所行醫;行醫的主要方向有三:牙痛腳膿瘡瘧疾。在《台灣遙寄》一書中,馬偕曾自述拔超過2萬1千顆牙,且一小時可拔一百顆。此外,他亦免費提供奎寧水或特效藥膏給瘧疾或腳膿瘡的患者。

由於其住所無法容納日益增加的求診者,馬偕於1873年5月另租民房設立「滬尾醫館」,並聘請英商隨行醫生林格(Dr Ringer),協助其醫療工作。

1880年,馬偕使用美國底特律馬偕船長夫人紀念其亡夫所捐贈的3,000美元,建造「滬尾偕醫館」以紀念馬偕船長,成為台灣北部第一家西式醫院,亦即馬偕醫院的前身。

滬尾偕醫館除提供醫療服務給北部民眾,1884年清法戰爭期間,亦曾作為軍醫院,傷兵甚至遠從基隆而來。因救護有功,獲劉銘傳頒揚而聞名全台。

raw-image



教育

馬偕對於其門徒,除施以神學教育,並提供醫學及藥理常識,至醫館實習,俾便傳教之時,有助於診查信徒的病痛。此外,馬偕輸入蔬菜種子,如蘿蔔、甘藍菜、番茄、敏豆、花椰菜、胡蘿蔔等等,提供給農民種植,並傳授西洋科學知識。

1880年,馬偕36歲,首次偕妻子及長女返回加拿大述職,其成就獲得多方的肯定。在地方報的呼籲之下,牛津郡的鄉親踴躍捐輸,共募得6,215加幣,作為馬偕在淡水籌建學校的基金。

返台後,馬偕即著手尋找建校地點及後續規劃。1882年7月學校竣工,取名為「理學堂大書院」,英文名為"Oxford College"(牛津學堂),以紀念其家鄉民眾的盛情。首次開學,共有學生18名。

理學堂大書院所授課程,除神學及聖經,還有社會學、自然科學及醫學,並有臨床實習、體操及音樂等等。除校內教學,尚有野外實地授課、醫學臨床見習及畢業參觀旅行。學生須修讀三年,結業後派至各地教會宣教。

理學堂大書院在規模、設備、創校理念或教學等方面,在當時台灣均十分先進,也是現今台灣教育歷史最久的一所學校。(理學堂大書院已被列入國定古蹟,屬真理大學校產。)

為培養女性神職人員,馬偕於1884年設立「淡水女學堂」,成立之初有45名(一說34名)婦女入學,多為宜蘭噶瑪蘭平埔族人。

女學堂不僅免學費,並補助旅費、膳宿及服裝等等。它的課程有閱讀、寫字、算術、歌唱、地理、婦女技能、聖經歷史及教義等等;它既無學年及學分制,入學年齡也無限制,為台灣新式女子學校的濫觴。(淡水女學堂目前為純德幼稚園使用,屬私立淡江高中校產)

raw-image



成家與逝世

1878年,馬偕娶噶瑪蘭人張聰明為妻,長女偕瑪連於次年1879年出生。

1880年馬偕首次偕妻女返回加拿大,當年次女偕以利出生。獨子偕叡廉則於1882年在淡水出生。

1893年,馬偕50歲,再度帶著妻小返回加拿大;兩年後,1895年,馬偕一家返回台灣,此時台灣已經易主,由日本統治。

1900年5月,馬偕的聲音變得沙啞,經診斷為喉癌。經過年餘的惡疾纏身,1901年6月2日,馬偕在淡水寓所辭世,得年57歲。家人遵其遺願,安葬於今日淡江中學內的馬偕家族墓園中。(馬偕逝世於其1875年建造的宅邸,即為「馬偕故居」,目前為「教士會館」,為真理大學校產)

馬偕在台前後30年,歷經清法戰爭及日帝佔台,在台共設立教會60間,施洗信徒逾3千人。他的足跡遍布大甲溪以北,東部遠至宜蘭及花蓮原鄉。其宗教成就斐然,引進的新式醫療及教育體系,更為北台灣首見。他無私忘我,嘉惠民眾,足讓後人感念及景仰。

raw-image



備註及參考資料

[註1]馬偕,有人稱他為馬偕博士或馬偕醫生(Dr Mackay),但稱其為馬偕牧師更適合。他曾榮獲加拿大皇后學院頒給榮譽神學博士學位,但並未擁有醫師執照。自日本佔台後,無執照醫療行為係屬違法,馬偕即不再涉入醫療行為。

[註2] 陶德,全名約翰 · 陶德(John Dodd),1860年首次來台,後自福建安溪引進茶苗在北台灣種植,並利用閩廈製茶工技,帶動台灣製茶業的風潮,被譽為「台灣烏龍茶之父」。如看過公視製作的「茶金」,即可知他在1869年販售至紐約的「福爾摩沙茶Formosa oolong Tea」,令台灣茶揚名海外,這批茶業就是由淡水港運出的。

參考資料

  1. 淡水維基館:馬偕等相關頁面。
  2. wikipedia:馬偕
  3. 真理大學校史館網頁
  4. 淡水文史工作室:馬偕行醫在淡水
  5. 基督教長老教會淡水教會首頁
  6. 《台灣遙寄》或《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他對台灣的貢獻真的很大
Angela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6/14
除了馬偕,還有許多外國傳教士早年在臺灣開疆闢土,提供醫療服務(特別是在原鄉部落),很令人佩服。 馬偕宣教範圍廣大,受到較多的關注及景仰,也留下較多的紀錄。
二宮hikaru-avatar-img
2022/06/02
我還參加過他們教會辦的燈節活動喔,才知道馬偕才來台四個多月台語就說很好了!!不僅醫術好,語言能力也是很強,可惜那時小孩才兩歲,能在禮拜堂裡面待滿半小時就很不錯了,順帶一提馬偕醫院因為是基督教醫院,對4這個數字沒有避諱,所以門診號碼不會跳過4,聯合醫院的話就沒有第4門診。
Angela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6/02
他從高雄上岸,就向當地牧師學習台語,到淡水時就已經可以用台語溝通,真是非常厲害。
丫丫阿嬤-avatar-img
2022/06/02
好有愛心呀!
Angela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6/02
這些來自遠方的宣教士真的很有愛心,無私忘我,非常佩服!
輕煙飄過-avatar-img
2022/06/02
好用心的分享,又上了一課歷史。
Angela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6/02
我在淡水古蹟博物館(紅毛城)擔任志工,對淡水文史本就興趣濃厚。趁此時機,整理一些有關他的文獻,自我學習,也讓更多人認識這位鬍鬚蕃。
avatar-img
無腦老嫗小沙龍
22.4K會員
277內容數
這裡不做美髮不修指甲,開房間只做明的,不做暗的。朋友不嫌多,讀者不嫌少,無腦老嫗談談笑笑,大家隨意走走看看,坐坐聊聊。
無腦老嫗小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9/03
真是非常尷尬的入厝派對,不過,真開心,我們收到好多包叔叔及姑姑們包的大紅包噢!
Thumbnail
2024/09/03
真是非常尷尬的入厝派對,不過,真開心,我們收到好多包叔叔及姑姑們包的大紅包噢!
Thumbnail
2024/08/16
講到「吃飯」這件事,首先進入我腦海的是「做」飯,而不是「吃」飯。
Thumbnail
2024/08/16
講到「吃飯」這件事,首先進入我腦海的是「做」飯,而不是「吃」飯。
Thumbnail
2023/11/05
莫忘拉上客廳窗簾,以免沙發被秋陽紋身。
Thumbnail
2023/11/05
莫忘拉上客廳窗簾,以免沙發被秋陽紋身。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獅潭老街上,隨處可見日本知名動漫裡的人物躍然牆上,成為熱門打卡地標,人氣也漸漸活絡起來。不過,動漫人物雖有吸睛魅力,但獅潭歷史上曾出現過兩位先鋒人物,如果善加發掘並發揚,他們的魅力不一定會輸給來自東洋的動漫人物喔!
Thumbnail
在獅潭老街上,隨處可見日本知名動漫裡的人物躍然牆上,成為熱門打卡地標,人氣也漸漸活絡起來。不過,動漫人物雖有吸睛魅力,但獅潭歷史上曾出現過兩位先鋒人物,如果善加發掘並發揚,他們的魅力不一定會輸給來自東洋的動漫人物喔!
Thumbnail
在馬祖南竿最西邊的小澳口芙蓉澳,從林義和開發、漁業黃金歲月、戰地政務到如今是馬祖養殖淡菜最大宗的海域,從小在芙蓉澳長大的陳孝民大哥,見證著澳口不同時期的流動軌跡。
Thumbnail
在馬祖南竿最西邊的小澳口芙蓉澳,從林義和開發、漁業黃金歲月、戰地政務到如今是馬祖養殖淡菜最大宗的海域,從小在芙蓉澳長大的陳孝民大哥,見證著澳口不同時期的流動軌跡。
Thumbnail
今年適逢淡水開港160年,馬偕來台宣教150年,6月2日為馬偕逝世之日。本文將由宣教、行醫及教育三方面介紹馬偕在台30年的貢獻,以及他與淡水的緊密關係。
Thumbnail
今年適逢淡水開港160年,馬偕來台宣教150年,6月2日為馬偕逝世之日。本文將由宣教、行醫及教育三方面介紹馬偕在台30年的貢獻,以及他與淡水的緊密關係。
Thumbnail
歲末大雪節氣過後的冬陽日,穿過1860年以來的台北河岸老城,摸沿淡水河岸,從艋舺大溪口出發,順著淡水河來到艋舺大溪口與大稻埕碼頭,騎著單車探訪河岸的風景,在萬千風帆的故事中,看見台北老城大河戀。
Thumbnail
歲末大雪節氣過後的冬陽日,穿過1860年以來的台北河岸老城,摸沿淡水河岸,從艋舺大溪口出發,順著淡水河來到艋舺大溪口與大稻埕碼頭,騎著單車探訪河岸的風景,在萬千風帆的故事中,看見台北老城大河戀。
Thumbnail
19世紀赴臺西人的旅行經驗,係為地理大發現以來,歐美旅人群體在亞非地區未知地域,從事探險、調查的延續,與近代西方殖民及帝國主義擴張的腳步俱進,而日本則是維新以降,積極學習歐美這種帶著帝國主義視線的旅行風氣。
Thumbnail
19世紀赴臺西人的旅行經驗,係為地理大發現以來,歐美旅人群體在亞非地區未知地域,從事探險、調查的延續,與近代西方殖民及帝國主義擴張的腳步俱進,而日本則是維新以降,積極學習歐美這種帶著帝國主義視線的旅行風氣。
Thumbnail
     我本來想po紅毛城的遊記, 後來想想, 還是先po這篇好了......    畢竟之前有提到"馬偕餅"這個東西(請看"滬尾偕醫館"遊記), 我想很多人在等著我來分享了.......     這家店就在滬尾偕醫館裡面, 除了給人家喝咖啡以外, 還給人家品嚐淡水以前的西點---馬偕餅....
Thumbnail
     我本來想po紅毛城的遊記, 後來想想, 還是先po這篇好了......    畢竟之前有提到"馬偕餅"這個東西(請看"滬尾偕醫館"遊記), 我想很多人在等著我來分享了.......     這家店就在滬尾偕醫館裡面, 除了給人家喝咖啡以外, 還給人家品嚐淡水以前的西點---馬偕餅....
Thumbnail
——在地文化實踐糸列 位在淡水老街尾端的「之間茶食器」,店裡提供的餐食、飲品都與地方歷史、生活文化有關,是一間以土地創生思維出發的餐館,期望透過茶與料理帶領人們認識淡水。 撰文=吳亭諺 照片提供=翁俊杰(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之間茶室的空間保
Thumbnail
——在地文化實踐糸列 位在淡水老街尾端的「之間茶食器」,店裡提供的餐食、飲品都與地方歷史、生活文化有關,是一間以土地創生思維出發的餐館,期望透過茶與料理帶領人們認識淡水。 撰文=吳亭諺 照片提供=翁俊杰(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之間茶室的空間保
Thumbnail
最近發現了一批神秘的文件,同時跟我曾經當交換學生一年的日本沖繩,以及學料理一年的泰國有關,甚至跟我的大學母校有神奇的緣分!大概冥冥中自有天意,決定記錄下來以資紀念。
Thumbnail
最近發現了一批神秘的文件,同時跟我曾經當交換學生一年的日本沖繩,以及學料理一年的泰國有關,甚至跟我的大學母校有神奇的緣分!大概冥冥中自有天意,決定記錄下來以資紀念。
Thumbnail
十八世紀的台灣,距今二百多年,正是先人跨過黑水溝,自唐山來台, 篳 路襤褸,勤奮戮力,以啟山林的大墾荒大移民時期, 其人情風貌,藉著宦游官員的詩句,後人得以一窺一二。張湄,字鷺洲,號南漪,浙江錢塘縣(今屬杭州市)人,清朝官員。在出任台灣監察御史時(1741年),著有《瀛壖ㄖㄨㄢ ˊ百詠》,乃其自廈
Thumbnail
十八世紀的台灣,距今二百多年,正是先人跨過黑水溝,自唐山來台, 篳 路襤褸,勤奮戮力,以啟山林的大墾荒大移民時期, 其人情風貌,藉著宦游官員的詩句,後人得以一窺一二。張湄,字鷺洲,號南漪,浙江錢塘縣(今屬杭州市)人,清朝官員。在出任台灣監察御史時(1741年),著有《瀛壖ㄖㄨㄢ ˊ百詠》,乃其自廈
Thumbnail
20181120陳醫師訪談劉仲敬第11集整理文稿
Thumbnail
20181120陳醫師訪談劉仲敬第11集整理文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