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選題#14|《從今以後,我只為自己呼吸》:擺脫好孩子的壓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幾天我在粉絲專頁分享同居家人長期的語言暴力,也可能是導致創傷的原因之一,久而久之下來,也會讓人產生「活得好累」的感受。

這篇文章竟然破千人次分享,我心裡五味雜陳。一方面很開心這麼多人分享我的文章,但另一方面我也感到難過,因為這可能也代表很多人,曾經或正在經歷同居家人的語言暴力。

我想到前陣子,有位朋友跟我分享,他照顧生病的母親的心路歷程。

他跟我說,他已經非常盡力在照顧母親了,但是他的手足仍然有很多意見,不過這對他來說,還可以接受,因為他可以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是與手足大吵一架。然而,當他遭受到其他長輩的批評與說教時,他根本無法懟回去,只能在那邊演出虛心受教的樣子,因為對方是長輩,必須要對他們有禮貌。

最後,他感傷地問我:「是不是別當個孝順的孩子,我就會輕鬆許多?乾脆我就擺爛,什麼都不要管,我覺得好累啊……!」這句話讓我感到好揪心,如此盡心盡力的好孩子,卻要遭受他人的負面言語。

長大成人的你,還在就讀好孩子學校嗎?

這次,我想再分享另一個讓人「活得好累」的原因,就是那些從小就得學會如何當「好孩子」,如今長大後還在「好孩子學校」就讀的大人。

《從今以後,我只為自己呼吸》提到,小時候我們之所以當好孩子,是為了保護自己,讓自己能夠生存下來,以免惹怒父母而被拋棄,因此我們必須得這麼做。然而,長大後的大人,如果想要繼續當個「好孩子」,就必須壓抑自己,繼續符合對方的期待,就算自己討厭也無法拒絕對方,難以展現出真正的自己,這樣的過程同樣也會讓你感到活著好累。

raw-image


好孩子常見的行為

本書作者提到的「好孩子行為」,如下:

  • 總是聽從有威嚴的人說的話
  • 無法拒絕別人請託
  • 即使沒被拜託,也會留意狀況主動去做
  • 會說出對方想聽的話
  • 不說和對方不同的意見或想法
  • 總是以對方想做的事為優先
  • 即使很累很辛苦,還是覺得必須靠自己努力
  • 傾聽別人抱怨,自己卻從不抱怨

作者認為這些行為並非「不可以」,因為在與他人溝通時,這些行為有一定程度的必要性。然而,若我們經常為這些行為感到痛苦時,它會不斷消耗自己的心力,此時就需要再重新決定是否要繼續當個好孩子了。

人際關係變得輕鬆的心法

本書也分享了讓人際關係變得輕鬆的三大絕招:

1.遠離不重視你的人

2.珍惜重視你的人

3.不要討好你討厭的人

我想,我有第四招可以送給你,就是「不要去討好那些討厭你的人」。


《從今以後,我只為自己呼吸》舉辦抽書活動至113/6/10(一)晚上八點止,歡迎來參加哦!


💝感謝文字讓我們彼此相遇💝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你按下追蹤和分享,或是給我一些讚助唷! 也可以搜尋臉書粉絲專頁:胡瑋婷諮商心理師的療心話

祝福你,看到更多喜歡的文字,以及幫助你的生活改變得更加美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胡瑋婷諮商心理師的療心空間
247會員
316內容數
邀您一同品味平凡生活裡的美好故事,傳遞與延續生命裡的愛與正向能量。聯繫方式:waiting10722@gmail.com
2025/02/10
許多人際衝突來自於界線問題,尤其在親密關係中,界線模糊或僵化都可能導致關係惡化。本文探討三種類型的界線:僵化、模糊和清楚的界線,並說明如何透過心理諮商改善不健康的界線,建立更穩固的關係。
Thumbnail
2025/02/10
許多人際衝突來自於界線問題,尤其在親密關係中,界線模糊或僵化都可能導致關係惡化。本文探討三種類型的界線:僵化、模糊和清楚的界線,並說明如何透過心理諮商改善不健康的界線,建立更穩固的關係。
Thumbnail
2024/11/08
在人際互動中,有些人選擇壓抑與討好,將自身需求深埋在禮讓中;有些人則像強颱侵襲,一場大雨淹沒對方的真實感受。也有人習慣用冷嘲熱諷來掩飾自身的脆弱,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不滿。透過心理諮商,我們可以練習溫和且堅定的正向連結,並學習如何在關係中取得平衡,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建立起信任且真實的情誼。
Thumbnail
2024/11/08
在人際互動中,有些人選擇壓抑與討好,將自身需求深埋在禮讓中;有些人則像強颱侵襲,一場大雨淹沒對方的真實感受。也有人習慣用冷嘲熱諷來掩飾自身的脆弱,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不滿。透過心理諮商,我們可以練習溫和且堅定的正向連結,並學習如何在關係中取得平衡,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建立起信任且真實的情誼。
Thumbnail
2024/08/16
在婚姻中,如何面對公婆與自身家庭的雙標問題?許多人在婚後期望彼此能成為家人,卻常遇到不平等的對待。本文探討婚姻中的界線,強調自我尊重和建立界限的重要性,並引述馬克太太的書籍,來提醒讀者在婚姻中容易出現的不合理期待。
Thumbnail
2024/08/16
在婚姻中,如何面對公婆與自身家庭的雙標問題?許多人在婚後期望彼此能成為家人,卻常遇到不平等的對待。本文探討婚姻中的界線,強調自我尊重和建立界限的重要性,並引述馬克太太的書籍,來提醒讀者在婚姻中容易出現的不合理期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家人的語言暴力可能是導致創傷的原因之一,長期下來讓人產生「活得好累」的感受。另一個讓人「活得好累」的原因是,從小就得學會如何當「好孩子」,長大後卻依然如此。本文列舉了好孩子常見的行為和人際關係變得輕鬆的心法。作者還分享了「從今以後,我只為自己呼吸」抽書活動的詳情。
Thumbnail
家人的語言暴力可能是導致創傷的原因之一,長期下來讓人產生「活得好累」的感受。另一個讓人「活得好累」的原因是,從小就得學會如何當「好孩子」,長大後卻依然如此。本文列舉了好孩子常見的行為和人際關係變得輕鬆的心法。作者還分享了「從今以後,我只為自己呼吸」抽書活動的詳情。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到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愛自己的重要性,如何從愛自己中學會愛人。分享了作者的親身經歷和觀察,以及對於讓孩子學習愛自己和愛人的方式。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到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愛自己的重要性,如何從愛自己中學會愛人。分享了作者的親身經歷和觀察,以及對於讓孩子學習愛自己和愛人的方式。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家庭聚會中兩種不同的人-專門找怒點的人和專門找笑點的人。作者分享了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如何自我肯定與放鬆。文章中提供了韓國精神科醫生金旼慶的建議。通過實踐建議中的心法,我們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更好地肯定自己,放下討好他人的壓力。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家庭聚會中兩種不同的人-專門找怒點的人和專門找笑點的人。作者分享了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如何自我肯定與放鬆。文章中提供了韓國精神科醫生金旼慶的建議。通過實踐建議中的心法,我們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更好地肯定自己,放下討好他人的壓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