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自己的再生父母(5) 正向語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語言會成為自己的潛意識,你平日所常說的,就好像一種日常的催眠。腦科學與心理學研究證實,你平時所說的話,正在塑造你的人生。

努力累積正向語言的資本額

就像愛的存款一樣,我的父母沒有給我太多正向的語言,我只能先將朋友給的肯定支持予以存檔,他們說喜歡你的文字,他們說喜歡你的想法,他們認為你特別的地方。
我也會與那些會讓自己感受自己是"好的"人相處,讓自己先有一個正向支持感受,讓自己大腦願意相信自己是身處在一個正向的情境與狀態。

改變日常的口頭常

過往以為總是要謙虛的美德,習慣了自貶自損,一個讚美來就非得找一個自己的缺點來回應,或是從小學習到了「完蛋了」「死定了」,也或者災難性的言語會引來別人的關心,或者當自己不夠好時,得先自損,才能夠避免別人的苛責。
更多的是,看見父母總是以負面的言語詮釋生活中的事物,或許因為他們的生活的確很辛苦,但也因此幫自己建構了一個這世界很麻煩沒有資格快樂的想像。
我會練習用更客觀的言語,去描述目前的情境,我會練習用更鼓勵自己的言語,取代生活中災難性的語詞。
我會儲備蒐集其他人如何鼓勵自己的言語,在困頓中,拿出來試著安撫自己。
我會下載正向鼓勵言語的app,像是學英文一樣的,在它每整點提醒自己時,跟著覆誦一遍。
假裝久了,就會成真了。

逆境也也值得讓自己開心

當自己很開心時,媽媽總會說:「你開心什麼,有什麼好開心的?」但,即使逆境也同時會有值得開心的事情發生,我依舊有資格可以在這個開心的當下,去感受取體會,去儲存正面的情緒,努力沉浸正面的情緒裡,試著產出發自內心真心的正面語言。

換句話說會更好

挫折當中的正面語言會很困難,或許先生出一些關心關懷,溫暖的理解,也許一開始自己也忍不住懷疑,總有種衝動跟自己說:「少來了,你才不是真的關心呢!」
那麼就還是耐心的跟自己對話,換句話說的詮釋那些對自己極具殺傷力的言語。
「少來了,你才不是真的關心呢!」
「或許你還有點懷疑,但我會努力的證明,我真的很關心你,很想好好的呵護你。」
「你真的是一個很糟糕沒有人喜歡你,你只是個麻煩。」
「人際互動的確很困難,研究顯示人際互動的不開心真是十之八九,人際互動很麻煩,你一點都不麻煩。」
「你又搞砸了,總是做不好。」
「事情有在進步,但是反反覆覆的好壞總是正常的,心很累我懂。」
試著把每一句充滿殺傷力的攻擊,慢慢的讓它柔軟些,一開始很難,但練習久了就會是你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會員
32內容數
成為自己的再生父母,好好的陪伴自己重新長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Fish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小時候,什麼都不懂,父母告訴我們要多聽別人的意見,長大後才發現原來標準是變動的,做的決定考量都有其時空背景,複雜的情境,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評價。 生活當中總避不了那些的酸言酸語、唱衰,甚至聲量大的,好似他說的就是對的。這種聲量大,彷彿是我們小時候的那些權威、長輩,讓我們不得不折服。
鬆動那不適合我自己的價值 我開始試著回顧這些價值是怎麼來的,超長工時,超少的睡眠,是誰告訴我的? 我想要慢慢練習把生命中被給予的框架、價值重新拿來檢核是否適用自己這樣的生命狀態,我想加入新的價值想法,鬆動那些不屬於我生命系統的想法,讓他們慢慢的退去,成為過去的一部分。 好好看見我自己的需要
開始在上重訓的時後,教練會充分評估我的身體狀態,一點一點給與可行的任務,像是搭鷹架般,讓自己完成一個個小任務,讓自己擁能力感的進步。 原來重訓練得不是承擔壓力,而是看見自己目前所能承擔的 這種教導別於千篇所說的無條件的愛,而是嚴而不厲,寬而能容的紀律,一種強大的支持。
成為自己的再生父母,努力讓自己成為比他們更有愛的能力的人。 那麼,愛的能力怎麼來? 很弔詭的是,人給不出自己沒有的東西,所以得先讓自己內心充滿愛,好好的被愛,才能因為這份愛而能去愛人,但偏偏,從父母那得到的愛,卻是那麼的匱乏。 既然父母給不了那麼多那麼足,那麼就好好保存曾經存在過的愛。
關於家務,追了很多主婦媽媽的youtuber,想把媽媽這個角色做好,但又想把媽媽這個角色做得現代感一點,買了一堆電子產品,掃地機、煮飯機、烘衣機、電子衣櫃、小愛同學、洗碗機......,甚至還買了真空機,想要備料一次備料好,可以有效率的煮飯。即使省那十分鐘,都好。 用很多的機器,想要控制每件事情都像
低限度標準的存在著 Day2 -別人的眼光 那些在意別人的眼光是怎麼養成的? 是過去的生存不安的記憶,讓自己得不斷確定每一個行為、表現都能符合被喜歡被看重,似乎只有被喜歡才能被接納與存在,然後自身體與心裡意志完全的被綁架。 購買商品時在意店員的反應,聊天時在意自己的每段話是否政治正確,對方希望我回答
小時候,什麼都不懂,父母告訴我們要多聽別人的意見,長大後才發現原來標準是變動的,做的決定考量都有其時空背景,複雜的情境,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評價。 生活當中總避不了那些的酸言酸語、唱衰,甚至聲量大的,好似他說的就是對的。這種聲量大,彷彿是我們小時候的那些權威、長輩,讓我們不得不折服。
鬆動那不適合我自己的價值 我開始試著回顧這些價值是怎麼來的,超長工時,超少的睡眠,是誰告訴我的? 我想要慢慢練習把生命中被給予的框架、價值重新拿來檢核是否適用自己這樣的生命狀態,我想加入新的價值想法,鬆動那些不屬於我生命系統的想法,讓他們慢慢的退去,成為過去的一部分。 好好看見我自己的需要
開始在上重訓的時後,教練會充分評估我的身體狀態,一點一點給與可行的任務,像是搭鷹架般,讓自己完成一個個小任務,讓自己擁能力感的進步。 原來重訓練得不是承擔壓力,而是看見自己目前所能承擔的 這種教導別於千篇所說的無條件的愛,而是嚴而不厲,寬而能容的紀律,一種強大的支持。
成為自己的再生父母,努力讓自己成為比他們更有愛的能力的人。 那麼,愛的能力怎麼來? 很弔詭的是,人給不出自己沒有的東西,所以得先讓自己內心充滿愛,好好的被愛,才能因為這份愛而能去愛人,但偏偏,從父母那得到的愛,卻是那麼的匱乏。 既然父母給不了那麼多那麼足,那麼就好好保存曾經存在過的愛。
關於家務,追了很多主婦媽媽的youtuber,想把媽媽這個角色做好,但又想把媽媽這個角色做得現代感一點,買了一堆電子產品,掃地機、煮飯機、烘衣機、電子衣櫃、小愛同學、洗碗機......,甚至還買了真空機,想要備料一次備料好,可以有效率的煮飯。即使省那十分鐘,都好。 用很多的機器,想要控制每件事情都像
低限度標準的存在著 Day2 -別人的眼光 那些在意別人的眼光是怎麼養成的? 是過去的生存不安的記憶,讓自己得不斷確定每一個行為、表現都能符合被喜歡被看重,似乎只有被喜歡才能被接納與存在,然後自身體與心裡意志完全的被綁架。 購買商品時在意店員的反應,聊天時在意自己的每段話是否政治正確,對方希望我回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家人的語言暴力可能是導致創傷的原因之一,長期下來讓人產生「活得好累」的感受。另一個讓人「活得好累」的原因是,從小就得學會如何當「好孩子」,長大後卻依然如此。本文列舉了好孩子常見的行為和人際關係變得輕鬆的心法。作者還分享了「從今以後,我只為自己呼吸」抽書活動的詳情。
Thumbnail
承認自己是個壞掉的孩子,大人總是希望著下一代可以過得好,或者可以超越他們,有時候會常常聽到他們給予我們各種建議,當有一天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又會被批判或者溝通很難達成共識,明明是想要在父母心中獲得信任,但似乎只有感受到被指教,所以得到更多的是不信任的感覺,然後重複這個模式,直到有天開始發現不對勁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內文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再設想父母的想法,以及一些個人想法。
Thumbnail
「當我們在探討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的溝通方式對孩子自我肯定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比如當孩子取得成功或表現良好時,若父母選擇沉默或認為這是理所當然,而在孩子犯錯或失敗時卻施以嚴厲的責罵,這種偏頗的反應模式,往往導致孩子自我肯定感的低落。 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父母的認可和回饋極為敏感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家人的語言暴力可能是導致創傷的原因之一,長期下來讓人產生「活得好累」的感受。另一個讓人「活得好累」的原因是,從小就得學會如何當「好孩子」,長大後卻依然如此。本文列舉了好孩子常見的行為和人際關係變得輕鬆的心法。作者還分享了「從今以後,我只為自己呼吸」抽書活動的詳情。
Thumbnail
承認自己是個壞掉的孩子,大人總是希望著下一代可以過得好,或者可以超越他們,有時候會常常聽到他們給予我們各種建議,當有一天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又會被批判或者溝通很難達成共識,明明是想要在父母心中獲得信任,但似乎只有感受到被指教,所以得到更多的是不信任的感覺,然後重複這個模式,直到有天開始發現不對勁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內文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再設想父母的想法,以及一些個人想法。
Thumbnail
「當我們在探討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的溝通方式對孩子自我肯定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比如當孩子取得成功或表現良好時,若父母選擇沉默或認為這是理所當然,而在孩子犯錯或失敗時卻施以嚴厲的責罵,這種偏頗的反應模式,往往導致孩子自我肯定感的低落。 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父母的認可和回饋極為敏感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