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池畔》003《以法為贈禮》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心」是什麼?心並不真的是什麼「東西」,依照傳統上的說法,心就是那個能夠去感覺或意識的;那感覺、接受以及經驗一切法塵的就稱作「心」。當下這個時刻就有心——當我正在對你們說話時,心自認到我正在說什麼;聲音透過耳朵,你們知道我在說什麼。那個經驗到這些的,就叫做「心」。
心,
並沒有任何的自我或實體,
也無任何的相狀,
它只是在「經驗心理活動」,
如此而已!
如果我們能教導這顆心擁有正見,它就不會有任何的麻煩出現,它將能平靜自在。
心是心,法塵是法塵,法塵並不是心,心也不是法塵。
為了能讓我們清楚了解我們的心和在我們心中的法塵,我們說,能接受法塵突然「啵」地闖進來的,就是心。
當心和它的物件兩者互相接觸時,會生起感覺。
這其中,有些是好的感覺,有些是壞的感覺;有些是冷的感覺,有些是熱的感覺。各式各樣都有。而如果不用智慧去處理這些感覺的話,心就會被擾亂!
禪坐是開展「心」的方法,能使心成為「智慧生起」的基礎。這裡頭,「呼吸」是生理的基礎,我們稱作─「安那般那沙地」(anapanasati) 或「觀呼吸」。在這裡,我們以呼吸當作我們心理的物件。我們以呼吸做為禪修的物件,只因它最簡單,而且自古以來它就是禪修的核心。

良因曰:
我們常希望我們的「心」不被外境所動,因此觀察外境生滅,我的「心」不生滅,所以安住在這生滅心上……如果沒有去體驗這念活動心的無常性,很容易就將這念生滅無常的心當成真我,而守在「我執」中,卻以為是安住於自性。這樣的修行, 雖然表面上煩惱也是漸漸不活動,但是實際上是不斷地加持我執的。
所以要了解真正大乘圓頓之理,要有空觀的基礎,才不會錯認消息。
空觀基礎中,又以觀察「無常」為下手處
因此,先安定下來,練習看自己的心,這是基礎入門的功夫。
透過對心的觀察後,了知能觀的心、所觀的境, 都只是作用,真實性不可得。
在此基礎之上,再談「心」不被外境所動,才不會落入自性執中,也才能真正構成大乘止觀的基礎。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基礎非常重要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讓我解釋得更清楚些,現在我們正坐在平靜的森林裡,這兒,如果沒有風,樹葉會保持原狀靜止不動,而假若有風吹時,樹葉便會拍打舞動起來。心,就像那樹葉一般,當它一接觸到法塵,它便會依著法塵的性「拍打舞動」起來。 良因曰: 先別說大話,練習看自己的「心」吧!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如果我們將綠色顏料滴到清澄的雨水裡 它就會變綠 如果是黃色的顏料 那麼它就會變黃…… 心在自然的狀況下是清澄 潔淨而不混亂的它會變得混亂 只因它追逐法塵 它迷失在它的情緒當中了 解決問題必須靠智慧,而要擁有智慧便得開展和訓練我們的心! 良因曰:
2022/0705 良因法師 著 要調伏煩惱,首先便要先看到生起煩惱的根源「心」。 不然,縱然佛法研究再深入,也只是流於世間哲理的層次,與解脫無關。 正如上懺下雲老和尚曾深深地感觸:「三生有幸,今生為僧。 」 更如一位住山四十多年的老喇嘛說:「修行是最幸福的事情。」
2016.9.25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曰: 「學者立身,須要正當,勿使人竊議。 一涉異論,則終身不可立矣。 昔太陽平侍者①,道學為叢林推重,以處心不正, 識者非之,遂致終身坎坷,逮死無歸。 然豈獨學者而已,為一方主人,尤宜祇畏。」 《與一書記書》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草堂善清禪師說: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再來請看到: 丑四、不離願 所以不離,就是不離師長、教授善知識的加持提攜,還有不離同行善知識,不管教授還是同行善知識,總的來說就是為了不離一乘圓頓之法。接著看到頌文: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丑五、供養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說明「一切妙行皆成就」。「一切」就是在一切世間當中來度化眾生;「妙行」是指在度化眾生的時候,不著空、不著有。因為凡夫是著有,而二乘人是著空的;唯菩薩能夠依止中道的智慧,所以稱之為「皆成就」,因此一切妙行皆成就就是十波羅蜜的一個總說。 丑三、「成熟眾生願」。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讓我解釋得更清楚些,現在我們正坐在平靜的森林裡,這兒,如果沒有風,樹葉會保持原狀靜止不動,而假若有風吹時,樹葉便會拍打舞動起來。心,就像那樹葉一般,當它一接觸到法塵,它便會依著法塵的性「拍打舞動」起來。 良因曰: 先別說大話,練習看自己的「心」吧!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如果我們將綠色顏料滴到清澄的雨水裡 它就會變綠 如果是黃色的顏料 那麼它就會變黃…… 心在自然的狀況下是清澄 潔淨而不混亂的它會變得混亂 只因它追逐法塵 它迷失在它的情緒當中了 解決問題必須靠智慧,而要擁有智慧便得開展和訓練我們的心! 良因曰:
2022/0705 良因法師 著 要調伏煩惱,首先便要先看到生起煩惱的根源「心」。 不然,縱然佛法研究再深入,也只是流於世間哲理的層次,與解脫無關。 正如上懺下雲老和尚曾深深地感觸:「三生有幸,今生為僧。 」 更如一位住山四十多年的老喇嘛說:「修行是最幸福的事情。」
2016.9.25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曰: 「學者立身,須要正當,勿使人竊議。 一涉異論,則終身不可立矣。 昔太陽平侍者①,道學為叢林推重,以處心不正, 識者非之,遂致終身坎坷,逮死無歸。 然豈獨學者而已,為一方主人,尤宜祇畏。」 《與一書記書》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草堂善清禪師說: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再來請看到: 丑四、不離願 所以不離,就是不離師長、教授善知識的加持提攜,還有不離同行善知識,不管教授還是同行善知識,總的來說就是為了不離一乘圓頓之法。接著看到頌文: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丑五、供養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說明「一切妙行皆成就」。「一切」就是在一切世間當中來度化眾生;「妙行」是指在度化眾生的時候,不著空、不著有。因為凡夫是著有,而二乘人是著空的;唯菩薩能夠依止中道的智慧,所以稱之為「皆成就」,因此一切妙行皆成就就是十波羅蜜的一個總說。 丑三、「成熟眾生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比如說我們觀察呼吸。觀呼吸的時候,隨著你的心越來越定,你呼吸的相狀從氣相到息相,綿綿密密,若有若無,若存若亡。這個息相會越來越細,但是同時你能觀照的心也更加敏銳,所以你這個息的所緣境應該還是非常清楚的。你可以看到它從粗到細,可以看得清楚。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參加內觀課程的心得,詳細描述了作者面對身體健康的執著,並且再次體認佛法是修心,重點不在於出現何種感受,而是如何透過觀察感受來消融心的習氣反應。
這裡所說的調息,不是說真的讓你去調,而是從息當中去看你的心。如果你心是這個狀態的話,那就是跟好的息相相應。如果還不是,但是也沒有粗重的妄想、昏沉,沒有風相,沒有喘相,這個時候就是氣相。所以從呼吸狀態,也可以去看你心的狀態。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比如說我們觀察呼吸。觀呼吸的時候,隨著你的心越來越定,你呼吸的相狀從氣相到息相,綿綿密密,若有若無,若存若亡。這個息相會越來越細,但是同時你能觀照的心也更加敏銳,所以你這個息的所緣境應該還是非常清楚的。你可以看到它從粗到細,可以看得清楚。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參加內觀課程的心得,詳細描述了作者面對身體健康的執著,並且再次體認佛法是修心,重點不在於出現何種感受,而是如何透過觀察感受來消融心的習氣反應。
這裡所說的調息,不是說真的讓你去調,而是從息當中去看你的心。如果你心是這個狀態的話,那就是跟好的息相相應。如果還不是,但是也沒有粗重的妄想、昏沉,沒有風相,沒有喘相,這個時候就是氣相。所以從呼吸狀態,也可以去看你心的狀態。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