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 31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raw-image

再來請看到:

丑四、不離願

不離有兩個,第一個,不離佛菩薩跟同參道友。之所以不離佛菩薩跟同參道友,是為了什麼呢?就是第二個,不離一乘法、中道之行,這兩個稱之為不離願。不管是受持佛法也好、修行自利利他也好、成熟眾生的善根也好,在這當中強調靠自身的努力來做,但除了自身努力之外,同行善知識也很重要。

為什麼我們要共修?因為一個人用功會懈怠的,只是多跟少的差別而已。比如打佛七,打佛七時我們再怎麼忙、再怎麼累,一天五支香都儘量要跟上。但如果自己在家裡打佛七,除非剛好有人護持得好好的,一天五支香有時也不容易,而且是連續七天,就算七天熬過了,在家裡面能夠繼續堅持功課這樣做下去,也是不容易,這要有善根的。

raw-image

所以不離,就是不離師長、教授善知識的加持提攜,還有不離同行善知識,不管教授還是同行善知識,總的來說就是為了不離一乘圓頓之法。接著看到頌文: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這裡的兩個頌,第一個頌講同行善知識;第二個頌講教授善知識。與我同行者的同行是什麼呢?即大家同樣地受持一佛乘,這種大乘圓頓的法,同願同行就對了,然後於一切處都能夠集合在一起,大家的身口意業皆同等

raw-image

就法身大士來說,其身業能夠依止中道的智慧,顯現大神通而上求下化;口業都同樣地讚歎一佛乘圓頓法;意業都能夠入於一佛乘的觀慧裡頭,所以為什麼需要同行善知識,就是這個道理。

我突然想到由經典裡面舉個公案:有個人出家比較晚,就是年紀比較大才出家,所以他出家之後,因為年紀大,根比較衰敗,一到禪堂裡面就打瞌睡。不過他很幸運遇到優波毱多尊者,尊者就很善巧地度化他。怎麼度化他呢?有一次在禪堂當中,大眾一起集會的時候,他按照慣例又開始打瞌睡,此時尊者讓大家同樣入於火光三昧,所以每個比丘、聖者阿羅漢各顯大光明相,他看得內心極為振奮歡喜,從此再也不打瞌睡,後來也證果了,因此同參道友是很重要的。

你看就像我們剛開始打佛七,有時候前一兩天都在打瞌睡,就是精神不太好,但是同參道友一起念,還有大家在一起共修,念力共振的加持,心力慢慢就提起來了。如果自己在家裡面的話,坐得東倒西歪,可能要躺下來了,因為打瞌睡就是累,想想就去睡覺算了。

raw-image

不只凡夫要同參道友,這個聖人、法身大士也是不離開同行者,大家都是同樣修行一佛乘的,希望都能在一起。所以我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因為極樂世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這時就真的是身口意業皆同等。此處同等就是身口意業都入於法性當中,都能隨順法性的智慧而行。一切行願同修學,即廣大如大海、如塵沙般佛菩薩的行願,都能夠共同修學。以上是說明同行善知識

raw-image

再來說教授善知識所有益我善知識希望都能夠為我顯示普賢行。所謂顯示包括說及行,就是為他人解說;就是行持,此句大意就是:我已經知道道理,接著是學習其他的師長他們怎麼去行持。

就像你跟在一位持戒清淨的律師旁邊,比如在清和尚旁邊,或者弘一大師旁邊,你自然而然就感覺到持戒清淨的莊嚴,持戒的慈悲。經典裡面說:持戒的人清淨,持戒的人慈悲,能夠透脫出慈悲相。而你過去從經典上聽來的,感覺不是那麼深刻,但是師長為你顯示持戒之後清淨、慈悲、調柔,這時你就會有深刻的印象。

raw-image

就像過去我住蓮因寺、或者參加齋戒會,在我師父老人家旁邊,那時候雖然我什麼也不太懂,但是在他老人家旁邊感受到的磁場、加持力、寂靜心、慈悲心,那個印象深刻記在心中,這是離開語言文字之外所覺受到的。

我們現在都知道高山仰止,這是我們應當要達到的目標,只是現在還差距很多,仍有很多需要努力的,但是這個就比從經典上看來的具體多了,因為有師長為我們顯示普賢行相狀的莊嚴,印象就很深刻,所以顯示是包括語言文字的、包括身口意的顯示都在內。

raw-image

接著「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為什麼能夠讓善知識歡喜呢?因為身口意三業都具足弟子相,在身業上,儘量孝順奉事師長、護持師長;口業上,都是柔軟語,不說違逆的話,或者比較粗重的話,什麼叫違逆的話、粗重的話?比如師長教授時,回答:「好好好,我都知道了,不要再說那麼多遍了。」這叫違逆的話、粗重的話。

raw-image

甚至有個人,他發個訊息說:「相信師長先前給我的是考驗,沒想到這個時候師長是不是也接受我的考驗了呢?」我知道後,就把這個人的微信號刪了,因為已經無法溝通了。所以這個弟子相,有的人沒有學習,也是真的不曉得什麼是弟子相。我們是因為從經論上學習、還有以前親近老和尚,不敢說弟子相做得很好,確實我們做得也不好,但至少我們知道標準該什麼樣子,以上是口業。

那意業的話就是要常常想到修法供養,對師長的教授要恒常隨順。其實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創造的,為什麼有的人可以得到師長的教授、得到師長的加持;有的人在師長旁邊,到最後卻跟師長結的是惡緣。以前海公講過:「多個徒弟多個冤家,早知道不剃度。」這句話我一直記在心中,我最好也不要做這種事情,大家好來好去就好了。

這是因為大多數的人都帶有煩惱性的,不自覺地會把自己的煩惱習氣反彈到師長身上去,有的人可以因此得到很大的法益,有的人不但沒有得法益,跟師長結的甚至是不好的緣,主要問題還是在自己身上。

有的人他東去西去,到最後他說:「哎呀!整個中華大地沒有一個善知識,沒有一個人可以做我善知識,大家都是凡夫。」這就是自己的原因。有的人去住道場也是一樣,住到最後中華大地沒有一個道場可以住,這個也是自己的原因。

客觀地來說,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問題,這固然也是,但是會變成沒有善知識、沒有道場,我覺得這個也是自己要好好檢討檢討。不過一般這樣個性的人,他不太會檢討自己,就是勤於檢討他人,懶於檢討自我。

這句「於我常生歡喜心」,是希望我們面對善知識的時候,能夠得到善知識的歡喜。這個歡喜不是諂媚心,例如送給善知識禮品、好的衣服或好的資具,不是這個,而是真正的法供養,在法上如說修行供養,善知識因此而生歡喜心。

raw-image

所以丑四的不離願即是不離同行善知識,不離教授善知識,而法身大士尚且發不離願,何況是我們?所以我們要常常希望有同行善知識,尤其更重要的,我們要迴向「有教授善知識」;若已有教授善知識,我們要迴向「希望能夠得到善知識真正法的教授、法的傳承,我們能夠行法供養。」所以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時候,就要不斷地迴向能夠得到善知識。以上是說明不離願。接著請看到:

raw-image

丑五、供養願

因為前面講不離善知識,所以能夠得以在善知識前常常修供養,透過修供養,可以積集我們福、慧兩種資糧,請看到頌文: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遶,

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希望能夠常常面見諸如來,就像在阿彌陀佛的佛力加持之下,淨土的一切眾生、乃至凡夫的人天,都能夠到達至少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那由他」是個天文數字。到百千億那由他的諸佛國去供佛,就是面見諸如來,這些諸佛如來都被佛子圍繞,佛子就是指發菩提心的菩薩。

raw-image

「於彼皆興廣大供」即修福。比如法身大士是自己顯神變,而極樂世界的眾生,就是在阿彌陀佛的佛力加持之下,那麼以衣裓盛眾妙華到無量無邊的世界去供養諸佛,來修福報。

「盡未來劫無疲厭」是說明心量的廣大,這個不是說你初學的修福報,我老參了,我多修智慧,不是這麼講,你看法身大士還要修供養,因為前面的十大願王,善財童子證了等覺菩薩之後,普賢菩薩還是告訴他要廣修供養,所以福德永遠都是有需要的。

在《阿含經》裡面有個例子,一位年老的比丘,他年紀大了,縫衣服的時候要穿針線,眼睛看不清楚穿不過去,他就在寮房裡喊說:「有沒有哪一個好樂、喜歡福德的人來幫我穿針?」佛陀聽到了,就過去幫他穿針。老比丘想:「佛陀您老人家不是福德已經圓滿了嗎?怎麼還好樂福德?」佛陀就說:「福德永遠都需要,永遠都是不夠的,而且要不斷地培養的。」

raw-image

所以不是只有初學者需要培福,老參只打坐、用功多修慧,不是的,大家都是要培福,只是培福的方法不太一樣,初學者可能只是作務多一點,而老參修行用功多一點,但都是一樣要培福。老修行的培福是他發心在修行的當中不斷作意,菩提心會多一些而已。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這是講法供養,而前面講的「於彼皆興廣大供」則是財供養。願持是指受持前面講的教理行果,受持諸佛微妙的法,以教理行果光顯一切菩提行,所以是法供養。

我們今天講到這裡,這個頌明天再說了。向下文長,付待來日,迴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8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鋼骨佛心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9/15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介紹戊三、「頌結勸受持」。首先說明己一、「結前諸行」。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讀誦受持及演說,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十種受持方法,隨意一種、兩種、幾種都可以,而「果報唯佛能證知」是因為這個法最為殊勝、最稱合自性的,所以
Thumbnail
2022/09/15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介紹戊三、「頌結勸受持」。首先說明己一、「結前諸行」。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讀誦受持及演說,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十種受持方法,隨意一種、兩種、幾種都可以,而「果報唯佛能證知」是因為這個法最為殊勝、最稱合自性的,所以
Thumbnail
2022/09/15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請再看到己二、「頌總結十門無盡」。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即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願王無有窮盡,因為虛空是無盡的,所以我的願也是無盡的。 以上是介紹戊初、「頌正示普因」,普因就是普賢行,這一科
Thumbnail
2022/09/15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請再看到己二、「頌總結十門無盡」。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即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願王無有窮盡,因為虛空是無盡的,所以我的願也是無盡的。 以上是介紹戊初、「頌正示普因」,普因就是普賢行,這一科
Thumbnail
2022/09/14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單單第一個開悟就很困難,就像禪宗古德說:「打個禪七,幾個月下來,這當中只要一兩個人開悟,大眾所有消耗的四事供養就消受的了。」各位要是有機會去打禪七就知道,一天五頓飯,包括正餐、小食,一天五頓,要多少人來辛辛苦苦地護持他們打禪七,一切衣食具足,他們就只是專心的參話
Thumbnail
2022/09/14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單單第一個開悟就很困難,就像禪宗古德說:「打個禪七,幾個月下來,這當中只要一兩個人開悟,大眾所有消耗的四事供養就消受的了。」各位要是有機會去打禪七就知道,一天五頓飯,包括正餐、小食,一天五頓,要多少人來辛辛苦苦地護持他們打禪七,一切衣食具足,他們就只是專心的參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能相信佛法都是很有福報的人,人身難得,能遇到正信佛法更是難得,應當把握機緣努力修行,莫空過此生。」 一位久未聯繫的老同學,在機緣巧合下重新聯絡上,實在是一件讓人很高興的事情。我們是高中同學,當時形影不離,感情十分要好。各自成家後,忙於生活事務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能相信佛法都是很有福報的人,人身難得,能遇到正信佛法更是難得,應當把握機緣努力修行,莫空過此生。」 一位久未聯繫的老同學,在機緣巧合下重新聯絡上,實在是一件讓人很高興的事情。我們是高中同學,當時形影不離,感情十分要好。各自成家後,忙於生活事務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在正式進入於今天的課程之前,大家先如理作意來做觀,我們在心中先生起二種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 首先憶念「世俗菩提心」: 接著憶念「勝義菩提心」: 丑五、「供養願」 這是依止二種菩提心所生起的廣大願力,我們看頌文: 請看到頌文: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在正式進入於今天的課程之前,大家先如理作意來做觀,我們在心中先生起二種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 首先憶念「世俗菩提心」: 接著憶念「勝義菩提心」: 丑五、「供養願」 這是依止二種菩提心所生起的廣大願力,我們看頌文: 請看到頌文: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再來請看到: 丑四、不離願 所以不離,就是不離師長、教授善知識的加持提攜,還有不離同行善知識,不管教授還是同行善知識,總的來說就是為了不離一乘圓頓之法。接著看到頌文: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丑五、供養願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再來請看到: 丑四、不離願 所以不離,就是不離師長、教授善知識的加持提攜,還有不離同行善知識,不管教授還是同行善知識,總的來說就是為了不離一乘圓頓之法。接著看到頌文: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丑五、供養願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十七面,中間的部分,我們接著來講: 癸二、「頌恒順眾生」。 相信我們大家都一樣,可能過去也是邪知邪見,或者罪業很重,然而菩薩不捨棄我們任何一個眾生,然後生生世世陪著我們,陪著我們、引導我們漸漸能夠出離生死。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十七面,中間的部分,我們接著來講: 癸二、「頌恒順眾生」。 相信我們大家都一樣,可能過去也是邪知邪見,或者罪業很重,然而菩薩不捨棄我們任何一個眾生,然後生生世世陪著我們,陪著我們、引導我們漸漸能夠出離生死。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我們隨學佛的身口意之後,還要學佛的因跟果,佛在因地為了度化眾生,為了成熟眾生的善根而不斷精進修行,《法華經》有云: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乃至如芥子許的土地,這麼小如塵埃的一片地方,不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為了度眾生而捨生命、捨頭目腦髓的地方。 迴向!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我們隨學佛的身口意之後,還要學佛的因跟果,佛在因地為了度化眾生,為了成熟眾生的善根而不斷精進修行,《法華經》有云: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乃至如芥子許的土地,這麼小如塵埃的一片地方,不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為了度眾生而捨生命、捨頭目腦髓的地方。 迴向!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請看到庚七、「頌請佛住世」。 若我們反過來不要想那些六道甚至三惡道相應的事情,我們多去想想、多去思惟佛法,以佛的知見、眼光來看這個世間,今後你就能夠常隨佛學,這也是不斷地在請自性佛住世。 接著請看庚八、「合頌後三」。 辛初、「合頌三門」。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請看到庚七、「頌請佛住世」。 若我們反過來不要想那些六道甚至三惡道相應的事情,我們多去想想、多去思惟佛法,以佛的知見、眼光來看這個世間,今後你就能夠常隨佛學,這也是不斷地在請自性佛住世。 接著請看庚八、「合頌後三」。 辛初、「合頌三門」。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十三面,下面倒數第二行的地方。 請看到戊四、「結益令知」。 我們前面幾堂課已經把十大願王的內容介紹完畢了,這個地方就是總結受持的利益。 第一個、「則能成熟一切眾生」。 第二個、「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十三面,下面倒數第二行的地方。 請看到戊四、「結益令知」。 我們前面幾堂課已經把十大願王的內容介紹完畢了,這個地方就是總結受持的利益。 第一個、「則能成熟一切眾生」。 第二個、「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寅四、「結示令知」。 「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接著請看到庚十、「釋普皆迴向」。 接著是癸二、「發心代苦」。 接著請看到辛三、「總結」。 接著看到戊四、「結益令知」。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寅四、「結示令知」。 「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接著請看到庚十、「釋普皆迴向」。 接著是癸二、「發心代苦」。 接著請看到辛三、「總結」。 接著看到戊四、「結益令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