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吃太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206090122213014379140
這是 2022 AUG 織智韻創 RT 讀書會 的活動,由我親自來導讀。
我自從開辦《亞太斷食協會》以來,就一直被這個問題所困擾:為何吃太多?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英國執業的外科醫師,專做胃繞道和胃袖切除手術,所以累積了非常豐富的肥胖與減肥的治療心得。他在這本書裡,嘗試帶領讀者認知肥胖的醫學觀點,並且提出了他認為是“為何吃太多”的病因,以及如何自我治療的方法。
•體重定位點
•基因
  •節儉基因
  •表觀遺傳學
  •肥胖基因FTO
•西方飲食(穀物/油的混合物)
  •微量營養素
    •腳氣病(維生素B1)、壞血病(維生素C)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Ω3 vs Ω6
•瘦素Leptin,胰島素Insulin
  •皮質醇Cortisol,退黑激素Melatonin
全書的內容非常豐富,知識密度很高,對於一般領域的讀者,讀起來可能會感覺生澀。沒關係,這也就是我要來導讀這本書的原因之一。
我已經準備好重點摘要的投影片,加上詳細的口頭解釋,相信對於解答“為何吃太多”會有所幫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會員
73內容數
生命只是一個隨機過程 Life is a random process 來是偶然,去是必然,苦難中自己找樂子 You have to live, you have to die, and you have to pay tax.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周博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The Scale Does Not Lie, People Do’ 「體重計不會說謊,人會」
酒精會在肝臟代謝合成脂肪酸,並即堆積在肝臟,這就是「酒精性脂肪肝」。
想要減肥了嗎?少吃多動是基本功,但一定要加上斷食,脂肪才有機會燃燒。
只運動、沒有減少攝取熱量,其實是無效的,就好像控制組的衛教一樣無效。
飢餓感會自動消失,忍忍就過去了。
實驗期的減重效果非常顯著:每個人平均減了13.5公斤,或每星期減1.35公斤(一般建議的減重速度是每星期0.5公斤)。
‘The Scale Does Not Lie, People Do’ 「體重計不會說謊,人會」
酒精會在肝臟代謝合成脂肪酸,並即堆積在肝臟,這就是「酒精性脂肪肝」。
想要減肥了嗎?少吃多動是基本功,但一定要加上斷食,脂肪才有機會燃燒。
只運動、沒有減少攝取熱量,其實是無效的,就好像控制組的衛教一樣無效。
飢餓感會自動消失,忍忍就過去了。
實驗期的減重效果非常顯著:每個人平均減了13.5公斤,或每星期減1.35公斤(一般建議的減重速度是每星期0.5公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Why We Get Fat: And What to Do About It』(為何我們會變胖,該怎麼做)是一本聚焦於現代營養學的書,挑戰了低脂飲食與熱量均衡的傳統觀念,提出胰島素與碳水化合物攝取在肥胖形成中的關鍵作用。作者 Gary Taubes 是一位以研究和撰寫健康與營養相關議題的科學作家
Thumbnail
肥胖是當今全球最普遍且複雜的健康問題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將肥胖定義為影響多重器官的疾病,包括心臟、肝臟、腎臟和生殖系統等。肥胖與超過195種併發症有關,對於許多疾病來說都是共同的危險因子。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肥胖治療也不再僅限於生活方式改變和飲食控制,現代醫療提供了更多有效的藥物選擇。
Thumbnail
這篇文章獻給付費會員,記錄了我的減肥心得及各項花費,希望能對長期關注減肥的你們有些許幫助。
Thumbnail
讀著這本書,想著我的歷年減重歷程, 國小就胖到六十四公斤、高中胖到八十九公斤, 我從小到大先後減重七次, 減重時會認真運動, 試過爬樓梯、游泳、跳繩、跑步、健身、節食、騎腳踏車、吃藥、斷食等, (二月完成首次冬季斷食,紀錄為六十八小時) 一旦當我瘦下來,我又會狂吃一番,紓解壓力。 就這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臺灣肥胖人口從不到五成增至2020年突破八成。本文揭露減肥幹話口號及錯誤理論,強調少吃多動減肥方式近九成機率失敗。取而代之,營養幹預替代熱量赤字,成功機率提高50%。不同人需因應基因、生活狀況調整飲食方式。統計證實變成健美選手死亡率高,健康目標需個別針對。結論要切合個人需求,瞭解減肥原理後再執行。
這本書的作者是蘇宗祺,是一諮商心理師,書中提到一個觀念是肥胖是過去生活習慣造成的結果,減肥只是治標不治本,就算體重一時減下來了,我們的舊有習慣並沒有改變,只要時間久了就會復胖,這時我們可能會陷入不斷減重又復胖的循環當中,過量進食的背後可能有心理上的因素。
由於經常吃飯不定時,餓昏頭後暴飲暴食,常常出現吃太飽的情況發生;又或是長輩總是擔心我們吃不飽,每次都煮了一桌豐盛的佳餚或是買了過多的餐點,吃太少好像會辜負他們的用心;出外遊玩吃美食也都經常一個不小心就吃得很撐。 想想自己也年紀漸長了,這樣經常性的吃太多,可能身體真的會出問題,上網查了一下飽食對身體
Thumbnail
肥胖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人類仍未進化到適合目前的生活所導致,以及肥胖對於生活的不方便以及疾病。
Thumbnail
  最近一直在追看李宜霖醫師的影片,李醫師是一位腸胃肝膽科的醫師,先前體重在98公斤左右,經過他自己實行斷食法之後,減到76公斤,換言之減了22公斤左右。這當然是一個值得觀摩的對象,或許他的方法無法照搬照用,但總有共通的理念可以學習。在影片中,他提到其斷食的方法是1212斷食法,就是早上
Thumbnail
不反覆發胖的斷食調整 先說結論: 1.不吃正餐以外的食物 2.開始工作兩小時內要吃東西 3.睡前4-6小時不吃 不適合的斷食方法 1.因為限定時間,結果在8小時之內狂吃 2.起床沒有吃,就開始強度工作結果血壓血糖不穩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Why We Get Fat: And What to Do About It』(為何我們會變胖,該怎麼做)是一本聚焦於現代營養學的書,挑戰了低脂飲食與熱量均衡的傳統觀念,提出胰島素與碳水化合物攝取在肥胖形成中的關鍵作用。作者 Gary Taubes 是一位以研究和撰寫健康與營養相關議題的科學作家
Thumbnail
肥胖是當今全球最普遍且複雜的健康問題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將肥胖定義為影響多重器官的疾病,包括心臟、肝臟、腎臟和生殖系統等。肥胖與超過195種併發症有關,對於許多疾病來說都是共同的危險因子。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肥胖治療也不再僅限於生活方式改變和飲食控制,現代醫療提供了更多有效的藥物選擇。
Thumbnail
這篇文章獻給付費會員,記錄了我的減肥心得及各項花費,希望能對長期關注減肥的你們有些許幫助。
Thumbnail
讀著這本書,想著我的歷年減重歷程, 國小就胖到六十四公斤、高中胖到八十九公斤, 我從小到大先後減重七次, 減重時會認真運動, 試過爬樓梯、游泳、跳繩、跑步、健身、節食、騎腳踏車、吃藥、斷食等, (二月完成首次冬季斷食,紀錄為六十八小時) 一旦當我瘦下來,我又會狂吃一番,紓解壓力。 就這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臺灣肥胖人口從不到五成增至2020年突破八成。本文揭露減肥幹話口號及錯誤理論,強調少吃多動減肥方式近九成機率失敗。取而代之,營養幹預替代熱量赤字,成功機率提高50%。不同人需因應基因、生活狀況調整飲食方式。統計證實變成健美選手死亡率高,健康目標需個別針對。結論要切合個人需求,瞭解減肥原理後再執行。
這本書的作者是蘇宗祺,是一諮商心理師,書中提到一個觀念是肥胖是過去生活習慣造成的結果,減肥只是治標不治本,就算體重一時減下來了,我們的舊有習慣並沒有改變,只要時間久了就會復胖,這時我們可能會陷入不斷減重又復胖的循環當中,過量進食的背後可能有心理上的因素。
由於經常吃飯不定時,餓昏頭後暴飲暴食,常常出現吃太飽的情況發生;又或是長輩總是擔心我們吃不飽,每次都煮了一桌豐盛的佳餚或是買了過多的餐點,吃太少好像會辜負他們的用心;出外遊玩吃美食也都經常一個不小心就吃得很撐。 想想自己也年紀漸長了,這樣經常性的吃太多,可能身體真的會出問題,上網查了一下飽食對身體
Thumbnail
肥胖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人類仍未進化到適合目前的生活所導致,以及肥胖對於生活的不方便以及疾病。
Thumbnail
  最近一直在追看李宜霖醫師的影片,李醫師是一位腸胃肝膽科的醫師,先前體重在98公斤左右,經過他自己實行斷食法之後,減到76公斤,換言之減了22公斤左右。這當然是一個值得觀摩的對象,或許他的方法無法照搬照用,但總有共通的理念可以學習。在影片中,他提到其斷食的方法是1212斷食法,就是早上
Thumbnail
不反覆發胖的斷食調整 先說結論: 1.不吃正餐以外的食物 2.開始工作兩小時內要吃東西 3.睡前4-6小時不吃 不適合的斷食方法 1.因為限定時間,結果在8小時之內狂吃 2.起床沒有吃,就開始強度工作結果血壓血糖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