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腦學】自殺的「生物-心理-社會-環境」模型

更新於 2022/06/1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憂鬱症的自殺警訊。(圖:engin akyurt on Unsplash)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2/06/12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與正念認知心理治療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自殺本身不是疾病,不是單一疾病的證明,是「生物(B)-心理(P)-社會(S)-環境(E)」交錯影響的結果。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也說明了臨床上在精神科醫院急診與身心科門診的自殺樣態。希望未來能夠幫助大家理解自殺,不要將所有自殺舉動歸咎於個案罹患憂鬱症。

自殺不是疾病
自殺本身不是疾病,不是單一疾病的證明。
許多精神科診斷的確與自殺密切相關,但大部分有精神科診斷者不會自殺。相反地,從開發中及已開發國家研究來看,自殺死亡的案例中,有精神科診斷者只佔80%,意思是,有20%自殺其實與精神科診斷無關。
80%乍看起來很高,但反過來從診斷看,憂鬱症(所有類型)的終身自殺率為6~16%,人格特質者(包含邊緣型、反社會型、自戀型、戲劇型人格)的終身盛行率12~15%,酒精使用障礙(大部分是飲酒後酒精中毒狀態下發生)的終身自殺率是7~15%,思覺失調症的終身自殺率是4~14%,大部分有精神科診斷者是不會自殺的。
其中,憂鬱症的自殺率並不如像一般人想像高,因為憂鬱症患者的就診率與被診斷率偏低。許多憂鬱症未有自殺企圖或嘗試者,未曾被醫療系統納入統計資料中。從嚴重性來看,即便接受精神科或身心科治療,住院憂鬱症個案的自殺率是未曾住院者的2倍。
自殺的「生物-心理-社會-環境」模型
針對自殺的研究非常多,目前認為自殺牽涉到生物、心理、社會與環境因素,不是單一因素導致,可以約略分成非直接因素與直接因素兩大分類:
  • 非直接因素,涵蓋與本次自殺無直接關係或有部分作用的因子。這些因子依照改變容易度,又可以分為①已經發生而我們可能無能為力改變、②需要耗費龐大心力緩慢改變、或是③難以改變的因子。
  • 直接因素,指的是直接造成本次事件發生的原因,可以是短期變動或是長期影響。
關於自殺的「生物(B)-心理(P)-社會(S)-環境(E)」:
  • 在生物部分(Biological, B),非直接因素包含遺傳因子、頭腦結構與表徵、頭腦疾病、身體疾病、發展經驗、慢性精神疾病、慢性情緒障礙、物質使用障礙等各種可能原因。直接因素包含與年齡增長相關之認知功能退化、身體疾病或健康惡化或罹患新疾病、精神疾病或情緒障礙復發、成癮物質使用與戒斷等等。
  • 在心理部分(Psychological, P),非直接因素包含個案習慣使用的心理防衛機轉、決策偏好、人格特質(例如邊緣型、自戀型、反社會型人格特質者)、衝動特質、自我認同感低落等。直接因素包含自我汙名化、價值選擇、心理彈性與實現無望等。
  • 在社會部分(Social, S),非直接因素包含情緒支持系統、個案人際互動模式、經濟弱勢。直接因素主要是與近期生活壓力事件有關,像是重要他人近期過世或自殺、家暴、性侵、受虐、失業、負債、關係衝突(包含人際排擠或霸凌)、法律糾紛、分手、離婚、懷孕、墮胎、流產、生產、養育後代、戰爭、移民、歧視,也包含近期自殺企圖與取得致命工具的容易性、媒體模仿效應、COVID-19疫情等。
  • 在環境部分(Environmental, E),非直接因素包含個案所生存的環境,像是城市、鄉村或自然,包含個案選擇的生存空間,像是住所室內空間大小、個人空間,也包含季節變化與光照。
非直接因素與直接因素的分類,臨床上,會彼此影響,也可以相互轉移。
精神科醫院急診與身心科門診的自殺樣態
自殺嘗試者(包含自殺未遂或已死亡者)常常被認為是憂鬱症導致。就醫療統計數據來說,憂鬱的確是自殺者最常見的精神科主訴,但在自殺成功者中,有憂鬱症診斷者只佔27%。
在憂鬱症診斷以外,在精神專科醫院急診,躁症自殺或思覺失調症復發導致自殺並不少見。如果以自殺內容的衝動突發性、危命性來看,躁症自殺、思覺失調症復發、藥酒癮中毒狀態下自殺、自閉特質、因為身體疾病(例如急性譫妄)導致的自殺舉動,往往都比與憂鬱症直接導致的自殺還要來得更難以預防與危險。
中文所描述的憂鬱症,其實是一群共享憂鬱症狀的精神診斷集合。最常見的輕鬱症(Dysthymia),又稱之為持續性憂鬱症(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指的是一群憂鬱情緒持續至少兩年的個案,其憂鬱症狀可能有所起伏,不一定時時刻刻都有強烈的自殺意念或試圖自殺。最嚴重的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又稱之為重鬱症,指的是一群人,在兩週內的觀察期間,幾乎每天整天處於憂鬱狀態、興趣缺缺或失去愉悅享受感。
重度憂鬱症與輕鬱症是兩種不同的疾病,前者更著重生理因素,後者心理與社會因素更多。在精神專科醫院急診,兩種都會出現。
即便曾經有過上述兩種憂鬱症診斷,或是目前依舊持續服用抗憂鬱藥物治療中,影響與促進自殺的因素依舊很複雜,自殺絕非單一因素導致。臨床上可見到治療穩定的憂鬱症合併B群人格特質者,因外部壓力(婚姻衝突或家庭衝突),出現衝動自殺甚至死亡。
自殺已是最末期的結果
影響自殺的生物、心理、社會、環境因子實在太多。帶著一樣的非直接因素,不代表每個人都會進展到自殺。一個人從情緒相對穩定、享受生活的狀態要進展到情緒不穩定與嘗試自殺,中間可以攔截或調節的因子非常多。能夠進展到自殺,代表中間的許多調節因子都不存在(例如缺乏家庭支持系統、遷移居所)、失去作用(例如因為COVID-19疫情失去已穩定多年的工作)或往反向調節(例如重要親人突然接連過世、酗酒)。
自殺呈現的只是最末期的結果。如何在快速變動的世界,帶有接納能力與自我調節能力,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面對與學習的。
avatar-img
120會員
73內容數
情緒腦學,彙整與精神科、身心科相關的腦科學論文,幫助讀者透過腦科學來理解自身或親朋好友遭遇的情緒障礙或情緒疾病(憂鬱、焦慮、強迫等等)。與公開的文章不同,情緒腦科學專欄,將更深入解釋腦部與情緒的關聯,幫助希望進一步理解情緒在頭腦間運作機轉的讀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醫療心空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每一個世代都有每一個世代的壓力與重大議題。「COVID-19世代母親」和以前的新生兒母親完全不同,她們焦慮、憂鬱,又擔心被家族給汙名化。 這一波Omicron病毒帶來的幼兒與兒童急性腦炎,更讓她們憂心忡忡,產後憂鬱症的診斷率正在增加。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臺灣傳統觀念認為女性的義務是成為母親。而擁有母親這個角色,代表在女性的生命中,同時也要失去屬於自己的一部分時間。不管結婚前、懷孕前有多少準備或想像,甚至是生產完後覺得自己好像甚麼都已經準備好,生活還是跟以前完全不一樣。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談談產後低潮與產後憂鬱症。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在憂鬱症的治療過程中,藥物就像是一到天塹。憂鬱這種情緒,在臺灣社會,即便是21世紀的現在,也被許多年輕人當作是負面的經驗。從「憂鬱」到「憂鬱症」之間,充滿許多自我懷疑與抗拒。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簡單討論一下憂鬱症治療的三個基礎。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對於憂鬱症的理解與看法,公元2022年的熟齡世代和耆老世代,和公元2022年的青少年世代與輕熟世代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在男性與女性身上也有著不同的特色。承接上次第一部份的文章,接下來,讓我們進一步閱讀他們不同的憂鬱。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憂鬱症五顏六色,在不同年齡層有不同風貌,在男性與女性身上也常有不同的特色。雖然每個憂鬱症個案都有其獨特的表現,但不同世代對於性別與身心健康有著不同的理解,大致上,還是可以觀察出一些微妙的差異。接下來,我們將使用兩章文章篇幅,展現這些五顏六色的憂鬱。 (接續下文)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一個人的憂鬱症,不是另一個人的憂鬱。憂鬱症的面貌有許多種不同的風格,在診斷準則以外,困擾憂鬱症個案與其周邊親友的,往往是診斷準則以外的附帶症狀。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整理了許多憂鬱症的不同面貌。在文章末端,我們也付上許多線上篩檢問卷的資源。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每一個世代都有每一個世代的壓力與重大議題。「COVID-19世代母親」和以前的新生兒母親完全不同,她們焦慮、憂鬱,又擔心被家族給汙名化。 這一波Omicron病毒帶來的幼兒與兒童急性腦炎,更讓她們憂心忡忡,產後憂鬱症的診斷率正在增加。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臺灣傳統觀念認為女性的義務是成為母親。而擁有母親這個角色,代表在女性的生命中,同時也要失去屬於自己的一部分時間。不管結婚前、懷孕前有多少準備或想像,甚至是生產完後覺得自己好像甚麼都已經準備好,生活還是跟以前完全不一樣。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談談產後低潮與產後憂鬱症。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在憂鬱症的治療過程中,藥物就像是一到天塹。憂鬱這種情緒,在臺灣社會,即便是21世紀的現在,也被許多年輕人當作是負面的經驗。從「憂鬱」到「憂鬱症」之間,充滿許多自我懷疑與抗拒。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簡單討論一下憂鬱症治療的三個基礎。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對於憂鬱症的理解與看法,公元2022年的熟齡世代和耆老世代,和公元2022年的青少年世代與輕熟世代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在男性與女性身上也有著不同的特色。承接上次第一部份的文章,接下來,讓我們進一步閱讀他們不同的憂鬱。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憂鬱症五顏六色,在不同年齡層有不同風貌,在男性與女性身上也常有不同的特色。雖然每個憂鬱症個案都有其獨特的表現,但不同世代對於性別與身心健康有著不同的理解,大致上,還是可以觀察出一些微妙的差異。接下來,我們將使用兩章文章篇幅,展現這些五顏六色的憂鬱。 (接續下文)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一個人的憂鬱症,不是另一個人的憂鬱。憂鬱症的面貌有許多種不同的風格,在診斷準則以外,困擾憂鬱症個案與其周邊親友的,往往是診斷準則以外的附帶症狀。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整理了許多憂鬱症的不同面貌。在文章末端,我們也付上許多線上篩檢問卷的資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這幾天從爸爸那邊知道表姊有輕微憂鬱症,目前也有服藥,當下真的十分驚訝,印象中,姐姐就是一個光鮮亮麗又漂亮的人,朋友很多、也很多人喜歡,並不像是會有憂鬱症的人。爸爸說似乎是功課壓力大,加上開始準備會考...
Thumbnail
你是否曾在壓力下感到無助,尋找那一線希望之光? 讓我們一起探索血清素如何在我們的大腦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揭開它與我們情緒之間微妙且深刻的聯繫。 從簡單的日常習慣到科學的小秘密,發現保持情緒平衡,實際上可能比你想像的要簡單。閱讀全文,我們一步一腳印,輕鬆走向心靈的寧靜與幸福。 憂鬱的背後:探索
Thumbnail
你是否曾感到自己像春天般活力滿滿,又或是冬夜的寒風般無助? 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年四季,擁有不同的面貌和狀態,從春日的繁花到冬夜的寒風,每個階段都影響著我們的情緒與行為。掌握這些變化,了解如何在生活中平滑過渡,就能大幅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 閱讀全文,了解如何識別你的心靈季節,並學習調整步伐,照顧好自
Thumbnail
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兩億人患有嚴重憂鬱症,至少有六億人一生中會經歷憂鬱。如果再考慮輕度憂鬱,這數字更加驚人。難道這麼多人都生病了嗎?瑞典國民醫生安德斯・韓森告訴我們,憂鬱可能是大腦的一種保護機制,學會接受它,才能用更正面的角度去看待它。
最近在做躁鬱症的自費治療,昨天完成了第一個回合。 似乎是有跡可循的:克制不住的消費,保養品、彩妝、衣服、鞋子;很多保養品都過期了!! 豬有超多高跟鞋,很少穿, 包包有一段時間會認真用, 衣服雖然想穿但是會考慮被人帶去鎖螺絲的問題反而會放棄!! 豬一直以為這些行為是補償自己中性偏男性化的青春期生活,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運用童話故事般的口吻,講述得到憂鬱症的蛤蟆先生,在朋友河鼠、鼴鼠和老獾的建議之下請求心理諮商師蒼鷺的協助。透過十次的心理諮商談話,蒼鷺引導蛤蟆先生去找尋自己悲傷的根源,逐一探索童年陰影、人際關係與自我審判等憂鬱症的源頭,並且學習分析自己的內在情緒,最終逐漸擺脫抑鬱的陰霾。
Thumbnail
以前沒有接觸過獨立小製作的紀錄片,所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題材、「草根」的拍攝(單人拍攝、導演、剪片),或者較為新生代的、打破框架的結合一些比較意識流、藝術的手法剪輯的紀錄片,比如任航的《我有一個憂鬱的,小問題》覺得很驚艷。 總而言之這兩個月我看了好幾部過於優秀的紀錄片,不得不寫出來推薦給大家
Thumbnail
有很多人總喜歡在生病時,拚命的要幫問題歸因,有些疾病的確是可以這樣做,像是登革熱就肯定和蚊子脫離不了關係,但有些疾病,不能單一的歸類在某個因素上。像是心理疾病,我們各種常見的焦慮症、憂鬱症、躁鬱症等等,都不是可以找到一個絕對正確歸因的疾病,我們不能只因為某個人血清素濃度過低,或者…
Thumbnail
那時候,我有數次站在我們高中天台的欄杆邊邊往下看,很意外的沒什麼恐懼的感覺,但看著看著會浮出「掉下去一切都結束了呢」的想法。甚至有點嚮往。拉住我的,是我當時養的一隻白底橘斑貓。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這幾天從爸爸那邊知道表姊有輕微憂鬱症,目前也有服藥,當下真的十分驚訝,印象中,姐姐就是一個光鮮亮麗又漂亮的人,朋友很多、也很多人喜歡,並不像是會有憂鬱症的人。爸爸說似乎是功課壓力大,加上開始準備會考...
Thumbnail
你是否曾在壓力下感到無助,尋找那一線希望之光? 讓我們一起探索血清素如何在我們的大腦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揭開它與我們情緒之間微妙且深刻的聯繫。 從簡單的日常習慣到科學的小秘密,發現保持情緒平衡,實際上可能比你想像的要簡單。閱讀全文,我們一步一腳印,輕鬆走向心靈的寧靜與幸福。 憂鬱的背後:探索
Thumbnail
你是否曾感到自己像春天般活力滿滿,又或是冬夜的寒風般無助? 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年四季,擁有不同的面貌和狀態,從春日的繁花到冬夜的寒風,每個階段都影響著我們的情緒與行為。掌握這些變化,了解如何在生活中平滑過渡,就能大幅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 閱讀全文,了解如何識別你的心靈季節,並學習調整步伐,照顧好自
Thumbnail
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兩億人患有嚴重憂鬱症,至少有六億人一生中會經歷憂鬱。如果再考慮輕度憂鬱,這數字更加驚人。難道這麼多人都生病了嗎?瑞典國民醫生安德斯・韓森告訴我們,憂鬱可能是大腦的一種保護機制,學會接受它,才能用更正面的角度去看待它。
最近在做躁鬱症的自費治療,昨天完成了第一個回合。 似乎是有跡可循的:克制不住的消費,保養品、彩妝、衣服、鞋子;很多保養品都過期了!! 豬有超多高跟鞋,很少穿, 包包有一段時間會認真用, 衣服雖然想穿但是會考慮被人帶去鎖螺絲的問題反而會放棄!! 豬一直以為這些行為是補償自己中性偏男性化的青春期生活,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運用童話故事般的口吻,講述得到憂鬱症的蛤蟆先生,在朋友河鼠、鼴鼠和老獾的建議之下請求心理諮商師蒼鷺的協助。透過十次的心理諮商談話,蒼鷺引導蛤蟆先生去找尋自己悲傷的根源,逐一探索童年陰影、人際關係與自我審判等憂鬱症的源頭,並且學習分析自己的內在情緒,最終逐漸擺脫抑鬱的陰霾。
Thumbnail
以前沒有接觸過獨立小製作的紀錄片,所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題材、「草根」的拍攝(單人拍攝、導演、剪片),或者較為新生代的、打破框架的結合一些比較意識流、藝術的手法剪輯的紀錄片,比如任航的《我有一個憂鬱的,小問題》覺得很驚艷。 總而言之這兩個月我看了好幾部過於優秀的紀錄片,不得不寫出來推薦給大家
Thumbnail
有很多人總喜歡在生病時,拚命的要幫問題歸因,有些疾病的確是可以這樣做,像是登革熱就肯定和蚊子脫離不了關係,但有些疾病,不能單一的歸類在某個因素上。像是心理疾病,我們各種常見的焦慮症、憂鬱症、躁鬱症等等,都不是可以找到一個絕對正確歸因的疾病,我們不能只因為某個人血清素濃度過低,或者…
Thumbnail
那時候,我有數次站在我們高中天台的欄杆邊邊往下看,很意外的沒什麼恐懼的感覺,但看著看著會浮出「掉下去一切都結束了呢」的想法。甚至有點嚮往。拉住我的,是我當時養的一隻白底橘斑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