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要領 5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粗糙的雜念便張眼,細膩的雜念則不動搖

如果出現了無法控制的粗糙雜念,可以張開雙眼看看水晶球或佛像之類的,
等到內心感到透明清澈、舒服滿意了,再輕輕地閉上雙眼繼續練習。
但若是可以控制的細膩雜念,則不需張眼,只要如如不動地持續坐下去,
不必去分別瞭知念頭的內容,就像不去接待不速之客,不久他便會知趣離開。
也就是,能自知且自控的妄念,不必張開眼睛。
只要如如不動地靜止下去,這些雜念將會自行消失。
必須經常如此練習,重複不斷練習。

粗糙的杂念便张眼,细腻的杂念则不动摇

如果出现了无法控制的粗糙杂念,可以张开双眼看看水晶球或佛像之类的,
等到内心感到透明清澈、舒服满意了,再轻轻地闭上双眼继续练习。
但若是可以控制的细腻杂念,则不需张眼,只要如如不动地持续坐下去,
不必去分别了知念头的内容,就像不去接待不速之客,不久他便会知趣离开。
也就是,能自知且自控的妄念,不必张开眼睛。
只要如如不动地静止下去,这些杂念将会自行消失。
必须经常如此练习,重复不断练习。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會員
219內容數
泰國法身寺是全世界最大的佛教寺院, 而法身寺的導師法勝大師是一位修行有成的長老, 他在知名佛教有線電視節目"夢中夢幼兒園''中自稱是不大老師, 而這個專題便是將法勝大師的禪修開示語錄翻譯成中文, 與全世界的華人分享. 翻譯來源取自於泰語書籍แด่นักรบกล้าแห่งกองทัพธรรม 第26-50的禪修開示卡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冥想和正念對於現代忙碌的生活非常重要,這篇文章介紹了冥想和正念的概念、區別和如何練習。同時還提供了四個生動的比喻幫助你沉澱內心。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分享了冥想和正念對於保持內心平靜和清明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最後,文章還提供了與冥想和正念相關的延伸閱讀建議。
Thumbnail
1.情緒隨個人慾望而起舞,唯有嚴持淨戒能使令平和。 Emotions arise in tune with each person's desire,only with strict observation of pure can make one peaceful. 2.心一散亂,魔即趁入。
止語,是上等智慧; 止心,是上等修行, 人生的修行就是不斷調整自己。 心若浮躁,浮生皆亂; 心若菩提,舉世皆安。 靜,不是耳邊無聲,而是內心無爭。 人生在世,學會沉默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讓心平靜下來是一種高級的修行,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的過程
Thumbnail
打坐/冥想/靜心/禪修 這活動有很多不同的名字 也有很多不同的方法進行 對我來說 這段時光能讓我可以脫離大腦的控制 可能你會疑問,腦袋不是受我們掌控的嗎?
Thumbnail
其實在做洗碗、吃飯等生活瑣事時,也能靜心。只要放空大腦,一次又一次把注意力拉回當下此刻──此刻若在洗碗,就把注意力放在洗碗上,把你的注意力當成特寫鏡頭,凝望感知每個動作。練習放空大腦,專注於當下,可以提升我們的覺察力與感知力,更容易接收共時的訊息。如果心中煩憂的問題是重要的,那麼,自然會有答案浮現。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冥想和正念對於現代忙碌的生活非常重要,這篇文章介紹了冥想和正念的概念、區別和如何練習。同時還提供了四個生動的比喻幫助你沉澱內心。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分享了冥想和正念對於保持內心平靜和清明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最後,文章還提供了與冥想和正念相關的延伸閱讀建議。
Thumbnail
1.情緒隨個人慾望而起舞,唯有嚴持淨戒能使令平和。 Emotions arise in tune with each person's desire,only with strict observation of pure can make one peaceful. 2.心一散亂,魔即趁入。
止語,是上等智慧; 止心,是上等修行, 人生的修行就是不斷調整自己。 心若浮躁,浮生皆亂; 心若菩提,舉世皆安。 靜,不是耳邊無聲,而是內心無爭。 人生在世,學會沉默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讓心平靜下來是一種高級的修行,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的過程
Thumbnail
打坐/冥想/靜心/禪修 這活動有很多不同的名字 也有很多不同的方法進行 對我來說 這段時光能讓我可以脫離大腦的控制 可能你會疑問,腦袋不是受我們掌控的嗎?
Thumbnail
其實在做洗碗、吃飯等生活瑣事時,也能靜心。只要放空大腦,一次又一次把注意力拉回當下此刻──此刻若在洗碗,就把注意力放在洗碗上,把你的注意力當成特寫鏡頭,凝望感知每個動作。練習放空大腦,專注於當下,可以提升我們的覺察力與感知力,更容易接收共時的訊息。如果心中煩憂的問題是重要的,那麼,自然會有答案浮現。