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 ‧ 卷三 【心為自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6 分鐘
觀一切法,皆以心為自性。
心之自性,即是真如。」
— 《華嚴經》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宗鏡錄》卷
慧日永明寺 智覺禪師 延壽 集

夫教明一切萬法,至理虛玄。非有無之詮絕自他之性。若無一法自體。云何立宗。
: 若不立宗。學何歸趣。若論自他有無,皆是眾生識心分別。是對治門。從相待有。法身自體。中實理心。豈同幻有。不隨幻無。

楞伽經云。佛言大慧。譬如非牛馬性。牛馬性其實非有非無。彼非無自相。古釋云。馬體上不得說牛性是有是無。然非無馬自體。以譬法身上不得說陰界入性是有是無。然非無法身自相。此法空之理,超過有無,即法身之性。然有趣有向。智背天真。無得無歸。情生斷滅。但有之不用求。真規宛爾。無之自然足,妙旨煥然。則寂爾有歸。恬然無間。頓超能所。不在有無。可謂真歸。能通至道矣。
: 以心為宗。如何是宗通之相。
: 內證自心第一義理。住自覺地,入聖智門。以此相應,名宗通相。此是行時,非是解時。因解成行,行成解絕。則言說道斷。心行處滅。如楞伽經云。佛告大慧。宗通者,謂緣自得勝進相,遠離言說文字妄想。趣無漏界自覺地自相。遠離一切虛妄覺想。降伏一切外道眾魔,緣自覺趣光明輝發。是名宗通相
所以悟心成祖。先聖相傳。故達磨大師云。明佛心宗,了無差悟。行解相應。名之曰祖。又偈云。亦不覩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亦不捨愚而近賢。亦不拋迷而就悟。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不與凡聖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 悟道明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云何說其行相。
: 前已云諸佛方便。不斷今時。密布深慈。不令孤棄。已明達者。終不發言。只為因疑故問。因問故答。此是本師,於楞伽會上。為十方諸大菩薩,來求法者。親說此二通。一宗通。二說通。宗通為菩薩。說通為童蒙。祖佛俯為初機童蒙,少垂開示。此約說通。只為從他覓法,隨語生解。恐執方便為真實,迷於宗通。是以分開二通之義。

宗通者

謂緣自得勝進相。遠離言說文字妄想。乃至緣自覺趣光明輝發。若親到自覺地,光明發時。得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群盲眼開,分明照境。驗象真體,終不摸其尾牙。見乳正色,豈在談其鵠雪。當此具眼人前若更說示,則不得稱知時名為大法師。實見月人,終不觀指。親到家者,自息問程。唯證相應。不俟言說。終不執指為月。亦不離指見月。
如大涅槃經云。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牽一象,以示盲者。爾時大臣,受王勅已。多集眾盲,以象示之。時彼眾盲,各以手觸。大臣即還。而白王言,臣已示竟。爾時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善男子。如彼眾盲。不說象體,亦非不說。若是眾相悉非象者。離是之外,更無別象。善男子。王喻如來應正遍知。臣喻方等大涅槃經。象喻佛性。盲喻一切無明眾生。是諸眾生聞佛說已。
或作是言,色是佛性。何以故。是色雖滅,次第相續。是故獲得無上如來三十二相如來常色。如來色者,常不斷故。是說色名為佛性。譬如真金。質雖遷變,色常不異。或時作釧作盤。然其黃色初無改易。眾生佛性,亦復如是。質雖無常,而色是常。以是故說,色為佛性。乃至說受想行識等為佛性。
又有說言,離陰有我。我是佛性。如彼盲人,各各說象。雖不得實。非不說象。說佛性者,亦復如是。非即六法。不離六法。
善男子。是故我說眾生佛性。非色不離色。乃至非我不離我。善男子。有諸外道。雖說有我,而實無我。眾生我者,即是五陰。離陰之外,更無別我。善男子。譬如莖葉鬚臺。合為蓮華。離是之外,更無別華。
又佛言。善男子。是諸外道。癡如小兒。無慧方便。不能了達,常與無常。苦與樂。淨不淨。我無我。壽命非壽命。眾生非眾生。實非實。有非有。於佛法中,取少許分。虛妄計有。常樂我淨。而實不知常樂我淨。
如生盲人。不識乳色。便問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貝。盲人復問,是乳色者。如貝䩕耶。答言不也。復問。貝色為何似耶。答言,猶稻米粖。盲人復問。乳色柔軟,如稻米粖耶。稻米粖者,復何所似。答言,猶如雨雪。盲人復言,彼稻米粖,冷如雪耶。雪復何似。答言,猶如白鵠。是生盲人,雖聞如是四種譬喻。終不能得識乳真色。是諸外道,亦復如是。終不能識常樂我淨。善男子。以是義故。我佛法中,有真實諦。非於外道。

夫真實諦者

宗鏡所歸。未聞悟時,不信解者。所有說法,及自修行。皆成生滅折伏之門。不入無生究竟之道。
如菴提遮女經云。爾時文殊師利又問曰。頗有明知生而不生相,為生所留者否。答曰有。雖自明見。其力未充。而為生所留者是也。又問曰。頗有無知不識生性。而畢竟不為生所留者否。答曰無。所以者何。若不見生性。雖因調伏。少得安處。其不安之相,常為對治。若能見生性者。雖在不安之處,而安相常現前。
若不如是知者。雖有種種勝辯談說,甚深典籍。而即是生滅心,說彼實相密要之言。如盲辯色。因他語故。說得青黃赤白黑。而不能自見色之正相。今不能見諸法者。亦復如是。但今為生所生,為死所死者,而有所說者。乃於其人,即無生死之義也。若為常無常所繫者,亦復如是。當知大德。空者亦不自得空,故說有空義也。故知能了萬法無生之性,是為得道。
大般若經云。佛言善現。以一切法,空無所有。皆不自在,虛誑不堅。故一切法,無生無起。無知無見。
復次善現。一切法性,無所依止。無所繫屬。由此因緣,無生無起。無知無見。華嚴經云。如實法印。印諸業門。得法無生。住佛所在。觀無生性。印諸境界。諸佛護念。發心迴向。與諸法性。相應迴向。入無作法,成就所作方便。是以不了唯心之旨。未入宗鏡之人。向無生中,起貪癡之垢。於真空內,著境界之緣。以為對治。成其輪轉。若能返照。心境俱寂。
如諸法無行經云。若菩薩見貪欲際,即是真際。見瞋恚際,即是真際。見愚癡際,即是真際。則能畢滅業障之罪。乃至凡夫愚人,不知諸法畢竟滅相。故自見其身。亦見他人。以是見故,便起身口意業。乃至不見佛。不見法。不見僧。是則不見一切法。若不見一切法。於諸法中,則不生疑。不生疑故。則不受一切法。不受一切法故,則自寂滅。

不思議佛境界經云。

爾時世尊,復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汝能了知如來所住平等法否。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我已了知。
佛言童子。何者是如來所住平等法。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佛言童子。云何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一切凡夫,於空無相無願法中,起貪瞋癡。是故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即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佛言童子。空豈是有法。而言於中,有貪瞋癡。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空是有。是故貪瞋癡,亦是有。
佛言童子。空云何有。貪瞋癡,復云何有。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空以言說故有。貪瞋癡,亦以言說故有。如佛說比丘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非諸行法。此無生無起,無作無為,非諸行法,非不有。若不有者,則於生起作為諸行之法,應無出離。以有,故言出離耳。此亦如是。若無有空,則於貪瞋癡,無有出離。以有,故說離貪等諸煩惱耳。

中觀論偈云。

從法不生法。亦不生非法。從非法不生。法及於非法。直釋偈意。法即是有,如色心等。非法是無,如兔角等。若從法生法。如母生子。法生非法,如人生石女兒。從非法生法,如兔角生人。從非法生非法者,如龜毛生兔角。故般若假名論云。復有念言。若如來但證無所得者。佛法即一,非是無邊。是故經言。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謂何。即無所得。未曾一法,有可得性。是故一切,無非佛法。云何一切,皆無所得。
經云。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云何非耶,無生性故。若無生即無性。云何名一切法。於無性中,假言說故。一切法無有性者。即是眾生如來藏性。龐居士偈云。劫火燃天天不熱。嵐風吹動不聞聲。百川競注海不溢。五嶽名山不見形。澄清靜慮無蹤跡。千途盡總入無生。故知諸法從意成形。千途因心有像。一念澄寂。萬境曠然。元同不二之門。盡入無生之旨。
所以傅大士行路難云。君不見諸法,但假空施設。寂靜無門為法門。一切法中心為主。余今不復得心原。究撿心原既不得。當知諸法併無根。又無生有二。
如通心論云。一法性無生。妙理言法。至虛言性。本來自爾。名曰無生。二緣起無生。夫境由心現,故不從他生。心籍境起,故不自生。心境各異,故不共生。相因而有,故不無因生。亦云。
一,理無生。圓成實性,本不生故。
二,事無生。緣生之相。即無生故。
止觀云。若釋金剛經。即轉無生意。度入不住門中。種種不住。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等布施。雖諸法不住。以無住法住般若中,即是入空。以無住法住世諦,即是入假。以無住法住實相,即是入中。此無住慧,即是金剛。三昧。能破盤石沙礫。徹至本際。
又如釋迦牟尼入大寂定金剛三昧。天親無著論開善廣解。詎出無生無住之意。若得此意。千經萬論。豁矣無疑。此是學觀之初章。思議之根本。釋異之妙慧。入道之指歸。綱骨曠大。事理具足。一解千從。法門自在。
故知一切諸法,皆從無生性空而有。有而非有,不離俗而常真。非有而有,不離真而恒俗。則幻有立而無生顯,空有歷然。兩相泯而雙事存,真俗宛爾。斯則無生而無不生。不住二邊矣。如古德頌云。無生終不住。萬像徒流布。若作無生解。還被無生固。
: 以心為宗。理須究竟。約有情界,真妄似分。不可雷同,有濫圓覺。如金鍮共爇。真偽俄分。砂米同炊。生熟有異。未審以何心為宗。
: 誠如所問。須細識心。此妙難知。唯佛能辯。只為三乘慕道,見有差殊。錯指妄心,以為真實。認妄賊而為真子,劫盡家珍。收魚目以作驪珠,空迷智眼。遂使愚癡之子,陷有獄之重關。邪倒之人,溺見河之駭浪。戲熾焰於朽宅,忘苦忘疲。臥大夢於長宵,迷心迷性。皆為執斯緣慮,作自己身。遺此真心,認他聲色。斯則出俗外道,在家凡夫之所失也。乃至三乘慕道,法學禪宗。亦迷此心,執佛方便。致使教開八網。乘對四機。越一念而遠驟三祇,功虛大劫。離寶所而久淹化壘,跡困長衢。斯即權機小果,乃至禪宗不得意者之所失也。

所以首楞嚴經云。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砂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

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

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釋曰。此二種根本,即真妄二心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者,即根本無明。此是妄心。最初迷一法界,不覺忽起而有其念。忽起即是無始。如睛勞華現。睡熟夢生。本無元起之由。非有定生之處。皆自妄念。非他外緣。從此成微細業識,則起轉識。轉作能心。後起現識,現外境界,一切眾生,同用此業轉現等三識。起內外攀緣,為心自性。因此生死相續,以為根本。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者。此即真心。亦云自性清淨心。亦云清淨本覺。以無起無生,自體不動。不為生死所染。不為涅槃所淨。目為清淨。此清淨體,是八識之精元。本自圓明。以隨染不覺,不守性故。如虛谷任響,隨緣發聲。此亦如然。能生諸法。則立見相二分。心境互生。但隨染淨之緣。遺此圓常之性。如水隨風,作諸波浪。由此眾生。失本逐末。一向沈淪,都不覺知。枉受妄苦。雖受妄苦,真樂恒存。任涉昇沈,本覺不動。如水作波,不失濕性。唯知變心作境,以悟為迷。從迷積迷,空歷塵沙之劫。因夢生夢。永昏長夜之中。
故經云。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以不了不動真心,而隨輪迴妄識。此識無體。不離真心。元於無相真原。轉作有情妄想。如風起澄潭之浪,浪雖動而常居不動之源。似瞖生空界之華,華雖現而匪離虛空之性。瞖消空淨。浪息潭清。唯一真心。周遍法界。
又此心不從前際生。不居中際住。不向後際滅。昇降不動。性相一如。則從上稟受。以此真心為宗。離此修行。盡縈魔羂。別有所得。悉陷邪林。是以能動深慈。倍生憐愍。故二祖求此妄心不得。初祖於是傳衣。阿難執此妄心,如來所以呵斥。如經云。佛告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否。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
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歷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唯垂大悲。開示未悟。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
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勅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古釋云。能推者,即是妄心。皆有緣慮之用,亦得名心。然不是真心。妄心是真心上之影像。故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若執此影像為真。影像滅時,此心即斷。故云若執緣塵,即同斷滅。以妄心攬塵成體。
如鏡中之像。水上之泡。迷水執波,波寧心滅。迷鏡執像,像滅心亡。心若滅時,即成斷見。若知濕性不壞。鏡體常明。則波浪本空,影像元寂。故知諸佛境智,遍界遍空。凡夫身心,如影如像。若執末為本。以妄為真。生死現時。方驗不實。故古聖云。見鑛不識金。入爐始知錯。
: 真妄二心。各以何義名心。以何為體。以何為相。
: 真心以靈知寂照為心不空無住為體實相為相妄心以六塵緣影為心無性為體攀緣思慮為相。此緣慮覺了能知之妄心,而無自體。但是前塵,隨境有無。境來即生。境去即滅。因境而起。全境是心。又因心照境。全心是境。各無自性。唯是因緣。
故法句經云。焰光無水。但陽氣耳。陰中無色。但緣氣耳。以熱時炎氣。因日光爍。遠看似水。但從想生。唯陽氣耳。此虛妄色心,亦復如是。以自業為因。父母外塵為緣。和合似現色心。唯緣氣耳。
故圓覺經云。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性。故知此能推之心。若無因緣,即不生起。但從緣生。緣生之法,皆是無常。如鏡裏之形,無體而全因外境。似水中之月。不實而虛現空輪。認此為真。愚之甚矣。所以慶喜執而無據,七處茫然。二祖了而不生。一言契道。則二祖求此緣慮,不安之心不得。即知真心遍一切處。悟此為宗。遂乃最初紹於祖位。
阿難因如來推破妄心。乃至於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性,一一微細窮詰。徹底唯空。皆無自性。既非因緣自他和合而有。又非自然無因而生。悉是意言識想分別。因茲豁悟妙明真心。廣大含容遍一切處。即與大眾俱達此心,同聲讚佛。
故經云。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罣礙。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裏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禮佛合掌。得未曾有。於如來前。說偈讚佛。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
消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即同初祖,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 真心行相。有何證文。
: 持世經云。菩薩觀心,心中無心相。是心從本以來,不生不起。性常清淨。客塵煩惱染,故有分別。心不知心亦,不見心。何以故。是心空。性自空故。根本無所有。是心無有一定法。定法不可得故。是心無法。若合若散。是心前後際不可得。是心無形,無能見者。心不自見。不知自性。乃至是人爾時,不分別是心是非心。但善知心無生相。通達是心無生性。何以故。心無決定性。亦無決定相。乃至不得心垢相。不得心淨相。但知是心,常清淨相。大般若經云。於一切法,雖無所取。而能成辦一切事業。
釋曰。若了自心,無事不辦。或妄取前境界。却成內自不足。所以金剛三昧經云。菩薩觀本性相,謂自滿足。千思萬慮,不益道理。徒為動亂,失本心王。論釋云。無量功德,即是一心,一心為主,故名心王。生滅動亂,違此心王,不得還歸,故言失也。
又心者,統攝諸法,一切最勝。無一法而不攝。王者,統御四海,八表朝宗,無一民而不臣。故如幻三昧經云。不求諸法,是名己身。進趣大乘方便經云。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
: 心能作佛。心作眾生。以了真心,故成佛。以執妄心,故成眾生。若成佛。皆具圓通五眼,無漏五陰。故經云。滅無常色。獲得常色。又云。妙色湛然常安住。又云。善能分別諸法相。云何說真心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
: 若是妄心見聞。須假因緣能所生起。如云,眼具九緣生等。若無色空和合之緣。見性無由得發。五根亦然。皆仗緣起。斯則緣會而生。緣散而滅。無自主宰。畢竟性空。

如楞伽經偈云。

心為工技兒。意如和技者。五識為伴侶。妄想觀技眾。如歌舞立技之人,隨他拍轉。拍緩則步緩。拍急則步急。五根亦如是。但隨意轉。
如云。身非念輪。隨念而轉。何者。意地若生,身輪動作。意地若息,根境寂然。真心則不爾。常照常現。鐵圍不能匿其輝。遍界遍空,穹蒼不能覆其體。非純非雜。萬法不能隱其真。無住無依。塵勞不能易其性。豈假前塵發耀,對境生知。自然寂照靈知,湛然無際。
故首楞嚴經云。佛告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暗明。
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鉢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有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消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黤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辯。知覺是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消。

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釋曰。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者。此先明世見。非眼莫觀。若令急合。則無所見。與耳等五根相似。彼人以手,循體外繞。雖不假眼,而亦自知。此況真見,不藉外境。緣見因明暗成無見者。此牒世間眼見,須仗明暗因緣。根塵和合,方成於見。無見。不明自發者。此正明真見之時,見性非眼。既不屬眼。又何假明暗根塵所發。則不明之明。無見之見。自然寂照靈知,何曾間斷。且世間明暗虛幻出沒之相,又焉能覆蓋乎。是以明不能明,暗不能暗也。
故云。則諸暗相,永不能昏。真性天然,豈非圓妙。所以學人問先德云。如何是大悲千手眼。答云。如人夜裏摸得。
: 妄心行相。有何證文。
: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云。佛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念心作是思惟。此心無常而謂常住。於苦謂樂。無我謂我。不淨謂淨。數動不住。速疾轉易。結使根本。諸惡趣門。煩惱因緣。壞滅善道。是不可信。貪瞋癡主。一切法中,心為上首。若善知心。悉解眾法。種種世間,皆由心造。心不自見。若善若惡,悉由心起。心性迴轉。
如旋火輪。易轉如馬。能燒如火。暴起如水。作如是觀。於念不動。不隨心行。令心隨已。若能伏心。則伏眾法。
大涅槃經云。佛言。善男子。心若常者,亦復不能分別諸色。所謂青黃赤白紫色。善男子。心若常者,諸憶念法,不應忘失。善男子。心若常者,凡所讀誦,不應增長。
復次善男子。心若常者,不應說言。已作今作當作。若有已作今作當作,當知是心必定無常。
善男子。心若常者,則無怨親,非怨非親。心若常者,則不應言,我物他物。若死若生。心若常者,雖有所作,不應增長。善男子。以是義故。當知心性,各各別異。故當知無常。
又云,云何現喻。如經中說,眾生心性,猶如獼猴。獼猴之性,捨一取一。眾生心性,亦復如是。取著色聲香味觸法,無暫住時。是名現喻可驗。即今眾生之心,如猿猴之處高樹,上下不停。猶彌泥之泛迅流,出入無礙。似幻士之遊眾會,名相皆虛。若技兒之出戲場,本末非實。

所以正法念處經云。

又彼比丘。次復觀察心之猿猴,如見猿猴。如彼猿猴,躁擾不停。種種樹枝。華果林等,山谷巖窟,迴曲之處,行不障礙。心之猿猴,亦復如是。五道差別,如種種林。地獄,畜生,餓鬼,諸道,猶如彼樹。眾生無量。如種種枝。愛如華葉。分別愛聲諸香味等,以為眾果。行三界山,身則如窟。行不障礙,是心猿猴。此心猿猴,常行地獄,餓鬼,畜生,生死之地。
又彼比丘。依禪觀察心之技兒。如見技兒。如彼技兒,取諸樂器,於戲場地,作種種戲。心之技兒,亦復如是。種種業化,以為衣服。戲場地者,謂五道地。種種裝飾,種種因緣,種種樂器,謂自境界。技兒戲者,生死戲也。心為技兒種種戲者。無始無終長生死也。
又彼比丘。依禪觀察心彌泥魚。如見彌泥。如彌泥魚。在於河中。若諸河水,急速亂波,深而流疾,難可得行。能漂無量,種種樹木。勢力暴疾,不可遮障。山澗河水,峻速急惡。彼彌泥魚,能入能出,能行能住。心之彌泥,亦復如是。於欲界河急疾波亂,能出能入,能行能住。
大智度論云。如佛說。凡夫人,或時知身無常,而不能知心無常。若凡夫人,言身有常猶差。以心為常是大惑。何以故。身住或十歲,二十歲。是心日日過去,生滅各異,念念不停。欲生異生。欲滅異滅。如幻事。實相不可得。如是無量因緣故,知心無常。是名心念處。行者思惟。是心屬誰。誰使是心。觀已。不見有主。一切法因緣和合,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無我。若無我,誰當使是心。

止觀云。

起一念慮知之心。隨善惡而生十道。
若其心念念專貪瞋癡。攝之不還。拔之不出。日增月甚。起上品十惡如五扇提羅者。此發地獄之心,行火塗道。
若其心念念欲多眷屬。如海吞流。如火焚薪。起中品十惡如調達誘眾者。此發畜生心,行血塗道。
若其心念念欲得名聞。四遠八方。稱揚欽詠。內無實德。虛比賢聖。起下品十惡如摩犍提者。此發鬼心,行刀塗道。
若其心念念常欲勝彼。不耐下人。輕他珍已。如鵄高飛下視。而外揚仁義禮智信。起下品善心,行阿脩羅道。
若其心念念欣世間樂。安其嗅身。悅其癡心。此起中品善心,行於人道。
若其心念念知三惡苦多。人間苦樂相間。天上純樂。為天上樂。折伏麁惡。此上品善心。行於天道。
若其心念念欲大威勢。身口意纔有所作。一切弭從。此發欲界主心。行魔羅道。
若其心念念欲得利智辯聰。高才勇哲。鑒達六合。十方顒顒。此發世智心。行尼乾道。
若其心念念五塵六欲。外樂蓋微。三禪之樂,猶如石泉。其樂內重。此發梵心,行色無色道。
若其心念念知善惡輪環。凡夫耽湎。賢聖所訶。破惡由淨慧。淨慧由淨禪。淨禪由淨戒。尚此三法。如飢如渴。此發無漏心,行二乘道。
此上十心。或先起非心。或先起是心。或是非並起。譬象魚風,並濁池水。象譬諸非,自外而起。魚譬內觀羸弱,為二邊所動。風譬內外合雜,穢濁混和。前九種心是生死。如蠶自縛。後一種心是涅槃。如麞獨跳。雖得自脫。未具佛法。俱非,故雙簡。明知三界無別理。但是妄心生。為八倒之根株。作四流之源穴。疾如掣電。猛若狂風。瞥起塵勞,速甚瀑川之水。歘生五欲,急過旋火之輪。是以結構四魔。驅馳十使。沈二死之河底。投八苦之焰中。醉迷衣裏之珠,徒經艱險。鬥沒額中之寶,空自悲嗟。皆因妄心,迷此真覺。終無別失,有出斯文。
如上依教所說,真妄二心。約義似分。歸宗匪別。何者。真心約理體。妄心據相用。今以理恒是心,不得心相。心恒是理,不動心相。如水即波,不得波相。波即是水,不壞波相。是以動靜無際。性相一原。當凡心而是佛心。觀世諦而成真諦。
所以華嚴經云。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皆以心為自性。如是而住。若攝境為心。是世俗勝義。心之自性,即是真如。是勝義勝義。如是而住。以無所得而為方便。雙照真俗。無住住故。
《宗鏡錄》卷三完

avatar-img
13會員
352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諸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以萬法常無性,無不性空時。法爾能隨緣,隨緣不失性。」 — 《法華經》偈云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楞伽經 詳夫祖標禪理,傳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門,立詮下之大旨。則前賢所稟。後學有歸。是以先列標宗章。為有疑故問。以決疑故答。因問而疑情得啟。因答而妙解潛生。謂此圓宗難信難解。是第一之說。被最上之機。若不假立言詮。無以蕩其情執。因指得月,不無方便之門。
「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 永明延壽大師 《宗鏡錄》慧日永明寺 智覺禪師 延壽 集 序文: 伏以真源湛寂,覺海澄清,絕名相之端,無能所之迹。最初不覺,忽起動心,成業識之由,為覺明之咎。因明起照,見分俄興,隨照立塵,相分安布,如鏡現像,頓起根身。
「諸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以萬法常無性,無不性空時。法爾能隨緣,隨緣不失性。」 — 《法華經》偈云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楞伽經 詳夫祖標禪理,傳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門,立詮下之大旨。則前賢所稟。後學有歸。是以先列標宗章。為有疑故問。以決疑故答。因問而疑情得啟。因答而妙解潛生。謂此圓宗難信難解。是第一之說。被最上之機。若不假立言詮。無以蕩其情執。因指得月,不無方便之門。
「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 永明延壽大師 《宗鏡錄》慧日永明寺 智覺禪師 延壽 集 序文: 伏以真源湛寂,覺海澄清,絕名相之端,無能所之迹。最初不覺,忽起動心,成業識之由,為覺明之咎。因明起照,見分俄興,隨照立塵,相分安布,如鏡現像,頓起根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